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8・編輯室報告

【吹專題】金曲獎與Z世代的距離:我們不是「誰誰獸」!

當傳統認知上引領華語流行音樂的「巨星」不再有人接棒,近年來每屆金曲獎公布入圍或得獎名單時,總會遭到部份群眾質疑「這誰?」,「誰誰獸」出沒的狀況時有耳聞。

據說,多數人的音樂品味都是在青少年時期逐步建立,對新音樂的興趣和探索欲會在 24 歲時達到巔峰,到了一定的階段即會定型,更傾向懷念過去的美好。轉眼來到 2024,也正是生於 2000 年的千禧寶寶們來到 24 歲節點的關鍵一年,仍保有開放心態的他們不做「誰誰獸」,但金曲獎的存在除了豐富他們的串流歌單,是否仍保有其多年來的光環和影響力?

為此,我訪問了 5 位千禧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年齡從 16 歲到 24 歲皆有,當中有學生、亦有人剛投入職場;有人已踏入音樂相關產業,亦有人尚在多方接觸,摸索自己的音樂喜好。在他們的青春裡,可能曾跟著草東沒有派對迎接新一代獨立樂團的春天;也或許從 Leo王、蛋堡等人身上見證了嘻哈時代的崛起

「如果對金曲獎無感,是因為能在意的事已經太多了。」

  • 杜宗祐 aka DJ KAZULA
  • 23歲/生理男
  • 在音樂唱片公司上班
  • 喜歡聽的曲風大概每三個禮拜換一次(?),目前卡在一個奇怪的對流層󠀠󠀠


認真開始關注金曲獎是在
蛋堡得歌王那年(編按:第32屆),我記得當時有跟朋友岔賭,還輸了,哈哈。

其實相較於金音,我不算特別關注金曲。不過第 33 屆的時候因為在「嘻哈龍虎門」做街訪,就有澈底研究一番,我到現在還是很喜歡無實物藝術團那張入圍「​​最佳華語專輯獎」的《夜間模式》。

作為喜愛音樂的聽眾,金曲入圍名單真的是一份優質又多元的音樂寶庫。同時,以音樂產業工作者的角度,讓音樂人獲得肯定也是很必須的,攸關會不會有糖果爸爸們。可能是出於工作關係,我會稍微留意曾入圍或得獎的音樂人,但會特別關注的,主要應該還是跟音樂風格有關。另外,我比較看重的獎項應該是「最佳新人獎」,我認為音樂人專輯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張,跟離開原產地(公司)的第一張。

我認為今年最大的遺珠是國蛋的《GDNA》,只能先在這裡私心預祝我的好兄弟自動鮪魚執導的〈GOOD LOOKING〉可以獲得「最佳音樂錄影帶獎」。

這幾年我都會準時收看典禮,我覺得一定要一群人一起看電視,比較有個儀式感,畢竟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只擔心我爸會一直轉台⋯⋯去年看到熊仔的《PRO》拿最佳華語專輯,他在台上 shout out 他們那輩的饒舌歌手,突然讓我想到國、高中每天看這群哥哥們的影片,嘴巴一直跟著動的回憶,而且當熊仔說出「Shout Out to 木柵 Wiz Khalifa Roll 到洛陽紙貴」,整個(感動到)爆掉。

我自己的對近年的觀察是現在的娛樂被分眾了,大家都可以在各自的地盤上搭起舞台,頒發證明或認可給自己人,選擇太多、眼花撩亂。這些可能是我覺得同齡層的人對金曲獎開始無感的原因,不是對金曲獎有負面看法,是能在意的事已經太多了

「得獎或入圍與否,不太會影響我對一個作品的喜好程度。」

  • 鼠鼠施
  • 23 歲/生理女
  • 輔仁大學學生,服裝相關科系
  • 在 MTV 電視台放送歐美流行樂與 K-POP 的時代長大,國三開始成為 Spotify 重度使用者。喜歡華語金曲也當過聽團仔,上大學後修了爵士大樂團課愛上爵士樂,主要為 jazz / soul / neo-soul 帶點 groove 的聲響,目前最熱愛的韓國女團是 NewJeans。


我國中讀管樂班,當時
蘇打綠《冬,未了》的管弦樂編制一直是同學們討論的焦點。同年還有謝震廷、熊仔等厲害的新人,我還注意到陳建瑋憑藉《古倫美亞》一舉拿下「最佳台語男歌手」和「最佳台語專輯」兩項大獎,很喜歡裡面他巧妙融合各種曲風打造台語音樂的新風貌,專輯名又呼應了台語流行樂發行的根源——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以上我統統都在 Spotify 上找來聽,從那時開始覺得金曲獎的名單是值得挖掘與關注的。

我還算滿關注金曲獎的,如果剛好當年喜歡的音樂人有入圍,我也會看典禮直播。第 31 屆典禮上特別貢獻獎「台灣鼓王」黃瑞豐與 8 名鼓手共演,看到這麼震撼人心的畫面,內心很澎湃!

對我來說,看金曲獎很像在吃無菜單料理,有優良食材組成一份意想不到的菜單,會有各式菜色以及驚喜。評審挑選出來的名單我會作為一份參考,同時抱有彈性的心態去聆聽與品嚐,將喜好與客觀的看法分開討論。挖掘金曲獎以前的名單也很有趣,之前很喜歡五香放克樂團,就從同年入名單中聽到東京中央線,最近則沉迷於施文彬入圍第 13 屆金曲獎的專輯《好聽》。

上大學後我迷上爵士樂,一開始想要接觸台灣爵士音樂都是從金曲獎的演奏類獎項搜尋、聆聽,發現其實每屆演奏類的入圍都是神仙打架。這一屆我格外希望《內建系統》可以得獎,魯千千從《行》到《繫》到《內建系統》不斷建立各種連結,內化再釋放,透過音樂與世界對話或是為某些社會現狀發聲,加上原先已是爐火純青的演奏技巧,令人讚嘆的美麗!

Michael Wang 的《My Influence》應該是本屆的一大遺珠,這張專輯找來各路頂尖樂手,樂句對話都既協調又刺激,曲序編排也有起承轉合,像是把現場演出原汁原味地帶進耳機裡,是個人心目中去年爵士類發行的前 3 名。雖然沒有入圍金曲有些可惜,但不減我對它的喜愛,得獎或入圍與否,不太會影響我對一個作品的喜好程度。

我有稍微了解過評審制度,這是一個由專業人士判斷作品完整性、以及各方面是否符合他們標準的獎項,我認為這不會是認定作品是否優良的唯一標準,但鑑於縝密的評審制度,還是具有一定的指標性。

因為身邊大部分都是愛樂好友,甚至有些人是創作者,所以大家對金曲都是比較正面積極的,也會一起討論每年的名單以及典禮內容。除了加冕優秀音樂人、推薦新的音樂給有興趣的大眾,也建立優質音樂的指標。金曲獎兼具大眾娛樂性以及專業背景支撐,我認為這是其重要性所在,讓各種可能在觀賞這場典禮的人心中發酵。

「K-POP 和外來的音樂,讓很多台灣的音樂比較少被聽到。」

  • 晨昕
  • 16 歲/生理女
  • 高中生
  • 喜歡所有風格的音樂。


記憶中應該是從 2018 年左右開始會注意聽各種音樂,但會關注金曲獎不是因為特別支持哪個歌手,單純只是因為聽到喜歡的音樂。

我通常都是透過 LINE 新聞、Google 或者新聞上看到相關資訊。典禮直播我也不一定會看,有時候剛好卡到補習的時間,加上常常到太晚才結束,但 Lulu 主持那一年讓我很印象深刻,換場時不會拖泥帶水,大部分都很簡潔有力,介紹也不會太呆板,有很多互動,非常精彩。

高一時我剛好參加了熱音社,所以會注意樂團的獎項和最佳華語男、女歌手獎,那些歌手是我比較常聽到的。就算一開始不認識,如果有得獎、剛剛好又是我喜歡的曲風,就會特別關注他的作品。

從金曲獎過往的得獎和入圍名單中,我認識了 9m88、滅火器、董事長樂團、草東沒有派對,還有 A cappella 組合尋人啟事。今年很希望草東沒有派對的〈但〉可以得獎!不過閻奕格沒能入圍我覺得很可惜,原本很看好她這次的新歌。近幾屆印象最深刻的得獎者是吳青峰,我本來就很喜歡他的嗓音,加上他多次被提名「最佳作詞人獎」。

我覺得對我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來說,因為大部分受到 K-POP 和外來的許多音樂影響,使得很多台灣的音樂比較少被聽到,但透過金曲獎,可以讓人們接觸到許多台灣優秀的音樂創作人,讓他們在這裡被大家看見!

「接收金曲獎反映的音樂趨勢,才會知道它離自己變近還是變遠。」

  • けん
  • 23 歲/生理男
  • 大學生,傳播相關科系
  • 音樂喜好一直變來變去的渣男,最近最常聽的是 Radiohead、Bring Me the Horizon 的新專輯,日本的搖滾、瞪鞋、Indie 也聽一些。華語的話大概有魏如萱、傷心欲絕、草東沒有派對、雲端司機的《低成本專輯》等等。


草東沒有派對得獎的那一屆
(編按:第 28 屆)我剛加入高中熱音社,受學長姐影響開始接觸獨立音樂。我記得先前的得獎名單都還是偏主流一點,從那一屆之後之後華語樂壇比較多元的視野被打開了,入圍或得獎的人也都是我們比較會關注的。
我平常沒有看典禮直播的習慣,但還是會關注入圍名單,像是「年度歌曲」和「最佳華語專輯」,還有新人、樂團、編曲等,最近也開始會看製作人相關的獎項。

我曾經協助政大金旋獎等活動的籌備,當初找金旋獎評審人選時,會把得獎紀錄當作一個背書,但我不至於因為金曲獎就對一個歌手或作品改觀。當沒有那麼喜歡的作品得獎時,也不會就因此覺得它是一個好作品,例如〈刻在我心裡的名字〉得「年度歌曲獎」我就看不太懂。我相信金曲獎的評審在業界一定都很資深或者有所成就,不過我不會被這些結果影響我的音樂喜好、或是聽音樂的習慣,我也不認為應該要被影響。

這一屆比較想看到傻子與白痴得獎,他們已經突破同溫層,在那個位置上一定很清楚做什麼東西能夠獲得迴響,但依舊能感受到他們在做自己的東西。如果草東沒有派對得獎的話也滿好的,有一種「大哥回來了」的感覺(笑),而且新專輯我很喜歡。

我認為現在的金曲獎比以前都還要更重要,它反映現在音樂的流行趨勢,會知道它離自己變近還是變遠。現在主流裡有更多其他東西參雜進來,金曲獎讓更多曾經覺得自己沒有機會的人來角逐,變得更多元。

Leo王得獎就讓我印象很深刻,破除了我們對「金曲歌王」的既定印象。高中時聽到巨大的轟鳴的音樂,後來發現樂團主唱 Leo王發了《無病呻吟有情抒情》,在那之前大家覺得饒舌是比較 underground 的東西,Leo王的風格又很特別,所以他入圍時我很意外。從主流的角度看,他不像是那種大家十年、二十年後還會傳唱的歌曲,但就是有他的個性存在,這也是 indie 很重要的部分。

越靠近這個產業,越可以懂金曲獎這個 holy grail 的重要。幹,做音樂真的很辛苦啊!如果沒有金曲獎,可能台灣很多拼死拼活做音樂的人,都沒有人聽、沒有人認可。大家都渴望得到這個獎,但大家都希望在不改變自己的前提下得獎,如果金曲獎能夠看到那些更有自己風格、或是更相信自己的創作者,那對整個音樂產業的生態是一個好的循環。

「同輩裡有在喜歡聽流行音樂的人,至少都不會是『誰誰獸』。」

  • 水獺
  • 24 歲/生理男
  • 藝文活動行政
  • 喜歡台灣的流行跟獨立音樂,以及日本、歐美的樂團,歌手的話以創作型為主。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喜歡上
五月天,那年《第二人生》在第 23 屆金曲獎入圍多項,我也因此開始關注金曲獎。草東沒有派對得獎的那次也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我同時是五迷也很喜歡草東(編按:五月天與草東皆入圍第 28 屆最佳樂團獎),得獎結果出爐很多觀眾在悲憤為什麼不是五月天,他們(草東)是誰?

關注金曲獎不只是為了看你喜歡的歌手得獎,而是觀察整個獎項對於流行音樂的影響。雖然現在逐漸從專輯變成單曲時代,但我還是覺得「專輯」很重要,各個專輯獎項是對整個製作團隊跟整體概念的肯定。我比較關心的還有「最佳樂團獎」、「最佳華語女歌手獎」,因為我聽的華語歌曲就是以女歌手跟樂團居多。另外也會看「最佳作詞人獎」,我是喜歡認真讀歌詞的人,對我來說歌詞也是相對容易入門、欣賞音樂的角度,但隨著越聽越多音樂,這個認知有慢慢被打破。

今年的入圍者中,大象體操不管是演出呈現或是事業版圖上,一直在做很多嘗試、跨出舒適圈,希望他們能得獎。我也很喜歡滅火器的《家和萬事興》,從專輯概念和內容都能看得到樂團的成長和改變。還有入圍「最佳新人獎」的 Makav 真愛,她的音樂有一些電音、電子,結合流行音樂的嘗試,讓人覺得原來台灣也可以有這樣的音樂。

我幾乎每年都會看頒獎典禮,記得盧凱彤得最佳編曲時,因為他的專輯叫《你的完美有點難懂並不代表世界不能包容》,他在台上公開出櫃跟他老婆告白,說「有了你誰還需要完美」,很感動。近年最喜歡的表演則是林宥嘉表演的兒歌組曲,把兒歌做成了林宥嘉的味道,沒想到〈豆豆龍〉可以被唱得這麼好聽。喔對,還有「Elva is back!」,已經 back 兩年了!

每年批踢踢的「三金板」都會有很多鄉民在底下很熱烈地集氣,或是發表對結果的評論,比起 YouTube 上一直洗版的留言好看多了。年底還會有人整理當年度有哪些男歌手、女歌手、樂團發片,網友都會討論誰有望入圍。

緩緩的《瀏海被風吹得整個飛起來》是我心中的本屆遺珠,儘管不是容易抓耳的風格,但是張很耐聽的專輯。不過看了這麼多年下來,其實對誰有入圍、沒入圍,也沒有這麼執著,對我來說好聽的音樂一樣好聽。

可能跟大學系所或是工作性質有關,我身邊很多關注音樂的同溫層,但就算脫離同溫層,我認為同輩有在喜歡聽流行音樂的人,至少都不會是那些「誰誰獸」。畢竟它是華語樂壇一個歷史悠久的獎項,在每年頒出來的入圍或得獎名單中,每個作品的品質確實都很棒,所以相信能夠獲得金曲獎的肯定,對音樂人來說還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