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1・雜吹

不用分那麼細,因為我們都是效果器?單顆 V.S.綜效

VS

單顆好還是綜效好?似乎困擾著許多吉他手,畢竟樂手都很窮,沒辦法每個都買來玩,也因為吉他手重要的還是練琴,所以文章直接先說結論,有興趣進一步閱讀的樂手朋友們可繼續詳讀:

一、臉皮厚一點去樂器行試免錢的吧,一次沒試爽不會去第二次嗎?

二、你在意的到底是單顆跟綜效的差異?還是數位與類比的差異?

無論是哪種,最近的產品看來單顆跟綜效已經很難區分了。數位與類比的選擇,數位雖然背負了隨著時間會被淘汰的原罪,但以做好音樂的前提下,他的操作性與功能仍值得許多樂手考慮。類比的價值則在於稀有電子元件所帶來特有的聲響,以及部分收藏玩家的炒作。

炒作沒有不好,願者上鉤而已,沒有人需要為了自己的認同而道歉。

 

單顆跟綜效到底該怎麼定義呢?古早時候的產品很簡單易懂,例如 BOSS DS-1 與 BOSS GT-10,他們的之間的差異一目了然,綜效就是有一堆效果在裡面,單顆就是只有一個效果,許多樂手也從外觀來理解:綜效就是很大一台,很多按鈕;單顆就是很小一台,很少按鈕。

但時至今日,單顆越做越大,功能越來越多;綜效越做越小,功能更多!例如 Strymon 的 Big Sky,他是單顆還是綜效?很難說吧?有人說他只有空間系,算是單顆,也有人說他有各式各樣的空間系,而且還可以切換,算是空間系的綜效。又譬如 Mad Professor 的 Golden Cello,他看起來就是單顆的大小,但是他把破音跟 Delay 做在一起,而且不能切換,那麼他是單顆還是綜效?又譬如 Tech 21 的 Fly Rig 5,他把一些吉他手常用的效果做在一起,但是他的線路與設計實際上就跟你買了單顆效果器之後用導線把它們串在一起是一樣的。

單顆VS綜效
上排由左至右分別為 BOSS 的 GT-10 與 DS-1,下排為 Strymon 的 Big Sky、Mad Professor 的 Golden Cello,Tech 21 的 Fly Rig 5。

如此看來,單顆代表單一效果、小顆;綜效代表許多效果、大顆這種敘述已經不再適用了。那麼,會是數位與類比的選擇問題嗎?我認為這中間沒有對錯,只有認同問題而已,請不要封殺我。

大多人在說數位與類比大多是指聲音處理部分,而關於數位與類比之間的原理差異雖然至關重要,但已經有許多文章詳細說明,無論是指效果器的部分或者是音樂錄製、音樂聆聽都可找到這方面的討論,本文不再贅述。

其實有個部分往往被許多人誤解,就是「類比處理、數位操作」,也就是聲音處理的部份是類比電路,但透過數位的控制方式,而達到切換參數與記憶的作用,例如 T.C. Nova Drive 便是如此,許多如此設計的類比效果器常被誤解,數位與類比各有優缺點,使用前請參閱說明書。

類比效果器的優點是直覺、調整快速、可透過修改電路使聲音更有個性、古早效果器因為使用停產元件而有收藏與獨特價值。缺點是無法記憶、單價較高、對於需要多種效果的樂手來說所費不貲,太多的效果器在現場出錯機率與除錯難度都相對較高。

數位效果器則是需要花時間搞懂操作系統,這往往花掉許多時間,而且各家廠商的系統又不一樣,如果從 BOSS GT 系列換到 LINE6 系列,樂手往往必須花掉大量時間去閱讀說明書,有時臨場需要快速調整某個參數,不是找不到就是需要繁複的操作才能達成目的;而中間因為旋鈕都是通用的關係,出錯的機率也高上許多。電路雖然不能作硬體上的修改與升級,但是現今的廠商大多會用心做韌體更新,使用者只要將數位效果器連接網路更新之後,也大多能有一定程度的功能升級,但是因為處理晶片基本上沒有升級,所以也有一定的限度。

數位效果器的市場取向與壽命就如同電視遊樂器,不斷會有次世代效果器推陳出新,幸運的是樂手願意的話依然可以用一輩子,不會強迫你更新或者不讓你開機或者直接跑不動當機之類的,紅白機與 PS4,各取所需罷了。

pasted-image-6
Line 6 Helix

有人會覺得大型綜合效果器不能跟單顆並用,我認為現今的趨勢已經不是如此了,從以前的 Nova System,到現在的 Line 6 Helix,他們雖然是大型的綜合效果器,但都有 Send / Return 的設計,供樂手串連自己喜歡的效果器,在切換開關與位置安排上也都有完整的自由度設計,我認為這是廠商們認知到要讓自己的產品開放與其他產品連接,提供樂手更多的組合選擇的策略下所做的好設計。

回歸聲音品質面,數位與類比也很難說誰好誰壞,數位效果器在聲音上的缺點大多是有其極限,尤其是破音類,大多容易在樂團中聽起來糊成一團,或者難以突顯琴的特性,無論是 Fender 還是 Gibson 聽起來都一樣,或著是 High Gain 與 Low Gain 難以兩全,某一種好聽,另一種大多就很失敗。不過在超高價的效果器如 AFX 或 Helix 已經有所改善,這部分我沒有測試過無法得知就是。而在空間系的表現上,數位效果器大多表現得非常好,例如 Strymon、Eventide、T.C. 大多因為他們的數位空間效果器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也有許多怪奇效果是只有在數位的效果器才能找得到,提供對於追求各種聲音可能性的樂手不少機會。

DM-2w 與 DM-2
類比效果器 DM-2w 與 DM-2

而類比效果器,例如 BOSS DM2,有人覺得他的溫暖無可取代,過去類比的缺點大多是 Delay time 不夠長,也少有 Tap tempo,更遑論能依照拍子做四分、八分、附點等等選擇了。在聲音品質之前,如果這些課題無法克服,那麼聲音再好也是很難讓人使用的。但也有一些類比 Delay 突破了限制,例如 DM-2w,Walrus 的 Bellwether 都是 Delay time 夠長,其中 Bellwether 又能 Tap tempo,硬是要說缺點的話可能就是價錢了。

pasted-image-7
Bellwether 的 Delay time 夠長,又能 Tap tempo,類比效果器也是可以「Delay 好 Delay 滿」。

無論是小顆少旋鈕 V.S. 大顆多旋鈕,還是數位 V.S. 類比,從近來的產品可以看出他們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而回到做音樂的層面上,對於效果器的選擇也不一定是聲音品質至上,許多時候操作方便、直覺對於編曲與寫作上亦有不小的幫助。

所以沒有什麼選擇的準則,你可以訴諸直覺、預算、功能性、方便性、外型、因為喜歡的樂手也用、品牌、聲音…任何理由都可以,因為在有限的預算與場合下選擇一顆效果器時,聲音不會是永遠排第一的選擇,一位做場樂手在尾牙、一位學生樂手在宿舍,與一位創作樂手在錄音室裡,對於器材的選擇肯定不相同,最後還是回到建立自己的原則,還有積極地找各種機會測試器材,例如同好、樂器行,平常也應養成聆聽 Youtube 上各種器材的 DEMO 影片,當然在荷包許可的情況下,多買多嘗試所得到的會更深切,希望各位無論是 16 歲還是 55 歲,要當個綜效人還是單顆人,都能在 2016 年找到自己的一個坑,與各位共勉之。

Boo多野.結衣、結衣Boobster、Hatanoverdrive都可以,單看自己喜好。 Photo By 沒精神時光屋
效果器選擇其實沒有死板準則,由自己喜好、外觀、預算與使用場合都是影響因素;重點是對器材廣納海川,多益善。Photo By 沒精神時光屋

文/ Uni Wahabe

本文由沒精神時光屋授權刊登,如需轉載請先告知,並附註來源。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