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3・產業

從介吉他踏入IR技術推廣——短訪TRASH頤原:沉浸式體驗除了視覺,聲音也非常重要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下稱北流)與 TRASH 樂團吉他手頤原合作,在 YouTube 頻道「DMT Studio Taipei official」推出全新特別企劃《頤原宇宙新世界-IR 篇》計畫同步串連臺灣五大表演場域,除北流外,此次擴大採集範圍至臺灣各大指標型場館,如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由專業聲音取樣師前往採樣該場域的空間感及音場。

北流董事長黃韻玲表示:「北流致力扶植產業並培育人才,期望透過 IR 技術的推廣,用科技展現臺灣的音樂軟實力!」節目主持人、同時也是 TRASH 團長的頤原則提到:「這次節目的拍攝相對以往困難許多,場地及拍攝團隊都比以往龐大複雜,好在有很多人的努力跟幫忙才得以完成這次的計劃,希望這個前端技術可讓更多人理解,並在未來被廣泛使用!」

TRASH 頤原及各場館藝術總監、北流董事長黃韻玲

由北流長期推廣的「IR」(Impulse Response 脈衝響應)技術,可讓音樂與現場表演不受空間拘束,為產業注入新可能性。頤原解釋:「IR 就像是『聽覺的 VR』,透過 IR,在家裡也能聽到有如在大型演出場館的聲音體驗!能因為這次合作而搶先體驗,感覺很榮幸。」此外,藉由他在 YouTube 的人氣音樂節目《頤原介吉他》之影響力,製作全新企劃《頤原宇宙新世界-IR 篇》,讓許多樂器學習者、產業人士、音樂愛好者,能用更平易近人的媒介接觸到此項技術。

套用 IR 技術,演出者可僅彈奏一把吉他,就詮釋出在各種場地演出的空間感,甚至能彈奏出不同型號吉他的聲音!此技術能運用於錄音與現場演出,透過模擬情境,掌握各場地不同的空間感及樂器的聲線,對於產業是一大福音。

《頤原宇宙新世界-IR 篇》將在節目中介紹 IR 技術的特點,已在 10 月 19 日首次播出,首集嘉賓即邀請到滅火器主唱楊大正,與頤原一起在高流海音館進行錄製,帶領觀眾了解目前高流場地現況之外,也聊到產業及音樂人甘苦,更討論 IR 技術之於每位音樂人不同需求的搭配應用。

節目將陸續邀請到柯有倫、王治平、茄子蛋阿德、桑布伊、G5SH 等各領域的音樂人一起在節目中開箱 IR。此外,也邀請臺灣在地音樂手作琴廠牌加入,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吉他音色作為資料庫,除了未來取樣使用外,更間接讓這些在地廠牌有機會走向國際。這次,我們邀請頤原現身說法,讓大眾更加深入認識 IR 技術,同時也分享這項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由左到右)茄子蛋阿德、TRASH 頤原、G5SH 馬修

Q:還記得第一次接觸 IR 的感覺嗎?用自己的說法,會怎麼介紹 IR 給不了解這個技術的人?IR 是什麼?

頤原:記得當時是覺得很新奇有趣,科技竟然已經進步到如此程度。簡單說就是聲音的濾鏡,任何聲音都可以藉由這樣的技術去套用 IR 做使用。

Q:運用 IR 技術,有夢想期望取樣到誰的吉他音色呢?為什麼?

頤原:如果可以取樣到張雨生的吉他我覺得會是最夢寐以求的,能繼續把他的聲音延續下去絕對是最美好的。

Q:為什麼會邀請節目中的這些嘉賓呢?有特別想介紹哪一集?或是在錄製過程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事?

頤原:這些都是我覺得在音樂旅途上影響我很多的音樂人,不同的語言或是不同世代的音樂人對於聲音的理解跟使用都有不同的想法跟撇步。能讓更多人了解背後的音樂故事跟歷程是很重要的,每個來賓理念的傳承都可以藉由音樂讓人更加了解並且內化成為自己對抗世界的武器,這對我來說都是重要且深刻的。

Q:在這些合作的場館中,哪一個是你覺得體驗起來最過癮的?為什麼?各場館之間的不同為何?

頤原:我自己很喜歡衛武營跟兩廳院的聲音,我這次為節目所製作的演奏曲也有用到各個場館的 IR,每一個場館的寬度廣度跟深度都不一樣,套用在不同的聲音都會有不同的效果,很建議大家能夠去下載來實際玩玩看,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照片來源/©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攝影師:帽子)

Q:海內外哪個場館是你想取樣來體驗的?

頤原:蠻想要感受看看雪梨歌劇院的聲音,聽說也是非常震撼。

Q:如果要推廣 IR 給大眾,除了專業人士之外,還能運用到哪些地方?或是你覺得 IR 還能怎麼玩?(e.g. 遊戲、電影?)

頤原:我覺得只要跟沉浸式體驗有關的任何藝術形式的呈現都能夠使用這個技術,特別是在遊戲方面絕對會是未來使用的大宗,在虛擬實境方面絕對會使用到大量的 IR 跟聲音空間的處理,要讓人真正有沉浸式的體驗除了視覺之外,聲音絕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或許最近各種 AI 的進步會讓這一切加速發生,我非常期待可以在未來真正進入虛實整合的一天,讓這個世界不會只有單一面相,而是能夠有更多元更不一樣的體驗,讓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能夠更理解彼此,更能夠分享彼此所看到的世界跟文化,這只是個開始,很期待未來的到來。

照片來源/©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攝影師: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