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梁雯晶
去(2024)年,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以下簡稱北流)首次試辦「臺北音樂博覽會」(TAIPEI MUSIC EXPO,以下簡稱 TMEX),以北流為面向世界的窗,領頭連結流行音樂產業與國際。2025 TMEX 在 8 月底順利落幕,共計匯聚超過 60 個海內外具指標性的音樂品牌展出,舉辦逾 500 場國際媒合、超過 70 場跨國演出,兩日活動總共吸引逾 8 萬 5000 人次到場共襄盛舉。
甫落幕的 2025 TMEX 創造的話題仍餘波盪漾,衍生舉辦的「JAM JAM ASIA 亞洲音樂節」(以下簡稱JJA)匯聚亞太十國音樂人輪番上陣演出,陪伴樂迷共度盛夏的尾聲。活動落幕前,許光漢與落日飛車Sunset Rollercoaster 的合體共演,不只找出追星族與聽團仔的最大公約數,也引發各界高度矚目。
在音樂節上安排人氣演員與樂團跨界共演,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稍有不慎就可能招來負評。事實上,就在這場壓軸演出登場前,北流團隊也正面臨龐大的壓力測試。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梁序倫回憶:「因為安全性的考量,當時場內人數幾乎達極限,但場外仍有兩、三百人在排隊等待入場。」團隊一方面要安撫粉絲焦慮想進場看表演的心情,另一方面也努力在不造成安全風險下,找尋場內剩餘的空間,希望能讓更多歌迷進場看表演。
「老實說,我們在事前當然無法知道是否會成功,只能盡心地去灌溉,然後期待它開出一朵美麗的花。」臺北流行音樂董事長黃韻玲表示。而這朵美麗的花,就在天時、地利與人和的環環相扣下,在 JJA 的舞台上緩緩綻放。
許光漢與落日飛車的合體共演受到熱烈好評,不僅打破「聽團仔」與「許太太」之間的隔閡,更消弭了雙方因趴桿卡位一觸即發的火氣。表演結束後,「遇見許太太、理解許太太、成為許太太」成為網路上一時火熱的迷因哏。
「但是話說回來,音樂本來就是沒有框架與限制的,」黃韻玲笑說,「既然如此,那就勇敢地去試試看吧!」
觀眾看見的一切,都是整個產業串聯的成果
2019 年,北流在疫情期間艱困起步,一路走來並不易。梁序倫表示,擔任第一、二屆董事長的黃韻玲扮演了關鍵角色,在 5 年間逐步打開北流各場館、對外營運,「當第一階段營運場館的目標逐漸完備之後,我們開始意識到,下一步必須要推動國際交流,讓臺灣流行音樂被看見。」
臺灣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重鎮,擁有輝煌的歷史,但隨著網路串流打破了地域隔閡,同為亞洲國家的韓國 K-pop 強勢輸出,臺灣流行音樂顯得分散且缺乏資源整合。面對困境,黃韻玲直言:「要讓臺灣音樂被看見,就要走出去。」
然而要如何走出去?「必須回到根本,從支撐整個流行音樂運作的產業鏈開始。」
黃韻玲強調,當我們享受音樂、沉浸在舞台上一場場熱力四射的演出時,背後都是無數專業團隊的努力與成果,「從燈光、導播、樂手、創作人到歌手與和聲,觀眾看到的每一場表演,是整個音樂產業鏈串連起來的成果。」
2023 年,梁序倫代表北流前往新加坡參加「Music Matters」音樂節與國際商務交流,他在過程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按照常理來說,臺灣公司到異國應該是和當地或國際音樂業界人士交流,但不少公司到了新加坡後,反而是與臺灣同業交換起名片、談合作。
「因為在臺灣,音樂產業跨公司的合作往往是各自對接,我們並沒有像 Music Matters 一樣,如此公開且具規模的產業交流平台。」梁序倫說。
以TMEX打造一處開放平台
產業鏈是支撐流行音樂的核心,但長久以來,業界多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態。為了建立促進交流的平台,北流組成「國際顧問團」,邀集來自 8 國的知名經紀公司主管、音樂節及展演空間經營者,一共 16 位專業音樂人士擔任顧問,每 3 個月舉辦視訊交流會議,討論如何協助產業,並讓臺灣音樂在國際舞台上擁有更多被看見的空間。
以此為基礎,一場扎根臺灣,涵括品牌展覽、產業媒合會、國際論壇及演出舞台四大項目的音樂盛會構想,逐漸成型。
「我們要辦一場以『產業』為核心的音樂盛會。」梁序倫表示。TMEX 的核心價值,是打造一個開放的音樂產業平台——無論是唱片公司、經紀公司、音樂節策展人,抑或是追星的歌迷、有意投入音樂產業的年輕人,都能在 TMEX 中獲得分享與交流的機會。
「透過 TMEX 這個平台,我們不僅希望能引進國際間更多優秀的音樂與聲音、把臺灣流行音樂推向世界,也期待讓歌迷看見所喜愛的音樂人,他們在一步步走到舞台中央的過程中,背後隱藏著多少螺絲釘的努力與心血。」黃韻玲說。
但要在臺灣踏出這史無前例的第一步並不容易。為了催生 TMEX,梁序倫與黃韻玲親自拜訪業界,「從最上游的音樂工作者、經紀公司,到最下游的音樂節、音樂廠牌,我跟小玲董一一拜會邀請,講述TMEX的構想理念,邀請大家一起加入這個音樂盛會。」梁序倫說。
國際面向,去年首次試辦 TMEX 即匯集了 12 國、25 位音樂節策展人及買家來臺,以及 20 組音樂表演、44 家唱片及經紀品牌公司參展。今年更聚焦 B2B 產業交流,連續兩天擴大舉辦「產業日」與「媒合日」,規模創下歷年新高,邀集超過 120 位國際貴賓參與,包含國際音樂節策展人、節目買家、唱片經紀、場館主理人等,並開放產業人士自由報名,規劃超過 500 場次的一對一商務媒合會,以及 7 場專題講座與國際論壇,全面推動跨國連結。
梁序倫指出,不同於去年 road show 形式的簡報展示,今年北流首度導入媒合系統,讓超過 130 間參與的廠商品牌能事先填寫目標對象與志願順序,媒合日當天則依系統配對結果快速展開面對面會談。每場媒合會限定 10 分鐘,提供雙方快速交換想法、建立初步連結的機會;若認為具備合作潛力,便可移至後方自由交流區,持續深入洽談。梁序倫分享,兩天活動中常見場邊自發聚集的交流場景,氣氛熱絡。「活動目前才剛落幕,但我相信效益會逐步擴散發酵。而北流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持續追蹤後續成果,協助產業促成商業合作。」
在專題講座與國際論壇方面,今年 TMEX 同樣帶來重量級內容,特別邀請到日本極具指標性的音樂YouTube 頻道「THE FIRST TAKE」製作團隊,首度來臺分享幕後製作細節;也請到美籍韓裔的潮流品牌總監 Kyuhee Baik 與 9m88、落日飛車國國展開對談。
辦音樂節與民爭利?組建「Team Taiwan」展演實力
除了面向國際的策展人、買家等產業人士,2024 TMEX 即嘗試延伸舉辦的 showcase「JAM JAM ASIA亞洲音樂節」,面向一般觀眾,吸引樂迷與粉絲前來追星、看表演。但不少人也質疑,臺灣的音樂節已經很多了,北流為何要與民爭利,跑來辦音樂節?
「我們要辦的不只是音樂節,而是藉由音樂舞台打開一扇窗,讓大眾看見臺灣流行音樂背後的脈絡。」梁序倫強調。TMEX 不僅要面對產業,也要面向群眾,因此不僅規劃演出舞台,也策畫品牌展覽,集結國內外各大唱片經紀、音樂節品牌共同展出,讓民眾藉此機會認識音樂產業背後的運作流程。
「臺灣流行音樂需要有一個『Team Taiwan』。」黃韻玲說,日本有 Fuji Rock,韓國也有許多大型音樂節,JJA 則是 TMEX 為臺灣流行音樂打造的一個重要音樂品牌——不僅串連亞太十國,引進國際優秀的音樂與聲音,也透過舞台整合資源、集結火力,把最好的「Team Taiwan」推出去,讓世界看見臺灣流行音樂產業背後強大的實力。
2025 JJA 更上一層樓,除了延續跨國演出的特色外,也首次引入「策展」概念,邀請 5 位來自音樂製作、演出現場、娛樂行銷等領域的策展人組成音樂策展小組,包含:浮現音樂創辦人老諾、浪人祭與野人祭總策展人蕭達謙 Echo、夕陽音樂創辦人國國、落夢地 ROMAD 創辦人米奇林 MCKY以及安大風有限公司創辦人 Hauer。
策展小組依其音樂專長、品味及人脈,規劃出超過 50 組的音樂表演,領域橫跨獨立、流行、搖滾、嘻哈、電子等多元曲風,並策畫多場跨界共演,試圖打破流行與獨立音樂的框架,讓聽眾感受到亞洲豐富多樣化的聲音。
由於首次試辦 TMEX 奠基了良好的基礎,今年 TMEX 吸引不少廠商品牌主動報名。品牌展覽從去年的 40 組,擴大至 60 組,包括首度來臺設展的國際場館與音樂節──日本 duo MUSIC EXCHANGE、Zepp New Taipei,以及韓國釜山國際搖滾音樂節、弘大音樂節與泰國大山音樂節。北流此次更邀請文化部影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文化內容策進院、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4 家音樂產業相關的公部門與行政法人加入TMEX,共同聯合策展。
「這就是一個 Team Taiwan 的概念,串連公私單位的能量,以產業的高度,向世界展現臺灣流行音樂的實力。」黃韻玲說。
讓臺北成為亞洲流行音樂的核心
「北流是一個靠近『未來』的地方。」黃韻玲說。無論是歌手要挑戰更大表演場地——小巨蛋、大巨蛋的前一站舞台,或是銜接臺灣流行音樂產業的過去、走向未來的使命,北流都扮演著孵育流行音樂夢想基地的角色。
如同此次 JJA 落日飛車Sunset RollercoasterX許光漢的共演成果,盛開綻放的花朵不僅來自天時地利,更是長期細心耕耘的累積。「夢想必須落實執行,才能逐步實現未來的前瞻性。」她強調,北流一路走來就像是在打地基,一步一步穩固土地,接著才有機會興建更多高樓、開展更大的天空。
從園區草創落成、場館逐步進駐,到舉辦 TMEX,打開連結國際與臺灣音樂的窗口,黃韻玲期待未來的TMEX 能持續擴大規模,納入更多國際合作夥伴,逐步將臺北建構成亞洲流行音樂交流的核心。
至於明年 TMEX 將端出哪些更加升級、更具吸引力的菜色?2025 TMEX 才剛落幕,梁序倫還來不及喘口氣,便已馬不停蹄地描繪起更大的藍圖。他笑說:「其實對於明年,我們已經有很多瘋狂的想法了。」
攝影/安比@aenbi_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