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9・吹專訪

【吹專訪】年輕聽眾的歌單如何打碎主流濾鏡:龍虎門主理人國瑞談《耳機糾察隊》

來到龍虎門辦公室的這天,五月的台北正陷入反反覆覆的梅雨季節。好不容易有機會逃離外頭的滂沱大雨,卻是再三確認地址,才敢確定大名鼎鼎的嘻哈媒體平台「龍虎門」的辦公室,就藏在眼前這棟並不起眼的辦公大樓中。果真一如最初與龍虎門主理人國瑞聯繫時,他略帶幾分不好意思說的那樣:「我們辦公室其實超級一般辦公室的哈哈哈,不怎麼嘻哈也沒有很音樂。」

進到辦公室裡頭仍是如此,如同一般公司辦公室般整潔,卻唯獨少了一抹我想像中的叛逆、嘻哈色彩,我環顧四周,亟欲捕捉一些可能被遺漏的線索,然而只是徒勞,大部分的空間都已熄燈。來到唯一一間亮著燈的會議室,國瑞解釋,原來疫情期間團隊的大部分成員都改為居家辦公了,但他還是每天都會來,畢竟場地影響效率,在公司更有助於他專心在工作上,還能一人獨佔大辦公室。

比起樸素、普通的辦公室,能讓我更意外的大概也只有主理人國瑞本身了,他向我說明龍虎門原先是他被 KKBOX 找去做的一個企劃,是直到去年才獨立出來成立公司,由他負責。作為龍虎門的老闆,手臂上佈滿刺青,帶著黑色口罩的他言談中卻透著滿滿的親切,並不吝於分享他們團隊共事的過程,不禁讓我稍稍鬆了一口氣。

鑑於近來龍虎門的街訪《耳機糾察隊》系列大受歡迎,我也十分關心《耳機糾察隊》中值得展開討論的細節,以及在國瑞的見解中,這類街訪的內容與反響是如何反映了台灣的大眾流行文化和音樂趨勢。點開每一集,充滿活力的主持人緋村宗祐揭曉本日的校園主題,期待著每位受訪同學的答案時都忐忑到像是在拆盲盒,幾乎無從預測他們的耳機現正播放的會是什麼驚喜。

國瑞強調,這些年輕聽眾多元百變的歌單,恰恰打破了主流媒體一再渲染的既定印象,這也是他最樂見的:「我自己相信,像網路這麼發達、分眾這麼破碎的時代,大家應該是很分散的,應該是會有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像是很多人都說什麼,可能現在年輕人啊十幾歲都只聽抖音啊,其實沒有那麼多啊?」從這個街訪企劃出發,足以窺見國瑞對龍虎門這個品牌的期待,正是致力於拓展台灣聽眾的音樂視野。

Q:《耳機糾察隊》這個街訪企劃最近引發很熱烈的迴響,是由誰提出構想的呢?發想的情境是什麼樣的?

耳機糾察隊是我去年六、七月的時候,在網路上看到國外的一系列影片,應該是美國的,就是在講說紐約人都在聽什麼,或是 LA 的人都在聽什麼。當時就覺得這個東西超有趣的,不過他們的 range 很廣,不是像我們 focus 在學校,他們可能每個城市都有。

我最喜歡的兩支是紐約LA 的。我想像中紐約的人應該是聽超級廣,因為那是一個超級文化融合的地方,真正節目呈現出來的東西就是那樣,就是哇!紐約的 sense 真的好到爆炸,這些人真的聽好深,除了很多元以外,他們每個人的深度都是很深的那種深度,所以就覺得紐約果然跟我想像的差不多。

回到 LA,LA 聽的人聽的曲風的面向就真的會是比較 chill、比較陽光感,比較多度假感的 vibe。這真的很有趣,一個區域的人,真的會影響聽的音樂,所以我就覺得這個東西很適合我們拿到台灣來做,就拿來跟大家討論,我們大概去年的九月、十月就開始討論這個企劃。

有些人說我們是抄抖音的,可是其實不是,我們發了之後抖音才出來的,我不確定到底誰抄誰,我只能說,我們不是原創可是我們沒有抄抖音。抖音的超過份,有一個就直接叫耳機糾察隊,連標準字都跟我們的很像,他就是去南京大學什麼的,就覺得這也是抄得夠徹底~我們一開始是先在 IG 上發這個影片,但是我們那時候是想要累積到一個系列的感覺再丟到 YouTube,不然單一支有點奇怪。

Q:街訪團隊跟參與討論的大概有幾人?分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參與討論就是整個團隊(六個人)都有參與,實際上去街訪的話就是主持人宗祐,跟我們的攝影跟現場企劃姜傑,兩個人會負責現場的所有執行,回來給我們的剪輯師剪輯。但在前期討論例如要去哪間學校啊,或者是一些細節,是大家都一起討論,那時候第一支(影片)也是全部人一起看,然後一起想辦法把它剪出來。

Q:一開始就有設定以校園為主題嗎?

是欸,這件事很有趣。那時候我們也有討論過幾個點啦,就例如說捷運站啊,但我們覺得可能像這樣的街訪,上班族很忙啊可能也不太會有興趣,可是學生就很有活力,而且你問他們在聽什麼歌,他們感覺也會很想告訴你他在聽什麼歌(笑)。我們那時候就覺得學校是一個最簡單最有趣的切入點,而且做一個一系列的校園企劃好像很好玩,所以最後拋棄了一些其他的選項從政大開始。

Q:怎麼決定要到哪幾間學校?

這個就是以好做為主,第一間去政大是因為宗祐是政大的。但其實除了簡單以外我們有去設定一些想像的色調,政大可能大家會覺得聽團的比較多,我不確定啦!刻板印象,金旋獎之類的;然後還有政大黑音,所以也許會有很多聽嘻哈的,會做一些這種假設。第二間是台藝大,因為姜傑是台藝大的,所以在這裡拍也是相對簡單,然後台藝大我們也會有想像,也許藝術大學會聽一些不太一樣的音樂,可能台藝大音樂系啊會聽古典或鋼琴曲比較多之類的。

後來的幾間,一方面是執行上簡單,另外一方面是一樣會去做一些小小的設定,例如說台大就是大家一定會想知道,因為台大太好下標題了,就是學霸啊、全台(最高)學府啊之類的,大家應該會很想要知道台大的學生都在聽什麼,這一定是最好打的牌;然後輔大,那時候就是宗佑覺得輔大女生很多想要去看看(笑),但是輔大女生多也很有趣, K-POP 比例就很高,真的有差。(街訪)回來的東西我們大概都可以感受到一些學校的 vibe,蠻神奇的,看歌單就會有一些感覺。

Q:所以會對每間學校有些預期嗎?

猜測啦,不敢說一定會怎麼樣,比較多都是被驚訝到,最後回來的歌單還是常會蠻超乎我們想像的。

Q:例如什麼樣的情況會被驚訝到或覺得印象深刻?

一定會有一些很有趣的嘛,像〈腓特烈大帝擲彈兵進行曲〉(笑),那種事在當下宗祐他們就會在群組裡直接講:「今日重點:腓特烈大帝擲彈兵進行曲!」、「今天夠了!」之類的,反正就是會有一些這種很有趣的東西出現。

還有一個好像也是政大的,一個在聽日本 Lo-Fi 的外國人,然後就覺得哇好屌喔,一個東西方融合的感覺,但是我也覺得他們好像都很喜歡東方文化。我覺得意外的點會有幾個,一個是真的很神奇的歌,然後另一個是跟(正在聽的人)外表反差很大的歌,例如說他看起來很平靜、很溫馴,但他聽很兇的歌,或是在聽 Drake,然後就覺得哇塞!原來他內心有個嘻哈魂。

Q:感覺你們應該沒有把全部的受訪同學都剪進去?

我們其實有稍微刪減過,會做一些比例上的調整,我稍微講仔細一點好了,因為我怕很多人會覺得我們特別都挑嘻哈的歌,可是其實沒有。當今天拍完然後歌單出來的時候,剪輯師會先把歌單整理出來,然後由我這邊做刪減,但是基本上我不會拿掉任何一個類型。

假如我今天聽到有華語、日文、韓文、動漫、鋼琴曲,我不會刪掉任何一個類型,但我會去做一些比例的調配,例如說有十首 Taylor Swift,我可能就留兩、三首,我還是讓他比一般的多一點點但我不要說真的一大堆,主要是為了觀賞節奏的小小調整。我主要是調這件事,就我還是保有它的多元性存在。

Q:當初有預想到這系列會受歡迎嗎?

沒有預想到會這麼受歡迎啦,但我那時候是覺得這個東西本來就蠻有趣的,反而是變成大受歡迎之後讓我想了很多。一開始我們在 IG 發的時候成效就蠻好的,然後那時候我們就覺得滿意了,有多了大概兩、三百個追蹤很棒很棒,沒有想到把這些東西一次丟到 YouTube 之後大家都這麼喜歡。

Q:你認為這系列成功的主要因素大概是什麼?

我覺得是有打破一些既定印象跟大家原本想像中現在年輕人在聽的東西,這是這個企劃最可貴,跟我最開心的一件事。我其實在下面看到有些留言說什麼「我很多都沒聽過」、「年輕人都在聽這什麼東西」之類的,我會覺得很棒啊,這樣大家才可以正視這件事情。

怎麼說勒,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例如說大眾都在怎麼樣、大家應該都聽什麼,可是實際上說不定不是這個樣子,我覺得這個企劃打開了這件事情,大家會願意來了解,或不一定要願意了解啦,但大家可以看到原來你想像中大家喜歡的東西可能不是那個樣子。因為我覺得像大眾媒體很多東西都很 stereotype,畢竟那些媒體佔了大部分的流量,然後他們會塑造好像現在的人都怎麼樣,可是我自己相信,像網路這麼發達、分眾這麼破碎的時代,大家應該是很分散的,應該是會有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像是很多人都說什麼,可能現在年輕人啊十幾歲都只聽抖音啊,其實沒有那麼多啊?但是媒體很容易渲染一些過於誇大的事情,然後我蠻不喜歡的。

Q:之後這個企劃會有什麼可能發展的新方向嗎?

嗯⋯⋯例如說,可能你當下聽的歌以外,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家人喜歡聽什麼?或是你爸媽喜歡聽什麼?我覺得小孩子一定都不知道,像是我也不知道我爸媽喜歡聽什麼(笑),但這個也是我們可以打開的事情,我們可以從聽音樂這件事再去切到更多不同的角度,還蠻有發展空間的。

Q:有考慮到校園以外的地方街訪嗎?

不排斥啦,可是目前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切入點,你說走到上班族的公司裡面嗎?好像也不太對。然後如果是在一般的捷運站是抓得到上班族的嗎?那個 TA 好像也沒有很明確。所以我們還沒找到一個比較適合的切角來做這件事情,但其實不排斥去其他地方。

Q:最近感覺大眾比起關注創作者,反而越來越關注受眾的組成或偏好,你有類似的觀察嗎?

我最近有個類似的想法,但跟你的說法沒有完全重疊。我的想法是,與其很努力地推薦某首歌,或是推薦某種曲風給身邊的朋友聽,他們不一定會去聽。你跟他說幹~這個寫得真的很好,這個樂手是誰、他做過什麼事情,就用這種比較硬性的方式效果不一定會很好。可是如果當你今天是去引發了他的興趣,就讓他看原來很多人有在聽這類型的東西,他也許就會對那些東西產生好奇。

我覺得耳機糾察隊有一個神奇的事情是這個吧,不用說很硬去推「你不要再聽那個了啦!你去聽聽別的」什麼的,反而是讓他看到原來還有這麼多不一樣的東西,那也許他就會去找他喜歡的東西。

Q:我有注意到你們的「龍虎門嘻哈生活音樂節」獲得文化部的補助,方便透露一些相關資訊嗎?

我們預計是今年十月會做一整天的大型音樂活動,我希望可以把台灣嘻哈很有趣的場景都帶到這一天的活動,它不一定會是排很滿的演唱會,不一定會是十幾個 line-up 這樣排出來,它也許有個時段是街舞派對、然後有個時段也許是 DJ 跟樂手 jam、有個時段是比較新的歌手、有些時段是比較主流的歌手、有的時段也許是 R&B 之類的,但我想像中是在這一整天的活動不會是從頭看演唱會看到尾,反而是可以看到一些台灣嘻哈不一樣的樣貌跟舞台,讓大家看到台灣嘻哈不是只有饒舌。應該七、八月就會有資訊可以公開,十月會是活動時間。

Q:這些跟你對「龍虎門」這個品牌的未來想像也有關嗎?

有啊,其實龍虎門是一個以嘻哈出發的媒體,有線上內容、有影音的內容、然後也有實體的線下活動。我期望龍虎門可以做到的事情,其實跟《耳機糾察隊》也有一點類似,就是讓台灣的聽眾可以有一些其他的選項,他們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音樂場景。

就例如說聽音樂啦,以線上來說,龍虎門就一直在寫文章啊,然後在做很多不一樣的 R&B、Hip Hop 音樂的宣導,其實就是想要讓台灣聽眾發現原來國外有這樣的音樂,或是台灣也有這樣類型的創作者。像是想要做這個音樂節也是想要讓大家看看台灣嘻哈不是只有饒舌啊,或是嘻哈的音樂節不是只有饒舌表演,也許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更不一樣的事情。

我希望的是久而久之大家可以對音樂變得很開放、很多元,而龍虎門身為一個媒體可以去做到這件事,當然也可以幫台灣嘻哈類型或是 R&B 類型的音樂創作者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