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產業

勤勉與減法的藝術──獨家專訪THE FIRST TAKE幕後團隊

採訪、撰稿/黃伊晨

8 月的最後一週,臺北音樂博覽會 TAIPEI MUSIC EXPO(TMEX)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揭開序幕,首場講座及邀請到 THE FIRST TAKE 營運團隊來台,分享幕後心法。

「一幕到底,一錘定音:THE FIRST TAKE 的音像革命」由團隊創意總監與影像導演清水惠介登台主講。兩人以 90 分鐘、超過 120 張簡報詳細解說,不僅讓人理解  THE FIRST TAKE 為何能在 6 年間締造兼具質感與高度的品牌,也讓我們看見幕後團隊的專注與執念。從「只錄一次」的緊張現場,到極簡白舞台裡的呼吸聲與瑕疵,用勤勉與減法,開拓出屬於當代的音樂語言。

Blow吹音樂也在事前與兩位講者進行獨家的文字專訪,從理念、產業觀察到未來展望,希望把對話拉得更深、更細。以第一手的訪問,初探 THE FIRST TAKE 的堅持、應對時代變化的策略,以及這個「一錄到底」的舞台,未來可能帶來什麼樣的驚喜。(當日講座側記,請見連結。)

創造經得起反覆品味的一次性藝術

Q:THE FIRST TAKE 的「one take」設計,處於現場演出與串流內容之間,營造出獨特的臨場感。在構思這樣的舞台時,您希望帶給觀眾什麼樣的體驗?

我們一直認為現場演出是音樂體驗的最高峰,而THE FIRST TAKE 的挑戰,就是:如果要超越現場,要如何辦到?答案是讓觀眾可以比現場更近距離、更高解析度、更清晰細膩地感受音樂。以極乾淨、無修飾的 DRY SOUND 收錄,連呼吸聲、腳步聲、衣服摩擦聲都能被聽見。

這是一種只有一次的藝術、一錄到底的現場音像紀實。但同時,因為放在 YouTube 上,這份瞬間又能被反覆觀看,變成「瞬間藝術的音樂紀錄」。我們的思考是:把原本屬於電視現場的氛圍,移植到 YouTube 上,創造出一種新的體驗,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

Q:實務上,THE FIRST TAKE 如何創造與傳統演唱會、線上串流平台不同的氣味?

我們採用了極簡的影像表現,因此觀眾會更專注在細節:歌手如何用身體呼吸、如何發聲,幾乎像教學影片一樣清晰。再加上 YouTube 的回看特性,大量高解析的演出被長期保存,這甚至可能提升觀眾的音樂素養。

另一個關鍵是更新節奏:6 年來,我們固定在同一天、同一時間上架影片。這和多半依照藝人排程的演唱會或串流節目不同,長期下來,觀眾已經養成習慣。對核心觀眾而言,這樣的規律帶來穩定的信賴感,也使 THE FIRST TAKE 成為一個能持續驅動期待的平台。

Q:在 THE FIRST TAKE 中,藝人經常演唱不同編曲或非主打作品。這樣的選曲與編曲是如何決定的?

我們不希望只是重現 MV,所以總會先問:「為什麼要在 THE FIRST TAKE 演唱?」、「觀眾來這裡看表演的理由是什麼?」。

通常我們會從熱門曲目或觀眾留言中挑選,但會依情況決定是否做出差異化。如果是經典名曲,就會保留主要的樣貌;如果是新歌,則會鼓勵藝人嘗試改編。像 LiSA 的〈紅蓮華〉,在這裡被放慢速度演唱,讓人聲魅力被凸顯,也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這樣的差異化,正是 THE FIRST TAKE 能展現藝人多面向的原因。

打開世界進入J-pop的窗口 

Q:在日本的產業脈絡中,THE FIRST TAKE 的出現是不是也一定程度改變了唱片公司或藝人的行銷策略?

2019 年之後,日本音樂產業逐漸轉向以 SNS (社群媒體平台,如 Twitter、Instagram、YouTube 等)為核心的行銷策略。THE FIRST TAKE 恰好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很多案例顯示,藝人出演之後,串流數據會明顯上升,甚至能帶動演唱會售票。

雖然並非每一次都能立刻轉化成數據,但對藝人品牌而言,這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展示舞台,也成為唱片公司願意投入的推廣手段。簡單來說,THE FIRST TAKE 已被視為能提升曝光度與影響力的「關鍵場域」。

Q:近年海外藝人參演數量增加,展現出國際化的擴張。這樣的戰略是如何開始的?

隨著訂閱數不斷增加,日本市場逐漸逼近極限,走向海外就成為必然。YouTube 本身就是全球化的平台,J-pop 也需要透過這樣的舞台被世界看到。

這不是一時的策略,而是時代推動的結果。如今 THE FIRST TAKE 已經是海外觀眾認識 J-pop 的重要入口。我們挑選出演者時,會以當地有穩固粉絲基礎的藝人為優先,同時也希望對方真心喜愛這個舞台,這樣的合作才會自然。

Q:國際上也有許多錄製 live session 的平台,如 NPR Tiny Desk 等。你們會怎麼詮釋 THE FIRST TAKE 的特色與優勢?

我們的特色在於「減法的美學」與「留白的美學」,這與日本文化中的禪意美學相近。在極簡的空間中,所有多餘的東西被剝除,剩下的只有聲音與演出本身。這種專注的氛圍,展現了地域性的美感,也讓THE FIRST TAKE 與其他平台區隔開來。

成為「被選擇的存在」

Q:隨著串流平台與影音生態快速發展,您覺得觀眾對「現場感」與「真實性」的期待有何變化?THE FIRST TAKE 又是如何應對這些變化?

在社群與串流時代,觀眾對於「真實」的渴望比以往更強烈,他們不再只想看完美無瑕的 MV,而是想看到無法預測的瞬間。小小的失誤、緊張的呼吸,反而成為最動人的時刻。這也是我們的獨特之處:讓不完美成為美學的一部分。

對我們而言,THE FIRST TAKE  的核心在於三點──不可預測(UN-PREDICTABLE)、真實感(REALITY)、以及人味(HUMANITY)。當觀眾看見藝人真正「活在那個瞬間」,這種臨場感才會觸動共鳴。

Q:THE FIRST TAKE 未來有哪些新的可能性或計畫?

最重要的就是「持續做下去」。要在同一個概念下,每一次都全力以赴,其實非常困難,但唯有長期堅持,才能逐漸建立品牌的品格與氣質。這也是 THE FIRST TAKE 的價值所在。

我們也會持續嘗試新的企劃,例如直式短影音「FLASH」,或者以舞蹈、清唱等不同形式展現藝人的特質。SNS 平台已經充斥短影音,但我們希望能提供一個專門的舞台,讓這些特別的內容也能以 THE FIRST TAKE 的方式被看見。另一方面,全球化推進也會持續,例如在台灣,我們的訂閱數已突破 50 萬,未來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Q:如果將 THE FIRST TAKE 視為「以內容為核心來打造品牌」,您認為它在全球音樂產業中應該成為什麼樣的角色?

我們希望 THE FIRST TAKE 成為「值得信賴的品牌」。不論觀眾在哪裡,打開頻道都能看到相同品質、感受到真誠的音樂。這份信賴會讓觀眾願意把時間交給我們,也會讓藝人相信這個舞台能帶來價值。許多觀眾甚至因為 THE FIRST TAKE 發現新的音樂,驚喜地感受到「原來這麼好聽」。這種信賴也會延伸到新人身上,因為大家相信,能站上這個舞台的聲音,都值得被聽見。

在日本,過去電台曾扮演這樣的角色,如今 THE FIRST TAKE 正逐漸承接這份意義。在年輕人可支配時間有限的時代,他們可能花 10 分鐘刷 TikTok,也可能打開 THE FIRST TAKE 聽一首歌。我們希望,即使只是短短幾分鐘,也能讓觀眾遇見意料之外的驚喜與感動。這樣的「音樂 serendipity(機緣)」已經十分稀少,因此我們才更想成為那個「被選擇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