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是大港開唱擴大舉辦的一年,是拍謝少年打破台灣音樂專輯集資門檻的一年,是血肉果汁機成為金音獎大贏家的一年,是《大嘻哈時代》吸睛的一年,是要學會與疫情共存的一年。手工統計十二月新發行近 70 張,不知道是為了趕補助結案或者是被迫壓縮到年底的出清。吶喊著「誰聽得完啊」的音樂編輯,依然想在整年度將近 200 張新專輯裡,有條件地選出幾張最佳。
由編輯部評選的「2021 年度 30+1 張台灣原創音樂專輯」,規則比照 2019 與 2020 年的制度,由吹編輯各自提名推選十張專輯,並進行投票。考量票數與類型音樂、文化屬性、場景影響力等均值要件,整合成最終名單。值得補充說明的是,這回我們還找了樂評人因奉一起加入評選與撰稿,希望透過他在媒體外部的觀察位置,提供更開放的視野。
綜觀名單,前兩年曾以首張專輯廣獲矚目的新興音樂人,紛紛交出了質感更升級的第二張,譬如:ØZI、百合花、李權哲、淺堤、13 月終了、I Mean Us 等。而血肉果汁機與盧廣仲在音樂性上的成功轉型,也令人佩服他們不懼樂迷翻桌的膽識。當然不能不提的,是年底突襲釋出第一張專輯的珂拉琪,活用多元語言、日系樂風去歌唱個體記憶裡的台灣史,相呼應著主唱夏子年初曾參與的母語電音合輯《N1|那屋瓦一號作品》,我們在最後決定以 +1 的特別提及方式呈現,好比當年王若琳的翻唱名碟《愛的呼喚》。
哲人有云,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唯獨相信作品才是永恆。可對絕大多數的音樂人來說,發行後的即時流量反饋,往往令人意志消沉。究竟是才華問題、媒體問題、經濟體制的問題,還是「蕾神」發威後沒辦法宣傳的問題,誰都想要有一個說法。然而這一行往往是結果論的,逆推「OOO為何成功」後會發現,那公式不見得能套用在自己身上;反過來想,自己的失敗倒也是獨一無二。
所以何須那麼害怕失敗呢?焦慮蔓延,或許可以去北師美術館看看百年前誕生的《甘露水》如何重現——那蚌殼中昂然向上的等身少女像,曾被墨汁塗抹下體;藏於箱內與築巢的老鼠相伴,只為靜候一個,遑論本省人、外省人和解,甚至當時的威權體制會不會終結,都未可知的時代來臨。
那個時代就是現在了。
by Blow 吹音樂執行主編 阿哼
1. ØZI《PEDESTAL》
首張同名專輯宣示 ØZI 的志氣與野心,順利拿下金曲新人後,再推英文專輯《PEDESTAL》願攻向歐美。儘管病毒鎖住了落地海外宣傳的可能性,〈0.03〉、〈MISSIONARY〉仍讓此輯成為最佳床第 BGM。
從獨樂樂到眾樂樂,從雙人到多人,聽覺的 Onlyfans 不只色色,也很會挑音色。收場曲〈FREE FALL〉致敬偶像聯合公園,響應 Nu Metal 復興潮也可連結之後他與血肉果汁機合作的〈玉山〉。(阿哼)
2. 珂拉琪《MEmento·MORI》
神靈、花落、愛別離,珂拉琪為這座島失落的記憶添上色彩。作為台語三部曲外傳,吉他手家權的〈傷心地獄芳花引魂〉再展日系/動漫搖滾的一面;主唱夏子新生的三首歌則一如既往,帶你沉入萬物有靈的次元。
不論是以抗爭為題的台語三部曲,或環繞原住民與殖民者糾葛的組曲,出發點皆是親情。靈感自日常萌發是常態,可企圖發揮影響力的創作者想再跨一步探究:我的生活能延伸至多遠多深?掐住我的情感是否也能振動他人?珂拉琪或許也一直自問著。(徐韻軒)
3. 血肉果汁機《GOLDEN 太子 BRO》
暫別宮廟,用不同的腳步再探家鄉台中,歌曲之間用重機、退彈殼音效妝點,來回戲謔。新生血肉重鑄了一尊金屬底、嘻哈骨、電子靈的神祇,發起這回 Nu Metal 再臨的戰役。
中港路狂飆到台灣大道,變或不變的爭議,該催的引擎,該有的囂張屁味,帶有在地魂魄的應援,依然一應俱全,清晰可聞。不畏懼直接面對流行的血肉,唱著感謝勞力始終不忘承蒙樂迷相挺,從音樂到視覺,一切都是越粗殘越璀璨。(因奉)
4. 我是機車少女《25》
一在嘗試,二在熟悉,三則趨近成熟。歷經《可憐沒人愛》和《不是你的春夢》兩張 EP 後,我是機車少女站穩腳步,在《25》中毫不保留地展現企圖心,將 Experimental Pop 把玩得更精美且不流於俗套。
這個 Jam Session 始於團長/主唱凌元耕的創作練習計畫,實驗進入第三階段,抓耳的旋律與琅琅上口的歌詞是敞開的大門,高機率能被人喜愛;編曲收放自如,層次感豐富,《25》有著火紅的要素:有趣而舒服。(JohnnyWen)
5. 風籟坊《Demo 丙》
歷經 10 年終於問世,《Demo丙》裡是獨立搖滾走在「台味」標籤以先的樣貌,以及更多歐美另類的養分,既是帶有清爽鹽味的海風療癒他人,也是團員用以自癒的。
大塊的吉他質樸而不拙,一氣呵成的曲式,每首前奏彷彿都有火車離站的汽笛聲,末了則搭配悠揚船鳴,中年回望青春,誠實之外,尚有一層美好青色濾鏡。〈十秒鐘〉起步即是甜美的夢幻花草,而〈船帆露水〉、〈海〉裡詞曲咬合偶爾會有讓路給台語音韻的時候,反而讓旋律更顯靈動。(因奉)
6. 拍謝少年《歹勢好勢》
《歹勢好勢》從不變的兄弟情起跑,說故事的技法卻遠比以往細膩。台語運用包山包海,或體膚小事、或大時代、或中年自嘆,在台語創作逐漸豐富的當下,拍謝進一步的島嶼體悟,可能會開啟台灣青年 2.0 版的尋根。
沒有放棄三件式搖滾本位該有的,只是這回,他們領悟了比直拳更多樣的必殺技,把疊字、詩化的詞、新台語歌的暗號、接連使出。吐納呼息緩一點,畢竟中年了,但掌握住歌曲的線條,旋律繚繞彈牙,偶爾附上一層薄薄的電氣,讓原本的搖滾肌理變得立體。(因奉)
7. 魏如萱《HAVE A NICE DAY》
和樂評朋友討論,現在是魏如萱歌唱生涯最好的時候,卻也是時運最歹的時候。福禍相倚,疫情之年拿下金曲歌后,卻也不得不延期小巨蛋兩次。融合 Lo-fi 元素恰好的〈HAVE A NICE DAY〉是最佳心情寫照,生活的真相就是有大笑也有尖叫。
專輯收錄了娃娃後期發展出的溫情疊字路線,也保留早期戲劇化、類型化的音樂表現;畢竟要照顧的樂迷樣貌越來越多了,也反而在這樣的條件下,更能見識到她掌握多元音樂的唱功。(阿哼)
8. 王彙筑《𝙁𝘼𝘾:𝙀》
王彙筑曾說自己不善表達,但沒關係的,她的聲音說明了一切。睽違八年的專輯,王彙筑攜手老戰友 Everydaze 精緻編曲、打磨旋律,《𝙁𝘼𝘾:𝙀》延伸更多曲風枝椏,但不忘將民謠根基再升級,每一面皆是最真摯的她。
作品有其能量,而《𝙁𝘼𝘾:𝙀》的能量是療癒。它的療癒並不輕快,反倒是像個知心者,說:生活很難,而我也是一樣的。一如〈山一直都在〉知道強摘的果實不甜,聽完這張你好像也懂了,有些美好正在等待最好的時機綻開。(徐韻軒)
9. 以莉高露《尋找你》
得獎不是包袱,經歷三座金曲獎盃洗禮,以莉高露端出新作《尋找你》,以跨國跨界合作為亮點,此輯濃縮了各方好手的才華,燉煮出韻味十足的佳餚。
陳冠宇、余佳倫、侯志堅、魏廣皓、YELLOW 黃宣和小池龍平,重量級音樂人一字排開,將民謠、古典、爵士、電子甚至 R&B 玩得不亦樂乎,而以莉高露也以多變的唱腔將風格各異的歌曲串起,一針一線縫得優雅輕盈。《尋找你》收錄了飄散著太平洋海濱氣息的八首歌曲,悠遠而寬闊,唯美而深情。(JohnnyWen)
10. 無妄合作社《No Mercy》
在饒舌崛起、嘻哈當道的時代,除了 City Pop 輕輕掀起復古浪潮,我們也需要躁動狂暴的龐克樂來宣洩壓抑與無奈。
首發 EP《逃脫時間的鎖》就獲得金音「最佳樂團獎」的無妄合作社,經歷專輯《二十一世紀的破青年》磨練後,再度回歸初衷,以 DIY 錄音方式完成這張《No Mercy》。歌詞彷彿將年少的衝動收起而愈發沈穩孤寂;著眼編曲,鄭各均和江承翰在合成器音色上的加持,替歌曲創造了新的聆聽層次。(JohnnyWen)
11. 當代電影大師《告訴我他們都在本來的什麼地方》
我的 Spotify 非常驚悚地常常自動播放當代電影大師的〈我常常有一種感覺〉,讓我現在聽到前奏都會怕。它讓我常常有一種感覺,感覺演算法將我跟他們綁定,是為了諷刺我在資產規矩裡還想學會貧窮而叛逆。作為透明雜誌與各方 Indie Rock 經典團的繼承者,他們在老去的搖滾樂裡唱著世上還有人年輕;當社群表演選邊讚的把戲,他們不給你輕挑的訊息複製貼上,憤怒地像一根立牌指向四面八方。(阿哼)
12. 13月終了《和你蠻像的一隻》
13 月終了的歌就像是老饕之間口耳相傳的私廚餐廳,知道的人不多,但評價相當高。如果你喜歡精密細膩的編曲、富美感與戲劇性的文字,最好對寓言故事也情有獨鍾,那這張專輯肯定能留住你的心。
以探討家庭關係為出發點,專輯概念描述個體找尋同伴並彼此接納的過程。儘管音樂確實融合了搖滾、迷幻、爵士、民族音樂、數字搖滾等元素,卻很難將其丟入任一曲風分類,更適合的聆聽邏輯是從劇場角度切入,將此輯視作一部神秘幽暗又優雅的劇作。(JohnnyWen)
13. 淺堤《婚禮之途》
淺堤的超能力是用一句普通平凡的歌詞,翻動你內心深處的軟土,逼出一滴毫無準備的眼淚,將髒污疲憊的情緒洗淨昇華。
在步調越來越快的速食年代,譁眾取寵已經太多,淺堤以單純的和弦、接近樂器本質的音色,以及不複雜但充滿巧思的音符節奏,奪得眾多樂迷的喜愛。從《婚禮之途》中能聽出他們經歷懷疑茫然,進而找到自己的踏實和堅定,同時其作品蘊藏了巨大的包容,彷彿一抹熟悉的微笑,總在我們需要安慰時傳遞著溫暖。(JohnnyWen)
14. 盧廣仲《勵志論》
「勇於改變」知易行難,但是當盧廣仲摘下粗框眼鏡,撕下貼在身上的民謠標籤後,令人耳目一新的轉型非常成功!《勵志論》中有 Funk、Dancehall、Chillhop、Disco 甚至拉丁風格,你難以想像的動感廣仲就像人格分裂般一個個現身,而且每個都像真身。
除了合作多年的製作人鍾成虎和黃少雍,連東京事變的吉他手浮雲都出現在製作名單中,超過兩年細心燉熬,這頓大餐豐富又順口,飽足而不漲,令人意猶未盡。(JohnnyWen)
15. 李權哲《愛情一陣風》
重聽李權哲的首張專輯《醒著不醉》,可以發現仍在「華語流行音樂」的框架底下,好似資優班的學生展現才氣,盡力地玩些新元素,例如 Neo-Soul。去年,他從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加盟顏社以雲端司機名義發行《SUNNY AFTERNOON》則又做些更「當代」風格的嘗試,例如 Vaporwave。
然而,取自陳百潭同名歌曲的新作《愛情一陣風》,已經把什麼期末成績單丟一旁,回歸本性,更隨心所欲:〈哈根大世界〉是反諷重視歌詞的「華語流行音樂」吧?出現 Aqua 的〈Barbie Girl〉主題動機的〈芭比娃娃〉,不就是對八O、九O年代,我們想學外來風格卻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嘲笑?唯一確定,俗爛到極致的〈我愛你是一輩子的事〉,一定想把復古風什麼的,用戲謔的方式送葬。(王信權)
16. 百合花《不是路》
這絕對不只是用台語演唱的外來風格,並非有什麼從屬關係,我想更像是一種「嫁接」。主唱奕碩在〈掠猴之歌〉裡的擬聲唱法,在同個橋段製造出一下東一下西樂器的獨奏;在〈拜六〉融入 Disco Funk 使老掉的月琴唸歌充滿律動;對於重視歌詞的「華語流行音樂」,〈蝴蝶雙飛〉則像是唱反調,歌詞僅使用「你」、「我」替代。
上述種種,其實並不太算標新立異,放大看幾乎都是尋常可見的事物,可能都被藝術家給玩過。但百合花總是能將意想不到的元素拼湊在一起,並且做得更出色,在在顯示團員與製作人音速死馬鄭各均對於歷史脈絡的理解,想打造出專屬後千禧年世代的 Future-retro 或是「後新台灣歌謠」的企圖,應該是想來真的。(王信權)
17. 非人物種《珍饈》
聽了好一陣子,好像該寫些什麼,又怕一切又顯得多餘可笑。在所謂「厭世代」樂團誕生之前,他們就唱著這些破破的歌,歌詞無法觸及情緒的就留給器樂表現。
這就是 Ugly Beauty 吧?!好似專輯封面那隻怪魚,可能處在最深最髒的下水道,經年累月,不見天日,彷彿吸進人間的各種毒素,被打磨到出油,是醜陋但卻真實珍貴的生活紀錄。例如〈美蘿〉這首聽來很有九O年代流行龐克味的歌,當 YA 片的配樂不違和。四十而不惑,剛好可以 Rock and roll。(王信權)
18. 陳穎達《你聽過Beige嗎》
關於 Beige,維基百科上的解釋是米色,是一種黃色系的顏色,也可以分在橙色系。吉他手陳穎達在第四張專輯《你聽過Beige嗎》,企圖用聲音來表現這曖昧的顏色。
大音希聲,除了當作催眠曲,可以進一步思考,這些透過手晃著電吉他搖桿、腳踩著綿延不斷的延音,所產生的 vibration 究竟傳達的是什麼?我想是搖擺在爵士與不爵士、單身與不單身、有聲與無聲、無限與有限、當代與傳統、藝術與商業、靈魂與肉體、真實與虛擬、台北與紐約的⋯⋯。這些二元對立狀態的顏色,也許就是模稜兩可的 Beige。縱然陳穎達什麼都沒說。(王信權)
19. 雷擎《Dive & Give》
作家李桐豪出書寫「現實困頓如密室,唯有旅行是人生的不在場證明」,雷擎的首張專輯倒反過來,將旅行視作現實人生曾經在場的證明。他既環島重返兒時記憶場景,又在印尼想起家庭旅遊的往事歷歷。這些,屢屢成為他寫歌、編曲的靈感。
《Dive & Give》豐富的擊樂聲響,皆由真人、真實樂器演繹,一方面呼應他的鼓手身份,另一方面也展現他的交友廣闊、情義千金。其中,〈大雨〉、〈Stars〉兩首親情主題最是動人。(阿哼)
20. 李紅《真正有影》
我是這樣(幻)想的,這張專輯的製作人李英宏,這段時間不斷反思著何謂是「台」?這是常跟他名字一起出現的標籤,那是首張專輯《台北直直撞》套在他身上的台灣新電影、新台語歌的想像?或是第二專輯〈蘆樂佛尼亞〉刻意將蘆洲與加州連結的 T-Funk 嗎?
他在「亂試少年」李紅身上,一定看到更真實誠實的什麼。不約而同,這張《真正有影》跟美秀集團《多寶山大王》的一樣,加入各式電音元素及視覺,往更為直覺、更當代的「台」邁進,而不是復古/文青/浪漫式的賣弄。(王信權)
21. wannasleep《裸雀》
引經據典、堆砌文藻,偶會飄出一句動漫迷才懂的彩蛋,wannasleep 的饒唱風格像沾滿墨水振筆疾書,可中二魂少不了。在《大嘻哈時代》闖入決賽的他,曾寫下:《裸雀》是一次孤擲,而他真的賭對了。
初出茅廬便摘下金音最佳新人,想睡覺以裸雀這款初次雪莉桶威士忌命名專輯,盼初來乍到就顯獨特。〈Intro〉成功預言自己「塞爆 legacy」的未來,不向〈黑〉裡的男二命妥協,他望著前人吸收、吐納,任憑野心如不修邊幅的能量,四處亂竄。(徐韻軒)
22. I Mean Us《INTO INNERVERSE》
情感向內探索、旋律則向外大開大闔,《Into Innerverse》的起點是 24 歲的困頓與七海之外的伊甸夢境。
I Mean Us 的琴音這回徹底懸浮在宇宙,拾起近看,甜甜細碎的合成器是類星體彼此交錯撞擊、張狂吉他則是隕石拖曳的火光。〈普通人類〉有極端的流冰與熔岩,〈9〉的絕美則可以直上天空之城拉普達。
段落分明,上行翻山過嶺,下行則信步至如鏡湖面,Dream Pop 該有的細節與起伏跌宕,在專輯中呈現完整且一致,誠如封面所示:跟著球體一起搭趟銀河便車。(因奉)
23. MassMan《歪打正鑿》
本格後搖的十年榮景已經過去,有幾株以演奏見長的器樂組合,卻留了下來,彷彿鑽破水泥地的嚙人奇花,兀自生長。
睽違 6 年的 MassMan,專輯更顯剛性,是直覺與精算再摻上一點 dad joke 後的成果。畫面是幾個大叔很類比的在台上硬幹,彈什麼是什麼,琴揹得老高,不帥卻很實在。
不懂宅哏或諧音產生的曲名緣由,但直覺聯想到的是技術純熟的日系後搖,但內藏可能是愛爾蘭的 And So I Watch You From Afar,或者北美幾支風格剽悍的演奏派:與在地無關的純粹臆測也是聆聽的樂趣。(因奉)
24. COLD DEW《欲欲YUYU》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說是短小精悍,COLD DEW 的三首歌都違反了當今的串流金曲三分半法則,長長的前奏,每每行至段落末了還有段落,柳暗花明,山地情歌更是史詩長篇。基調是入時的台味吉他與慵懶的藍調,輔以南島律動,無賴唱腔裡是高凌風,這些其中都有一個對舊日音樂的美好嚮往。
吉他一會氣若游絲一會悠長,偶爾閃現油門催很急的日系迷幻,足以勾人魂魄。愛欲而不得,凡間的四苦八苦都被冷露凝在冬陽下的晨霜裡。(因奉)
25. 黃瑋昕《LOVE MAZE》
新禧未來音樂以超高規格打造旗下第一名新人。以 R&B/Soul 見長,黃瑋昕首張專輯《LOVE MAZE》製作班底一字攤開,盡是台灣、國際黑樂的佼佼者。
她譜寫詞曲探討愛情,鬆軟中低音為其迷人之處。由陳君豪打造〈到底戀愛是個謎還是個癮〉,Double Bass 和小喇叭的演繹實為精髓;與黃宣合作的〈信你才怪〉,旋律之抓耳,聽過不會唱才怪。作為出道作,《LOVE MAZE》的流暢成果確實使人期待她後續表現。(徐韻軒)
26. 張伍《黃昏》
鬼才張伍挑戰台語入詞,筆鋒依舊犀利。《黃昏〉意指逢魔時刻,專輯頭為〈鬼〉、尾為〈神〉,但張伍要唱的不是怪力亂神,而是社會荒誕;所有光怪陸離都是譬喻,折射的都是人性。
〈隔壁〉房間發出屍臭卻無人聞問、死者在〈做七〉時回顧一生,敘事的連載感是《黃昏》一大特色;此外,整張曲風多元:電影配樂氛圍的〈黃昏〉結合弦樂、〈臭味〉以 talkbox 碰撞薩克斯風⋯⋯加之他在饒唱編排的各式嘗試,都是這麼重口味卻不膩口的原因。(徐韻軒)
27. Mong Tong《Orientations》
Mong Tong 在前年底的《光之軍》就透露了 Ambient 轉向,時至《向位》更帶來全新聽感。專輯以水、土兩元素替歌命名,並搭載了南、北、西三方位,缺席的東字藏在封面上,這也是團名「夢東」首次以中文出現在作品。
若迷信音樂是胡謅,該不該探究歌曲何以向位命名,端視聽者決定,但去掉打擊樂器和取樣,夢東以標誌音色創造了更深層的音景,每首歌裡皆有穩定行進的元素,適合在任何沉澱時刻聆聽。(徐韻軒)
28. Yufu《To My Penpal》
鱷魚迷幻解散後,主唱兼吉他手 Yufu(陳郁夫)展開個人活動。這張疫情期間誕生的《To My Penpal》,真的很「個人」。6 首歌曲像是隔離日記般,寫給一位不存在的筆友,反倒激發更多想像,例如被迫關在狹小空間,令人喘不過氣來的〈The Wall Are Coming In〉,或是渴望肉體接觸的〈Our Vibration〉。
值得一提的,從詞曲到樂器演奏,甚至混音製作,幾乎由 Yufu 一人包辦。風格淡化先前的 Garage Rock 色彩,將七O年代靈魂樂注入所擅長的迷幻風格,貼近經典的 Psychedelic Soul、French Soul,充滿危險又性感的律動。(王信權)
29. 黃連煜 《滅人山》
封面不再沿用前幾作的幾何色塊,黑皺皺的《滅人山》對台灣多元族群、語言現狀作出回應,並帶有中年男性的幽默、深情。
開場黃連煜重返 19 世紀,與他渡海來台的六代先祖黃璿卿對話,接著在〈滅人山〉大膽找桑布伊唱「台灣哪~恰似鬼門關」,巧妙地將原客視角異位。客語山歌猶在,藍調魂靈不滅。兀自高歌〈我們都是原住民〉的黃連煜,更精彩的是在〈蛇哥摎鷂婆〉仿擬動物語,加上魔音鼓機,讓整首歌充滿魔性。(阿哼)
30. YELLOW黃宣《BEANSTALK》
串流帳號正式從「YELLOW」更名為「YELLOW黃宣」,《BEANSTALK》確實更像是他的個人專輯。私密內斂的獨白、類比敲擊的擬音,三年來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的過動歌手,正在學著減法思考,找回內心平靜。
你還是能在〈道〉、〈Pimpstalk〉聽見花招,或者〈Strawberry Green〉面對主流審美的失落、焦躁,卻也因此更珍惜〈Beanstalk〉和〈遠行〉裡的坦然。說是洗盡鉛華難免太超過,畢竟他和我們這些凡人一樣,也還在修行的路上。(阿哼)
30+1 特別提及:合輯《N1|那屋瓦一號作品》
《華爾街日報》在去年 12 月報導台語學習意願、人數成長的趨勢,顯見母語作為一種認同政治的指標性。由阿爆《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製作班底完成的族語電音合輯「N1」,邀請到七位青年原民音樂人參與,除了在幕後協助他們創作母語歌,也帶領他們在幕前跑宣傳、受訪、登台表演。
「N1」在 3 月的專場完售台北 Zepp 全坐席,唱進總統府又與阿爆一同在音樂節登場,實戰地與產業現場連結,未來定有重要的新世代原民創作人出自此輯。它的獨特意義,讓我們希望在年度 30 張外,我們特別以 +1 的方式推薦之。(阿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