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 Blow 為各位樂迷整理的音樂節特色攻略之後,你是否還是無法下定決心?除了讓大家一眼明瞭各個音樂節強項之外,別忘了音樂節主辦人也是人、也是會去跑其他活動,到底這些專家的選擇是什麼?去了之後比起一般樂迷,更重視哪些細節?以及在他們眼中,自己的音樂節哪裡最棒?想必你也感到好奇,就讓我們一次告訴你!
-
除了自己主辦的音樂節之外,還會參加那些音樂節?
Freddy(大港開唱):巨獸。因為是音地大帝辦的。另外還想去沒列出來的蚵寮啊!
奧古(大港開唱):春吶,因為春吶回歸到樂團很原本的狀態,比較像是讓樂團自由發揮,而不必對一些商業的因素妥協。
Wade(春天吶喊):我幾乎每年都會去巨獸搖滾。
音地大帝(巨獸):我今年應該會參加大港和春吶,因為有朋友在那裏演出,如果只能參加一個的話……我不知道欸我的行程都很隨興,應該看去哪裡比較方便吧。
豆花(山海屯):春吶,因為是最自由、最 Free ,沒有人管你、想幹嘛就幹嘛,也最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音樂節,比方說去大港、野台、 Wake Up ,他們會在廣告裡告訴你我們的場館在哪、動線怎麼走、舞台設計、這次主題想傳達什麼……等等,春吶就只是告訴你:「清明節到了,你該來囉,我們有兩百個樂團!」你是抱著一個很Surprise的心情去,你可能第一天就喝掛了,睡在路邊、睡在尿裡面,沒人會管你,它不會告訴你這個活動該怎麼玩。
甲斐(山海屯):我會去 Wake Up ,因為 Wake Up 漸漸地把它們的特色找出來,今年算是形象最明確的一年,過去幾年可能都還在摸索,但現在已經知道該怎麼走了,要我只能選一個,我一定先選 Wake Up 。
顏廷憲(Wake Up):以前的話會先選去大港,現在則選擇巨獸,主要因為這幾年都有過去幫忙大帝,加上巨獸給我的感覺比較野生,氣氛也很生猛,大帝也是個很酷的前輩,教我蠻多東西的;至於大港則是因為它是我人生第一個參加的音樂祭,身為南部人,大港最早給我音樂祭的概念,也對我後來會開始做活動的影響比較深遠。
-
您自己在所選出的音樂節是否有什麼特殊回憶?
Freddy:一直想去卻沒有去過,沒有回憶所以更想去。
Wade:每次在音樂節裡,看到一個前所未聞的團帶來了難忘的表演,都是很棒的體驗,這我每次都會在巨獸搖滾感受到,我想這也是春天吶喊的特色之一。一個沒人知道的樂團,突然就這麼出現,精采演出讓在場觀眾都印象深刻,我覺得對於樂團和觀眾來說,這都是很好的回憶。
音地大帝:去年春天吶喊的時候剛好遇到太陽花學運,活動裡大家都在討論學運的事,連舞台上都充滿太陽花的梗,柏蒼表演時還模仿了來來哥,不過這就是大環境底下造就的莫可奈何的事情。
豆花:我在大港最難忘的是謝金燕那一年,那是第一年有大港女神,謝金燕出來表演的時候,我發現台下的反應很兩極,有的人很嗨,但很 Indie 的樂迷就會完全搞不清楚狀況,在現場真的會很難忘那個微妙的氣氛,後來大港女神成為傳統,可是一開始發想這個,我覺得真的很勇敢。還有野台 OK Go 來的那年,跑步機拿出來的時候,我整個傻眼,但當時風舞台全滿,現場的熱度真的是異常熱烈,大家都很純粹的在仰慕一個東西,那個時候的音樂節是非常美好的。
-
身為一個主辦人,去其他音樂節時會特別觀察哪些地方?
Freddy:當然就是看動線啊、廁所在哪、廁所乾不乾淨、換場怎麼可以這麼快,剛開始辦是 97、98 年的時候,那時候的想像是大家都用同一套鼓,不然你怎麼來得及換?後來出國看,才發現是放在有輪子的架子上,直接推了就下去。剛開始大家覺得麻煩,可是隨著台灣搖滾場景逐漸成熟,團員會想要用自己的東西,硬體公司也是得配合,這些東西慢慢建構的過程,其實也是靠著我們偷偷去觀察學來的。
Wade:我會看整個活動的流程,以及怎麼安排舞台,為什麼將舞台設置在那些位置?是否有效利用空間,還是風水考量?還有在參與音樂節時,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參加活動的人潮有多少?現場有沒有空間讓人放鬆等等。
豆花:我去音樂節,第一個是觀察創意,再來是票價,第三個才是演出者,像大港就非常有梗,從賀一航、羅百吉再推出玖壹壹,就真的非常符合大家對於港都的感覺。 Wake Up 今年也很有創意,他們之前就跟我提主題是「回嘉」,問我想到嘉義會想到哪個藝人,我就說那請看看伍佰,結果兩個月後,他們真的請到了,我覺得這就是最簡單也最 Local 的創意,大家不見得會說到做到,但在音樂節就是有無限的可能。
甲斐:我去現場第一個是先看別人怎麼做動線、怎麼做門面,再來就是看看硬體規劃、場地布置、流動廁所和資源回收的配置等等。
顏廷憲:通常從前置期就開始看了,我個人重視的是音樂祭本身是否有突破台灣目前音樂祭現況的創意,有沒有什麼梗、特別的設計,美感程度之類的東西,這個部分我覺得台灣應該是巨獸、蚵寮做的最好。如果是在音樂祭現場的話,我重視「地景」,也就是舞台的背景環境,跟舞台本身硬體的設計,這個部分目前是野台跟大港做得最好。
-
覺得現在台灣音樂節還需要改進的地方?
Freddy:這太難講了,國內我覺得要改進的地方太多,連最基本的做人的信用都要改……在國際規格和在地特色之間,你要找到一個平衡,會有一個普世的好的規則,你如果達到了就是有質感的,但是哪些事情又是要保留的在地特色,這兩件事不管我做什麼,無論音樂節、閃靈或其他事,我都一直在面對,不能盲目的去追求等於日本、等於德國,可是也不能什麼事都「啊台灣人就是這樣啦,這不會通」來處理。
像是在國外,類型會分得很清楚,金屬、偶像、搖滾,都會有各自的音樂節,但在台灣就不會這樣去分,大家都是好朋友,是一起創造了台灣多元創作文化的戰友,即使我們選擇了不同風格,所以我們在辦音樂祭的時候,不可能用國外的概念,在台灣就是大家都可以聽不同音樂。
奧古:我覺得這也跟每個地方的文化有關,你在國外看到好的東西,覺得回台灣也要這樣做,其實不一定會通,就算你真的這樣做了也不見得適合台灣。
Wade:我覺得這應該想做是,所有的人都應該要致力於去改進的,不可能有完美的音樂節,尤其當面臨對環境會造成什麼影響時,就是要舉辦一個活動時必須好好考慮的,音樂節其實也是一個相當好的場合,讓你去推廣、加強人們對於生態議題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地球、未來以及身為人類能怎麼做的認識。
音地大帝:一般音樂祭的硬體都是交給硬體公司負責,辦音樂祭的團隊常常不會有人是專門負責處理做音控的,這樣表演的聲音的品質都會是音響公司的人處理,但有時候找來的公司不一定瞭解樂團的表演形式跟tone的問題,所以很多表演的音場不好,都是樂團和音控公司的溝通有問題,應該要把樂團和音響公司之間的協調做好。
豆花:台灣人對於娛樂產業的喜好和國外完全不一樣,所以我覺得我們不用一定要移植國外那套,有時候你加入一些 Local 的元素大家就很開心了,你請一個心中的 Indie 天團來,然後一直去想後台、通道怎麼設計,台灣人不會懂,台灣人喜歡簡單不複雜,我認為台灣音樂節現在不需要大幅度地去改變什麼,而是要慢慢變,我們還需要時間慢慢爬,但現階段我認為沒有什麼需要改變。
甲斐:我覺得不是說要改變什麼,而是音樂節主辦方要去創造自己的奇蹟,像音場問題很常被抱怨,可是問題是有的樂迷太愛樂團,一直想往前擠,其實站後面一點,就可以聽得清楚,我們就是沒有辦法做到前台聽得清楚,很多國外音樂節也沒有辦法,要做到不是不行,而是你投資那麼多,票房回得來嗎,主辦做很多,但觀眾若沒有來就是死了,所以與其說改進,不如說主辦方敢不敢挑戰,挑戰之後看有沒有創造出奇蹟,能不能有下一次。
顏廷憲:以我參與過幾個音樂節團隊,就以我們 Wake Up 歷年來統計出的數據來舉例好了:18-24 歲佔了絕大數約60%、24-30則只占了24%,再上去更少……數據說明了台灣普遍參與音樂祭的絕大數都是學生族群或社會新鮮人,也因此我們應該思考這個年紀的人想要的是什麼?比較常見的問題是票價太高了,有時音樂祭的活動內容卻還不到那個價值,簡單來說就是「台灣新一代的獨立樂迷培養出來了,但還都沒有長大。」
聽獨立音樂的人越來越多了,但其實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所以一定要努力去開拓,不能夠在小圈圈裡面自滿,市場總量的開發根本還不夠,音樂祭也是一樣的道理。
音樂節在地的聯結非常重要,打開洞察報告就會發現,第一名大多都是臺北人,聽獨立音樂的人也最多,第二名通常都是該音樂節的所在地,這告訴我們什麼叫做「人不親土親」,在地民眾絕對是支持音樂祭的最大後盾,所以在地紮根就是音樂祭成長的關鍵,所以地方的環境發展跟音樂節本身是互相依賴的。
-
您認為自己主辦的音樂節與其他不同的特色為何,是什麼吸引了樂迷來參加?
Freddy:大港開唱的梗比較怪比較鏘吧……哈哈~
Wade:我覺得讓春天吶喊之所以特別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地點,它在一個遠離城市的美麗景點,無論是觀眾還是音樂人,都能在這樣的環境放下防備,盡情放鬆、玩樂.這些情緒你都可以從他們的表演當中聽得出來,也可以從參與者的臉上看得出來。在春天吶喊裡還有一種團體情感,人們互相尊重並且擁抱友誼。獨立音樂有非常多樣的色彩,各種令人驚喜的樂風,若再加上陽光、草皮、新鮮空氣和啤酒.這就是這些美好時光的秘方。
音地大帝:我們的特色比較放在是如何選出一個有趣的、每年都有變化的表演名單,我們也會鼓勵大家來巨獸的現場做一些比較ㄎㄧㄤ的事情,像現在周末的下午就已經會有人喝醉躺在草皮上面,然後我們的舞台跟觀眾是比較沒有距離的,所以就是表演時台上和台下會有一體感。
豆花:這有什麼好講,不是就是「重」嗎。
甲斐:我們原本擬定的名單有輕也有重的,結果敲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得有點像是台灣的 Loud Park ,像今年我們在打廣告,有韓國樂迷在下面留言說他很想來,因為韓國沒有這麼重的音樂節。
顏廷憲:首先是學生的熱血。我們的工作人員應該比較友善,因為我們團隊算是一個對地方長期教育的組織,大家都是學長學弟學姐或學妹,所以工作人員會比較對家鄉有認同感,大家也都會比較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再來是結合嘉義的地方特色與歷史融入在活動裡。最後就是惡搞,因為我覺得我們年輕人就是要搞怪要幽默,我們團隊幾乎每天無時不刻都在講垃圾話,這種輕鬆感能夠感染觀眾,工作也會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