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4・議題

2021年,是誰在聽、怎麼聽、又為什麼聽City Pop?

從日本 DJ 的本土挖掘開始,進到廿一世紀網路串流時代,City Pop 的全球風潮映照出不同的在地故事,甚至跨區域的世代共感。在 YouTube 為主要聆聽平台的階段,千禧世代的音樂狂熱者透過留言區、演算法推薦,像是尋寶一般一塊塊拼起對 City Pop 的認知;而在當前階段,TikTok 又為 City Pop 帶來 Z 世代的聽眾,他們主要是因社交需求與歌曲產生連結,再回至目錄式的串流平台聆聽音樂⋯⋯

2021 年 8 月,日本富士電視台發表了新節目《CITY POP CRUISING》,第一回以「為何 City Pop 在世界各地如此流行」為題,邀請了 4 名海外音樂人進行採訪,其中包含台灣音樂人林以樂,以及以〈Plastic Love〉remix 創造千萬點擊的韓國 Future Funk 製作人 Night tempo。

這不是第一次有日本電視綜藝節目提及海外的 City Pop 流行熱潮,2017 年《YOU は何しに日本 へ?》、2020 年《世界が驚いたニッポン!スゴ~イデスネ視察団》都曾採訪前往日本掏寶黑膠的外國人。

四十年前的歌曲今在世界吹起炫風,對以內需為導向,遲至近年才意識到串流音樂能搭起輸出橋樑的日本人來說,實為所料未及的現象。長年來,「外國人為何聽 City Pop?」不僅是他們熱衷討論的題目,「City Pop」一詞也成為「商機」的同義詞:不只名曲黑膠復刻,舊作也陸續上架串流平台⋯⋯

今​​年初,樂評家柴那典特別撰文指出,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 TikTok 作為新的音樂傳播渠道,又帶起了另一波 City Pop 熱潮。風行至 2021 年的 City Pop,如今是哪些人在聽、怎麼聽、又為什麼喜歡聽?

重啟八零年代的藏寶箱

廣義的 City Pop,指的是日本 70 到 80 年代間,吸納 Funk、Disco 等洋樂風格,帶有都會、時髦感的成人抒情曲(Adult-oriented rock)。節奏與音色上,以輕鬆愉快的切分音為標誌,整體氛圍明亮,歌詞則反應了日本經濟飛速成長的生活背景;配上相應的插畫封面,聆聽時,腦海總會浮出一幅幅光景:燈紅酒綠的夜生活、伴隨夕陽海景的駕車馳騁⋯⋯

事實上,City Pop 並不是確切存在於該時代的樂種分類,而是 2000 年後,從各式音樂場景與媒體創造出來的詞彙,透過唱片指南、歌單合輯的方式介紹給世人。2010 年代,以 City Pop 為取樣主軸的 Vaporwave 與 Future Funk remixes,搭上日本動漫影像在網路上掀起討論,挖掘裡頭使用的原曲也蔚為風潮。

隨著 YouTube 演算法推波助瀾,不少海外樂迷開始赴日搜刮稀有唱盤;同時,日本也有一票曲風帶有強烈律動感的獨立樂團興起,諸如:Yogee New Waves、Suchmos⋯⋯在媒體聚光燈下,被貼上 Neo City Pop 的標籤。

不過,City Pop 作為「沈睡的寶藏」,第一次被樂迷挖掘並非發生在上述十年。當 1990 年代日本經濟泡沫化,進入「失落的十年」,這般曾作為繁華社會 BGM 的音樂一度失去注目;能在多年後再次躍上大眾視野,首先得歸功於 90 年代中期的日本 DJ。

受到 1980 年代英國 Rare Groove 挖掘文化影響,日本出現了「 和モノ」(wamono,指「日本貨」)的概念,意指在 DJ sets 播放日本的自產音樂。受到「 和モノ」感召的日本 DJ 們,特別深掘本土、取樣過往的和製律動音樂,把包含 70~80 年代的 Funk、Disco、Soul 等元素的歌,錄製成舞曲於派對播放,成為 City Pop 復興的培養皿。

在 2004 年,Mr.MELODY 就曾發行了《City Pop Mix》混音 CD,為當時全球首張 City Pop DJ mix。

時序進到 2021 年的現在,City Pop 界有兩首現象級神曲,其一便是台灣聽眾熟悉的竹內瑪莉亞〈Plastic Love〉、YouTube 尋寶階段最有代表性的一曲。不少人都曾表示,這首歌是他們迷上 City Pop 的敲門磚,源於 YouTube 的數據偏執:不管聽什麼曲風的音樂,演算法總執意替你再點首〈Plastic Love〉。

〈Plastic Love〉影響力與日俱增。這首 1984 年發行的作品,在 2019 年發行首支 MV、2020 年底登板串流平台、2021 年初被品牌 Calvin Klein 使用為春季宣傳影片廣告曲,甚至帶動竹內瑪莉亞的幾張黑膠舊作復刻上市。

有趣的是,〈Plastic Love〉在世界各地都被看作熱門神曲,但在部分日本人心中,這首歌卻不見得是竹內瑪莉亞的代表曲。2019 年,由傑尼斯男團關 8(関ジャニ)主持的音樂綜藝節目 《関ジャム∞完全燃Show 》,曾調查 20-50 歲的聽眾心中最愛的竹內瑪莉亞一曲,結果〈Plastic Love〉僅排行在第 20 名!

是誰在聽、怎麼聽、為什麼聽 City Pop?

日媒 Cinra.Net 曾與串流媒體 Spotify 合作,刊載了一篇名為〈從 Spotify 數據窺見 2021 年海外的 City Pop 接收狀態〉(2021 年、シティポップの海外受容の実態 Spotifyのデータで見る)的文章,讓人得以從數據面,一窺日本與海外口味的差異。

該文表示,〈Plastic Love〉無疑是竹內瑪莉亞點聽最高的作品,然而,若細究她在各國的聆聽數據、聽眾年齡層,仍可推斷她的死忠樂迷還是以日本人居多。有趣的是,他們喜愛聆聽的藝人還包含:今井美樹、DREAMS COME TRUE、藥師丸博子⋯⋯等非 City Pop 系譜的音樂人,這點也回頭提醒我們,竹內瑪莉亞的歌曲風格並不全是 City Pop。

和竹內瑪莉亞類似,主要聆聽者為日本國人的 City Pop 代表人物是大瀧詠一。在該文數據分析中可發現,鮮少海外人士在聽大瀧詠一的《A LONG VACATION》,會立刻意識到這是 City Pop。

音樂作家松永良平表示,對美國人來說,《A LONG VACATION》反而更像是美國 1950、1960 年代的老流行樂。而有些亞洲人或美國人甚至會認為,《A LONG VACATION》的聲響跟代表 City Pop 風格的插畫家——永井博為他繪製的那張封面是搭不上的,可在日本人眼中,卻是最完美不過的搭配。

世界各地的閱聽眾,因為透過不同管道、程序接觸 City Pop 與日本流行文化,因此對 City Pop 的風格認知也不一樣。

譬如在東南亞國家,過去相當風靡由木村拓哉、松隆子出演的日劇《戀愛世代》,因此東南亞聽眾較能把大瀧詠一所做的主題曲〈幸福的結局〉和 1990 年代的東京光景連結在一起,並將其視作 City Pop。而另一首 City Pop 網路神曲,松原美紀(松原みき)的〈真夜中のドア~Stay With Me〉也表現出與〈Plastic Love〉截然不同的傳播途徑。

對於早期就把 YouTube 當挖寶池的樂迷,或是曾取樣 City Pop 歌曲的製作人、DJ 及舞客族群,〈真夜中のドア~Stay With Me〉早已是經典中的經典。可就在去年 2020 年 12 月,它突然在 Spotify 全球熱播 50 強歌單蟬聯冠軍 18 天。

唱片公司調查後發現,這波病毒式擴散的起源可回推至 2020 年 10 月 31 日,印尼歌手 Rainych 在 YouTube 發表了此曲的翻唱影片,致使東南亞各國 TikTok 使用者紛紛使用此曲製作迷因影片,並一路擴散至英語系使用者。檢視松原美紀的聽眾,有超過一半年齡層為 22 歲以下;他們同時喜歡聆聽大橋純子、杏里、秋元薫、大貫妙子等 City Pop 譜系的作品。

由上可見,從日本 DJ 的本土挖掘開始,進到廿一世紀網路串流時代,City Pop 的全球風潮映照出不同的在地故事,甚至跨區域的世代共感。在 YouTube 為主要聆聽平台的階段,千禧世代的音樂狂熱者透過留言區、演算法推薦,像是尋寶一般一塊塊拼起對 City Pop 的認知;而在當前階段,TikTok 又為 City Pop 帶來 Z 世代的聽眾,他們主要是因社交需求與歌曲產生連結,再回至目錄式的串流平台聆聽音樂。

復古挖掘與現代實踐並存

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外國聽眾鍾情的 City Pop 主要是 80 年代的日本流行音樂,卻未必熱衷於 City Pop 在日本的譜系溯源。樂評人柴崎祐二曾在受訪時表示:「在日本國內綿延流傳下來的 City Pop 觀,和海外聽眾心中視為理想的 City Pop,我認為有相當程度的落差,儘管每回的時代潮流仍會有重疊的部分。」

好比「誰是 City Pop 始祖」這題,至今在日本國內仍是眾說紛紜,各家往回考究,以不同論述切入,有人認為是以細野晴臣為首的 Happy End,有人支持成員包含 City Pop 代表人物,山下達郎與大貫妙子的 Sugar Babe。他們雖然在聽感上不同於 80 年代的 City Pop,更貼近搖滾樂的樂團聲響,可在 60 年代東京都市戰後重建的背景下,兩者接連譜出都會意象、城市新生活的感受,70 年代時,早已與「City Music」的概念串在一起。

從未經歷過日本那段時間的外國人,究竟為什麼聽 City Pop 呢?

從西方聽眾的角度,City Pop 本來就是攝取美國音樂養分後轉化之物,他們在聆聽時能感到親切,加上日文歌詞帶來的異國神秘感、動漫搭配的視覺符號,更讓聽者輕易跨越地理疆界,召喚「日式」想像。Pitchfork 的專文便下了很好的註解:「在 YouTube 這個讓 City Pop 興盛起來的地方,聽眾總能快樂地提起他們的人造日本回憶。」

誕生於日本經濟與科技領先全球的時代,City Pop 帶領聽者經歷一幅從未體驗過美好光景,頗能召喚出「懷舊」的心情。Pitchfork 在文中同時也引述了理論家兼媒體藝術家 Svetlana Boym 對「懷舊」一詞的解釋。他認為,懷舊其實包含兩種相斥的意象:「家鄉與國外」、「過去與現在」、「夢境與日常」。因此,當我們談論 City Pop,也需意識到它同時具備兩個並存卻相對的路線:「80 年代的復古挖掘與現代實踐」。

新生代音樂人在創作中實踐 City Pop 風格,尤以鄰近日本的東亞圈最盛。如印尼作為 City Pop 的攝取大國,除了上述的 Rainych,也有 Ikkubaru 這樣用 City Pop 標榜自己的樂團,並在日本有著不錯的人氣。回望台灣,City Pop 約莫自 2015 年左右開始成為討論話題,時至今日仍是潮流,亦有不少「台式新浪漫」樂團因運而生。

任職於日本 Spotify 的蘆澤紀子也表示,早在今年 2 月 Spotify 進駐韓國後,就有不少韓國編輯者建立起 City Pop 歌單,包含 K-Indie 與 K-Pop,這些歌單裡有非常多韓國自產不錯的作品。

2020 年,〈真夜中のドア~Stay With Me〉經由 TikTok 的傳遞爆紅,再度將 Z 世代以下的聽眾拉入 City Pop 的世界。音樂市場長期呈現鎖國狀態的日本,也意識到 City Pop 的傳播穿透力,並在國際串流平台入駐後,陸續上架許多 City Pop 珍寶到世人面前。

除了擁有相關版權曲庫者將致富,可預見的是 City Pop 的跨界傳播,以及當代創作人有意無意的實踐,將持續把這個名詞的定義與脈絡不斷擴充,在下一代的 City Pop 聽眾耳裡,重新想像過去,重新發明自己。

※ 感謝樂評人因奉提供諮詢、建議



avatar

作者 / 徐韻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