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產業

如何打造雋永的OST?韓國OST產業的奇蹟與危機——側記Taiwan Beats音樂X影視國際交流會

撰稿/麥恩

在影視作品中,聲音僅次於畫面,是極為重要的說故事媒介。好的歌曲可以讓故事更刻骨銘心,甚至在影集結局後依然流傳,讓故事在觀眾的心中延續。

如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裡 Lyn 的〈My Destiny〉至今仍是許多人腦內關於浪漫邂逅的 BGM、《那年,我們的夏天》中 BTS V 的〈Christmas Tree〉根本是韓國版的〈All I Want for Christmas〉,每到聖誕節就必定解凍。台灣則也有《想見你》裡八三夭的〈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及電影《月老》裡韋禮安的〈如果可以〉。

為了探討如何打造出契合故事且能帶來長尾效應的 OST(Original Soundtrack)創作,Taiwan Beats 選擇在文策院主辦的「2025 TCCF 創意內容大會」期間,辦理「譜寫影像:音樂X影視國際交流會」,邀請來自韓國的作曲家、音樂總監等 3 位 OST 產業代表,來與台灣影視及音樂創作者交流,究竟影視與音樂要如何相輔相成?如今韓國的 OST 產業又遇到什麼困難點?

展現故事情感的要角

製作過《山茶花開時》、《德魯納酒店》、《金秘書為何那樣》等 OST,且曾為 BTS 的 Jin、林英雄等多位歌手打造韓劇歌曲的作曲家 HanBam(Midnight)觀察,2020 年前後,因 COVID-19 的全球大流行,使得 Netflix 與 Disney+ 等串流平台大幅成長,韓劇也因此打入全球市場,如《魷魚遊戲》就在此時登場,成為至今 Netflix 最成功的影視 IP。韓劇的興盛,同時帶動了 OST 產業的發展。

OST 最大的功能,在於幫助觀眾沉浸於故事之中,因此韓劇裡當角色中彈、邂逅、失戀、初吻等等,總會有煽動情感的音樂隨之登場。也因為,OST 都大多登場在重要的劇情時刻,讓這些歌曲更容易牢記在與之共情的觀眾腦海中。

作曲家 HamBam(Midnight)。

為達這樣的效果,製作公司會有策略性地設計 OST,除了片頭曲與片尾曲,有些影集也會為主要角色製作主題曲,展現其獨特個性,並會在角色關係間變得親密時,讓兩人的主題曲有所連結。有些時候,歌曲也會早於角色及事件登場,暗示觀眾接下來的情節與情感變化,並不斷加深印象。

相輔相成的影視與音樂市場

OST 是影集中少數可以創作出二次利潤的商品。HanBam (Midnight) 提到,許多 OST 製作公司會配合影集的播放,決定歌曲上架的時間點,讓觀眾在觀賞結束後能透過歌曲繼續回味故事,也因此有不少 OST 歌曲能順勢登上音樂排行榜,〈Christmas Tree〉就是第一首打入 Billboard Hot 100 的韓國 OST 歌曲。當然也會有些觀眾是因為從網路、排行榜或歌手認識這些 OST 後,才回頭去看影集。影視與音樂彼此互為宣傳途徑,OST 早已是影劇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擔任過《外傷重症中心》、《DP:逃兵追緝令》等多部影集 OST 的音樂總監,也曾以電影《在熙的男,朋友》獲得第 45 屆青龍電影獎最佳音樂獎的 Primary 則說道,2010 年起,K-Pop 開始受到全球的矚目,製作流程也起了變化,開始出現許多國際合製的工作坊,邀請各國的創作者一起加入,希望讓韓國的創作更進入國際市場。近幾年更是會有外國創作者直接進駐韓國創作,K-Pop 有許多歌曲也都會直接找國外的創作者合作。國際合製在韓國音樂越來越頻繁,所以現在創作時,已不太會特別思考要去面向國內還是國外。

有些影集製作公司也效仿如此的製作模式,在拍攝前,會開始思索題材在海外的接受度高不高,並選擇國外演員參與,讓作品更有國際市場潛力。

音樂總監 Primary。

淺談韓國電影與影集創作生態差異

Primary 提到韓國的 OST 製作產業,主要分電影與影集製作兩種。電影的製作以導演為主導,注重電影內容的拍攝,不太會在前期考量到後期的製作與宣傳,因此,據他所知,在韓國並沒有特別製作電影 OST 的製作公司。但也因為這些電影更注重藝術性,所以在 OST 創作上,可以更為自由地為電影量身打造音樂,但大多時候必須一個人完成。

多數韓劇每週固定播放兩集,製作到上檔的排程、製作預算的分配上都是系統化管理。在 OST 製作方面,除了有音樂總監、作曲家,還有 operator 負責協調、分配哪些場景需要什麼樣的音樂,若要找歌手演唱則會另請製作公司來執行相關行政業務。對於創作者而言,製作影集 OST 最大的挑戰,是往往事前僅能收到少而有限的素材作為創作,但優點是分工明確,只需做好自己負責的段落即可。

以他自己的經驗而言,無論製作電影或影集的 OST,溝通都十分重要——燒酒必備!邊喝邊聊,是溝通融洽不可或缺的存在。

音樂總監南慧承。

韓國代表性的 OST 音樂製作人,曾為《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淚之女王》等打造 OST 的 Nam Hye Seung (南慧承)也認同,不管是影集導演、音樂製作人,每個人的喜好都不ㄧ樣,合作方式也都略有不同。影集 OST 的創作限制許多,導演會有許多要求,賦予的情感要鮮明,卻又不能搶過角色或劇情。她甚至曾遇過最誇張的,是導演問說:「你的 OST 能不能讓女主角變得更漂亮嗎?」但也可以就此看得出,OST 的製作有很明確的目標。

過去在製作《愛的迫降》、《淚之女王》的 OST 時,是先收到部分的劇本,以此為參考創作,再回頭與編劇進行討論,有時編劇會因歌曲而調整後續的劇情,有時也會有新的想法請她回去調整音樂。由於是在尚未看見拍攝成品狀態下製作,會需要大量的來回溝通,但彼此都知道彼此都是為了讓作品做得更好,也都願意投注心血在其中。

〈Christmas Tree〉如何衝上 Billboard Hot 100?

不過大多數的 OST,尤其是沒有歌手演唱的歌曲,會隨著影集完結,漸漸地觀眾淡忘。這讓 Nam Hye Seung 思索,是否能有辦法讓這些歌曲留得更久,而曾採取更激進的創作方式,〈Christmas Tree〉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誕生的。

《那年,我們的夏天》劇本裡,有一句話,寫著男主角每次都會先播放音樂,再進入工作狀態。Nam Hye Seung便以此向導演詢問:這個畫面在後續的集數還會出現嗎?你是希望純音樂還是有人聲的歌曲?他會是用手機、CD 播放器來播放音樂呢?

導演表示還沒構思到那裡,所以她就先發制人,做了一款黑膠封面,向導演提案,希望主角要開始工作前,會有一個儀式感,是將這張黑膠放入如同房間木質調的黑膠機裡。而通常這樣的畫面,搭配的會是古典音樂或現有的流行歌曲,但她不想,想為主角量身打造一首。

為了讓這首 OST 能廣為流傳,她配合影集播出的時間,把歌曲設定成聖誕歌曲,同時向 BTS 的 V 提出合作邀請,並把歌曲寫得契合他的風格及演唱音域。最後 V 答應了,也真的在影集中有了極佳的效果,製作公司還將黑膠唱片作為周邊商品,短短 5 分鐘即完售。

Nam Hye Seung 表示〈Christmas Tree〉成功的原因,不單純是因為成功找到 V 來演唱,而是這首歌曲完美地契合在影集當中,呼應著故事裡的主角、當時的節慶氛圍。且為了避免 V 搶過影集本身的風采,Nam Hye Seung 還要求相關人員事前必須對歌曲由 V 獻唱一事保密,讓觀眾在觀看影集之後,自行察覺這顆天大的彩蛋。

〈Christmas Tree〉單曲封面。

韓國OST產業的轉變與危機

不過隨著國際 OTT 平台的茁壯與改變,韓國電影或影集的製作模式都出現了許多變化。Nam Hye Seung 發現,過去只要是熱門影集,OST 的販售都會跟著一起水漲船高,但如今已經不是會守在電視機前觀看影集的時代了,反而是那些話題度較高、粉絲群眾較多的 OST 歌曲才賣得比較好。

不過近期也會發生,找了世界知名的 K-Pop 成員來演唱 OST,成效卻不如預期。Nam Hye Seung 表示,現在或許又進入了另一個時代,觀眾只會把 OST 當成 OST,粉絲不會再特別因為歌手而去聽 OST。因此,OST 的創作該更該回到戲劇本身,輔助故事想述說的情感,與故事及角色建立共融洽的連結。

HanBam (Midnight) 也提到,隨著各國的影視內容皆蓬勃發展,影集數量大增,觀眾更難專注在特定作品中,使得如今的韓國也更難產出全球熱潮的韓劇作品及 OST。而 OST 的製作風潮也有所減弱,目前尚未出現很好的應對方式。許多影視製作公司過去習慣由內部或自己尋找合作的團隊製作 OST,現在轉向與 Netflix 等串流平台或發行公司合作製作。他猜測,在未來,找知名歌手,甚至國際歌手合作的需求會增加,也可能將出現以 AI 製作的 OST,這將是接下來創作者必須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