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3・產業

實名制售票容易嗎?(1)》從人工到雲端,台灣演唱會售票發展簡史

2022 年初,大港開唱與張惠妹的「aMEI ASMR 世界巡迴演唱會」門票,一前一後開賣即完售後,皆引起了搶票樂迷的忿忿不平,劍拔弩張既針對黃牛也針對主辦單位。

在大港開唱這方,樂迷至官方社群專頁抱怨大港沒有採取「購票實名制」,且現有的「問答」題型過於簡單,無法阻擋黃牛;而在張惠妹那方,雖採取「全場購票實名制」,但因為主辦單位上引娛樂,為回應部分「填錯實名」的消費者哭訴、欲開放改名,反而使得遵守規定的歌迷感到不公平,並且質疑此舉等同放行黃牛、「可改名的實名制」形同虛設。

張惠妹的經紀人陳鎮川在事發後,即時向外界說明決定放行的過程,並且補足「有條件修改名字」的細節規定,算是平息了怒火。如今回望這兩起票務爭議,表面上是主辦單位、售票平台該如何有效管制黃牛問題;深究其中,也能發現「實名制售票」,恐怕也不是能完美對付黃牛的終極解答。

台灣的展演售票如何發展至今?售票平台在面對黃牛問題上,曾經提出過哪些方案?而在實務執行上,消費者頻頻期望的「實名制售票」,有哪些優缺點和隱性成本,是常常被觀眾或主辦單位所輕忽的?上述皆是本篇專題想解答的問題。

票務系統三十年:從人工售票到網路售票

演唱會在過往實體唱片熱銷的年代裡,往往被視為一種行銷手段。直到近年實體銷量下滑,才漸漸成為重要的銷售商品。

一篇〈臺灣流行音樂演唱會票務之發展流變與商業模式〉的論文,曾將台灣的展演售票系統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包括:1990 年代前的「人工售票」、1980 年代末開始的「電腦售票」、1990 年代末開始的「網路售票」、2007 年崛起的「超商售票」,以及 2010 年代至今最常見的「行動裝置與雲端網路售票」、「二手票券交易市場」。

在「人工售票」時期,演唱會票務往往會委託專業的個人負責,從賣票、配票、驗票、收款到結款都要做。因為是個人負責了大量訂單,便有捲款潛逃的風險,另外售票端的人工劃位,也很可能導致「重票問題」(指同一個座位賣給了複數的消費者)。

1987 年成立的兩廳院,在 1989 年啟動了台灣的第一套電腦售票系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電腦售票系統」(後改名為「兩廳院售票系統」),開啟了「電腦售票」的時代。這段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系統,即是 1990 成立的「年代售票系統」(以下簡稱為「年代」)——創辦人邱復生因為投入電影產業,親睹金馬影展的現場購票隊伍,於是對票務服務產生興趣。

「年代售票系統」不只影展,也囊括了中華職棒、流行音樂等節目內容,系統化地協助不同領域的展演業者處理票務,舉凡行政主管機關的申請作業、規劃座位表、配票銷售、售票通路、行銷等,皆在其業務範圍內。

1990 年代初,網際網路不如今日發達,即使已有電腦售票,觀眾仍須到力霸百貨、金石堂書局、樂器行等實體售票點購票,再由數據撥接傳送購票資訊。言下之意,賣一張票,售票系統就要打一通電話、付電話費,累積下來的成本極高。

年代在日後開發了「語音售票系統」,讓消費者可以先透過傳真註冊成年代會員,並依循年代售票月刊上的節目代碼,自行打電話購票。全語音自動服務,試圖為售票平台與觀眾省下在實體銷售端交易的成本。

「年代售票系統」稱霸台灣票務市場多時,並在 1996 年啟動了網路訂票系統。此情此景直到 1998 年宏碁開發「元碁售票系統」後才別開生面。

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各方業者加入售票產業的成本降低,不再需要建立機房售票、維護昂位的軟硬體,只消租賃宏碁開發的電子網路售票系統即可。因此,寬宏藝術的「寬宏售票系統」、大大娛樂的「大市集交易網」、玫瑰大眾的「玫瑰大眾娛樂售票」等,紛紛在市場上現蹤。就連樂團蘇打綠,都曾打造自己的「小宇宙網路售票系統」。

對這些主辦單位來說,擁有自己的售票系統即可掌握消費者資料,和需求端直接對接,為行銷自由度加分。然而網路售票初期,最大的問題一直是流量乘載的限制;隨著演唱會市場越來越蓬勃,大量樂迷同時搶票所導致的售票網頁當機現象屢見不鮮,現在或許很難想像,當時的網頁當機往往能當上一整天。

二十一世紀的「秒殺」時代

2005 年台北小巨蛋落成啟用,不僅成為國內巨星演唱會首選場地,也帶來海外巨星表演者。12 月底,韓國歌手 Rain 作為第一位在開唱小巨蛋的外籍歌手,最貴票價高達新台幣 6900 元,創下台灣當時的演唱會售票紀錄。

隨著 2010 年後的韓流崛起,連開四場小巨蛋的 Super Junior、BIGBANG,紛紛刺激台灣的演唱會內容精緻化,高昂的票價及「秒殺」也成為常見的媒體標題、藝人的身價標籤。

在這段時期,加入台灣售票市場大戰的是「便利超商」。

2007 年成立、常態銷售職棒門票的「元氣娛樂」(元氣售票)和 7-ELEVEN 展開合作,試圖在其超商 KIOSK(互動式多媒體資訊平台)機台 ibon 中,率先融入票券銷售的功能。對超商來說,票券銷售可吸引更多消費者光顧實體店面。對主辦單位來說,合作超商可以提供現金交易、即時取票、自動影印等服務,除省下了自印票券的錢外,在大量的實體店面張貼演出海報、DM,亦具有行銷意義。

2011 年,克服了售票流量限制的 ibon 已可自營票務,在娛樂售票市場中立足。彼時的台灣消費者普遍認為,ibon 機台比線上網頁更不容易當機、更容易買到票,讓「超商售票」時代進入高峰。五月天便曾連續三年與 ibon 合作,販售其演唱會門票。

然而「超商售票」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例如:徹夜在超商排隊購票、塞滿店內的樂迷,往往會影響到一般超商消費者的購物權益、結帳速度;排隊糾紛、機台當機、ibon 印出空白結帳憑單⋯⋯等狀況也時有所聞。這些狀況,皆非超商店員所能應付,徒增他們的工作負擔。

2010 年代至今,奠基於行動裝置的普及,以及雲端科技如:Amazon 的 AWS 雲熟服務發展成熟,「行動裝置與雲端網路售票」成為普遍的購票管道。在手機上透過 APP 或網頁即可購買到各式票券。

台灣在這段時期出現的代表性售票平台如:2010 年推動 APP 電子票券發展的「華娛售票平台」,在 2015 年併入 KKBOX 成為售票平台 KKTIX;以及 2013 年由「元氣娛樂」創辦人邱光宗所創立、2020 年被全球最大售票系統 Ticketmaster 收購的「拓元售票」等等。

不同於往,現在的雲端售票系統要面臨到的新挑戰,是得一次面對手機、PC 瀏覽器、平板電腦⋯⋯等,各式流量衝擊,以及利用程式、雇用人頭搶票的新型態黃牛問題。

台灣流行音樂演唱會票務發展進程

後篇:實名制售票容易嗎?(2)》台灣黃牛如何來?主辦單位如何擋?
後篇:實名制售票容易嗎?(3)》演唱會想做實名制?業者:歌迷教育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