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產業

一幕到底,創造不完美的「音樂紀錄片」——THE FIRST TAKE幕後團隊首度來台講座側記

撰稿/黃伊晨

2025 年的臺北音樂博覽會 TAIPEI MUSIC EXPO(TMEX)以一場重量級講座掀起序幕:「一幕到底,一錘定音:THE FIRST TAKE 的音像革命」邀請 THE FIRST TAKE 幕後團隊首度來台,分享這個只有一個白色空間、一支麥克風、一錄到底的品牌,如何將音樂以新的樣貌深植在觀眾心中,成為當今獨樹一格的演出形式。

以下為活動當日(8/28)講座側記,提供未能到場的讀者參考回顧。另有獨家專訪,深入 THE FIRST TAKE 製作團隊幕後心法。

THE FIRST TAKE 的論壇講座由日本索尼音樂戰略顧問梁秩誠主持,他以中日文交錯的引言拉近聽眾與講者的距離,更精心準備場記板,以俐落打版搭配一聲:「THE FIRST TAKE Action!」開啟對談。

回顧品牌草創時期,清水惠介回憶:「關鍵不在於要做什麼,而是選擇不做什麼。」他形容在構想和訂定理念規範的階段,所有設計並非加法,而是減法。與其在舞台上加滿特效與修飾,不如留下限制,讓演出的本質被看見。這正是「只能一錄到底」規範的核心──當一切只有一次機會時,演出者會迫使自己全力以赴,觀眾感受到的也會是最真誠、最不可取代的瞬間。

另一方面 THE FIRST TAKE 成立之初面對的一大課題,即是在串流時代,該如何將音樂作品推向市場?為此營運團隊特別提出「肩帶型內容」的概念,將這些延伸影像形容為「肩膀」,撐起歌曲的主體,讓它走得更遠。表示當今的音樂不再能只靠一支 MV 或一場宣傳就能完成曝光,而是需要更多延伸影像來推廣,如歌詞版、預告版、花絮影片,甚至是不同版本的演出。

他們嘗試打造的,是一種不同於電視節目、MV 或 live 的新形式,把演唱者的情緒與臨場表達作為核心,讓這些現場演出才能呈現的小細節,帶領觀眾回到音樂感動的本質。隨著頻道影響力的擴大, THE FIRST TAKE 甚至能反向推動演出者的串流數據與市場表現。

關於執行的手法,影像導演清水惠介特別提到,捕捉「此時此地的靈光(aura)」是他持續貫徹的精神,這份不可重來的一次性,正是誕生閃耀瞬間的條件。營運團隊也補充, THE FIRST TAKE 的品牌營造並不是單向的,而是和觀眾共同創造的。YouTube 的留言區裡,許多人會分享因為一場演出而產生的感動,這些文字又反過來影響歌曲的流傳。

講座末尾的 Q&A 環節,來自各地的音樂產業工作者提問踴躍。當被問及「會不會推出 YouTube 會員制?」時,營運團隊委婉否決,並解釋THE FIRST TAKE 希望讓所有觀眾都能享受內容的純粹與高品質,若再加入會員制反而會偏離初衷。對 THE FIRST TAKE 而言,專注在創作出值得信賴的內容,比任何額外的商業模式都更重要。

也有人問到,「如何一次達到如 THE FIRST TAKE 頻道影片中的完美感?」團隊笑著說,雖然看起來幾近完美,但在大家沒注意到的地方都藏著小小的意外。這些瑕疵也正是 THE FIRST TAKE 希望保留的,一如 Ano 演唱時掉落的耳環或 nobody knows+ 唱錯的歌詞,THE FIRST TAKE 在做的從來不是錄製一首完美的 MV,而是一部又一部的「短篇音樂紀錄片」,把演唱者的情緒和觀眾的回聲一起封存,成為持續更新的故事。

講座尾聲,兩位講者向觀眾致謝時也特別提到:「 THE FIRST TAKE 團隊裡也有來自台灣的成員,希望未來能保持這份連結,持續展開更多合作。」主持人梁秩誠以簡潔的一句話做結:「人生和音樂一樣,都沒有 RETAKE。正因為不可重來,才有了『當下』的重量。」或許正是這份對「當下」的執著,讓 THE FIRST TAKE 成為一個能跨越國界、持續帶來驚喜與信賴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