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1・人物

幹嘛迎合主流?就是要追求自己也沒聽過的阿飛西雅:專訪阿飛西雅吉他手小花

20150808 aphasia 01

文:陳湘茹

成團近十年,即將推出第三張專輯《知覺的礁岩》阿飛西雅 APHASIA,是由吉他手小花、維尼、貝斯手 KK 與鼓手 Yonker 所組成的一支後搖樂隊。正如同英文團名為「失語症」,他們的音樂並沒有歌詞與人聲,反而更重視音樂的密度與張力,留下大量的詮釋空間,讓聽者自行投射出想像。

距離上張專輯《提去買藥仔》已經過了三年,他們形容這次的作品為「就是要做粗一點。」,打著不折衷、不妥協、不違背自己的創作理念為口號,不想討好所有人,小花說:「有點偏執,但就是我們要做的音樂!」

幹嘛要迎合主流?我們在追求自己也沒聽過的阿飛西雅!

如果害怕被別人追上,所以求新求變,就像迎著時代的浪潮不斷被開發的 3C 產品一樣,若一心只想追上浪潮,死在沙灘上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世界又該如何記住你的樣貌?

睽違三年,再度推出新專輯,是阿飛西雅仔細爬梳對台灣社會文化長期觀察與反省後,慢慢發酵而出的深層反應。這些長期的積累,如同沉睡已久的火山在每一個樂句裡迸發,但當被問及這次專輯有什麼樣的突破時,小花卻拋出了這樣一個值得深思的想法:「有所突破這件事是很不容易的,已經有自己的框架,要突破,在各方面都是很難的一件事,有時候盲目求新求變更是一種對自己沒有信心的展現。」

當我們已經習慣台灣的音樂人常試著融合各種不同曲風、推陳出新創作出他們認為「有所突破」的音樂時;反觀國外有許多樂團卻恰恰相反。他們往往堅守屬於自己的音樂類型,並只專注於創作出自己喜歡的作品。雖然出過很多張專輯,可以說這些歌曲「不一樣」,但事實上他們對音樂創作的中心思想並無改變。

藝術創作本身就是一種跟主流想法背道而馳的事情。藝術創作者本來就該做不迎合這社會的事,這是他們的責任。若只是落俗如泛泛之眾,便失去其存在的特殊性了。這次,阿飛西雅的音樂由每個團員在各自的生活、思考中不斷激盪出的深刻辯證出發,不為做音樂而做音樂,也不去迎合外界的眼光,而是在音樂裡更準確的表達他們的世界觀,凝煉出「阿飛西雅也沒聽過的阿飛西雅」!

在音樂的宇宙裡,言語其實不是必須的

如果要簡單解釋後搖滾,可以形容它為純演奏音樂,重視在旋律鋪陳以及氣氛營造,將主軸放在樂句而非主唱的歌聲上。然而你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若沒有歌詞、沒有主唱的音樂,該如何表達想法、傳遞訊息、更甚是成為一種語言?」

小花坦言,如果要讓社會關注,一首歌就必須被傳唱,才會產生感動。他舉例,去年三一八運動,滅火器的〈島嶼天光〉廣為傳唱,不但喚醒更多人開始參與政治,也激勵了無數對國家社會感到失望的心靈。這首歌之所以可以成為這世代年輕人的心聲,是因為有歌詞可以一起合唱、傳唱,產生族群間的凝聚力與共感,正如張鐵志在聲音與憤怒一書中提起,不論任何時代,能夠衝擊歷史的創作者總能把複雜的社會矛盾,用一首首簡單但銳利的歌名或歌詞,化作一句句具體的抗議標語。然而,對於歌曲只有旋律的阿飛西雅來說,就沒有這種功能了。

20150808 aphasia 00
貝斯手 KK 這樣形容小花:「他是一個各方面都很有啟發性的繆思型角色。」

不過,小花仍輕鬆的說:「快樂頌和第九號交響曲都一樣沒有歌詞,但人們也能感受到樂句中的快樂與澎湃啊。」阿飛西雅的音樂亦同,雖然沒有歌詞,但想要傳遞的想法是藏不住的。他分享,當初在譜寫鄭文堂導演執導《夏天的尾巴》電影配樂時,便是透過視覺和聽覺間的交叉效果呈現出最完整的意象;若是音樂與影像拆開,獨自聆聽,也是擁有完整生命的作品。阿飛西雅想做的,就是將最飽滿的樂句,不僅讓歌迷得到了感官上的享受,同時也能感受到在隱含背後的意義,與自身的生命經驗互相映照、折射出熠熠光亮。

搖滾樂是憤怒之音,但它真能改變世界嗎?

搖滾樂作為一種文化載體,題材原本就潛藏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能影響個人,更不斷影響著社會的進程。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島嶼天光〉,從六零年代到現在,每當社會上有不公不義的事情發生,搖滾樂都是一種最直接闡述主張、表達憤怒的方式。從 Bob Dylan 到 U2 ,都用搖滾樂表達對世界的關懷,進而產生實質的影響力。與大部份樂團相同,阿飛西雅對社會議題與文化現象也相當關注,更成為了阿飛西雅在創作上的素材。可是對於搖滾樂能否改變世界,小花卻斬釘截鐵地給了否定的答案。

在他看來,音樂只是一種反應與投射。作為一個「個人」,可以上街、可以表達,但以創作者角度來說,搖滾樂團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將自己觀察的東西表現出來-對現實拋出質疑,讓這個社會的人產生共感,捕捉眾人的注意力。搖滾樂確實可能改變他人的信念與價值,但若真的要產生實質上的改變,則需要人民真正的力量。「若我看一間店很不爽,我用石頭丟破窗戶有用,還是一直在外頭大聲唱歌有用?」如果大家都在家裡聽音樂,那怎麼可能會改變?我們需要的是走到外面,而不只是在家聽音樂。雖然每個人都有精神理念,音樂可以讓人產生共鳴、改變民眾對於社會的關注,成為社會變遷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最終,你是否採取行動去推翻這個世界,設法把它變成想要的樣子?

不走中間路線,聽了會痛,痛了就懂

如同他們一貫的真切,新專輯《知覺的礁岩》是一張不走中間路線的專輯,會更直接的噴發出各種強烈的知覺,簡單說就是「聽了會痛!」。他們希望用音樂刻出如礁岩的粗糙紋路和孔洞,在聆聽時,就像赤腳踩在海邊的礁岩上,能夠產生真實的知覺,作為對自身、對世界的反思與觀照。

阿飛西雅這次會選擇以募資形式直接面對樂迷,不僅是對於創作價值的重新思考,也是與聽眾的深入對話。由聽眾而非投資者決定創作的價值,才能創造出最真也最自由的音樂。透過這樣的形式,來讓他們的創作更得以提早與樂迷們直接硬碰硬。談及,當初是如何說服團員嘗試做這件事?小花說,一方面是沒做過的事情,可以試試看,二來如果成功了,就有比較寬鬆預算外,也可以宣傳。他也提起:「或許網路上有出現一些意見,認為阿飛西雅已經出過兩張專輯,而且都是有唱片公司發行,為什麼還需要『募資』?」,答案是並不是在「裝窮」,因為從來沒弄過募資,弄了才知道是非常困難的。他舉例,好比要「事先」就想好所有回饋得方案。以往,那些事情通常是在音樂製作完,即將發行時才會討論。但因為現在募資的關係就必須提前思考這些事情。然後說服聽眾接受,甚至是購買。

因此,他們便在專輯中引入與樂迷共創的思維,開放歌曲 CC 授權,要和聽者互動創作。「把阿飛西雅當作你的調味料,產生不一樣的交互作用,我們很期待不一樣的化學變化發生!」不僅如此,還有音樂人像創作、小花到府攝影等等,就是要端出連自己都覺得過癮的回饋方案。這次,要脫離失語,邀請你一起走上那片飽經風霜的粗糙礁岩,激出姿態各異的美麗浪花。

※ 此文章為 flyingV 授權轉貼,請勿任意刊載。



avatar

作者 / 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