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蕭達謙
台灣音樂祭產業正面臨轉型關鍵期:疫情後消費紅利消退、國際音樂人抵台加劇競爭、音樂展演產業人才斷層浮現。從相關報導可以發現,台灣儘管一年有超過 300 場音樂祭演出,但同期間學生音樂祭數量銳減,比如近期台大的「音樂節與音樂產業發展社」醉樂計畫永久停辦,形成「消費熱絡、人才斷層」的矛盾現象。回顧我在音樂展演產業 15 年以來的觀察,音樂的消費習慣從社會運動推動的搖滾、龐克曲風,轉變到疫後報復性消費帶動的大團時代,台灣音樂場景已從次文化成長為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下一步的產業趨勢仍存在一些議題有待我們投入解決。
聽團仔的聆聽曲風變化
成年後我有更多的時間參與樂團的現場演出,從 2012 年到 2015 年間,我發現關注社會議題的民謠、龐克與金屬樂團等聆聽感受較重的音樂普遍都發展的相當不錯。這段時間是台灣社會運動發展高峰期,大家對於公共議題與社會訴求相當關注,公民群情亢奮激昂的情緒與音樂性產生極大的共鳴,這樣的社會氛圍帶動了不少樂團的創作能量,代表性的樂團如濁水溪公社、董事長樂團、巴奈、閃靈、滅火器、火燒島、恕、隨性、血肉果汁機等。
2016 年後市場環境也開始了新的變化,隨著時局轉為穩定,青年社群氛圍充滿一種自省、自溺的厭世氣息,我常稱這個時候為「厭世代」,反應出這種氣息的樂團如草東沒有派對、老王樂隊、康士坦的變化球等。最具代表性的草東沒有派對(下稱草東),第一張專輯《醜奴兒》在第28 屆金曲獎獲得最佳新人、最佳樂團獎及年度歌曲,其中最佳樂團當年入圍名單甚至包含勇奪多年最佳樂團獎的人氣樂團——五月天。其中代表的意義有兩個:一、〈大風吹〉獲得年度歌曲,唱出「厭世代」心聲;二、獨立音樂創作者獲得主流消費市場的青睞。草東獲獎在當時創造了極高的話題性,人氣水漲船高突破同溫層,在我們同年的獨立音樂工作者間,產生相當大的共鳴與信心,草東也成為了 2017 年最具話題性的樂團。
這段期間,各類曲風也開始萌芽發展,像是浪漫深情台味的茄子蛋、來自嘉義賽博台客的美秀集團、台灣在地草根代表的拍謝少年、以 City Pop 為創作風格的代表甜約翰、風格獨特的數學搖滾大象體操、帶點 Chill 感的落日飛車,在 2016 年發行的 EP《Jinki Kikko》 也在當時有很大的討論度。這些獨立樂團蓬勃的生命力也呈現出當時臺灣音樂消費的盛況。
不單單是音樂創作者受到鼓勵,也帶動更多青年投入音樂展演產業。我在 2017 年擔任覺醒音樂祭設計統籌時,觀察到整體音樂祭市場中,青年參與音樂祭的人數明顯穩定成長。學生音樂祭也陸續在全台遍地開花,「聽團」成為文化與娛樂眾多選擇中的新潮代表,無論音樂祭執行人員或創作音樂人,都開始勇於去實踐自我追求。
2018 年開始「Chill世代」來臨,相較於嚴肅、深沉的社會議題,大眾更關注於個人狀態,舒服、輕鬆的曲風備受推崇,代表性的樂團如 deca joins、落日飛車、9m88、椅子樂團等。「Chill」的趨勢也讓台灣樂團在全球市場大展身手,不少樂團巡迴演出分佈於華語國家及歐美各地的音樂市場。社群網路傳播讓影視音市場愈加分眾。2019 年時,全台學生音樂祭數量奔向歷年最大數,大學院校音樂活動購票數開始來到 2500 人以上。以樂團表演為主的音樂類型作品,主力消費年齡層佔比開始以 18-25 歲為多數。
近十多年間的音樂市場趨勢差異,可從大學生聽台灣樂團的比例觀察到,目前的音樂消費市場規模相較我大學時期已成長許多。2014 年我還在台南念大學的時候,有在挖掘更多新興音樂作品的同儕中,大多數以聽韓國流行音樂 K-Pop 為主 ,其中以偶像舞團居多,系上聽台團比例大概是三個 40 多人的班級中有 5 位左右,而現今的大學生可能在一個班級就有 5-10 位的聽台團的學生,整體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的成長比例是相當顯著的。
疫後音樂產業的新局面
2020-2022 年期間,COVID-19 新冠肺炎來襲,各項產業因防疫與政策措施開始逐步緊縮、轉型。各個展演活動單位面對三年階段性開放,到全國解封,疫後開辦實體音樂活動的數量及人潮成長愈加顯著。國內大型指標性音樂祭如 Takao Rock、大港開唱、火球祭、浮現祭、浪人祭、春浪、漂遊者與地方性免費音樂祭——台灣祭等活動,購票與流動人次皆大幅上漲,至 2023 年疫情結束後搭上國旅熱潮,帶動音樂祭「報復性消費」,大型音樂祭的整體成長基數均為近 5 年來的最佳表現,這段時期也被各大音樂祭策展人與演出者稱為「疫情紅利」時期。
學生自發性舉辦的音樂祭在這個時期數量銳減,面對校園防疫政策的限制,多數於 2020-2022 年間相繼停辦,產生活動經驗斷層,這也影響音樂產業在招募時,較難有戶外音樂祭經驗的學生踏入產業,是現今幕後專業人才數量趨緩的主因。為了解決這個困難,目前音樂展演產業內有不少單位積極提供產業培訓與實習計畫,希望養成更多的幕後專業人才,如夥球擊、浮現音樂、笨道策展、淺動藝文,皆有定期舉辦成長營、講座等活動來推動更多年輕夥伴加入。
2023 年疫情解封後,臺灣開放海外音樂人來臺演出,各大音樂祭為了掌握活動品味、建立風格差異性,也積極的邀請海外音樂人到音樂祭表演。2024-2025 年間,海內外音樂人演唱會大爆發,不少較為知名的獨立樂團,在受眾市場中也開始相對變成趨勢主流,從過去在 Legacy Taipei 、LIVE WAREHOUSE規模演出的樂團,被冠上「大團」的標籤,幾年內演出規模成長為 Zepp New Taipei 、Legacy TERA、高流海音館、北流表演廳等觀眾容留數更大的場館,成為大團角逐的演出水準規模,音樂市場逐步成熟也象徵著新時代樂團的里程碑。
音樂展演產業的現狀及困境
2025 年,台灣音樂市場呈現前所未有的競爭態勢。近三年間,Imagine Dragons、宇多田光、YOASOBI、米津玄師等國際頂級藝人密集來台演出,直接瓜分原有音樂消費預算。今年 BLACKPINK、TWICE 與浪人祭、火球祭檔期重疊的市場驗證顯示,國際巨星的吸客效應對本土售票音樂祭產生直接的影響。
同時,地方政府基於觀光推廣考量,大量投入資源舉辦免費音樂展演活動,進一步壓縮民間售票音樂祭的生存空間。在海外競爭與政策介入的雙重夾擊下,台灣售票音樂祭面臨「如何在權衡票房與選團品味間找到平衡點」的核心經營難題。
2023 年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總營收達 288.36 億元,較往年成長 19.79 %,但市場繁榮表象下隱含結構性問題。短影音平台如抖音成為大眾音樂消費的重要選項,反映出消費習慣的碎片化趨勢。更關鍵的是,以曲風為主體的創作樂團在獨立音樂主流化浪潮中,售票表現卻未如預期成長。
這連帶讓 500 人以下中小型 Live House 經營困難,直接影響新團挖掘與培育生態。這種「消費集中於大型活動,基礎設施卻日漸薄弱」的發展模式,正形成人才斷層與創作多樣性萎縮的惡性循環。場館基礎設施的健全,應被視為音樂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投資標的。
面對競爭白熱化的市場環境,台灣音樂產業亟需跨界整合思維。日本動畫產業的成功案例提供重要參考:《膽大黨》採用 Creepy Nuts 的「オトノケ」、《我推的孩子》與 YOASOBI 合作創作「アイドル」,均展現影視音產業統合的巨大效益。
台灣應建立系統化的跨界合作機制,透過影視作品帶動音樂作品的國際傳播,而非僅仰賴單一產業的個別突破。這種整合型發展策略不僅能提升台灣音樂的國際競爭力,更有助於建立具文化識別度的品牌價值,為在地音樂產業創造可持續的發展動能。
亞洲音樂祭雙軌發展模式
我在 2024-2025 年期間,透過實地參訪日本 Fuji Rock、大阪 Radio Crazy、沖繩Music Lane Festival,韓國 Asian POP Festival、泰國 MOUNTAIN MUSIC Festival,以及馬來西亞浮現祭巡迴演出等代表性音樂祭。這些音樂祭在規模、定位、客群結構上非常不同,是理解亞洲音樂展演產業的發展重要的參考對象。透過現場觀察與資料收集,我歸納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經營策略:內需市場深耕型與國際化品牌導向型。
以 Radio Crazy 與泰國大山音樂祭為代表的內需導向音樂祭,展現出強大的在地消費動能。Radio Crazy 由 FM802 電台主辦,在大阪國際展示場(INTEX OSAKA)舉行,演出陣容聚焦當代指標性當地藝人如 Vaundy、ASIAN KUNG-FU GENERATION、10-FEET、羊文學等,外國參與者比例極低,但具備深厚的在地聽團文化特色。
泰國大山音樂祭的成功模式更為明顯:年度參與人數超過 10 萬人,三天活動設置 9 個舞台、150 組藝人演出,曲風涵蓋流行、搖滾、電子、嘻哈、偶像文化等多元類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現場設立泰國東北傳統民俗音樂 Aumwong Bar 舞台,類似台灣早期戲曲元素的文化傳承,證明傳統文化與現代娛樂的融合仍具備強大市場需求。
臺灣樂迷最熟悉的 Fuji Rock,與 Korean Asian POP Festival 代表國際化音樂祭的成功案例,國外演出者比例較高,具備帶動周邊國家樂迷跨境消費的潛力。在 Asian POP 現場能觀察到大量中國樂迷專程前往觀看草東沒有派對的壓軸演出,驗證了優質本土音樂內容在國際市場的吸引力。
台韓音樂人的跨國合作案例 AAA(落日飛車×HYUKOH)在 Fuji Rock GREEN STAGE 的演出,展現了亞洲音樂文化交流的巨大潛能。這類國際化音樂祭不僅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更深刻影響區域性流行音樂文化發展軌跡,形成跨國音樂生態系統。透過實地考察,可以發現多數亞洲音樂祭仍以內需市場為經營主軸,但台灣音樂產業經過文化部與民間策展單位多年耕耘,已具備相當的國際能見度。在KPOP、TPOP、CPOP百家爭鳴的時代,台灣不再擁有20年前華語市場的天然優勢,必須培養突破類別限制的廣大音樂光譜,提高大眾市場接受度。
以浪人祭為例,已吸引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等亞洲各國樂迷參與,綜合前述臺灣音樂人跨國合作的案例,提供了明確的戰略方向:在深化本土文化根基的同時,建構國際化品牌影響力。這可以進一步思考文化永續的發展模式,台灣現有的多樣化音樂祭生態:秋OUT音樂節、台秋祭、吾夜生活節、無限自由音樂藝術節、阿米斯音樂節、PASIWALI、Jam Jam Asia、黑熊部落等,已讓台灣具備成為亞洲音樂產業核心力量的戰略基礎,若文化政策能進一步結合這些基礎,可形塑臺灣在亞洲音樂展演市場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