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7/1)的台北小巨蛋舞台上,獲得第 34 屆金曲獎肯定的得獎者們有的激動到淚灑舞台、有的慎重感恩。畢竟要從數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再到雀屏中選、得以接過金曲獎座的過程需要經過層層篩選,如此得來不易,也讓眾多音樂人們更加認真對待每件作品,以及珍惜每次得獎機會,如願獲獎往往也代表將收穫眾人的道賀與認可。
不過,這屆金曲獎的得獎名單中,以專輯《水逆》獲得最佳台語女歌手獎和最佳台語專輯獎的鄭宜農卻掀起兩極的討論。有不少聲音開始質疑她明明得的是台語的獎項,發表得獎感言時卻一句台語都沒說,批評她只是利用台語作為包裝和得獎的工具,並非真心對待這門語言,也讓許多熱愛台語的觀眾失望。支持者則認為本來就沒有規定感言一定要以獎項的語種發表,鄭宜農為了創作台語歌曲細心做了許多功課和準備,也讓更多年輕世代接觸到台語,才能得到多數評審肯定。
雙方的論點都各有依據,然而從支持方提出的過往影片可以看到,歷屆金曲獎的台語獎項得獎歌手也時常在發表感言時幾乎完全沒用上台語,舉凡台語歌手曹雅雯和「二姐」江蕙都是如此,卻未曾面對質疑;另外,在頒發原住民語的獎項時,感言全無使用原住民語的原住民歌手如葛西瓦、Matzka 也無人提出類似的疑慮,到鄭宜農時卻被嚴格審視,支持者們紛紛抨擊批評者根本是雙重標準。
斗膽分析,這次鄭宜農獲獎會引發論戰的原因並不單只是得獎感言未用台語,這更像是一個引信。還原甫宣布最佳台語女歌手獎得獎者的現場,媒體中心當即爆出一陣歡呼,更多是因為這的確是一個令人意料之外的選擇,無論是這張作品還是鄭宜農本人一直以來的形象,都與其他入圍的台語歌手有別,但可能也就是這種區別,已讓一些台語聽眾不太認同。
例如頒獎人陳雷、黃妃在引言時以流利的台語一搭一唱,尤其陳雷一身搶眼的藍色亮片西裝、充滿娛樂效果的舉止更讓典禮現場宛如瞬間回到 1980 年代的秀場,他們和前一位得到最佳台語男歌手獎的阿吉仔都幾乎全程使用台語互動。在這樣的對比下,當鄭宜農被唱名上台領獎時,彷彿一位誤闖他人廳堂的客人,又因未用台語致詞更顯格格不入,這才直接點燃這些聽眾心中的不滿。
《水逆》是鄭宜農第一次嘗試用全台語創作的作品,風格也與傳統台語歌曲大相徑庭,充滿實驗性質,在過程中請教了數位台語專家,就是為了確認作品最後能呈現更美麗且嚴謹的台語發音,但比起其他長期浸淫在台語音樂中的入圍者,鄭宜農交出的台語作品難免被認為不夠純熟和道地,甚至會被部分批評者稱為「假文青」、「用華語思考模式寫出的台語歌」。
反觀曹雅雯和江蕙等,皆是多年來唱紅無數台語金曲的優秀歌手,這大概是她們即使不用台語致詞,也不會有人敢懷疑他們在台語歌壇的地位和實力的原因;至於原住民語得獎者則是因為了解原住民語的群眾本就是相對少數,加上非原住民族身份的其他人,多半也不覺得自己有理由與資格對原住民歌手發表感言的方式下指導棋。
在本土意識崛起的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母語、研究台羅拼音,也連帶著更關心台語創作者的發展,或許認真回望就會發現,彼此的初衷其實都是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台語的重視。《水逆》的台語配唱製作人何欣穗就在某篇貼文下留言分享,許多年輕音樂人可能原本台語並不算老練,但他們有心學習、試圖找回自己的語言,並為台語流行音樂注入新血,應該給予更多鼓勵。
何欣穗的留言全文如下:
給所有說台語、懂得寫台語文的朋友。
金曲獎之後,我滑了一下臉書。
我訝異這次金曲獎的台語獎項,由鄭宜農獲獎時,說台語的你們有相當多負評,甚至有些人用諷刺的口吻,意指台語獲獎人上台說的感言卻不是台語。
首先我想表達的是,許多人現在不會說台語(或者不習慣說台語,連阿公阿嬤都跟著孫子孫女說「台灣國語」⋯⋯)、台語說得流利卻不會寫台語文,那是歷史的過錯,國民黨(禁止人民說母語)所造成的結果。這幾十年來,一些民主鬥士在艱難的時代裡慢慢爭取,於是漸漸民主、於是參政、於是慢慢找回台灣文化、於是有了台語新聞、現在的台語電視台⋯⋯⋯ 年輕的音樂朋友們也在學習,試圖找回自己的語言。就如同許多在城市裡長大的原住民朋友,某天突然驚醒,發現了解自己文化、學習自己族語是多麼地重要,進而開始學習創作屬於自己母語的歌曲,可能一開始也不是很純熟,但身邊如果一直有人拉一把,他的族語一定越來越好。
有很多人可能從小沒有適合的「環境」去學習台語?我不知道。或者,你們從小就是個台語流利、順暢的人?但,有些音樂人不是,他們習慣以華語思考,卻也急迫地想尋回自己的根。他們在學習,也很認真地在學習,那些努力是你沒有看見的,絕不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我們能說這是他們的「錯」嗎?在同時,他們為台語流行音樂注入新血:創新的編曲與弦律,這更不是壞事,以藝術來說,創新反而是很值得嘉獎的事!
如果本來就會台語的我們不去糾正、鼓勵、給予掌聲,只是在一旁嘲諷,那麼我們跟當時禁止我們說「方言」的國民黨有何不同呢?除了宜農上台時以華語致詞之外(但這個很重要嗎?她需要贏得選票嗎?),你用心聽過她的作品嗎?有細讀她用情感、用台語文描述的每一個故事嗎?我們是否可以心胸放寬一點,鼓勵年輕人說台語、學台語,把正確台語好好傳承(傳唱)下去?
(我自己:從女兒出生至今我都跟她說台語,她的台語非常流利,聽過她說話的大人們一定點頭如搗蒜。但,我們要去思考,以前的我們,有這樣的環境嗎?要記得喔:說方言會被罰錢,講台語水準低⋯⋯所以我,雖然在家都說台語,我卻一個台語文都不會寫不會拼,我大多數會看,但一個字都寫不出來,除非有一天我找到時間去學⋯⋯again,這是歷史的錯誤。)
最後我想說喔,本來就很會台語真的沒有非常了不起,因為「她」本來就是我們的母語,只是以前被禁止了(若小學開始就教台文的話我們現在哪需要學?)會微笑著去包容並鼓勵那些想去用台語創作音樂、想去學習母語的人,才能讓越來越多人愛用台語,不然,人家才試一次就讓你們罵完了誰還敢用台語創作?希望你們懂我說的。
我們一步一步來好嗎。我要先恭喜宜農,願意勇敢地踏出她的第一步,過程中她花了許多時間認真學習、修改、了解台語文奧妙的詞句,我自認她得獎是實至名歸。希望熱情、心胸寬大的台灣人可以幫忙檢視,不吝嗇且適時地給予鼓勵,用這些正面積極的精神來取代所有的冷嘲熱諷好嗎?大家加油!也謝謝有你們,台語得以繼續生存。❤️
#謝謝你們花時間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