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鍾宜杰導演歷時 20 年拍攝、集結 9 位資深攝影記者共同完成的紀錄片《民主之眼》三部曲,配樂專輯由金馬獎肯定的林生祥率領生祥樂隊全力製作,共收錄 22 首曲目,融合民謠、搖滾、電子樂與社運歌曲元素,是一部可獨立述說時代重量的聲音作品。
《民主之眼》配樂靈感取自台灣社運史上多首經典歌曲,包括李雙澤的〈美麗島〉、胡德夫的〈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以及美濃反水庫運動中所誕生的運動音樂。編曲上融合了客家與恆春民謠的在地元素,再結合搖滾與電子聲響,使整張專輯在保有文化韻味的同時,也拓展出跨世代、跨風格的聆聽經驗。
回望林生祥的創作生涯,自 1992 年於淡水租屋處成立「觀子音樂坑」開始,他的音樂始終與土地、人群與社會運動密不可分。1998 年因美濃反水庫運動情勢轉趨緊張,作詞人鍾永豐邀請生祥返鄉創作,兩人展開詞曲合作,組成交工樂隊,並以農村「交換工人」命名,紀錄農民生活與抗爭精神。
〈夜行巴士〉與〈我等就來唱山歌〉等作品記錄了老農夜宿中正紀念堂、清晨奔赴立法院陳抗的畫面,也在現場一次次被傳唱,成為激勵群眾的聲音。2002 年,專輯《菊花夜行軍》獲第 13 屆金曲獎最佳樂團,音樂評論人馬世芳更盛讚該作為「台灣文化史的重量級經典」。
2012 年樂團因應筆畫改名為「生祥樂隊」,團員包括大竹研、早川徹、福島紀明、黃博裕、藤井俊充等音樂人,陣容漸趨穩定、成熟。2015 年推出概念雙專輯《圍庄》,探討空污與產業結構問題,榮獲金曲獎評審團獎;2017 年則為電影《大佛普拉斯》創作配樂,奪得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
此次《民主之眼》專輯由生祥與長期合作樂手共同編曲演奏,從旋律到節奏設計都細緻描繪了紀錄片中每一幕歷史場景。對林生祥而言,配樂不只是烘托畫面的工具,更是一種能夠獨立存在的作品。
導演鍾宜杰分享,在製作配樂時,生祥對每個分秒的畫面都精準掌握,「這種職人精神,如今在工作現場已難得一見,也讓我不斷提醒自己必須更專注、更嚴謹地完成作品。」導演回憶錄音現場時說道,「我們希望這張專輯能讓未曾經歷那段歷史的年輕世代,也能透過聲音感受到當年的張力與信念。」
目前專輯正於挖貝平台集資中,除了限量生祥樂隊親筆簽名專輯 CD,回饋品項還包括攝影家精裝相片集、典藏悠遊卡、攝影家署名明信片等。透過群眾集資的力量,《民主之眼》將有機會走進更多學校與國際舞台,成為下個世代思考自由與公民責任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