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30・議題

8國音樂節策展人的大港觀察報告(下):我們如何應對,音樂節市場的泡沫化?

作者 / 麥恩

隨著經濟局勢的變動,全球音樂節產業也劇烈動盪,美國知名音樂節 Coachella 今年的銷售疲弱,被認為是後疫情時代下,報復性消費結束後的反彈。而亞洲 8 國音樂節策展人對於全球音樂節的趨勢有何見解?這個時代究竟對於音樂展演是危機還是轉機?台灣又是否有其優勢呢?

後疫情時代徹底改變了音樂節的生態,2022 年隨著剛解封的報復性消費,許多新的音樂節如雨後春筍般誕生,然而來到今(2024)年,許多音樂節開始出現疲乏:美國知名音樂節 Coachella 創十年來銷售最緩慢紀錄、澳洲最大音樂節 Groovin The Moo 因門票收入不敷使用而被迫取消。

全球物價上漲、音樂品味更加分眾多元,讓消費者審慎挑選他們消費的目標。新加坡海藝術中心的節目監製 Desmond Chew 認為隨著演出與巡演恢復,音樂節也面臨著成本上升及門票銷售趨緩的挑戰。為此 Clockenflap 的策展團隊成員之一 Cora Chan 表示,如何打造不重複、保持新鮮感,又能吸引觀眾購票入場的陣容,是策展人的重要課題。

跨國合作之必要

韓國 Busan International Rock Festival 的總監 Park Joon Young 發現,韓國在疫情過後的音樂節數量與票房銷量有明顯成長,曾經被認為是 40、50 歲世代專屬的搖滾也逐漸受到年輕人喜愛,但韓國音樂節大多過於專注在國內音樂人,陣容易讓觀眾感到疲乏,因此需要海外音樂人的加入,增添新鮮感,也為國內的音樂市場帶來刺激。

為此,發掘高具潛力的音樂人、創造跨國合作的機會,常是策展人採購的目標。TIMM 的負責人 Michiko Fujimura 便在大港發現羅妍婷的音樂獨特,與大竹研的合作演出也十分出色,認為她在日本有著發展潛力;AXEAN Festival 的共同創辦人 Mak Wai Hoo 則以他所創辦的另一個音樂節城市巨響為例,與大港開唱相同以亞洲音樂為主,他們仰賴本國成熟的音樂人擔任主要表演者,同時也邀請各國音樂人來展現該音樂節的多樣性與包容性,並加深馬來西亞與亞洲音樂市場的連結。而對音樂人而言,這也是打入國際市場的好機會,如 2022 年 AXEAN Festival 邀請印度爵士搖滾四重奏 Jatayu 登台,他們出色的演出不但讓馬來西亞的觀眾印象深刻,隔年也緊接著受邀前往 Fuji Rock 演出。

Cora 也提到,Clockenflap 一直都希望能在音樂人生涯的早期就發掘他們的潛力,讓他們與音樂節的觀眾建立連結,這樣的採購模式也讓 Clockenflap 在市場上有獨特地位,成為樂迷尋找新音樂的首選之地。如 2018 年,他們在 9m88 才剛從網路竄起時便合作,在香港培養出第一批聽眾,今年 5 月再次聯手,於麥花臣場館舉辦演唱會。看著合作的音樂人逐漸茁壯,並再次回到香港演出,讓 Cora 很有成就感。

澳洲 SXSW Sydney 的音樂計畫經理 Reginald Harris 也表示在尋找創作風格獨特、富有現場表演魅力且準備好打入新市場的音樂人,在大港看到我是機車少女、體熊專科、拍謝少年、破地獄等都十分符合此條件。他也發現台灣在數學搖滾、瞪鞋搖滾、Dream Pop 等風格上都有許多出色的音樂人,這些曲風同樣在澳洲有一定的受眾基礎,期望台灣與澳洲的音樂人能有所合作,像 4 月底大象體操就與澳洲樂團 Meniscus、Sleepmakeswaves 一同巡演,這便是他所樂見。

Joon Young 則提到身為策展人很難了解所有國家的音樂趨勢,因此跟其他國家的音樂節建立友好關係十分重要,Busan International Rock Festival 正與日本、菲律賓、泰國、中國和台灣等六國家進行交流推廣合作,這也是推使獨立音樂人向國外發展的重要途徑。

音樂節的泡沫與轉型

泰國 Maho Rasop 的共同創辦人 Sarun Pinyarat 提到,泰國在疫情後的音樂表演活動急遽增加,使得市場競爭過於激烈,不過他也認為,音樂市場的泡沫化勢在必行,不適任的音樂節將會被淘汰,只有那些真誠的表演活動會存活下來。Reginald 則認為未來會出現更多針對特定風格所策劃的節目,而陣容的取向也將漸漸地不再選擇只有一兩首爆紅 Tiktok 歌曲的音樂人,而是更專注於擁有現場高水準演出,並且懂得與觀眾互動的音樂人。

Michiko 相信今年 Coachella 的銷售趨緩並不代表它會衰退,接下來還是會繼續發展,但這也證明未來會更需要去滿足音樂需求的多元性。Mak 則發現如 Coachella、Fuji Rock 等世界指標性的音樂節所邀請的亞洲音樂人比例有增加的趨勢,顯示亞洲的創作開始受到全球的認可,這會是亞洲音樂人的重大機會。

要如何留住觀眾,菲律賓 Wanderland Music & Arts Festival 的創辦人 Nicole Uy 提到「體驗感」很重要。為此他們除了每年策劃如叢林、太空、魔法等各式不同主題,也增添藝術、活動等區域,讓聽眾來到音樂節不只是聽音樂,還有更多元的體驗內容可以參與。就如同大港開唱中,讓聽眾可以與喜歡的音樂人一起出海狂歡的遊艇「大雄丸」舞台,今年還找來 podcast《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在「海波浪」舞台和聽眾玩耍,並邀請 Gummy B 與阿跨面等嘻哈歌手一起狂歡。

近年越來越多音樂節也開始設立親子區,如 Clockenflap、Summer Sonic、大港開唱等。家庭友善空間讓有小孩的聽眾也能參與,拓展受眾範圍,而從小就在音樂薰陶下成長的孩子,未來也很可能成為下一代音樂節的觀眾。Michiko 也觀察到大港開唱主要客群多為 10 幾、20 幾歲的年輕人,相較 Fuji Rock 及 Summer Sonic 等日本音樂節的主要受眾年輕許多,讓每一場表演都充滿著活力與熱情。

高雄音樂之都的成形

音樂節是刺激地方成長的重要催化劑,Mak 認為那不只是經濟方面,音樂節還能夠提升城市形象、凝聚社區意識,加深居民對於當地的連結與自信等。像新加坡的華藝節與香港的 Clockenflap 都舉辦在城市港邊,交通便利性增加了各國遊客參與的意願,也促進了當地商家和旅店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連動其他藝文活動被看;而高雄過去也曾被說是個沒有個性的城市,但在大港開唱的帶動,Coldplay、BLACKPINK 等國際巨星接連在世運主場館開演唱會,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及高雄巨蛋的先後開館下,已日漸成為台灣人心中的音樂之都的願景。

Desmond 也觀察到,高雄市政府、居民、商家及公民組織對於大港開唱都有深厚的歸屬感,也有如人權辦桌等倡議團體,把這裡當成發聲的場域,開啟公民對話;Reginald 提到大港的指標性,加上由傳奇樂團閃靈所草創,可以感受得到許多台灣音樂人抱著宏大的志向來此演出。

至於台灣最大的優勢,Mak 認為是言論自由,可以透過創作舒展任何議題,甚至扣合政治;Cora 則提到台灣製作的音樂質感高、豐富的不止曲風,還有語言:除了拍謝少年等已為人熟悉的台語創作,今年也可見到邱婌蟬的客語演出、阿爆與那屋瓦少女隊、葛西瓦與洪佩瑜合作帶來各式樣貌的原住民語表演,就連宣導廣播也是以多種在地語言呈現。長期關注華語音樂的 Desmond 認為,即便現在的時代已很難再出現天王天后,但台灣依舊是華語流行音樂的創意中心所在。

總統蔡英文與高雄市長陳其邁現身大港開唱,觀看苗可麗和百合花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