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雜吹

聽說人過中年到了音樂祭,都在喝酒不聽團?

近年有研究指出,當人們脫離 24 歲,便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失去追逐新歌的動力。那麼去音樂祭呢?人過中年是否也會對音樂祭漸漸失去參與的動力(體力),或者長出不一樣的參與感?

在臺灣音樂祭活動大爆發的十月,Blow 吹音樂與四位資深產業人士線上訪談,分別是——高流執行長李欣芸、「見證大團誕生」系列總策畫小樹、滅火器主唱兼「夥球擊」共同創辦人楊大正,以及 1976 主唱兼「海邊的卡夫卡」負責人陳瑞凱(阿凱)。

作為臺灣音樂產業的中流砥柱,他們在今年復辦的「Takao Rock 打狗祭」都有深淺不一的參與,會如何看待熟齡的自己與音樂祭的關係?現在又都會怎麼參與音樂祭呢?

未必一直看團,但會觀察人

對李欣芸來說,年輕的時候去音樂祭是一件謹慎的事,事前會認真安排看團規劃。然而現在的她反而會用「輕鬆過週末」的態度去融入,抓頂草帽,穿上無袖背心、短褲、涼鞋便出門,已經不管是否有一定要看的演出內容,自在參與其中。

「不論身處最後一排,或跑去舞台最前方,現在看團不一定會把注意力放在演出者身上,而是把心力放在朋友身上,或觀察那些沈浸在音樂當中的人們,對我來說更開心。」

之於大正和阿凱,因為參加台灣音樂祭的身份,多數時候仍是表演者,所以比較難用觀眾的視角去感受,然而大正不服輸地笑說:「舞台下的年輕人應該都蠻喜歡我的,而且我覺得我的體力跟酒量好像都比年輕人好,像之前去 Fuji Rock,我到了半夜四點,還在紅舞台派對聽 DJ 放歌,跳一整晚的舞!」

身為樂評人,小樹如今去音樂祭現場,反而想理解新的場景有發生什麼變化。他毫不顧忌說出自己的感受跟常人不同:「主要是大家會感到興奮的點,或追逐的新團,不論演出狀態、音樂風格,都跟我自己的標準產生一些時代差異吧。」

關於近期的音樂祭見聞觀察,他分享道:「有一個奇妙的現象,即使台上的音樂聽起來不那麼衝撞,但大家仍會在台下開圈,似乎已成為了看團的必備儀式。可對我來說,應該是氣氛到達時,身體與其他夥伴達到共感,所產生的行為,可是現在多數時候會有一種預設,不論台上的音樂到哪裡或適不適合,都不一定是很重要的問題,只要很嗨就好,這樣講有點過分,但很像『假高潮』。」

另一個觀察倒是浪漫許多:「這次去浪人祭有看到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發現男男牽手的比例變多了,而且非常自然跟自在,我覺得很棒。」

曾聽說,經常與音樂為伍的產業工作者,過了中年後到音樂祭已經沒體力一直聽團了,所以多半是在跟朋友打招呼、喝酒、這又是真的嗎?

大正對此提出反例:「一定有人去音樂祭,是找朋友喝酒聊天,人數比例多寡我不能評斷,但我有遇四十幾歲的認真樂迷,幾乎什麼音樂祭都會去,還會排團。當然如果 lineup 上沒有想看的節目內容,一定是喝酒、跟朋友打屁聊天。」

小樹則回饋,連續看團對身體的負擔其實蠻大的,觀察身邊同年齡的朋友,近年已經不太去音樂祭了,就連到 Live House 的次數都比十年前少非常非常多。

「對,很可怕。像我這個年紀的,就會放棄很遠的舞台,有直播就會在飯店看。」阿凱也幫腔:「同年紀還會去音樂祭的,大概只是 76 的團員們。如果說有一個音樂祭是給我們這個年紀去做的,我搞不好不會去買票,會覺得那樣太顯老。而且又該有怎樣的 artists 受邀去演出?我猜想賣 40 幾歲的大叔,應該找少女時代或 NewJeans 吧。」

先前 1976 被樂評網站形容為「在創作上停滯但要被寫入歷史」,讓他不禁自嘲:「第一時間看,挺奇妙的。當然我們的表演如今比較少,不過專場的票房跟反應都不錯。只是我們的樂迷還是不是年輕人?我其實從來都沒想過這個問題,就像我也會去其他更熟齡的藝人演出,音樂吸引人絕對是最重要的。但文章之後,1976 好像有更紅一點。(笑)」

給中年樂迷的音樂祭指南

國外音樂祭即使在戶外,也經常有資深的年長樂迷參與其中,而台灣音樂祭聽團習慣成形較晚,再過十年也可能出現這樣的風景。在未來,熟齡的音樂祭消費市場與需求或許會越來越值得重視。

小樹認為,舒適的體驗會是熟齡樂迷購票的重要考量,「演出場地附近的交通可便利性、生活機能,然後現場吃喝拉撒又都被照顧好,人才留得住。」

阿凱對此也有感應,他記得之前參演一個音樂祭,「我們彩排完,才四點鐘,就有攤位已經完售了。然後,我就上網看一下,他們真的是名店,粉絲數還比 artist 還多兩個零。這種也是很好玩的。以我的年紀來說,看起來挺有意思的攤位,會是很大的吸引力。」

有舉辦火球祭經驗的大正同意,現在的音樂祭若有附加周邊的環境特質會更加分。「好比 Takao Rock 打狗祭是辦在高雄的港灣,地景一定能成為很棒的體驗。」他補充道:「十月底的高雄,天氣又很涼爽,或許可以體驗這些風光。我相信一定會有很多有趣的攤商,會看到很多很可愛的人,不然週末在家裡耍廢也是耍掉了,可以帶小孩家人出來走走。」

李欣芸認為,音樂祭的好處在於不必侷限你有沒有聽過誰而來,有許多環境的樂趣可以享受。熟齡的樂迷其實不用太擔心自己不認識誰誰誰:「因為這會是一個流動的樂園,沒有人需要像室內演唱會或演奏廳把自己關在裡面,音樂祭的好處就是可以到處走走逛逛,能自由選擇,有一個團不是你的菜,你就挑另外一個。」

她及高流團隊所策劃的音樂祭「Takao Rock 打狗祭」,在選團上便不侷限只有搖滾樂,「你可以聽得到很另類的凹與山、午夜午夜,也可以選擇聽安溥這類創作本格派的藝人,更可以聽理想混蛋、彭佳慧等比較偶像、唱將型的藝人。我覺得讓他們都去試,才可以發現驚喜。」

阿凱分享,如果要推薦新團給熟齡的樂迷,其實有一些方法:「可以跟他們說,這個很青春、音樂很棒,讓他們知道現在年輕人在流行什麼。舉例 SADOG 很熱血,會聯想到 Sex Pistols,而且還有點鬧;或有吉他流行的逃走鮑伯等,都曾經讓我印象深刻。」

小樹的回答呼應了李欣芸的說法:「精心策劃的節目一定是最吸引人的。這幾年,全台灣的音樂祭多到嚇死人,有很多像是(樂團)在跑通告的演出段落,帶著三、四十分鐘的秀。這當然不是壞事,如果樂團可以因此多賺一點錢都是好事。但你難免會覺得這些團在哪裡看,差異性都不大。因此,當有特別的合作,像 PASIWALI 找葉璦菱跟 ØZI,就讓人印象深刻。」

「當然,我是不會硬要他們(熟齡樂迷)來,音樂祭還是有年紀性的產品。」他最後補充,如果節目本身並沒有想稍微照顧到年長者,也沒必要拉他們去參與,因為那些音樂本身的受眾並不是為了他們而設定的,反倒讓他們產生排斥感。「像今年浪人祭,做了一些經典老團回歸的節目策劃,挺好的,當 929 這樣的老團出現,可能會讓那些中年人有了重新補足回憶的機會。」

(本文由 Blow 吹音樂與 Takao Rock 打狗祭共同策劃)

照片提供/Takao Rock 打狗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