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1・新聞

二刷「北流常設展」:電器行海報、非正版唱片⋯⋯四種重新觀展的方式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常設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9 月 18 日開展後已滿一個多月,期間吸引許多愛樂觀眾前往,拍照打卡、複習自己的音樂回憶。有鑒於現場超過 1,300 件展品,令人眼花撩亂,若缺乏流行音樂背景知識,或許不容易建構出寬廣理解,因此我們特別邀請了熟悉台灣流行音樂史、在古亭經營「沒有新歌的唱片行」的老闆小風,一同「二刷」常設展,請他分享知識導覽。

在行前與小風討論展品的過程中,我發現可以跳脫展區限制,規劃出四條路徑,讓不同時空間的展品故事交相呼應,編織出跨時代的細流史觀。其中有從電器廣告延伸的影視音樂史、禁歌審查體現音樂與政治的關係、「非正版」電影原聲帶展開的奇趣視角,以及一整面「作廢門票」的設計物小故事。

正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現在讓我們和小風一起走一趟北流展吧,Let’s go!

先讓大家看看小風與我,真的有再去現場!

1. 電器公司也會發唱片?電視的流行音樂影響力:

搭乘電梯上六樓,抵達展覽入口處後,最先吸睛的「時代電器行」裡陳列著大量的舊款電視機。林林總總的展品陳列眼前,你可能只會注意到螢幕上映演著不同年代的經典節目,卻沒發現牆上還貼滿電器與音響公司的海報,其實都有關於流行音樂的故事。

「時代電器行」陳列了大量的電視機

事實上,六、七零年代的台灣電器公司、電視台,對於流行音樂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巨大。小風舉「歌林電器」為例,在彩色電視機開始於大量生產的 1971 年,歌林電器製作了中視的歌唱節目《金曲獎》,除了有主持人洪小喬的自彈自唱,也會徵集觀眾的故事譜成歌。《金曲獎》受到關注後吸引了大量的作品投稿,歌林電器乾脆順勢成立「歌林電器公司音響出版部」,演唱、出版這批歌曲,並舉辦「歌林之星」歌唱比賽、培育歌手,成為當時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

歌林電器相當具有生意頭腦,先是培育這批歌手到自家節目如:台視《錦繡歌林》、中視《歌之林》演出、走紅,待成為歌星之後再邀來代言自家產品、拍攝贈品月曆。舉凡劉文正、蕭孋珠、鳳飛飛等歌星,當時都在歌林。其中,鳳飛飛就拍了許多歌林電器的廣告,甚至大手筆跑去夏威夷、日本取景,一句「好看好聽好眼睛」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歌林廣告詞。

歌林電器經典廣告詞:「好看好聽好眼睛」
歌林電器相關歌星代言海報

在展覽後段的「音樂的魅力」展區中,有一張白底紅字的傳單,便是 1981 年歌林唱片成立滿十週年的「5 折酬賓」紀念活動說明辦法,字裡行間可以看見劉文正、高凌風、鳳飛飛、陳秋霞的作品名。

歌林唱片成立十週年「5 折酬賓」辦法

小風說,當年電視台影響力大,這些藝人會分別簽約給老三台(中視、華視、台視)成為「基本歌星」或「基本演員」,好處是收入穩定,限制則是只能在自家電視台上節目、唱主題曲。當年涇渭分明的程度已經到了,華視的基本歌星若出現在中視的節目,將會變成新聞頭條,好似南韓歌星跑到北韓開唱一樣!

老三台與基本藝人綁定所形成的楚河漢界,隨著八零年代後港劇、台語劇,甚至瓊瑤戲劇到中國大陸拍攝⋯⋯等環境變化而解封。在常設展裡,「鑽石歌王」林沖與華視的「基本演藝人員合約書」成為當時留下來的珍貴紀錄。

「鑽石歌王」林沖與華視的基本演藝人員合約書

2.〈明天會更好〉本來是一首競選歌曲?從禁歌到解嚴:

台灣曾歷經過全世界最長的戒嚴期,流行音樂也出現了不少「禁歌」。在國民政府來台初期,歌曲審查權責歸屬為警備總部,直到七零年代,再交由行政院新聞局所成立的「廣播電視歌曲輔導小組」(1974 年)、「流行歌曲整理審查小組」(1976 年)處理。

小風說,過去有許多歌曲被禁的理由,是因為「風格委靡」,譬如:歐陽菲菲〈熱情的沙漠〉在演唱時會哈氣,表演風格也較「放蕩」,就被認為「不識大體」而禁掉了。在七零年代興起的民歌風潮,有不少作品的主題較為清新、正向、貼近大自然,與這條歷史脈絡也有關係,只不過當時寫到太陽、向日葵也會有政治問題,好比齊豫、三毛和李泰祥合作的〈一條日光大道〉就被禁了。

在「唱自己的歌」展區,由民歌手蘇來提供的「行政院新聞局歌曲輔導申請/答覆表」記錄了這段歷史。小風解釋,當時的音樂作品必須要在出版前,將曲譜、歌詞送審後才能出版;1980 年新聞局將審查手續簡化,避免過去太多單位要審的問題,體現在蘇來的表格上,正是這張將「出版發行」與「在廣播電視台演唱」結合的「二合一版」。

蘇來的「行政院新聞局歌曲輔導申請/答覆表」
蘇來的「行政院新聞局歌曲輔導申請/答覆表」

會設置禁歌制度,顯然官方是了解流行音樂的思想影響力。事實上,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也曾想將流行音樂的力量收為己用,譬如 1985 年被視為台灣最早也最成功的公益單曲〈明天會更好〉,多年來一直與「反盜版」的形象扣在一起,然而它的源起,本是國民黨所委託創作的選舉文宣。

考試院前院長關中在 2020 年末出版的回憶錄中,透露了這段歷史:〈明天會更好〉原是以「台灣光復四十週年」名義,委託羅大佑創作的群星合唱曲,可時任文工會主任宋楚瑜卻認為羅大佑的原版歌詞太黑暗,不適合用作選舉形象。最後幾經波折,〈明天會更好〉才轉由民間自行推廣,擺脫「政治服務」的任務。若你細讀在北流展區所展示的「明天會更好企劃書」,的確看不到任何「反盜版」的字句形容。

《明天會更好》企劃書
《明天會更好》企劃書

1987 年解嚴後,禁歌制度也漸漸被淘汰,台灣流行音樂便湧現了越來越多元、乖張等創作面向;企劃想像也比過往更果敢。在「唱片的出生」展區裡的林強《向前走》、羅大佑《原鄉》企劃原稿,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歌詞手稿⋯⋯等,皆保存了彼時開放的時代氣息。

小風說,1989 年的〈青蘋果樂園〉,歌詞暗喻青少年到地下舞廳玩樂的心境,令人聯想到《聖經》裡「蘋果」作為「禁果」的隱喻。其作詞人丁曉雯本是大學城出身的歌手,1987 年在飛碟出過唱片,後來才轉向幕後、到滾石當製作助理,因此出現了一個很幽默的狀況:這首歌明明是給飛碟唱片的藝人(小虎隊)的歌,歌詞手稿卻是用滾石唱片的稿紙寫的!(這兩間唱片公司在當時是勁敵狀態)

丁曉雯的〈青蘋果樂園〉歌詞手稿

3. 展區的《梁祝》不是正版原聲帶?流行音樂記憶裡的非正版:

開展前訪問共同策展人 Ocean 時,他曾提到在整理流行音樂文物的過程中,收到不少難以辨識正版或盜版的唱片,後來他認為這些其實都是時代記憶的一部分,自己最早的流行音樂啟蒙也是來自於一張盜版卡帶,因此在展區有零星的非正版卡帶或黑膠。

台灣流行音樂的大眾記憶,確實不乏盜版品的存在,有些甚至是當年「官方」默許的。譬如 1963 年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展區陳設的黑膠便非正版。小風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由邵氏電影公司拍攝,邵氏和香港百代唱片 EMI 綁定,可在台灣並沒有代理,偏偏電影紅極一時,許多人想要買唱片回家複習,邵氏電影公司又急著在台灣推廣黃梅調,便明目張膽地邀集盜版商進戲院錄音。

當時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滿佈電影院與唱片行,每兩個小時就會看到剛散場的觀眾擠在唱片行前面買,形成的聚集經濟產業鍊。然而,《梁山伯與祝英台》電影長達三個小時,單單一張黑膠容量根本收不了所有唱段,於是市面上便出現了各種版本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兩張一套、三張一套,甚至五張一套,收錄曲目略有不同,而這些非正版唱片就這樣存在於好幾代台灣聽眾的記憶裡了。

非正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黑膠

小風說,台灣過去著作財產權的制度並不完全,知識也不普及,所以一直會有許多未授權的盜版唱片出現在市場上,早期有許多人聽西洋音樂,便會去找便宜的「翻版唱片」(如:神鷹唱片出版的《學生之音》系列),而過去許多唱片公司如:麗歌、拍譜其實都曾做過盜版,後來才洗白。「鼎盛」時期,華語歌曲的正版、非正版銷售比例曾高達一比十,獲利驚人!

小風說,台灣著作權觀念的普及,起於 1986 年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來台成立「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然而他們舉辦反盜版演唱會、力促正版價格上漲的舉動,也曾惹毛許多作為「通路」的夜市攤商,在 1988 年故意將正版卡帶消磁退貨給唱片公司,以示不滿。

常設展一樓卡帶牆一角

台灣的市場上曾湧現大量以假亂真的盜版卡帶,陳列於一般唱片行內,一般客人根本無從分辨。在北流一樓的卡帶牆,也可以注意到類似的正版與少數盜版混雜的狀況,有些不夠專業還看不出來。

小風說,當時許多唱片公司都會推出自己特製的卡帶外殼,在殼中間押上 logo,原本想反盜版,結果反而被盜版抄起來。另外還有二氧化鉻的空白卡帶,外殼透明、內部類似盤帶,播放時看起來很高級,也常常被盜版仿造。

在卡帶牆前,小風一邊介紹「金企鵝唱片」、「藍白唱片」的歷史,也一邊爲偶像伊能靜的卡帶歡呼,好不快樂。他最後提到,歌林唱片有一度「很懶」,推出的卡帶要你自己貼貼紙(過去是人工貼),註明「自己動手樂趣多」也不忘提醒你,「卡帶 A 面有螺絲,B 面沒有」。可幽默的是,後來市場上也出現 B 面有螺絲的卡帶,所以那句提醒並非定律。

小風指著最愛的伊能靜卡帶

4. 一組「作廢的門票」為何珍奇?音樂設計物的故事:

常設展的共同策展人包括資深唱片設計師李明道 AKIBO,因此與音樂相關的設計物也成為展覽著重的焦點。譬如在一樓相當顯眼的魚型裝置上,便有 AKIBO 爲林強、陳昇、伍佰等人的唱片標準字體。

在樓上的「唱片的出生」展間則模擬了一位唱片設計師的工作空間。在牆面上除了拍謝少年、白目樂團等近代作品,也可以看到陶大偉、陶晶瑩、紀宏仁當年的宣傳海報或設計概念圖。其中,羅大佑的《告別的年代》與《閃亮的日子》,可說是早期使用電腦製圖的代表作。

一樓的魚型裝置與唱片標準字
唱片設計師的房間模擬

小風提到,台灣流行音樂在八零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唱片設計師是杜達雄,他經常使用純色去強化作品概念與人物形象,譬如:張清芳與白色、潘越雲與黑色或紅色。就連〈明天會更好〉的群星合照也是由他主掌,李明道、蕭青陽、聶永真都算是他的後輩了。

在展區內,由杜達雄所設計的小虎隊等身海報為一大壯舉。其重要性在於,過去這樣大小的海報只能用畫的,而這一組卻是台灣第一次用印刷完成的。時值 1990 年,小虎隊發行第四張專輯《星星的約會》,搭配這組海報宣傳,只送不賣。小風說當年他幸運中獎,因此現在在他的唱片行裡也有張貼一份。

超大小虎隊海報!

常設展區內的音樂設計物皆有不一樣的歷史掌故,說也說不完。其中有一組「作廢的演唱會門票」特別珍稀,背後可是藏著一段浴火重生的故事。

1988 年,齊秦與齊豫合演的《天使與狼》演唱會,原訂於11 月 25、26、27 日三天於中華體育館舉辦,大手筆請到英國的樂手、日本的舞台設計。沒想到在活動前夕,11 月 20 日的時候,金融集團「鴻源機構」在同一場地舉辦「團結大會」、施放沖天炮,不慎點燃演唱會吸音用的保麗龍,導致中華體育館失火全毀。

演唱會主辦單位滾石與真言社,緊急將三場改為一場,室內改成戶外,原本發售的演唱會門票也通通作廢了。小風說,最有趣的是該場演唱會的神秘嘉賓是羅大佑,此前他飛往紐約又移居香港,已有四年沒出版個人專輯,直到出席這場演唱會後才繼續在幕前活動,並發行了《愛人同志》專輯。如果仔細看看展品周遭,《愛人同志》專輯就擺在不遠處。

齊秦與齊豫的《天使與狼》作廢門票

採訪後記:這次和小風二刷北流展,其實有許多展品故事礙於篇幅,沒有寫進去。但過程中真的覺得有這樣深深記憶台灣音樂故事的人,實在太好了。小風除了經營唱片行也有主持電台節目《九八音樂風》,很推薦看展後,若想知道更多流行音樂故事的人,不妨找他聊聊天,或關注「沒有新歌的唱片行」的粉絲專頁

北流展覽在歷史敘事上,非常需要這類職人去補充訊息、創造鏈結。也許觀眾第一次進場,光是體驗空間設計就感到資訊飽滿,但透過職人角度再次爬梳,爲這些靜物補充背景細節、解釋它的珍貴,我們更能夠和整個台灣流行音樂史有沈浸式的理解,並且深刻思考。而這正是任何新潮的科技媒材都還無法完成,或許只有親自走過那些時代的人獨有的靈光吧?

謝謝小風!

謝謝小風!

攝影/鄧又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