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實體專輯銷售榮光不再,但各種為音樂人服務的平台卻越來越多,讓樂團及歌手有更多管道行銷音樂、販售表演甚至是透過其他特殊方式獲利。只要你的創作夠好或者有新奇的點子,透過一些合適的網路服務,民眾就可能為你買單!
Blow 今日為各位樂團朋友整理了國內外7種生財之道,也許有些你已經熟知,也許有些你從沒思考過這些可能性,總之,路過的朋友,歡迎參考參考,十年前的音樂圈可都還沒有出現這些平台喔!
1. 群眾募資
美國境內最有名的莫屬於 Kickstarter ,尤其歌手 Amanda Palmer 在此成功募得一百二十萬美金展開巡演、發行專輯,為音樂類的募款專案首開先例。相較於 Kickstarter 只對美國、英國、加拿大開放,並對專案主題訂立嚴苛的條件和時間限制,另一個崛起的募資平台 IndieGoGo 以國際為導向,主題更為開放,常能見到千奇百怪的專案,募資時間也更具有彈性。2013年才創立的 Patreon ,經營模式又異於前述兩個平台, Patreon 以創作者為主要對象,讓他們能以自己的作品吸引固定的訂閱用戶來成為贊助者,創作者能持續地發表,贊助者也能不斷看到自己有興趣的新東西,這個模式更能幫助獨立音樂人長期培養樂迷。
而台灣有 flyingV 和 HereO 等群眾募資平台,不少獨立樂團已成功募款發專輯或者進行演出,像是新生代創作樂團巨大的轟鳴就在 flyingV 得到樂迷支持而順利發行EP《登鸛雀樓》;由光引擎吉他手 Ken 發起的肯周樂隊,也在此募得資金推出專輯《超時空點唱機》, Space Cake 的最新創作則透過 HereO 獲得發片金援。
2. 樂迷專屬體驗回饋
某些人可能會認為 PledgeMusic 也是募資平台的一種,不過某種層面上,它的運作模式改變了國外音樂市場的宣傳方式。這個平台完全以「音樂」為主要內容,它讓樂迷事先為還沒發行的專輯付款,並參與整個製作過程,付不同的金額會得到不同的回饋,簡單的像簽名唱片、專屬混音、珍貴的影片或 Demo 等等,若你選擇付更多錢,就有可能得到一些特別的私人體驗,例如:音樂人可能會打電話跟你聊天、到你辦的派對上唱歌或者跟你去釣魚。無論如何,資助者都能下載之後上架的歌曲,這也變成樂團或歌手行銷自己新專輯的方式之一。有許多不乏資金的知名樂團或音樂人,如:OK Go 、 Imogen Heap 、 The Lumineers 都曾透過 PledgeMusic 提出專案。
BandPage 則是附屬於 Facebook 的服務之一,原本是讓樂團能夠在粉絲專頁放上音樂,後來發展為讓樂團提供樂迷「專屬體驗」的服務。雖然台灣樂團較少使用此功能,但 BandPage 讓樂團不只能販售實體商品,還可以藉由一些「專屬體驗」像:一對一的吉他教學、演唱會前來場聯誼球賽、簡單的會面…等賺取額外收入。這些方式使音樂人和自己的歌迷進行更積極、雙向的交流與互動。
3. 周邊商品線上販售
樂團靠著各種周邊來增加收入已經不是新聞,不過除了在演唱會現場擺攤,或者用 Google 做簡易的訂購單外,已經有平台提供線上機制,讓樂團可以自行銷售商品。前述的 BandPage 就是其一,而 Spotify 在國外也已開放讓音樂人販售周邊及活動票券,當樂團巡迴到不同城市,Spotify 還會提醒他們的粉絲相關資訊。隨著 Spotify 台灣用戶增加, 或許未來也會提供本地音樂人更多功能,為他們創造更多收益的方式;也期待之後台灣有類似平台,讓樂團可以自己開店賣東西,也提供樂迷一個好聽又好逛的「音樂市集」。
4. 線上演唱會收入
線上影音是當前最熱門的網路服務之一,如今國外有 StageIt 和 Concert Window 等網站讓樂團舉辦收費的全球直播演唱會,目前大部分的收費模式是「隨你付」並且鼓勵樂迷再支付小費。實際在上面舉辦過演唱會的使用者說,在「隨你付」模式之下,他平均每個人收到5元美金,就一場在客廳舉行的演唱會而言,這樣的收入並不差。
台灣則有「樂人」專門拍攝樂團和歌手一鏡到底的現場演唱,不僅只有主流歌手,歌曲在 StreetVoice 網站屢屢登上排行榜的洪安妮、三十萬年老虎鉗、廖文強等等都曾在樂人頻道獻聲。雖然目前沒有收費模式,但是藉由音樂人在影片展現的現場魅力,或許能吸引更多有興趣的粉絲買票進場支持。
5. 數位下載分潤
雖然「下載」近兩年不是這麼熱門,但相較於被聆聽數萬次才能分得一點零頭的串流模式,下載分潤對音樂人來說仍是較實際的獲益。iTunes Store 是全球知名的數位音樂商店,可惜上架條件嚴格,一般樂團只能透過版權公司或唱片公司代理銷售,無法自行上傳或自行與該平台簽約。台灣則有 iNDIEVOX 讓獨立音樂人自由地販售原創歌曲,版權擁有者可以自訂售價,甚至設定「隨你付」讓聽眾自行決定價格,不失為一個宣傳的好方法。除此之外,來自美國、現在有不少台灣樂團在使用的 BandCamp 也提供類似服務。
6. 串流平台的廣告收益
還記得 Blow 吹音樂前陣子做過的串流專題嗎?雖然串流服務看來沒有為獨立音樂人、廠牌帶來金錢上的收益,但國外現在有一些業者如 Audiam 、 INDMusic 、 Fullscreen 、 Maker Studios 幫樂團、歌手及廠牌,收取其在 YouTube 、 Spotify 等平台上的廣告費用,其中幾間經營多種娛樂事業的公司還進一步幫創作者們與贊助商進行協商,藉由在 YouTube 的頻道和影片內容取得廠商贊助。台灣現在也有 VS Media 在幫音樂人進行相關服務。
7. 支持者贊助
YouTube 去年在澳洲、日本、墨西哥、及美國開展了「支持者贊助」(Fan Funding)服務,其實有點類似「打賞」的概念,只要影片內容提供者申請服務,就可以讓其他用戶給予贊助,因此群眾在 YouTube 上看到欣賞的內容,就可實際以金錢表示支持。擁有許多 MV、經常自製小短片等影音內容的音樂人,不妨期待之後 YouTube 台灣版會推出此功能。
參考資料:Digital Music News
想知道更多樂團行銷撇步嗎?2/2、2/9、3/9 Packer 將在台中、台北、高雄舉辦數位行銷講座,邀請到 StreetVoice 音樂總監小樹、YouTube 台灣區經理 Marty、iNDIEVOX 創辦人吳柏蒼,與 Spotify 亞洲區版權總監王詠怡,和樂團創作人及廠牌音樂夥伴分享宣傳實務經驗。獨立音樂人絕對必修、各種操作應用技巧即將為您一舉釋疑!
2015.02.02(一) 7:30 – 9:30pm @ 台中 Forro Cafe
講者: StreetVoice 音樂總監小樹、YouTube 台灣區經理 Marty、iNDIEVOX 創辦人吳柏蒼
2015.02.09(一) 7:30 – 9:30pm @ 台北 好丘 信義店
講者: Spotify 亞洲區版權總監王詠怡、StreetVoice 音樂總監小樹、iNDIEVOX 創辦人吳柏蒼
2015.03.09(一) 7:30 – 9:30pm @ 高雄 In Our Time
講者: iNDIEVOX 創辦人吳柏蒼、YouTube 台灣區經理 Marty、StreetVoice 音樂總監小樹
指導單位: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