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2・議題

在生活的縫隙裡找光:我讀阿爆《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

前些日子有個剛認識的朋友問我,為什麼會想在音樂產業工作,他說:「把興趣當成工作不是會很痛苦嗎?」面對這挺理所當然,卻也很久沒有想到的一題,我在千頭萬緒中擠出了另一個問句:「可能會在音樂產業繼續待著的人,都有一種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會死掉的特質吧?」

如果比起音樂更在乎其他事情,早就轉行了。但如果是一直把音樂的順位擺很前面的人,再怎麼轉去別處,我想都還是會在某個時間點回到音樂工作上;不論最後是在幕前發片、表演,或是在幕後做製作、寫歌、企劃、宣傳。「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我常常覺得,最有效檢視一件事在自己心裡真正的重量,就是當有人用「不爽不要做」挑戰你時,你會意識到自己還想繼續做,並且為方才哭天搶地靠夭的表現感到有點羞愧⋯⋯

自《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獲金曲獎肯定已經兩年過去了,阿爆和聯經出版合作的新書《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在 5 月第一週,用挺突然的狀態誕生在這個世界上。那份「突然」很符合阿爆的作風,不是亂無章法地發表,而是自然感受到現在是「對的時機」,因此讓作品不拖泥帶水地現身。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是在 2022 母親節第一批入手此書的讀者,刷刷翻閱到阿爆如何和 vuvu、媽媽一起作《東排三聲代》,以及阿爆媽媽治療癌症到最後一天的段落,大概就能懂為什麼這是「對的時機」了。

《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用相當流暢、簡潔,卻保留阿爆說話口吻的方式,寫成了四個章節的「阿爆養成記」。章與章之間,也加入了阿爆親朋好友們的側寫作為觀點補充,包括妹妹、小阿姨、音樂夥伴 Brandy,甚至經營中醫診所的前老闆。有些故事我是已經知道的,各家媒體專訪也曾寫過,然而透過阿爆的第一人稱口吻再看一遍,又多了些情緒細節;像是有聲書般,我總想像阿爆用她的聲音把書裡的一字一句講出來,有時分貝轉大、激昂噴笑,有時收束情緒、低語獨白,結果常常讀著笑著就濕了眼眶。

我和寫序的鄭宜農一樣,對於書裡的幽默字句,為什麼屢屢透露出一股催淚暖意感到好奇。現在想想,可能是因為阿爆把很多挫折跟辛苦都藏到深處,或用轉念的方式表達,讓你不覺得她是在苦中作樂,而是認認真真地體驗著人生,即使一時的成就煙消雲散也無怨尤,因為她反而更能知道自己的根是什麼,最想守護的是什麼。

第一次得金曲獎後唱片公司倒了、和 Brandy 說開對表演事業的不同期待、在護理師工作上遇到的生死現場、因為少數身份曾遇到的誤解、敵意或偏見⋯⋯她沒有放大不幸,更不責怪誰,只是冷靜地帶著你觀察這些經歷裡的細節,如何讓自己對「不同的人」更具洞察力,因此能自在面對不同的意見、文化、創作領域,成為一座「橋樑」。她甚至不會拿心靈的堅強自吹自擂,僅說自己從小個性大喇喇、愛笑、粗線條,所以不會太在意這些事,以退為進。

許多人在描述阿爆時往往會提她的聰穎與執行力,以及令人安心的特質。但她並不是完人,在書中側寫的前老闆說她很常遲到,Arase 阿拉斯則爆料她曾經把錄影用的道具豆花吃掉,可是這些「缺點」反而讓讀者更覺得親近。「普通女神」不習於裝酷,就像不習於放大痛苦;我想大家覺得靠近她會很安心,是因為她相信,一個人在放鬆的時候就能自然做出最好的表現,並且願意回應你的真心需要而慷慨分享。看到最後一節,給母語音樂創作者的經驗忠告後,翻回首頁,她的書名「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早已安上了,號召你一起向陽走的熱切。

在生活的縫隙裡找光的人,已經自成一道光了。這陣子工作遇到瓶頸時,常常會想著阿爆的音樂和書裡的故事,獲得一些能量。試著像她一樣不去過度放大痛苦,讓一切疑惑都化成前行的能量。

後記:讀書時回頭聽《東排三聲代》,偶然發現阿爆版的〈頭目結婚曲〉裡,電子琴及木吉他編曲和 Sting 的〈Shape of My Heart〉如出一轍!阿爆跟我說,這首歌的編曲人真的是 Sting 的歌迷。沒想到排灣古調可以和英國成人抒情曲互通聲息!然後〈中場休息曲〉和〈djekuac 腳步〉的結合實在太美好,搏命一生推。

圖片提供: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