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4・產業

【中流砥柱-臺中流行音樂聚落筆記④】蓋了場館,然後呢?——漫談台中演出生態環境與未來趨勢

90 年代的臺中音樂產業發展有過一段榮景,當時的華美西街曾經有過一排充滿 live band 的 pub,音樂圈與娛樂圈相當活絡。後來因發生阿拉大火,臺中的演出生態環境在一夕之間受到重大打擊,後續經歷了十多年的時光才漸漸復甦。為了深入瞭解音樂相關產業在臺中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本場講座邀請到臺中的場館方們,向大家聊聊臺中演出產業環境的變化,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

主持人:
小樹|StreetVoice 街聲音樂頻道總監

與談人:
陳信宏(老諾)|浮現音樂祭主理人
張宥憲(Yuki)|迴響展演藝文空間主理人
怡璇|Legacy 台中部副理

小樹:今天給了一個大題目:「蓋了場館,然後呢?」想先了解一下臺中目前有哪些場館?

Yuki:Legacy、迴響,現在又多了一個左邊,還有玩具島。

怡璇:還有群島。

老諾:還有浮現藝文展演空間,只是要開不開而已。

小樹:臺北有北流,高雄有高流。你們覺得臺中要有流行音樂中心嗎?

Yuki:我樂觀其成。我給文化部的建議是希望臺中可以往教育方面推廣,畢竟臺中比較缺乏幕後產業人才的培育。

老諾:臺中目前比較缺乏中型規模的場地,這對於層級式的生態發展不利。如果有流行音樂中心,它或許可以發揮整合的功能,但它的風格跟特色要更臺中性格一點。

小樹:臺中有個都市傳說:音樂相關演出到臺中容易陷入票特別難賣的情況。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

Yuki:很明顯有被打破的趨勢。特別是疫情這三年間,臺中的現象改變很多,整個臺灣都是。

怡璇:這是很多演出音樂人會問我的問題,重點是要找出「在臺中我們要做到什麼事情,才能讓樂團在辦了演出之後更有後續的推力」。以 Legacy 來說,為此我們有衍生出另一種演出形式:「台下臺」,它相較於一樓的正規舞臺,開賣人數限制會減少,這對於演出者的壓力會再小一點,可以鼓勵演出者透過這種特別的微調來刺激後續的推動。

另外,我有觀察到台中音樂人跟觀眾之間的人情味特別濃厚,樂迷也很願意透過購買周邊的方式來支持音樂人。舉例來說,在臺北 Legacy 可以 1000 人完售的場次,跟臺中 Legacy 500 人的場次能賣出的周邊銷售額是一樣的。所以我會蠻建議演出方到中部做演出時,能跟中部的樂迷有更多情感上的連結與互動。

老諾:我這幾年以經營音樂祭為主,有觀察到這幾年較具有規模的售票音樂祭的數量在中部是最多的,而且有很多是從外縣市過來辦的,這個現象足以證明中部的市場是有的。

為什麼在中部有很多人買票看音樂祭,但還是有很多樂團覺得票賣不好?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中部的軟體還是偏弱了。所以我們本身在玩音樂可能還是要有一些自覺,自己也要努力去突破這些事情,不能總是覺得北部資源好像比較多,所以玩起來成長會比較快。多去觀察人家在這麼多競爭裡面是怎樣玩出一個名堂的,是很重要的事情。

小樹:要形成產業聚落,勢必和專業人才的培育有很大的關係。以臺中的現況來說,三位有哪些看法?

怡璇:人才培育非常重要,我們今天之所以發起論壇,就是想要讓更多人能更瞭解音樂產業背後的工作內容。這也是新聞局未來可考慮發展、援助的其中一個項目。另外,Legacy 每年都會進行實習生招募,它類似影子計畫,會讓實習生跟在特定職位身邊,如節目行政、票務,透過這個管道也能讓更多人了解產業的內部生態。

老諾:以音樂祭來說,現在蠻缺後臺的行政人員。我們一年內的活動數量其實算多,本身就需要更多人手,加上時常要顧慮到外縣市人才有住宿方面的需求,很難不去考量到經費成本及後續推動的方便性,還是會希望臺中的環境能培養出專業的在地人才。

Yuki:以我的場館來說主要缺硬體人才。過去我們的硬體人員都是自己培訓出來的,但現在因活動量增加,對於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不只要做場館,音樂祭也需要有人去支援,這方面的需求目前還沒有找到解決方式,只能把現況提供給官方一起做討論。

小樹: 臺中如果要形成一個更大的音樂產業聚落,除了先前提到的中級場館數量不夠多、專業人才的缺乏,你們覺得現在還缺少什麼?如何讓這個產業聚落更完整?

Yuki:應該是年輕的獨立廠牌吧,臺中除了需要更多軟體(硬體人員、場館及音樂祭後台人員),我也很期待有更多團體去成立一些小廠牌。我發現臺中現在多了一兩個廠牌會自己辦活動,可減輕場館方企劃的負擔。而且他們能先去小場館辦活動,辦完後覺得成績不錯就能去更大的場館,這可以促進臺中演出生態變得更好。像臺中嘻哈的廠牌開始變多,所以臺中嘻哈的活動也跟著變多了。

另外,文化部目前有提供行銷推廣面的補助,但臺中沒有樂團錄音相關的補助。我跟諾哥有持續跟新聞局協調、推動這部分的補助辦法,畢竟錄音補助對臺中樂團助力很大,尤其錄音的品質會直接影響樂團的起跑點。

老諾:國外有 Live House、酒吧一條街,而臺中以前也曾有個榮景在,雖然不是 live House,但有 pub 一條街。我想夜生活是支撐這個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像在臺北平常還是會有節目,但臺中相對比較少有這種氛圍。現在年輕人會聽團的其實很多,也有管道可以直接表演自己的創作,因此臺中還是有機會形成這種氛圍,同時創造更多市場機會。

怡璇:大家從小習慣的生活型態,其實會影響、局限長大後的消費習慣。中南部長久以來都是以從事傳產為主,因此大家在選擇休閒活動時,自然就比較不會想到要去 live house 看表演。但臺中其實有國家歌劇院、國美館,這代表在地的藝文能量是可以被帶動起來的,因此我們很希望可以將「去 live house 看表演」增加到臺中人的生活情境裡。這件事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如果公部門能提供一點助力,應該可以更快地發生。

臺中蘊藏無限的音樂能量,正在地下暗潮洶湧,唯獨差了能讓一切衝出地面的突破口。音樂產業到了各個城市自然會產生不同的發展條件限制,臺中也不例外。如何孕育臺中成為培養在地專業產業人才的搖籃?如何建立與活化完整的大中小型場館演出生態圈?如何重新形塑音樂城市的氛圍,並發展具有臺中特色的廠牌或音樂演出?問題背後的答案不該只是產業內部人士的課題,有了各界力量的凝聚,才能讓成長茁壯的願景更有實現的可能。

.ᐟ.ᐟ完整講座內容歡迎觀看以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