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8・產業

SoundCloud改造串流分潤新制 「以聆聽時長為準」真能讓獨立音樂人受惠?

於柏林發跡的線上串流平台 SoundCloud,在今年月初宣布將於 4 月 1 日起正式使用新的版稅分潤機制「Fan-powered Royalties」,預計將讓平台上的 10 萬名獨立音樂人受惠。

根據 SoundCloud 的解釋,現行串流平台將會員費與廣告費合成大水庫,再依全平台的點聽比例分給音樂人的方式,往往有益於流行巨星;「Fan-powered Royalties」希望以聽眾實際上的聆聽習慣為準,對於獨立音樂人更有利。目前已公告的分潤判定標準包括:

  1. 在一個月內,單一粉絲花了多少比例的時間聽你的作品。
  2. 該粉絲聽了多少 SoundCloud 上的廣告。
  3. 粉絲是否付費使用 SoundCloud Go+ 服務。

簡言之,在 SoundCloud 上,聽眾 A 花越多時間聽你的歌,你從聽眾 A 身上獲得的錢也越多。只不過,這項分潤服務僅限於加入 SoundCloud Premier 的音樂人,以及直接使用 SoundCloud’s Repost 數位上架歌曲者。透過其他廠牌、代理商發行的音樂人都不算在內。

成立於 2007 年,如今擁有 2.5 億首歌,3,000 萬位創作者的 SoundCloud,是近年歐美新興獨立音樂人、DJ 發布歌曲成長的基地。

在 2020 年疫情期間,失去演出收入的音樂人持續檢討串流音樂平台的分潤是否公平,是否可能成為替代收入。SoundCloud 的作法一出,自然吸引獨立音樂人的矚目。

SoundCloud 執行長 Michael Weissman 在官方新聞稿中提到:「作為一個直接面對消費者(D2C)的音樂串流平台,以及為下一個世代的音樂人服務的公司,SoundCloud 的經營方向是給予獨立音樂人支持、成長與新的機會。而 Fan-powered Royalties 正是該方向的決定性一步。」

新的分潤機制可以解決什麼問題?

SoundCloud 的「Fan-powered Royalties」概念溯源,即是討論已久的「使用者中心制」(user-centric model)。相對於現行的「點聽比例制」(pro-rata),理論上能讓分潤更真實地反映聽眾在平台上的聆聽情景。更民主,所以更公平。

當前串流的「點聽比例制」最常為人詬病的問題是,身為聽眾的你可能根本不聽泰勒絲、女神卡卡或小賈斯汀,但每個月付出的費用仍會流向這些巨星。此情境就像你去自助餐廳點餐,明明不吃高麗菜只夾三色豆,最後還是要付比較多錢給比較多人吃的高麗菜(只愛三色豆錯了嗎?)。

「使用者中心制」的核心運作原則,是以「單一聽眾的聆聽時間」取代「整體聽眾的點聽比例」。理論上,可以解決以下問題:

  1. 提升獨立音樂人的收入:聽眾雖少,但粉絲黏著度高的獨立音樂人、新興創作者,可以獲得支持他們的粉絲直接金援,而不必把錢分流給其他,已提前在市場站穩腳跟的巨星。在初期的串流平台經營階段,獨立音樂人因此能獲得走向下一步的合理收入。

  2. 提升串流作品多元性:古典、爵士樂、另類的獨立音樂,長篇的演奏巨作並不少。但在現行的串流運算裡,15 分鐘的歌跟 2 分鐘的歌都一樣,聽滿 30 秒算一次有效點聽。這將導致 2 分鐘的短曲更容易累積點聽數,收益率較高,從而限制平台上的創作多元性。過去幾年,排行榜熱門歌曲長度便因串流機制縮短了 20 秒

  3. 避免炒短線的點聽詐欺:串流平台過去常傳出「假歌手」製造歌曲、洗流量的現象。新的分潤機制因為重視創作者和粉絲間,深度且持續的連結,因此可以觸動音樂人更重視個人特質養成,以及粉絲關係的維護經營。靠演算法炒作短期話題作品的投機者,則因為留不住粉絲深度聆聽而被淘汰。

「使用者中心制」真的有效嗎?

於 2007 年成立,如今使用者橫跨 190 國的 SoundCloud,及早踏出先鋒的一步也包含務實動機。此舉不僅可以強化平台貼近獨立新秀音樂人的出身形象,透過綁定平台上的會員機制、數位上架服務,亦可創造更多內容供給者加入。

儘管如此,SoundCloud 的作法也包含一些疑點。比如說 4 月啟動的分潤機制,實際上是新舊並行;聽眾若聆聽「Fan-powered Royalties」的音樂人,也聽「點聽比例制」的作品,那該怎麼分錢?另外,當前的串流平台僅 SoundCloud 一家採行此機制,參與的音樂人收入變化恐怕在短期內並不顯著,畢竟 Spotify、Apple Music 仍擁有最多的聽眾。

SoundCloud 的「Fan-powered Royalties」運作機制圖說

當然,大家最關心的仍是「使用者中心制」真的能讓獨立音樂人受惠嗎?

法國的 National Music Centre(CNM)近期透過 Spotify 與 Deezer 的數據做了「使用者中心制」的測試研究。根據 Music Ally 的分析發現,總體點聽前十名的音樂人會因此少掉 17.2% 的收入;從大金庫取走比例,則從總額的 9.3% 掉到 7.7%。

相對而言,其他名次的音樂人則有小額的收入提升:11-110 名多了 1.3% 的收入,101-1,000 名多了 2.2% 的收入,1,001-10,000 名多了 0.5% 的收入。而 10,000 名之外的音樂人則有最多增長,多了 5.2% 的收入。

看到這些數據可別高興的太早,CNM 在結論中潑冷水提醒,上述百分比的增長帶來的實際影響並不顯著。那些在萬名之外的音樂人,每年平均能拿到的歐元也沒多少。基本上「使用者中心制」帶來的重分配(redistribution)效果相當有限。

除了排行榜音樂人的收入變化,「使用者中心制」會為不同風格、長度的音樂作品帶來何種收入影響?聽眾的聆聽習慣、藝人的經營模式又將作出何種應對?這類問題,也依然值得持續注意與觀察。SoundCloud 的嘗試雖然遭到質疑,至少可以讓這項長年處於推論階段的分潤機制,有了階段性實行的可能。

有了驗證成績,音樂產業與權利人才可能凝聚共識,觸動其他串流平台跟進改造。這段「邁向公平」的路程恐怕還很長,就像近兩年成立 Hipgnosis Song Fund 專門收購金曲音樂版權的 Merck Mercuriadis 所言:「串流平台還處在嬰兒時期,我們問的問題也都還算公允。演算法與「使用者中心制」孰優?怎樣更公平?」這些問題,「或許要七、八年才可能搞清楚所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