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產業

【吹專訪】「好險有回家辦音樂祭,不然我爸永遠不知道我在外面幹嘛。」——浮現祭創辦人老諾,談國際接軌與在地認同

「2023 年,SUGIZO 在早上試音,里民直接衝到門口抗議,但這樣子的現象,其實在去年就改變了。」浮現祭主辦人老諾回憶:「我們一方面在做地方回饋,另外一方面做自己的事情,卻都有得到認同,我覺得很難得了。」

2020 年,浮現祭預計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疫情使一切停擺,主辦人老諾(陳信宏)開始反思:「台北有需要我們嗎?一個音樂祭在台北,存在的份量在哪裡?」

於是,他萌生了回鄉的念頭:隔年先移師至清水高中舉辦一屆,最後才在鰲峰山運動公園定下,沒想到越辦越大;去年活動兩日入場超越 35,000 人次,國內外大團紛紛到訪這個小鎮、帶領樂迷導覽清水,不僅催生出屬於海線的獨立音樂場景,更難得的是——重新建立起世代連結。

「今年,浮現祭在 Threads 上出現了一篇爆紅的貼文,講述一位聽團仔的爸媽在會場外擺攤,兒子則進場聽團,這則貼文不僅引發跨世代的熱烈討論,更是由浮現祭搭建起的新橋樑。」

老諾透露,世代間很多時候沒有對話,「我跟我爸也沒有對話,是因為我辦了音樂祭後才認同我,我很慶幸搬回來清水,我爸也因此參加了兩屆,但後來他摔倒不良於行至今,現在已經無法再上山來參加了,真的好險有回來,不然永遠不知道我在外面幹嘛。」

除了在地的認同,浮現祭更不停接軌國際,今年再創全票種完售佳績,老諾說:「這一次的海外樂團,讓大家覺得很耳目一新,很多都是樂迷不認識,但看了現場就覺得超棒。我希望趁著浮現祭還擁有一定號召力,可以帶領大家探索音樂,調整大家聽團的方向,不一定只侷限在國內樂團,而是看看這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音樂有什麼不一樣。」

在音樂祭結束後不久,老諾在忙碌之餘抽空受訪,除了回應今年在場地動線上的狀況,回顧印象深刻的演出之外,更分享把台灣獨立樂團帶到世界舞台的想法。

Q:2025 浮現祭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嗎?

去年就覺得很好了,從樂迷還有樂團的回饋,沒想到今年的整體氛圍又更上一層樓。

只是有些時候,因為我們場地有一些先天不良的狀態。去年我們首次擴大場域,將手環兌換地點移到陽光草皮,雖然離主會場較遠,但考量到動線安排,這樣的設計是希望觀眾換完手環後,能夠順勢下坡走向主舞台。以 Fuji Rock 來說,從換手環的地方步行到主舞台也需要 20 分鐘左右,我們已經算好,但去年仍然有樂迷反映路程較辛苦。

我們想要讓樂迷更方便,今年又把換手環的地方,改回跟前年差不多的地方,但就很尷尬,整個爆掉。因為人流不是前年的人流,大概是快兩倍的人流,評估錯誤。

必須承認是我們的問題。場地有些不太適用的部分,存在一個 bug。我會努力去去跟政府溝通,達到一個平衡點,如果這個 bug 解開了,不會再產生現場擁擠的問題。

Q:除了換手環的問題,網路上也是很多人反應流動廁所不敷使用。

這是我所不解的,因為我們沒賣比去年多很多票,後來也有增加流動廁所,或許借這個機會建議政府可以增加地方一點公共建設,鰲峰山最近也將多些遊樂設施,廁所水壓與廁所數量有可能早已不敷使用?長遠來看建議擴建來因應。

Q:回頭看 2025 浮現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今年開始整個方向,我們講國際化這件事情,並非找國際團演出就算了。我們希望拉到更上一個層級,讓台灣樂團有更多機會跟國外樂團切磋,我們把國外樂團的量變大,今年有 30 組,分散到 4、5 個舞台。

如果量少,有時候大家在表演,也不一定會看到對方,但量多就可以平均分布在各個舞台。可能是連換場都會在後台遇到,讓大家在舉手投足間⋯⋯從人家的 setting 到表演都可以學習,甚至今年有另闢藝人食堂,大家也可以在那邊做更多交流。

最大的挑戰就在我們的接待及節目製作,比如說我們飯店都訂了快 500 間,接待需要大量的外語人才,還要去想到每一個人的國情,一直往返國際信件。

Q:不只是找國外樂團演出,浮現祭還會看到他們跟台灣樂團合作,例如 Dragon Pony 跟 TRASH 吉他手頤原限定合體、步行者則是跟馬來西亞歌手莊啟馨同台。

國際交流是現在滿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有機會共演再到共創,更有機會站上彼此國家的舞台。

我們原本有邀請 TRASH,但他們可以演出的檔期配合不上,但我發現頤原最近都待在鹿港,他也是我們中部海線的子弟,或許可以邀請來浮現祭。Dragon Pony 則是我在釜山音樂節看到現場張力很夠、很認真的年輕樂團,之前一直翻唱台灣樂團的歌。我們就想說合作一下,也滿開心可以成功。

步行者跟莊啟馨是去年在 JAM JAM ASIA 的時候就已經有合作了,但是還沒有在台中有表演過。

Q:之前老諾有聊到想要把獨立樂團帶到海外的想法,類似是說,我們不要只迷信去大型音樂祭。

今年其實在我們一些接待的⋯⋯比如說藝人食堂或是接風宴,跟國外的品牌都有滿多互動的。其實我們在後台有媒合好幾組合作,大家都開始慢慢想要進行。

如果要站上國際舞台,我最設想的藍圖是應該像日本,每月、每週都有日本團來台灣。我會這樣說的意思是,2025 浮現祭有 17 個日本團,為什麼我們敢找 17 個日本團?是因為台灣對於日本團接受度很高,平常就耳濡目染,我們才敢找這些節目。

假設我們今天要鎖定一個國家,日本或是泰國市場,我覺得 Live House 的表演很重要。以前政府習慣常態補助去大型音樂節,我一直覺得大型音樂節的媒合能力是有限的,但每個月在 Live House 演出的話,久了總會有效果出來。

Live House 有很多附加的價值。我們已經成功媒合幾組團,例如 Billyrrom 跟溫蒂漫步,新歌〈Nightglow Dreamer〉已經有 100 多萬觀看次數,其實就是在浮現祭「日本篇」去媒合成功。

我們約 Billyrrom 來看溫蒂漫步表演,看完認識就交朋友。這種事不會在大型音樂祭裡產生,因為樂團就在人群中被淹沒了,表演完怎麼可能再去找人家 social,只有在 Live House 才比較可能達成。

另外一個就是更全面的合作是 the telephones 跟怕胖團,從巡演再到歌曲的製作,我覺得這是最正面的,也是在浮現祭及日本 duo MUSIC EXCHANGE 共同企劃的「CALL OUT MUSIC」線上直播演唱會認識的。

我覺得滿實際有很好效果的案例,但都是不要太大的活動,大家有更多的時間跟空間,才有可能去達成。

Q:老諾今年看到印象深刻的演出?

超☆社会的サンダル害我們舞監都嚇得要死,他們一開始就說:「要要一條很長很長很長的麥克風線。」你就知道完蛋了,但超瘋的。

還有很多驚艷的演出,韓國全女子搖滾樂團 Rolling Quartz 是今年跟釜山搖滾音樂節正式交流的樂團,看到現場超炸才邀請他們來浮現祭。一開始你覺得可能 hold 不住我們其中一個主舞台,最後整個全滿。他們整場表演都很扎實,主唱的肺活量太恐怖了,也是讓大家看到傻眼的樂團。

另外像日本的 muque、Kroi 也讓大家滿驚喜的樂團。

這一次的海外樂團,讓大家覺得很耳目一新,很多都是樂迷不認識,但看了現場就覺得超棒。因為我們的年齡層其實滿低的,大部分都 20 幾歲,這也是我們樂見的,我們品牌可能還有一些號召力,可以帶大家聽音樂,調整大家聽團的方向,不一定只侷限在國內樂團,看看這世界上的音樂有什麼不一樣。

Q:對了!韓國樂團 Dragon Pony 的簽名會本來就有預期會爆炸嗎?

因為他們很親民,完全沒設定簽名會條件,所以就真的爆炸了。這就卡在剛剛講的,明年真的很想要解決場地的 bug,排隊起來也是影響到動線,腹地只要夠大,問題就會不見。但是我覺得還滿驚喜,真的也很多人很喜歡他們,表演完也是圈粉很多。

Q:看起來場地會再調整就是了,簽名會的地方會往別處移動。

我們的動線會再重新安排,我們自己會檢討啦!樂迷其實滿多指教是正確的。

除非我們拉到很遠的空地,但這樣樂迷又會累。其實很掙扎,我們也可以在遠一點的地方辦簽名會,但會有一個問題,可能害到有些團的樂迷就不想去,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簽名會儘量會在主會場區,因為我們的音樂祭,我不能只想到一個樂團。因為有些人真的差一點(路),他就不會走,你懂那個意思嗎?我們有時候很掙扎,怕樂迷不簽了,音樂人可能就會減少樂迷了,人家大老遠跑來。

Q:剛剛有提到浮現祭的客群非常年輕,一開始就有鎖定學生族群的策略嗎?

一開始就有這個策略。在疫情前,我們整個團隊是換新血,除了我以外,全部都是 20 幾歲的年輕人。其實在 2019 年的時候,音樂祭市場是不好的,大港開唱也沒賣完。

在疫情的時候,我想了一些事情。與其一直去想辦法讓原本買票的族群買單,不如看有沒有機會讓年輕人買票。我那個時候就做了一個決定——如果鎖定年輕人,不可能是我去企劃節目,一定是年輕的團隊才可以達成。

後來我就很相信團隊,變成我自己負責接洽一些贊助商找資源,跟地方上 social 這類的。所以我想要藉由這次的訪問再講一次,真的,我沒有選節目的權利,不要再跟我「盧」了。

團隊不喜歡,我很容易會被嗆。現在年輕人都很直接的,他們有自己想要的。沒辦法說去過多的干涉,因為他們也證明自己真的有辦法。

Q:團隊選的是大家真的想要看的團。

我們真的是連國外團都一樣。不要看我們有 30 幾組來,其實有更多組要來,我們沒有全收,少說也有 50、60 組在談。

Q:除了樂迷年輕之外,浮現祭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中部地區嗎?

沒有,我們台中的樂迷,我看應該只有三成。北部來的樂迷很多,也有南部的樂迷。可能對中部的音樂祭而言,浮現祭票價比較高,但其實跟其它音樂祭比起來,我們票價很便宜。

Q:外縣市樂迷也住清水嗎?住宿看起來沒那麼多,大部分的國外團還是住在台中市區嗎?

所以就很煩,我常常在講⋯⋯因為去年擴大舉辦有一點出圈,今年一開始賣票,也有人在一直在勸退說:「清水超難到。」我聽了是滿傷心的,因為清水難到不是我們的問題。

清水得天獨厚有商港跟國際機場,台灣應該只有這個小鎮有這樣條件!但是偏偏我們的路上交通跟住宿很匱乏,沒有發展這些東西。我們從逢甲、台中火車站到高鐵開了很多接駁車。

剛好今年有跟梧棲的兩家旅館有合作,音樂人有一些是住在那邊。因為他們房量還是有限,大多數還是在市區。相對的,我們接待就會變很辛苦,排車表的人就很累。

Q:剛有聊到票價,老諾怎麼看待票價變高這件事情?

勢必會漲,國內團的演出費同樣開始漲。整個成本都漲,反映現實的問題,是真的沒辦法。工資也漲,如果把樂團都算進去的話,我們算過浮現祭現場,兩天就快 2,000 個工作人員,成本很高。

明年還是會先看一下陣容再來決定,如果陣容已經ㄍㄧㄥ上去了,或是對陣容又更有信心,那就會反映在票價上。假如有更多日團、韓團,很多樂迷支持漲票價。我們應該有養出自己想要的客群,我一直覺得浮現祭的樂迷,真的是很特別的一群,對我們很支持,很肯定我們一些選團的理念。

大家應該都滿理性的,因為正常人都看得出來,邀國外團本來就比較貴,成本一定是增加的。你去看他們一場專場可能就超過。音樂祭走國際陣容的話,樂迷對票價應該沒太大衝突。而且這個走向我覺得比較正面,要不然做不贏其它免費的音樂祭。

Q:國外團變多之外,漲票價還會帶來哪些改變?

硬體的設施,可以再提升一些。我不知道這樣定義對不對,我把台灣的音樂祭分為兩種:純商業型與類商業型。

純商業型就是舞台數很少,把卡司砸到最大就是賭一把,節目可能只有 20 幾組,可能就只負責兩個舞台,硬體可能就會好一些。

另外一種就是類商業的音樂祭,可能像我們或是大港開唱、火球祭、浪人祭舞台都超級多的,相對它硬體成本、節目成本會更高,但是在有限能承受的範圍。主舞台外可能一些舞台裝置上會比較沒有那麼好看,沒那麼酷炫。

當然票價提升就可以多多增加這一些。但是還是要取捨,我覺得大港開唱的票價都算便宜了,其實大家都已經很ㄍㄧㄥ的。

Q:清水鄉親對於浮現祭如今的想法是?

滿感動的,一路走來 5 年。去年已經開始好轉了,一般的鄉親里民到今年完全接受了,只剩下一些公部門的合作廠商,可能還是要再磨合一下。坦白說,一些公部門的委託廠商,他們還是有一些舊有的觀念,對於售票活動有些偏見,可能覺得說這種售票的活動,賺很多(孰不知我們成本近九成),不該去動用到政府資源,造成他們麻煩, 但這些都是比較舊有的思想。

浮現祭不過一年就兩天。今天一個鄉鎮,如果不讓年輕人有認同感,以後都誰還要留在鄉下?我們就是那個年代的人,對自己家鄉都沒有認同,因為我們那個時候是工業時代,父母都做工的,希望小孩子要當醫生、工程師,從小就叫小朋友出去讀書,留在家鄉沒有出息,才會造成這麼多人離鄉背井。

人口外流後要叫大家回流,不是有錢賺就好。如果你家鄉有錢賺但很無聊,沒有認同感都污染,你要回去住嗎?這幾年,我們在做的第一步,真的是認同感。

最簡單的認同,很簡單,你跟同學在聊天的時候,浮現祭辦在自己的清水,同學覺得這樣子是很棒的事情 ,你就會對家鄉有認同。

一切到今年其實滿正面的。甚至有些爸爸會有優越感,例如女兒跑回去跟家裡說,這禮拜跟同學去參加音樂祭就在山上,她可能以為她爸不知道是什麼,但爸爸就會說:「那一場我處理的。」因為爸爸是警官,她女兒就會有一個崇拜的眼神,這些當爸爸就會懂。可能到國中以後,女兒就不會理你了。讓她眼睛為之一亮是,因為爸爸在浮現祭維持秩序,藉由音樂產生很好的世代連結。

但也有些負面的?或許因為我們活動造成園區委託廠商工作量倍增?導致將整個山頭的垃圾全部運來要我們處理,而且還在活動期間還直接將垃圾車開進會場,我們辛苦美化的垃圾分類區就這樣被破壞了畫面!其實我個人覺得有些不合理的?我們在一個會場辦活動,付費區域連同免費舞台都有專人在清理垃圾與分類,他們卻將整座山連外面免費公眾區域的垃圾,全部都載運過來?而當你提出質疑時,卻還被反問:「誰叫你活動辦那麼大?」

我知道無論辦什麼活動都很難讓大家完全認同,希望在這一年的兩天裡大家多多見諒,能配合的我們努力,但無理要求也請恕我們無法全盤接受。

Q:老諾如何看浮現祭的轉變?未來想要做哪些事?

一路走來算滿辛苦的,好險賭對了。地方上也認同,後來我們還拋磚引玉,和梧棲、沙鹿合作,當然海線有都一起,他們覺得自己也要有一個音樂祭,誕生了濱海祭,今年只要到各商家消費就送入場券。

或許,我們將來可以擴展成一個藝術祭,用浮現祭當起點或終點,過年開始有活動,大家一起想可以做什麼事。另外我們今年新辦了 GO GO FEST. @清水眷村,有近 300 位海線學子報名演出,登上浮現祭舞台,讓音樂文化得以傳承,這也是我們想要朝 ESG 永續發展目標進行的一步。

除了在地這件事情以外,希望浮現祭能把更多獨立樂團推上國際。除此之外,浮現祭可以變成是多國的舞台。這次有香港朋友來,我也跟他們聊,不一定來浮現祭只是想屢獲台灣的樂迷,或說只是跟台灣樂團合作,你們能透過藝人食堂跟日本團聊天。現場有滿多台灣的 promoter,你們可以賣自己的東西給台灣人,甚至日本、泰國人也可以,因為我們都會介紹。 

整個 run 起來以後,可能就有更多的國際樂迷到訪,像我們這次日本人、香港人超多的。這也是之後想要突破的事情,不再只是台灣的音樂祭,就是一個國際的音樂祭,不只是我們找國外的樂團演出,而是我們在國際有聲量,有吸引大家的特色。

接下來的赤聲躁動音樂祭有兩個比較大的核心:第一個就是赤子之聲會升級,一半是國際的評審,一半是台灣的評審,共同去選出一個適合國際性的新秀;第二個就是商務媒合,目標想要邀請 7 至 10 個國家的策展人,希望從文化部、文策院的名單,邀約台灣的品牌來參加。

明年的浮現祭將會調整場地動線,以疏散人潮之外。我們還會解鎖新場域,帶來不一樣的演出企劃,先跟大家相約明年清水再見!除了充滿在地特色,我們同時還是一個很國際的音樂祭,你來有遇到各種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