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年代美軍在台中帶來西洋音樂和搖滾樂,2014 年 Legacy 臺中正式成立促進許多演出,讓我們看到了臺中的活力。Legacy 本次舉辦了連續兩天的音樂產業講座,期待在這個音樂聚落透過主持人小樹老師和專業音樂人對談&觀眾們的交流,有更多更好玩的事情在這裡發生!
主持人:
小樹|StreetVoice 街聲音樂頻道總監
與談人:
鄭照新|台中市新聞局長
白紀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副教授/資深音樂人
馬天宗|Legacy 創辦人
小樹:這兩天的論壇交流匯集音樂產業內外的工作人員與社會大眾,前面四場講座讓我們聽見了許多想法及需求,請問三位對於臺中音樂產業的政策方面,會有哪些想像或未來規劃,來推動在地音樂產業走得更遠?如何打造所謂的音樂友善城市?
鄭局長:臺中目前具有 283 萬人口,不論是產業規模、經濟規模,都不容我們忽視臺中天然存在的音樂創作能量。我們這幾年發展的第一個重點主要放在戶外的大型展演活動,如搖滾臺中,場地位於捷運站旁的文心森林公園,在去年疫情解封超過 20 萬人次參與,坦白講交通方便是促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們在交通部分確實有一些需要努力的方向,像是行銷交通管道、相關接駁管道建置等,畢竟臺中是一個相對比較 widespread 的地方。
另外,除了搖滾臺中,浮現祭參與的人潮也很旺盛,同時也讓大家知道海線擁有好的空間能定期做表演,而春浪準備要在臺中連續辦超過第三年,打算在這邊駐紮下來,所以在大型音樂祭的經營上面,我們在這幾年有了一點點的成果。但是光這樣當然是不夠的,我們未來還要鼓勵大家在臺中進行表演,而該有的音樂補助,我們也要設法補助大家。
大型戶外音樂祭的類型是否能夠走向更多元也是我們關注的其中一個項目,比如今年 Water Bomb 有跟我們接觸、啤酒節也希望從高雄到臺中來,這代表許多音樂主創團隊有看到臺中的展演能量。相對地,我們也正在研究是否能透過一些措施來減輕大家的負擔,例如娛樂稅的減免、或是針對場地租借特別設定專案,讓進駐時段與表演時段的場地租金計價的方式有所區別等。
第二個發展的重點是促進音樂產業聚落的形成。例如臺中火車站旁有一個新民街倉庫群,我們想把這個地方打造成次文化的音樂基地,並發展相當程度的展演空間。首先,這個地方比較不用擔心製造聲音會影響周邊,且地點交通方便,鄰近火車站,附近補習班很多。
至於聚落發展形式的構想,今年七月我們有到日本的下北澤取經,當地有條街上有三四十間的 live house,他們的創辦人熱情地帶我一間間去看,我發現那些場館可容納的人數最小 50 人,最大 500 人,如果在特別的節日買一張票就可以去裡面所有的 live house 看表演,所以這些 live house 之間反而更具有一種彼此扶持跟合作的關係。這樣的氛圍如果能在臺中實現,我覺得可以讓臺中的音樂能量更迸發出來。
這部分我們都有盡量地向各界徵詢意見,文化局目前也承接了文資修復的任務。我們希望接下來文資修復的方向可以符合音樂人的需求,真正發揮出展演的目的跟功能性,也很期待這個聚落能與地方共生,甚至美化、發展出當地環境的特色,同時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
白老師:我一直覺得臺中的音樂能量很旺盛,小時候火車站前出來兩邊都是民歌餐廳,過去在唱片公司上班時出現所謂的校園巡迴,這都是在臺中發生的事。後來陸陸續續接觸一些臺中的團,我都覺得蠻好的,想法都很新。
我認為產業聚落的形成應該有它天然的條件,有次在市府開會我有舉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例子,它位於城市邊緣,因為房租便宜,有群藝術家開始聚集,彼此切磋的過程帶來資訊的流通,接著賣創作材料的、吃的、喝的、小酒館都來了。人總有休閒娛樂需求,便有許多人會去小酒館唱歌或是聽人唱歌,風氣形成後,自然有更多可以唱歌表演的環境紛紛林立。
聚落會形成一定有它的原因,而且一個生態系的經營是多面相的,不應只是把重點放在形式上的複製。因此有了音樂以後,要去把當地的場景佈置出來,讓人覺得進來這裡有錢賺,大家自然就會來,這是一個可以突破的地方。
只要這塊地方夠肥沃、大家願意互相支援,丟下種子就會發芽。讓在地玩團的樂手、音樂人等自然發展,他們會自己形成出這個產業該有的風貌,政府倒不用一開始就先設定好這個產業聚落裡一定要有一間一間的什麼,只要把那裡當成將來臺中流行音樂的一個指標性的地點,讓來臺中的人們會主動想去那裡混一下,像臺中爵士音樂節一樣,它就成功了。
馬哥:在 90 年代後我有觀察到臺中具有暗潮洶湧的音樂能量,尤其重金屬、龐克都是臺中的強項,這明明是很有能量的地方,卻沒有一個適合的形式能讓它完整地表現出來。我認為一旦有了突破口,暗潮洶湧會開始一個一個翻上地面,像是有較多的場館和出口出現後,作品、環境氛圍、商機這些能量的流動自然會慢慢地浮現。所以 Legacy 會蓋在這裡,就是希望能夠打開一個出口,讓這些暗潮洶湧可以流動、噴發出來。
在過去 20 年當中,不管是影視產業、流行音樂、還是劇場表演藝術產業,我都跟政府交流很多,每一屆的交流我都會提到:「倒水在漏水的桶子裡,不管倒多少水都會漏光;倒水在不漏水的桶子裡,倒一點點都可以累積。」我看到政府倒了 20 年的水,但是水都漏光了。政府應該做的不是只有倒水,而是先去把水桶修好,水桶修好只要倒水進去,水再多、再少都會留下來。
所以剛剛聽到局長的想法還蠻讓我如釋重負的,生態圈的經營真的不容易。延伸到白老師所講的,一個生態系的經營要從多種面向下去著手,不能只是形式化的 copy 別人的案例,我想更重要的是臺中有沒有辦法形塑具有臺中精神、臺中標誌的特色與風潮,吸引外地人特地過來參與。當然打造屬於臺中的產業聚落,可以去孕育更多人才發芽,並累積更多臺中的音樂能量,不過我們離真正符合臺中 283 萬人的音樂能量,其實還有一段很長的空間跟距離要走。
小樹:臺北、高雄有流行音樂中心,那之前提過的臺中小巨蛋概念,是已經在臺中想像的版圖裡頭了嗎?
鄭局長:這部分會牽涉到一些歷史的因素跟軌跡。在過去文化部還叫文建會時,在全國的規劃裡設了北流跟高流兩個點,當時並沒有規劃到臺中。我們覺得蠻可惜,後來在爭取預算時中央有給,但用來蓋的是大都會歌劇院,它是一個很好的展演空間,但容納人數量基本上落在 5000-6000 人,而且並非是以音樂為主的展演空間。
所以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臺中擁有較具規模的音樂展演空間,經過和音樂界的交流討論,目前會先以剛剛提到的新民街倉庫群來作為音樂產業聚落,讓中小型的演出可以先活絡。
另外,水湳本來有個中臺灣電影中心,原本屬電影業務,我們最近做了一些修正,讓它變成「臺中流行影音中心」,雖然簡稱叫中流,但是跟高流北流的規模還是有點差距,業務範圍也不太一樣。我們希望它未來能夠有音樂、AR 的元素進駐。它裡面具有 3000 人的容納空間,可以用來做旗艦規模的展演,我們希望能盡量滿足大家對於展演空間的選擇與需求。
白老師:要不要有個所謂的流行音樂中心,有個招牌、或是一個硬體設備在那裡,我個人覺得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點是希望臺中可以是一個真正創新的地方。如果能讓每個人的心中認同臺中是個中心,那它就是了。
至於發展品牌的部分,簽什麼樣的藝人、唱什麼樣的歌、製作、企劃、宣傳、發行,這中間已經不賺錢了,反而是藝人經濟這一塊:音樂祭、音樂節、live house 展演,以及創作者版權、著作權的代理等,才是比較能變現的,這兩塊應該是現階段比較需要去投注的地方。
馬哥:如果要做產業,政府的角色要非常小心,例如營運流行音樂中心究竟會不會幫助到產業本身,就特別需要謹慎思考。我一直覺得硬體建設在音樂或電影都不是最大的重點,反倒是軟體上如何變得豐富更需要重視。我原先並沒有意識到臺中人才的稀缺,我想這可能是近幾年臺中的能量正在釋放,因而產生更多人才需求。
如果 Legacy 可以在這件事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我們也非常樂意,過去我們曾經辦理過硬體的大師班,每一年也會辦理精心規劃的實習生計畫,所以接下來我們當然希望能以 Legacy 聚集大家的力量,跟新聞局一起做更多的人才培育。
公私部門面對音樂產業聚落的規劃與經營課題,除了參考國內外先例的發展進程,也須考量在地獨有的先天優勢與條件。若能帶領更多人看見臺中日益壯大的音樂能量,同時結合地方共生共榮的願景,形成良性的演出生態循環,在地音樂產業的前途勢必無可估量。
.ᐟ.ᐟ完整講座內容歡迎觀看以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