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9・新聞

音樂媒體的未來是?Pitchfork將併入《GQ》所引起的憤怒與質疑

知名線上樂評網站 Pitchfork 昨日傳出將併入男性雜誌《GQ》的消息。其所屬的擁有的康泰納仕(Condé Nast)出版集團,在週三(1/17)透過首席內容官安娜・溫圖(Anna Wintour)的電子郵件,向 Pitchfork 員工發佈裁員消息。「我們正以併入 GQ 組織一舉,試圖調整 Pitchfork 的團隊結構。」該郵件寫道:「因此有一部分的 Pitchfork 同事,將在今天離開公司。」

信件發出後,Pitchfork 的總編輯普娃.帕特爾(Puja Patel)已確定離職,而一些失業的 Pitchfork 員工也轉向 X(以前是 Twitter)求職。代表 Pitchfork 的工會堅決譴責此一決定,並認為康泰納仕漠視了那些為公司作出貢獻的人。事實上,康泰納仕在去年 11 月便已確認,將裁減集團內的 5% 員工(約 270 名),以應對陷入困境的廣告市場和跌落的社群媒體流量。

Pitchfork 於 1996 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由當時還是唱片行店員的萊恩.薛伯(Ryan Schreiber)創立部落格,以其高度主觀、不留情的音樂評論文章及評分聞名。過去二十多年,Pitchfork 從最初的獨立音樂部落格,漸漸發展成具影響力的音樂媒體組織,直到 2015 年被康泰納仕收購後。當年,康泰納仕曾自豪地告訴《紐約時報》,收購 Pitchfork 將為他們吸引到「一群充滿熱情的千禧世代男性讀者」。

Pitchfork 創辦人萊恩.薛伯在推特上發文回應 Pitchfork 併入《GQ》組織的消息。

Pitchfork 的資深職員馬克・霍根(Marc Hogan),於 2004 年開始為 Pitchfork 撰寫文章。他表示:「我知道音樂新聞並不如腦科手術般複雜,但我真的為這份工作感到自豪,有幸與一群很棒的同事工作。但像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一樣,我今天被裁員了。」

《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音樂寫手阿曼達.佩特魯西奇(Amanda Petrusich)表示:「如果沒有 Pitchfork,我可能不會做這一行,對音樂的了解也不會這麼多。」她說:「對我親愛的朋友和同事來說,這是為『專輯評論』形式的敲響喪鐘。」

推特上有部分支持 Pitchfork 的讀者,紛紛響應貼出自己最喜歡的 Pitchfork 專輯評分截圖;也有不少歌迷嘲諷 Pitchfork 的自大,和 Pitchfork 曾針給予他們偶像的低分評價算總帳。

然而,曾受到 Pitchfork 嚴厲評論的音樂人,仍願意站出來支持這份刊物。製作人丹・勒薩克(Dan Le Sac)的專輯《Angles》,曾在 2008 年獲得 Pitchfork 0.2 分的評價。他在推特上表示:「Pitchfork 的衰退,對音樂人來說並非好事。我以身為該網站上,(可能是)最低分的紀錄持有者這樣說。」(編按:Pitchfork 曾針對多張專輯給出 0.0 分評價。)勒薩克強調:「不管你是否同意評論者的意見,音樂界始終需要更多的新聞報導,而不是更少。」

嘻哈廠牌 POW Recordings 創始人傑夫.韋斯(Jeff Weiss)也在推特上說:「我和大家一樣對於 Pitchfork 的新聞感到震驚與難過,我想向那邊的朋友及同事表示支持,他們在捍衛一個特別且重要的傳統,和日益嚴峻的挑戰作鬥爭。這是一個不明智的決定,在一個不明智的時代。」

傑夫.韋斯(Jeff Weiss)同時轉貼他在去年 9 月的推文批判道:「音樂新聞業的未來是 TikTok 和 YouTube 上的狂熱粉絲,他們偽裝成記者以獲得知名度,再借此向出售他們報導的藝人品牌商品、期望這些藝人轉貼到自己的 Instagram 上,這樣他們就能支付房租。真是太棒了。」

傑夫.韋斯為 Pitchfork 所捍衛的音樂評論價值辯護。

從報導 Arcade Fire、Grizzly Bear 等獨立樂團起家,有些本格派讀者對 Pitchfork 過去十年漸漸趨向「流行化」感到遺憾。這反應了音樂消費市場的無邊影響,但 Pitchfork 仍是當前知名的音樂媒體裡,極少數堅持每日發佈兩篇以上音樂評論長文的內容網站,且在近五年也力圖呈現更多元的音樂趨勢,將嘻哈、爵士樂、前衛電子音樂、全球音樂(Global Music)納入討論範圍,不再只侷限於歐美白人獨立搖滾樂團。

然而,這波裁員之中有許多女性及多元族裔的編輯遭殃,其中一位編輯 Jill Mapes 便在推特上諷刺:「我們花了八年的時間,試圖讓 Pitchfork 變得不那麼男性化(dude-ish),結果下場是併入到《GQ》裡。」

英國衛報評論,Pitchfork 併入男性雜誌《GQ》的決定,龔固了音樂是男性休閒娛樂的傳統概念,而這曾是 Pitchfork 許多女性及非二元性別編輯、寫手在 2010 年代曾試圖改變的事情。另外這也表明了康泰納仕認為,「音樂不過是另一種消費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能連結著許多小眾社群,值得仔細閱讀、紀錄、調查。」

Pitchfork 的評論曾經讓 Arcade Fire 的音樂躍入大眾視野,多年後也在 2022 年做出主唱溫・巴特勒(Win Butler)被多名女性指控性行為不檢點(巴特勒聲稱是有共識的婚外關係)的深度報導。衛報評論質疑 Pitchfork 併入《GQ》後,新的團隊是否仍敢做出這類型的報導,畢竟「評論型的媒體」和「與名流交際的媒體」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價值衝突。

事實上,Pitchfork 不是唯一一間落入困境的音樂媒體。在 2020 年,英國搖滾雜誌《Q》在創刊 34 年後宣告結束,而指標性的《NME》也在 2018 年停止印刷實體週刊,徒留線上版。

Pitchfork 的遭遇,屢被評論人拿來和 Bandcamp 際遇聯想。獨立音樂銷售平台 Bandcamp,在 2022 年被 Epic Games 收購,不到兩年又再度轉手,於 2023 年出售予音樂授權平台 Songtradr。Pitchfork 當時曾撰寫報導認為 Bandcamp 不僅僅是一個商店,還代表了一種文化;他們聲援 Bandcamp Daily 刊物對音樂討論有重要性,試圖在易主的裁員潮中,為 Bandcamp 編輯部保留資源人力。

參考新聞:衛報BBCNPR



avatar

作者 / 阿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