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0・產業

人生的音樂祭如何成長至今?——2023年,維基百科尚未增補的大港開唱史

透過多人編輯而成的維基百科,雖然時常有誤,始終是上網找資料時,頭一條浮現出來的搜尋結果。熟悉維基百科的人都知道,若沒有經過媒體或第三方引述,是無法由條目的描述對象自己編修的,無論政治人物、音樂人或是活動的興衰始末皆是如此,巧的是,這三者「大港開唱」正好都有。

現在維基百科上面,可以看到條列了大港自 2006 年起至 2016 年,詳細的前半段簡史:從 2006 年 10 月在高雄 11、12 號碼頭,舉辦第一屆大港開唱,2008 年停辦,2010 復辦又於 2014 停辦,再次於 2015 復辦,而後逐漸長成年輕樂迷熟悉的樣子。

我把維基百科的條目列下來,好奇大港開唱統籌 Doris 有沒有什麼想要補充的,而她接續前述的時間點,補上了 2017 年之後的故事:

2017 年起,由閃靈鼓手 Dani 為主要號召的大港經營團隊成形,找來自 2006 年即參與策展第一屆大港開唱的閃靈團長 Doris 擔任統籌之一,並延攬 2015 年開始合作多年、默契甚佳的音樂圈班底例如行銷、企劃、宣傳、策展、攝影、影像、硬體製作等等團隊陸續加入。拍謝少年的海口味團隊也在 2019 年加入策展團隊行列,這些年從電影圈也挖了一些優秀的人才進來團隊,覺得超棒。

大港確實值得這麼一聲「超棒」。台灣音樂節林立約 10 年左右,而售票型音樂節,包括大港、浪人祭、浮現祭、漂游者、火球祭等,真的能損益兩平,甚至有足夠收益做更進一步的規劃,也不過是近幾年的時間。如今大港完售甚至秒殺,乍看如此理所當然,實際上走一遭,會知道在曾經熱血但未必健康的商業環境下,一切如何長到今天的規模。而在大眾看到的演出背後,執行團隊所要負責的企劃發想、硬體工程、行銷企劃乃至視覺美學,將音樂節和現場氛圍從單純觀賞表演拉升至多元的體驗,累積了十多年的經驗,又有哪些值得細說從頭的段落?

用音樂祭,把人生故事說給年輕世代聽

一旦來到港邊,聽風寄詩,總感受到在老派 MV 裡予人浪子回頭的感覺。2013 年,策展團隊經歷人事變遷,隔年大港停辦,正值閃靈海外巡演事業高峰,面對重心調整,要回來台灣接手辦音樂祭,Doris 坦承一開始很排斥,但政府單位對在地音樂文化有著長期規劃,在殷殷期盼下,團隊擔下這份責任「有一種旅外遊子繞了一圈最後還是要回來接手家族事業的人生感嘆」,遂以「人生的音樂祭」為大港的副標。後來 Freddy 從政,Dani 接手,音樂人生的起伏讓人難以預料,也因此決定找來歷練豐富的資深藝人、或台語唱將或秀場職人,把他們的故事說給年輕世代聽,讓「人生、音樂」更進一步深刻交融。

每年大港在公佈一波一波演出陣容的時候,總令人驚豔,好奇究竟是如何決定邀請誰來演出?「選團品味上,雖然節目團隊這些年都有替換,風格約略不同,但大體上會邀約的藝人還是以現場演出強度、影響力、話題性、看好度、潛力、人氣為主。」Doris 以音樂人製作專輯的概念來比喻大港的 line-up,「請國外有名樂團的感覺比較像:『OK,這段 riff 寫得還不錯。』但請到有趣的藝人會有一種:『幹,這段寫下去就贏了!』這樣的感覺。」以此為前提下,老牌藝人、大港女神、跨組合相互 feature,這些特色就漸漸發展出來了。

2023 大港開唱邀演閃靈回歸與珂拉琪共演。

第一屆邀請謝金燕或許是當時的靈光一閃,一種「讓〈姊姊〉勁歌熱舞出現在音樂祭感覺很有趣」的心情,而後再延續到安心亞、王心凌和徐懷鈺,大港女神的形象也就此建立。今年則邀請到李心潔,無論任何華語金曲放歌場、無論與哪群朋友唱 K,近年總能聽到一聲「我愛錯了!」,這回眾人可以一起見證這首另類華語國歌的登基大典。

上述的歌手原先並非音樂祭常客,但這些安排攪動了當時音樂祭既定的限制,也是讓疫情期間的大港在比拚國內 line-up 之外仍然保有可看性的關鍵,甚至串聯起近年的本土意識尋根,年輕一代對於什麼是「台灣的音樂」,也從華語金曲開始往更多不同的方向思考。

2023 大港開唱邀請李心潔擔任「大港女神」搭擋美秀集團。

拓展周邊玩法,首採全實名制

「台灣第一的音樂節」說來順口,但這件事未必是擺所有音樂活動一字攤開,在 line-up 或設備比較之後的成果。大港一部分承接了台灣九〇年代草根野生的,從春天吶喊和「北區大專搖滾聯盟」而來的想像(試想每年黑狼黃大旺越來越長的演出名稱和經典的吹笛人繞境),同時結合日本富士搖滾(Fuji Rock Festival)的藍圖,創造出暫時超脫於現實的伍茲塔克,同時也明確做出品牌定位,例如 LOGO 的標準字和顏色,後來幾乎不曾改過,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大港。

另外,堅持保有 NGO 村,讓倡議團體能夠在高能的場景中吸引觀眾多駐足一刻,也是六〇年代以降的搖滾音樂節浪漫之必要。在香港歷經許多風雨的時刻,大港也會邀請何韻詩、盧凱彤、黃秋生等香港樂人,港台相互勉勵,想說的話都伴隨旋律不言自喻。觀賞演出之餘,逐年增加協助親子共遊的設施、Megafun 遊樂區的虛擬人體衝浪、嘗試狗瑜珈⋯⋯,音樂不只一種,音樂節參與者自然也是各形各色,讓所有客群都可以用自在的方式投入,也是目標之一。

大港開唱逐年增加周邊遊玩設施,圖為 2022 年大港周邊攤位的「衝浪」綠幕。

接連幾年售票秒殺,不時在社群裡傳出搶不到票的哀嚎聲浪,今年大港也從善如流,宣布改為全實名制。

過去萬人以上、多日的戶外音樂節很少嘗試實名制,畢竟相比單場演唱會困難度高上許多。自 2021 年疫情期間,團隊就有針對實名制進行討論,去年活動前夕,出日音樂社長 Dani 在受訪時承諾 2023 的活動會在售票機制上改進。從去年底宣布實名制後,首先在 Oen(應援科技)的平台上邀請樂迷登記成為「大港人」的會員,而後售票階段再憑密碼進到拓元系統購票,把風險跟承諾都告訴樂迷,今年沒有搶到票的觀眾也表示心服口服。

2023 大港開唱首次嘗試做台灣音樂祭的全場實名制。

票價開漲是為了升級舞台硬體

另外,根據網友認真統計大港迄今的票價,從 2006 年大港的兩日券 500、到 2011 年兩日券預售 1400 元、2018 年兩日券預售 2000 元再到 2023 年大港人優先買兩日券 2850 元,漲幅看似很多,其實尚未突破三千元關卡,以兩日拼盤式演出來說絕對划算。

而這些費用,除了 show fee、人工、將許多人拉至高雄的住宿移動隱形成本,很大一部分也用在硬體的提升。試想,你很少聽到觀眾對大港的舞台成音和影像有意見。Doris 直言,舞台硬體的成長空間是無上限的。今年最大舞台南霸天的左右兩邊的 LED 螢幕會加長,成為整片的 LED 螢幕,因應這樣的改變,今年大港會有兩個轉播系統,一個系統是針對 LINE TODAY 線上直播觀眾的,另一個則是現場觀眾看到的畫面。也會首度將空拍機畫面與直播連線,讓觀眾在螢幕前也能看到南霸天的壯闊場面。

能夠承載更多燈具的頂棚;加大拉寛的舞台;每年都會希望比前一年再好一點,今年移轉到高流室內的海龍王舞台,硬體規格比照女神龍;卡魔麥則找來禾火設計團隊設計燈光舞台,相信觀眾們進到卡魔麥場館後會有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除了硬體建設外,Doris 也強調:「在宣傳企劃行銷等內容建置上,一路以來保持合作的團隊同仁例如海口味、世和、Viv、子皿、奧古、才煒等,也都會在活動內容提供很多很好的想法,讓大港的內容可以不斷推陳出新。 」

精實的內容建置團隊,是大港開唱能不斷推陳出新的主因。圖為 2023 大港開唱團隊行前大會側拍。

在去年 VERSE 雜誌專訪中,楊大正提到以前的高雄場景,在 2001 年有一系列以龐克為主的演出「龐克攻勢」,2004 年則有更多風格融合而成的「親熱天堂」。2006 年,隨著野台開唱跑遍全台場勘後,當時的大港團隊毅然決定把活動辦在高雄真愛碼頭。即使 06、07 年的票房慘不忍賭,卻也不曾想過退縮。如今隨著大港自身的成長、舞台從地表延伸到倉庫、屋頂、海上派對、再到港的對岸,當時很冒險的決定,二十年後成了帥氣的一段佳話。

下一步,Dani 希望大港能夠成為越來越多各國樂迷來台灣的主要理由,「就像日本的 Fuji Rock 與美國的 Coachella 一樣,大港能夠成為各國的樂迷心中必去的音樂祭之一。」而對 Doris 來說,某一年看到有一群人在會場週邊的公寓樓上,自發性地舉辦「大港開窗」,對著樓下排隊換手環的觀眾放歌跳舞,或是 2017 年為活動搭建的大港浮橋,後來由市政府發揮創意打造成真正的大港橋,這些也都是值得紀念的里程碑,在在證明了大港已然深入民眾心中,也成為台灣代表性的音樂文化一隅。

港邊的柏油路在晴雨交雜的三月天長出一株奇花,如今艷麗無雙,大港開唱下一階段的超進化,或許可以等待再一個十年分曉。

照片提供/大港開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