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吹專訪

【吹專訪】如果他們沒有立地成大團,一定是這社會的錯!——Robot Swing談首張專輯《SYSTEM BOOTING…》

文/Tom Phan

從組團到今天,Robot Swing 的出現也只是一年多的事,但在這短短一年,他們已先後在不同獎項上獲得了肯定。最初是金旋獎冠軍,換來製作〈AI 敢會愛〉一曲為獎勵,接著也因為這首單曲,先後入圍金音獎和金曲獎。

撇開歌曲剛好與王力宏突破性之作〈A.I. 愛〉撞名,樂團出眾的演奏技術,更是引發圈內關注討論的因素:「Robot Swing 如果沒有立地成大團,一定是這社會的錯!」、「2022 不能不聽的好專輯。」、「Robot Swing 真的是英雄出少年又強又爽~~」、「ROBOT SWING 嚇死人」⋯⋯以上四段話,分別摘錄自小樹、Andy Baker、鄭各均,還有傷心欲絕吉他手官靖剛對他們的評語,這明顯不是巧合。

採訪前一天,Robot Swing 剛從「禾火OUT音樂節」演完回來,他們說,那是近期演過最滿意的三場演出之一。因為颱風,這場被迫延期的音樂節現場人不多。只是沒想到,樂團說演得好,也是因為人不多:「我們很喜歡的一個情境就是,『喔幹人怎麼這麼少,卡司是誰啊,感覺錢被浪費掉了⋯⋯』然後我們就 boom!嚇死他們。」

這次在舞台上,Robot Swing 用了他們更喜歡的地板監聽,因為互動性夠強。回憶之前的一場演出,台前站了幾個在跳舞的老外,看他們跳得越嗨,自己就彈得越爽。對於演出,Robot Swing 有自己的一套講究。甚至是樂團的一開始組成,也跟演出緊緊相關。一直到今年 6 月,專輯《SYSTEM BOOTING…》的推出,更完全用了同步錄音的方式來完成。

SYSTEM BOOTING…

Robot Swing 由昭元(鍵盤)與聿民(爵士鼓)發起,後加入恩立(貝斯)與惟農(吉他)所組成 。最初會以「無主唱、全樂手」的配置出發,是因為組團時,正好熱愛美國 Funk 樂團 Vulfpeck 的。剛好當時團內也沒有主唱,於是就參考了他們 guest vocal 的模式來經營。

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沒有主唱的打算。最初在組團時,Robot Swing 曾試過找主唱,可惜未果。但也認為,因為沒有主唱,反而給了他們某程度上的自由,開始做更多實驗,也練了一些「奇怪的歌」。

後來他們在演出時,經常邀請陳以恆擔任 guest vocal,所展現的驚人能量,也隱約流露有 Vulfpeck 的魅力。樂器只有四個,但默契十足,尤其樂器的堆疊,經常迸撞出驚人的聲音。

至少看過他們一次演出的我,有如此感受。

生活和音樂

除了沒有主唱,我後來也注意到,Robot Swing 的創作形式與多數樂團也不同。他們通常不以一個核心往外發散,多數時候是平行交錯。這種創作狀態,或許也跟團員之間的感情不無關聯。

經常與 Robot Swing 名字牽連在一起的,是樂團當中,有三人同居一片屋簷下的事實。自稱「麟光出產」(在 Robot Swing 前樂團曾自稱 Linguang Bros),也經常活躍於木柵(團員中有三人就讀政大)的他們,很多時候,生活和音樂會重疊在一起進行。

例如,有在接案寫歌的昭元需要一個 bassline,就會去敲恩立的門;又或是,惟農在電動遊戲裡聽到很屌的配樂,就會破門而入逼對方聽(沒聽完不會離開)。這種朝夕不分的相處,我想,能以戀人同居不同居的曖昧來比喻。

這般的曖昧,肯定也讓界線變得模糊,但也反過來說,讓彼此更靠近了一些,「要住在一起,比玩樂團還難很多,我們已經克服了這一點,所以玩樂團是小事。」聿民説。雖然前一句,他才嫌棄昭元的作息日夜顛倒(當然是開玩笑)。

因為同校的緣分,Robot Swing 最初是先由昭元、聿民、恩立聚在一起玩團,當時玩的,是另一個叫藍色窗簾的民謠型樂團。只是後來,各自因面臨畢業、工作、當兵的事,在運作上比較不活躍。幾乎是同個時候,他們漸漸被 Spotify 推播一些國外 R&B 作品,不只有 Vulfpeck,還有Hiatus Kaiyote、Moonchild、Woo Park 等,他們意外發現,自己的身體更容易被這些聲音打動。

「因為那時候藍色窗簾是民謠,所以往另外一邊走,就是現在 Robot Swing 在玩的。」要說出 Robot Swing 的正式成立,那就會是在藍色窗簾「圍爐之處」的告別音樂會上。那一場音樂會上,他們兩團共演。

理性和感性

Robot Swing 的串流自介中,解釋了他們的團名由來——「試圖在機械式的練習外,嘗試多種節奏和旋律語言,創造更多聲響的可能。」這源自於昭元最初對樂團的一個想像畫面:一台機器人學著跳 swing dance,肢體卡卡的模樣。在決定團名的時候,Robot Swing 這個名字,很快就在一天之內就決定了。

不只如此,平常在聽音樂時,他們也會無意識地拆解音樂,甚至倒帶重聽,以一種 music nerd 的「理性」思維去品嚐音樂。但反過來,在創作時他們會轉化這些養分,在碰撞中,玩出一些新的花樣。

這整個過程,正也呼應當初對樂團的想像:「Robot」和「Swing」,或可以理解為「理性」和「感性」的綜合。但再深入分析,會發現這整個過程也並非如此二元,更多時候,還有兩者並行,「不會就這樣砸砸砸用力彈下去,而是需要一些巧勁,那些可能來自於我們理性的大腦。」

回憶專輯《SYSTEM BOOTING…》的製作過程,他們提到,自己會有意識地去嘗試「正常的極限」以及「最接近正常的不正常」的平衡點。言下之意,是尋求自己音樂性突破的同時,也在拿捏對聽眾而言,最能夠接受的限度中的一個平衡。

「那種玩弄感,是我們比較享受的。」帶著點滿足語氣的惟農表示。

金音獎和金曲獎

憑著《SYSTEM BOOTING…》這一張專輯,Robot Swing 又再一次入圍了金音獎,得到的是「最佳新人獎」的入圍肯定。而對於這次入圍,樂團的心情跟過去也多少有些不同。

其中一個不同,是相比之前,是以單曲〈AI 敢會愛〉入圍,他們這次完成了一張自己非常滿意的專輯。

之前無論在金音獎或是金曲獎,印在 Robot Swing 的「履歷」上就只有一首單曲(而且還是因為比賽換來的),「就是覺得不屬於那裡的感覺,但這一次,就可以昂首闊步地去這個獎項。」這一次再入圍金音獎,少了一種冒牌者心理。

另一個不一樣,是因為他們把每個能報名的獎項都報名了,但最終,卻只有一項入圍。「原本認為會不只這樣,所以只入圍「最佳新人」的時候,有一點點小錯愕⋯⋯但是後來想一想,又覺得蠻錯愕的。」他們開玩笑說。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即使大部分話題都圍繞著樂團和作品,但也在訪綱之外,多次提起了日漫《排球少年》。

Robot Swing 對於《排球少年》的著迷遠超出我的預期,其著迷程度,甚至讓惟農給團員各自對應了劇中角色。而面對我的提問,他們也可信手拈來,直接 quote 劇中的金句來回應,諸如「強大展現出來的樣態是自由!」、「王牌的心得:遇到球都要扣下去!」等。

然而這些金句,也並非純粹的擷取而已。實際上,也被他們應用在生活當中。近期他們發現,偶爾跳脫音樂去接受不同媒介的資訊,再回頭來看音樂,還更能激發出不同的視野。或許《排球少年》的影響,也正是如此。

排球少年和機器人

另一個在訪問中出現好幾次的,是一句疑問:「⋯⋯這個可以講嗎?」

當問起樂團接下來的規劃,他們總會在句子中停頓。一開始,我還以為是尚未公布的新歌資訊,又或是一些圈內 beef 而欲言又止,後來才終於說明,那其實樂團的下一階段的目標:製作出一個實體機器人。

這台機器人的想法,早在《SYSTEM BOOTING…》的專輯概念發想時就已經萌生。只不過,要怎麼做到最有效的呈現,倒是樂團一直在琢磨的事。

「就很希望有一個非人類的團員來加入我們,這張專輯就是第一步,所以寫這張專輯的時候,我就在思考⋯⋯最後,就是有一個 Rick & Morty 的影子飄過。」昭元笑說。

無論是專輯設計,又或是社群形象,機器人的人設,其實早已存在於 Robot Swing 的作品中。接下來,他們更期盼機器人還能夠和他們的音樂,去進行聲音上的設計——說不定 Robot Swing 未來會有主唱?

凡事皆有可能,而這項樂團「第 5 位成員」的計畫,也是樂團在經營上所走到的一個答案。

他們發現,很多樂團發完第一張專輯、做第一個發片場後,就會陷入一種「不知道要幹嘛」的狀態,「那我再做一張專輯嗎?然後再表演嗎?這些事情慢慢就會變成一個輪迴,所以要打破這個輪迴,我們就要想一個超級困難,但是又有趣,又可以做的企劃。」

而這一台機器人的出現,他們自稱,是一件很幸運的事。「讓每一次做完之後,就要想一個很酷的事情,才會讓這件事情很有新鮮感。」

DELETE?…

除了先前提到的「禾火OUT音樂節」以外,另外兩場令他們感到滿意的演出,還包括「鐵玫瑰音樂節」和「大團誕生」。

談起大團誕生,他們提到,當時有被活動單位帶到後台訪問,問到他們最喜歡自己專輯中的哪一首歌時,他們笑說,當時給的答案,全是專輯中的插曲:〈SYSTEM BOOTING…〉、〈OVERHEEEEEA…〉、〈EXECUTE COMMAND…〉及〈DELETE…〉。

原因呢,除了他們所說的單純「很好聽」,我猜測另一個因素,是因為這四首曲目沒有 vocal,因此更能讓他們回到最純粹的四人狀態,讓聲響更自由奔放。而這四首曲目,或許也就是這張專輯中,比較「不正常」的那個部分。

在生活和音樂之間平衡,在感性與理性之中並行。相比起不少剛組成的樂團,Robot Swing 更不一樣的地方是,當不少新團都在思考怎麼存活,他們想的,是下一場演出時,要怎麼更好玩。

採訪最後,再請樂團從《排球少年》裡選出幾個金句,其中有一個,特別印象深刻:「才能是綻放出來的,球感是磨練出來的」。

那台即將被磨練出來的機器人,我內心滿懷期待。

攝影/@anithing.ss



avatar

作者 / 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