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3・新聞

金曲國際論壇:李宗盛憂慮華語音樂無法輸出 強調審美的重要

本周六就是金曲獎頒獎典禮,延伸的周邊活動「金曲國際音樂節」也在昨日(6/22)盛大展開,其中在國際論壇的講座,請來知名作詞人姚謙擔任引言人,與李宗盛、瑞典 MusicHelp 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Dead Frog 唱片公司創辦人及 A&R 的 Peter Astedt 一起討論「藝人的自我經營之道」。曾經身兼流行音樂 A&R 製作企畫、音樂製作人、詞曲創作者與歌手的李宗盛表示,自己在不同的角色中,比較喜歡將自己還原成一個做音樂的人,不在意賺錢與否,最在意的是有沒有好的歌曲出現,而這些音樂對這個世代的意義是什麼,他也反覆地強調真正有意義、內涵的歌曲,以及對於音樂的審美,才是最重要的。

20160623_05

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垃圾?

正因為曾經擔任唱片公司 A&R,負責挖掘、訓練音樂人,在流行音樂產業工作多年的李宗盛感嘆,「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垃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多。可是行業的血管已經有了,道路、平台、資金也都進來了,這個行業的門檻這麼低,每個人都能玩,真正有意義的 content(內容)在哪裡?」他認為音樂產業的審美,是決定當代音樂面貌的最基本因素。但是在這看似簡單的道理中,卻容易因為商業、金錢的拉扯而動搖,所以在這之間該如何平衡,是音樂產業重要的課題。姚謙也呼應道,自己在管理不同的唱片公司,也曾面臨很大的轉換過程,就連曾經信任他、一起工作的人也曾懷疑他是不是被金錢所洗腦,或是懷疑他的品味。對此,他也對 Peter 提問,面對網路的瞬息萬變、直接發聲的時代裡,經營音樂人或廠牌應該思考哪些層面?該如何選擇判斷、決定?Peter 回應,雖然在行業裡難免會牽扯到賺錢,但是最終還是要以人為本來思考,也許好的作品沒辦法直接傳遞,會需要繞路,但還是可以透過不同的管道來推廣,像是到小城市巡迴演出。

音樂產業的審美,是決定當代音樂面貌的最基本因素。
李宗盛表示,「音樂產業的審美,是決定當代音樂面貌的最基本因素。」

選秀節目與音樂週期縮短

面對時下音樂節目、選秀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音樂的汰換率逐漸提高,週期也更加縮短,音樂人以「品牌」來行銷自我更顯重要,Peter 表示,每個人都是一個品牌,雖然現在音樂的週期可能大量縮短,但卻也能夠傳送到世界各個角落,歌手本身必須要知道自己的定位,在面對國內、國外時,可能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來對聽眾溝通。提到選秀節目,李宗盛則表示自己不太看這些節目,在他看來,這些節目有點像是古羅馬競技場,台上眼淚落下來了、或是演唱者飆高音、全場拍手叫好,就像是一場秀,就他長年在音樂產業地觀察,「從金字塔理論來講,每一個行業最上面那些,都是天生幹這個的,你不要去找他,你會看到他,他已經夠亮了,他的歌一定跟人家不一樣。」他認為音樂是一個被低估的行業,人人都覺得自己能玩、門檻很低,可是成功的門檻很高。

流行音樂必須回歸本土

只要有好的人才,我們的產業就能支撐起來嗎?李宗盛憂慮的說,「我們華語流行音樂到目前為止是沒辦法輸出的。」他舉例金城武曾在台灣發行唱片,卻並未因此發展起來,後來到了日本,兩年之內就脫胎換骨變成巨星,以此反思整體產業的失靈,強調產業人士的品質,決定藝人的品質,藝人的品質則決定了整個華語流行音樂的面貌,「你餵他豬食,他就變成豬。」重申審美建立的重要性。對此,Peter 提出跨國合作的建議,他說瑞典在 70 年代時,對於國內的音樂也是相當沒信心,但是到後來有了各國的作曲家、製作人合作,就逐漸發展起來了,也許台灣需要透過合作來提升質量。李宗盛則回應道,「我們可以在技術上交流,可是關於本質上的東西,很難被交流。流行音樂必定會回到 here、now 跟本土。」他認為歌曲是拿來傳達情感的,音樂只是一艘船,歌詞是在船上的人,即便有再多的作詞、作曲家,對於提升音樂品質的根本,仍然沒有太大的幫助。

華語流行音樂就是一個粉絲工業

北歐現在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帶領出新的音樂風潮,來自冰島的 Björk 就以獨特的冷冽、空靈系揚名世界,Peter 強調,音樂人必須堅持自己的品牌形象,也許你寫了 14 首關於死亡的歌曲,它並不賣座,但是未來還是有機會走紅,尤其現在可以在臉書、網路上找到自己的粉絲、建立社群來行銷自己。李宗盛延伸話題,直言道「現在整個流行音樂工業就是一個『粉絲工業』,所有的商業都建立在這項基礎。」但他也相信,世界上的確有一群人是缺乏歌的,如果能夠寫出跟他人生相呼應的東西,一定能更受歡迎。〈山丘〉能夠獲得不少年輕人的喜愛,就是他始料未及的事情,但最重要的,還是得回歸歌的本質能否觸動人心。

20160623_004
Peter 認為網路提供行銷自我的新渠道。

最後李宗盛說,「我熱愛這個行業,看重這個行業,看到太多不相干的人來攪和,覺得非常不開心。在我的信仰當中,歌沒有好壞,一個工廠作業員的心靈,不比一個大學教授的心靈來得不值得滿足,每一個心靈都需要不同的歌來滿足,所以〈小蘋果〉沒問題,問題是偏差,如果大家都看到〈小蘋果〉能掙錢,所有人都來做小蘋果,這就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問題。」他再次呼應自己一開始所講,對台下音樂產業工作者喊話,「各位的審美,你們的精神面貌、對音樂的修養、對文字,對於人性的感受,決定我們整個華語流行音樂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