2021-03-24・產業

「海音館」滿載測試前夕 回首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近廿年的建設歷程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下簡稱「高流」)的大型演出空間「海音館」,本週六(3/27)即將舉辦第一次開放民眾入場的「高流Play!」滿載測試演出,近期陸續公開的歌手卡司、全臺唯一建置完整系統的「d&b soundscape 沉浸式音響」及「無設限伸展式舞台」後,3,000 張門票在一分鐘索取完畢,又將於週四(3/25)加碼釋出,足見大家對高流及海音館的期待。

從 2008 年爭取計畫核定迄今,高流興建過程面對無數挑戰。回顧高流及相關場館興建的艱辛歷程,便能看見高雄的城市發展史與本地流行音樂的互動關係。

高流「海音館」滿載測試。舞台展演區的空間規劃「伸展式舞台」,也就是俗稱的「三面舞台」。

法人化「高流」,總預算近 70 億元興建營運

高流的源頭可追溯至 2003 年,陳水扁政府推動的「五年五千億,新十大建設」,其中包含「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為計畫之一, 在南部訂定了故宮南院、南部流行音樂中心、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興建計畫。

根據高雄市文化局指出,2007 年,行政院通過於高雄港 16、17 號碼頭興建「流行音樂中心」,總預算約 40 億元。直至 2008 年政黨輪替後,交通部發以碼頭腹地太小、且是現役碼頭有航商使用,會影響營運,反對興建。

時任高雄市長陳菊,在當年率領局處首長在高雄港畔靜坐抗議,時任高市副市長的李永得及文化局長的史哲,也銜命與行政院各部會溝通。經多次會議談判與折衝,2009 年中央更改原規劃,需加入海洋文化推廣與展示規劃功能,並異動興建地點至高雄港 11 至 15 號碼頭後才得以核定。更名為「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計劃案,終於通過,建設預算總經費 54.5 億元。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海音館3月27日滿載測試倒數計時

2011 年完成國際競圖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於 2014 年正式動土。因設計特殊、施工難度高,為解決工程執行上面臨之經費困難,時任副市長史哲曾偕同文化局局長尹立,向文化部爭取經費,獲鄭麗君部長與行政院支持,增加經費 15.06 億元。最終,高流預算總經費調整至 69.56 億元。

為了讓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未來的營運專業化,更配合市場特性與彈性,亦能肩負其場域的公共任務,高雄市政府於 2018 年 1 月 1 日正式成立「行政法人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由高雄市府文化局、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司,與民間專業音樂人共組董事會。

正是上述這段長達 15 年的過程,讓外界產生「南流」、「海音」、「高流」,何者才是正確稱呼的疑惑。如今對官方來說,「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海音)是 2009 年經過折衝後制定的興建計畫名稱;實際上在 2018 年後,「行政法人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高流)才是主要營運單位,因此「高流」較為正式。

高流曾舉辦音樂祭、基地栽培南方幕前幕後人才

「行政法人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首任執行長為廖偉程,在 2018 年底曾結合高雄輕軌、遊艇特色舉辦冬季 TAKAO ROCK 音樂祭,邀請伍佰、安溥、ACIDMAN 及羅素紅⋯⋯等 70 組音樂人,打造台灣佔地面積最大的音樂祭。

至 2020 年 4 月,「行政法人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由知名作曲家李欣芸接任執行長,並以駁二中型場館 LIVE WAREHOUSE 為營運基地,轉而進行大南方流行音樂根基的栽培。相關企劃包括「零時起義」、「樂團興奮波」、「高流系實習生」⋯⋯等,展開演出服務、新秀樂團及幕後人才培育。

LIVE WAREHOUSE

位於駁二大義 C10 倉庫的 LIVE WAREHOUSE,於 2012 年 12 月啟動整建,2015 年 5 月正式完工。是全台唯一臨港倉庫音樂空間,也是全台第一座公部門興建運營的 live house,設置可容納 1,400 人的大庫,以及容納 230 人的小庫。截至 2020 年,共舉辦 549 場演出、 25 萬人進場欣賞演出。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十年,高雄如今包含:世運主場館、巨蛋、月光劇場、LIVE WAREHOUSE⋯⋯等流行音樂硬體建設,加上即將滿載測試的「海音館」( 可容納 4,000 至 6,000 人),可說逐步完備從 50 人到 5 萬人的高雄展演空間階層。在 27 日海音館測試場同一天,也有全台樂迷期盼已久的「2021 大港開唱」,同步讓高流場域、駁二、蓬萊商港區變身成音樂嘉年華會。

現任高流董事長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長王文翠,將「海音館」形容為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心臟」。回首這顆「心臟」及周邊「脈管」近 20 年的建設之路大不易,官方民間皆投入極多,接下來尚有正式開幕與常設音樂展要啟動,整體能對南方音樂場景產生多少提升效果,值得繼續長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