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年代美軍在台中帶來西洋音樂和搖滾樂,2014 年 Legacy 臺中正式成立促進許多演出,讓我們看到了臺中的活力。Legacy 本次舉辦了連續兩天的音樂產業講座,期待在這個音樂聚落透過主持人小樹老師和專業音樂人對談&觀眾們的交流,有更多更好玩的事情在這裡發生!
主持人:
小樹|StreetVoice 街聲音樂頻道總監
與談人:
啟宏|校園音樂祭共振月台策劃人
張晴|夜間限定工作室經紀人
捏捏|血肉果汁機經紀人/RoboKatz MUSIC 品牌經理
小樹:今天臺上三位有經紀方也有活動方,對你們來講聽音樂的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
啟宏:剛來臺中讀書時,發現中興會辦湖畔、中國醫會辦街角無常音樂祭,他們邀團的性質以抒情民謠為主,比較沒那麼多金屬團。直到 2020 年後才慢慢開始有金屬團的出現,不再侷限於以往的性質與風格。
張晴:我大一大二時跑了很多音樂祭,我想當時就是音樂開始混融的時候。身邊玩樂團的朋友,特別是鼓手,會來問我們有沒有聽過什麼嘻哈歌手,以前搖滾和嘻哈感覺是平行宇宙,但現在有一些有樂團背景的 rapper,像 Leo王,他的演出就很容易同時抓住兩邊觀眾。
捏捏:現在的嘻哈更有廠牌的概念。另外,我發現臺中的嘻哈廠牌跟其他文化的連結性很強,包括服飾、塗鴉。臺中有很多不同領域的文化人也跟音樂有緊密的相關。
小樹:在臺中這個地方,你們會有哪些特別不同的操作?
捏捏:血肉成立於臺中,因此臺中對他們來說非常特別。《太子哥》這張專輯就是從臺中出發的。血肉到臺中音樂祭演出時才會有安可曲,會唱〈粗殘臺中〉,這是一種對地方情誼的互動與連結。
張晴:和我們友好的飲料店就在臺中,之後會推出相關的合作。
小樹:在創立粉專後,需要注意什麼?如何持續擴粉呢?
啟宏:品牌經營很重要。除了下廣告外,也要好好跟粉絲長期培養互動關係,讓他們對品牌有信心,甚至會為錯過活動而感到惋惜。而在細節方面,要讓來參加的人和藝人方感到舒適,並給予尊重,把口碑維持好後,就能把知名度傳開,例如藝人方可能會跟樂迷分享參加音樂祭的心得,或在社群上發相關的照片,自然會吸引到更多人追蹤活動方的粉專和社群。我們也會透過跟其他品牌合作來擴粉,例如有些音樂祭會和插畫家或網路紅人合作,這是目前各個音樂祭都在嘗試的方向。
張晴:藝人方通常會收到很多訊息,不可能全部回完,這件事歌迷也都清楚。所以當有被回覆、又是回特別的內容時,歌迷可能會因此對藝人的印象變更好,同時能得到互動感。另外,在不同社群平臺的發文內容要因應社群的特性與使用者觀看習慣去做調整,像在 Instagram 普遍會較注重圖片,而 Facebook 可能更著重文字表現,使用者在不同社群平臺期待能看到的東西其實是不同的。
至於擴粉方面,上電視的成效是有的,如 Gummy B 在參加《大嘻哈時代 2》表現亮眼,在半年內漲粉十倍,但上電視並不是一個公式,努力和結果也不一定有直接關係。我們只是每次都很努力準備,讓他最後真的拿獎時能問心無愧。最重要的是怎麼去吸引到願意支持每場演出、每張專輯的粉絲,我們通常會把他們引導到另一個具有私密社團性質、群組聊天功能的社群平臺去進行互動。喜歡音樂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但對經紀人來說需要很務實,要能找到喜歡音樂也願意為音樂消費的人們。
捏捏:我們是把血肉當作品牌在做,會根據品牌的調性去經營粉專。現在大部分的團體成員幾乎都有個人帳號,因此區分好團體官方/個人帳號的分界非常重要,例如我們演出的照片通常會由團體官方帳號先發出,之後再由團員依據喜好各自發文。關於新作品、演出的第一線消息也會固定由團體官方帳號先發出。至於私訊回覆方面,我們會先觀察這些訊息是否同時有很多人反映,通常會在收集各方回饋後以發文的方式做統一回覆,這也是一個跟既有粉絲互動、產生連結的方式。
另外,要達到持續擴粉的目標除了得同步跟上各大社群平臺演算法的變化,我認為也和演出精不精采有很大的關係。以血肉為例,從演出前的嚴謹規劃,到演出中透過「粗殘有趣又好玩」、「殺翻現場」的口號帶動現場,讓台上台下的情緒張力相互感染,這都是可以讓第一次看演出的樂迷馬上被圈粉的原因,而跨界合作也是個可以突破不同年齡層或喜好曲風的擴粉方法。
小樹:現在在各大社群平臺上好像都能看見短影音的身影。在經營社群的技術上、辦法上有要調整的地方嗎?
啟宏:短影音確實已經漸漸走進你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音樂人也會透過這種管道或形式來宣傳自己的東西,但音樂祭活動方目前是還沒有切進短影音市場的壓力。
張晴:確實有很多人開始接觸短影音,但我們不會特別使用它來拍攝漂亮的宣傳片,反而會走搞笑路線,如:陳星翰風格的影片,許多粉絲喜歡看到歌手從中表現出的反差感。短影音固然是一種新的宣傳模式,但群眾不見得會全盤接受這個形式,關鍵還是在於內容本身吸不吸引人。
畢竟我們是音樂廠牌,並不是短影音公司,以時間人力成本考量,與其去鑽研短影音爆紅的秘訣,不如去找現在成功的短影音創作者合作會更有效果。創了粉專之後還有非常多的然後,需要逐一克服打破。做音樂是一件浪漫的事,但若想持續經營並精進作品及演出,終究得在理想與現實中取得平衡。隨著科技帶動社群網絡快速進步,現今音樂產業中的各種角色必須涉獵更廣泛的知識技能,才能以多元視角、有效策略來因應時代環境的洪流,抓住演算法背後流動的群眾。
.ᐟ.ᐟ完整講座內容歡迎觀看以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