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7・產業

【中流砥柱-臺中流行音樂聚落筆記①】錄了demo,然後呢?——漫談中部地區錄音、製作與在地銷售現況觀察

60 年代美軍在台中帶來西洋音樂和搖滾樂,2014 年 Legacy 臺中正式成立促進許多演出,讓我們看到了臺中的活力。Legacy 本次舉辦了連續兩天的音樂產業講座,期待在這個音樂聚落透過主持人小樹老師和專業音樂人對談&觀眾們的交流,有更多更好玩的事情在這裡發生!

主持人:
小樹|StreetVoice 街聲音樂頻道總監

與談人:
KUMA|OBSESS 貝斯手
祐鈞|灰帽錄音室
古尚恆 Ku da Yeast|胡凱兒新專《天色》企宣統籌

小樹:通常在你們的經驗中,當碰到非常新的、剛開始進入這個行業想做音樂的人你會先希望他們做好哪些準備

祐鈞:如果在事前準備的時候,Demo 做得越詳細,代表你有很認真地錄過一整首歌。在進錄音室正式錄的時候.更可以避免做 Demo 時發生的失誤,或是編曲上的衝突。很多好作品在錄音室裏面誕生,都是因為有很多 magic moment。如果在做 Demo 的時候已經撇除掉很多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沒有那麼多技術失誤干擾誕生 magic moment 的可能性比較大

KUMA:我很建議大家不要在做 Demo 的時候就找很多人幫忙。如果你沒辦法用自己的方式先詮釋過,那些幫助你的可能就會在你原本的作品裡添加一些或許不是你的東西。我覺得最開始Demo 應該要記錄這首歌的初衷,別人去體會完之後再去協助你完成

古大:我覺得做音樂這件事可以分成兩個或很多個面相去看。第一個是「創作」這件事,如果你是以很強烈的自我表達、自我抒發的方式去進行,而且有很大的熱忱,那麼不論它是否是一個成熟的內容,相信你的 Demo、你的作品就會有很多你的想法。另外一個方向是「靠音樂賺錢」,想要做更商業面向、更多人會喜歡的歌。以這兩件事來說,在做音樂的前端設定時,考量的東西不一樣。

你要想像的是會想聽或喜歡作品的人是什麼樣的族群受眾是什麼他們為什麼要喜歡我的作品?我要怎麼和他們產生共鳴他們要怎麼開始認識我 無論是商業面向的歌手或是獨立的創作音樂人,都可以先想想這一題。

小樹:在你們三位的標準裡,怎麼樣是一首及格的好歌

KUMA:對我來說,如果聽到一個 Demo只要我記得住它就沒問題。不管可能是用手機錄的,可能其實錄得很不理想,但有一個奇妙的旋律你記住了、有一個打到我的點,或是他的內容觸動到我,這個內容可以延伸,我就覺得很棒!

祐鈞:我在錄音室裡看過很多人抱著自己的 Demo、自己的創作來,我認為每一首歌曲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所以好或不好對我來說沒有標準答案,或者說每一首歌的標準都不太一樣。我看過很多人心血來潮或很有熱忱地來錄了一首歌,過程中非常努力跟用心,也投入非常多成本,可是最後點閱率不高,會讓他們在創作上感到挫折。其實我覺得用點閱率去定義它的話有點可惜。

所以在製作端,我覺得好作品的定義應該是,如果這個音樂人全心全意地付出在他想做的創作上的話都是很好的作品好作品跟點閱率應該沒有直接的關係,這可能是比較浪漫的想法。但如果是商業、流量或主流市場的考量,我覺得那會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古大:基本上我的想法與前面兩位是相近的,當然我覺得好的作品或及格的作品其實沒有所謂好壞之分,因為每個人的喜好、對作品的認知是不一樣的。

可是我會想看到一首有亮點的作品,可能是詞曲做得很好、編曲很特別或風格非常極端,要有個地方跟別人不一樣顯現出你的獨特性之後,你就有出去打仗的資本。你夠特別,就可以去打仗。

小樹:雖然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免費資源,但如果有一些非常新的人對錄製這件事情毫無概念,他該從哪裡開始理解?

祐鈞:可以從多聽不同音樂,嘗試聽各種你有興趣的音樂,試著用你擅長的樂器去 cover,先去了解編曲架構,才會知道這首歌是用什麼樣的和絃、段落怎麼安排。先了解別人的作品怎麼誕生,再從中去套用公式到自己的作品裡。

小樹:就你們自己各自在錄音室碰到,你們發現最需要調整的通常是什麼問題?

祐鈞:我覺得是人的問題,因為大部分樂團都會抱持著各自的意見來到錄音室,這時候製作人的角色就非常重要,製作人必須要領導一切,但在錄音室要整合大家的意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推回到前期,Demo 如果做得詳細一點,其實就可以減少在編曲衝突的可能。

KUMA:我覺得最不 OK 的是,拿來的 Demo 沒有自己的內容,就直接拿一個 reference 說:「我要做這樣。」甚至不是他自己說,是 A&R 說要做這樣。這是最讓我害怕的,因為你不是在詮釋你自己。如果持續這樣做,你可以堅持多久?當他們不是用你的個性在為你制定策略的時候,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取代你?所以為什麼我覺得 Demo 一定要有自己的內容跟個性就是因為你要讓製作人知道你想要表達的東西」。

小樹:如何拿到補助?補助可以幫助什麼?

古大:我近幾年都會協助音樂人或是音樂相關公司撰寫文化部的音樂補助,在寫補助的時候,我建議大家思考:你們對自己的了解夠多嗎作為一個音樂人對於自己的作品有足夠的想法跟概念去詮釋嗎如果有的話,我相信你們補助的內容還有音樂作品會是相對充實的,有很多故事可以講、很多想法要表達。這樣的話,你們只要去嘗試撰寫投投看,沒有那麼複雜也沒有撇步。

大家可以觀察過往幾年的評審組成,或是有哪些樂團和音樂人拿到補助。試著理解他們的評判標準,去聽他們的作品或觀察評審某種程度的音樂偏好,你會慢慢掌握到所謂他們認定好的、值得投資的作品是長什麼樣子。

祐鈞:我覺得補助對樂團或音樂人來說,會幫助他們在製作音樂上相對比較輕鬆一點點。比如說爵士鼓的編制就是最常遇到的問題,如果要錄製真的爵士鼓,比起用電腦去做假的鼓,需要付出的成本相對比較高。

爵士鼓一首歌錄到好,好一點的鼓手大概 4-6 個小時可以把一首歌完整地錄完,成本大概在 10,000~12,000 元左右,還要看細節有什麼調整,十首歌下來大家可以稍微計算。但如果用電腦去做假的鼓的話,價格可能就是三折、五折都有可能。在有補助跟沒補助的差別, 第一關我們就會先去瞭解他們預算夠不夠。

小樹:拿著補助來你們會算貴一點嗎?

祐鈞:不會,因為他們就會蠻大方的!

KUMA:我稍微補充一下祐鈞說的,第一點比較大方其實不是給比較多錢,而是終於有人願意付原價了;第二點他說的 12,000 元的 session,鼓手費用是臺中的價格。

小樹:這也是我正要問的,錄製價格有城市上的差別嗎?

KUMA:每個城市都有不同族群和不同 level 的錄音室,但如果要說最 Top 的話,那臺北有最多資源、一直有金流進來做內容的更新。

回到補助這件事我有兩個經驗,OBSESS 專輯有拿到補助,但是那張專輯已經錄好、配唱也配好,混到一半了,突然一覺起來看到補助來了,我們就把分軌送出國,用更好的方式去處理已經做好的東西。另一種狀況,如果專輯完成很低,這時候的心態如果是為了核銷而去做一張專輯,跟不管有沒有補助,就是全心全意做一張專輯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不論是內容精緻度或是做音樂的投入程度都會很不一樣。我給大家建議是補助可以投但要當它不存在

小樹:一張專輯如果要弄到產業規格大概要多少錢?

祐鈞:一首歌可以抓五萬塊到七萬塊左右。

古大:我補充一下,製作一首歌的價格如果是非常商業、合理的行情價,其實一首歌抓到十五萬都算合理。因為樂團不一定有製作人,或是製作人拿得很少,一首歌從前端出去到製作、找到製作人編曲,先不講詞曲費用,再來是錄音,錄音包含錄音室費用、人聲、樂器、混音、後期,林林總總加起來十來萬都是正常的。所以用文化部樂團創作補助的標準來看,七十萬對於做一張合理且達到工業規格的專輯是有機會的,可是要看你的團隊還有資源組成,是不是在一個比較舒服且有共識的狀態下才能完成。

KUMA:古大說得也沒有錯,但他說的價錢是臺北價錢。比如說剛開始起步的時候,不一定要去找一個大名鼎鼎的誰,而是他有熱情、有經驗,甚至他的作品跟你契合,就盡可能跟他們聯絡。如果沒有錢甚至沒拿到補助,找到契合的人可能是更好的策略。

古大:新人最好的情況,要找到一群願意跟你一起前進、一起成長的夥伴,如果一群人有共識一起努力的話,可以省掉很多錢。當然預算多少都可以找到願意接的音樂人或幕後人員,但我覺得合拍跟有沒有共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小樹:如果你是非常新的團,我建議你們在投補助前,先想辦法讓自己在業內人士間建立一點點知名度這種事情會大大的幫助你在可能需要評審的場合首先被想到我稱之為「業內溝通

除了剛剛講的那些,我覺得是很多人搞不定的:如何做好一個企劃所謂的專輯企劃或者是 EP 企劃到底在做什麼

古大:我覺得身為企劃或者 A&R 的角色大概就是藝人發展規劃,讓我協助的音樂人或是藝人,他們的名字被聽到的時候,讓人有印象或腦袋出現某些音樂和形象。作為企劃角色,我得讓音樂人的形象強化,把他們的優點放大而不是去告訴他要成為別的樣子。

祐鈞:我覺得臺中團和音樂其實不缺乏,但缺乏的是大家以行動力去支持這些樂團。常年以來臺中票房比較辛苦,甚至有一些團的巡迴會跳過臺中。

小樹:就你們的個人經驗怎麼突破臺中目前的現狀?

KUMA:我覺得臺中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像我們這種只敢辦臺中,想聽就來吧!當然未來也一定要跨出這一步,但我覺得解決辦法是雙向的,觀眾可能要更踴躍參與,臺中樂團和表演者也要更努力去經營和宣傳,也希望未來有更多企劃人才。產業活絡起來一定會有更多相關周邊人才跟上來,或是有很健康的運作方式。

古大:我覺得每個城市都有它的樣貌,如果你有心想去經營自己的品牌,不管是樂團或音樂人都不應該去放棄任何一個接觸到聽眾的機會。以胡凱兒為例,前陣子跑了小巡迴,我不想要做很大,而是想跟每個北中南主要城市最 close 的聽眾去建立更深的連接。

要想的不是你們所在的城市或是所代表的聚落,只要你做得好就可以影響到環境跟所在的人,大家就會跟著一起成長,要先以自己為主做出好成績才能鼓舞到其他人,後續追隨你或支持你的人只會越來越多。

..完整講座內容歡迎觀看以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