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5・吹專訪

用「窗景」串聯每個心繫島嶼的力量——詩人、詞人王小苗談「小島窗光」計畫

「歡迎來到小島窗光!你可以瀏覽別人的窗景,或打開窗分享你的視野。讓煩悶透透氣,讓正在經歷困難的我們,更有勇氣前行。」

今年 6 月初,一個名為「小島窗光」的網站在社群上頻頻被分享,為瘟疫期間封鎖的四面牆生活,開啟了人與人之間視野連結的可能。當你點進小島窗光,首先迎接你的便是開篇那句簡單卻鼓舞人心的話,以及來自世界各地所投稿的窗景,其中有住在國外的台灣人,也有住在台灣的外國人;有匿名的素人,也有創意產業的歌手、劇場演員、製作人。無論身在何處或擁有何種身分,他們投稿的共通動機是「心繫著台灣這座島」。

或許你也曾瀏覽小島窗光只是還不知道,這整個計畫,其實來自於一位台灣詩人、詞人、音樂人的溫柔願望。

身為小島窗光創意總監的王小苗,不僅是一位詩人、作家,更是音樂產業裡受人信賴的 A&R、唱片企劃、作詞人,代表作包括:魏如萱〈你是不會當樹嗎〉、〈開始和結束之間〉、陳奕迅〈你為什麼哭了呢〉等等。2020 年,她曾推出《邪惡的純真》詩集及同名概念專輯,邀請到陳建騏製作,徐佳瑩、吳青峰、房東的貓、洪佩瑜參與演唱;在《邪惡的純真》裡,你可以清楚體會她連結文字、影音創作的想像力,風格柔美且憂傷如一粒白色塵埃。

關於小島窗光的源起,王小苗曾在臉書上寫到,因為自己的妹妹是醫療相關防疫人員,很早就察覺到疫情的不對勁;看著妹妹的辛苦與辛酸,一度認為自己的專業幫不上忙的她,在居家繼續工作的過程中,赫然想起了國外網站「交換窗景」(WindowSwap),因此召集了身邊的年輕夥伴,在台灣島上發起行動。她解釋:「《小島窗光》的英文命名為 “A View Outside”,除了相信每個人的窗前自成風景,也希望在台灣疫情紛擾的此刻,從不同視角的觀點中,生成多一點點的同理。」

從團隊成員的身分到窗景之於她的意義,王小苗面對線上訪題知無不言,給了十分啟迪人心的回應。因為王小苗的工作身分,小島窗光很自然地收集到許多幕前幕後的創作者、音樂人的投稿與支持,我們也藉此詢問她所看見的音樂產業變動。至截稿為止,小島窗光已蒐集到超過 500 扇投稿,上傳超過 250 個窗景,據說有觀眾看了兩個小時不停歇!以下是 Blow 吹音樂與王小苗,透過線上訪問「小島窗光」的幕後故事問答:

Q:「小島窗光」來自於國外網站「交換窗景」的啟發,為了在台灣施行,你們作了哪些在地設定呢?

苗:去年國外疫情熾熱的時候,我的朋友傳給我 WindowSwap 的網站,我印象很深刻。即便 2020 年在台灣,我們很幸運地仍能自由行動與生活,但我們依然對於旅行小心翼翼,連結國外的國境也是封閉的。我記得當時我打開 WindowSwap 的網站,看見遠方窗景躍然眼前,那瞬間我感到一種非常細微的放鬆與快樂。明明是不可能抵達的地方,卻能透過簡單的創作形式,突破限制,為人們創造了喘息的空間,對我來說那是很棒的經驗。

因此在 2021 年,台灣疫情突然爆發之際,我想起了那個美好的網站使用經驗。也因為真實警戒帶來的隔離,長時間待在家中的我,感受到了連結牆內與牆外的那扇窗更深刻的意義。我腦海中突然就出現了,想把我感受過的美好經驗,分享給別人的想法。

想法出現的當下,也立刻有一個直覺,「小島窗光」雖然啟發自 WindowSwap,但我構想行動的意圖,和原網站還是不一樣的。WindowSwap 裡的窗景比較像是,來自世界各地精選過的美好旅行,而我主要想邀請串連的窗戶,其實一開始只朝向台灣這片小島去做設定。

我想串連的是從島內匯集的力量,是無論任何原因,對這片島嶼心有所繫的人。疫情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看見了,往外台灣面對國際情勢的艱困與不易,往內則是有針對各種公共政策立場不一的聲音紛擾。而我認為能讓人互生同理的方式,唯有設身處地的交換立場與彼此聆聽。雖然「小島窗光」只是一個微小的計畫,但也許透過不一樣的眼睛看出去,能帶來一些不同的視野和陪伴。

台灣的窗景有時並不美麗,城市裡被鐵窗侷限住的居家空間比比皆是,但當我們願意分享自己的視野時,便有機會看見比美麗更真實的力量。

Q:可以介紹一下跟你一起參與這個企劃的夥伴們嗎?團隊成員似乎都非常年輕,也多半有音樂產業背景。

「小島窗光」主要的團隊成員包含我總共有七位,除了文案禹晴、行銷公關 Isa 是新朋友之外,其他都是曾跟我一起工作過的神奇寶貝。大部分成員都很年輕(有五位不超過 26 歲),共同特質是行動力強、具創作熱情,也各自擁有擅長的表達工具。

專案經理黃子瑋,不講話時長得有點像王力宏,擅長音樂經紀與現場演出執行,目前是 LINION 與洪佩瑜的執行經紀。視覺介面設計師陳關文,是樂團「藍色窗簾」的大提琴手,剛從紐約大學互動設計研究所畢業,具有音樂專輯與演出視覺等設計經驗。網頁程式與互動設計師張文瀚,專長橫跨數位藝術、遊戲開發、網頁互動、全景影像與虛擬實境等,之前我的詩集專輯推出單曲試聽《散步試聽新歌:吳青峰 – 你的影子是我的海》,就是和文瀚合作,有趣的是,文瀚同時也是一位演唱會樂手,曾經擔任鄭興的巡迴貝斯手。

文案設計與社群管理陳禹晴,曾專職於知名手機品牌文案與社群行銷,是一位擁有敏銳行銷嗅覺的寫作者,喜歡各種娛樂活動,特色是一稱讚她文案寫得好,她就會立刻下線。行銷公關 Isa,剛卸下 YouTube 與 Google 人的身份,持續活躍在科技業與娛樂產業之間,在團隊中角色宛如湖中女神,負責對外溝通、滿足眾人奇怪願望,她幻想有朝一日成為攝影師或人魚。金流顧問許恩嘉,具有集資計畫與平台營運的專業,因為特別擅長聊天和使用可愛貼圖,所以也被團隊封為小天使擔當。

一開始,我是無意間,在某個工作群組,提起了想做一個交換窗戶網站(那時還沒有取名「小島窗光」)的想法,子瑋第一時間回應了這個提案,並自告奮勇擔任專案經理。多虧有子瑋的協助,我們在 1~2 天內就湊滿了團隊成員,每個人聽到計畫內容都很喜歡,也立刻答應一起開始執行。就像「小島窗光」網站裡「關於我們」所寫的內容,在深感無力的此時,我們都很希望能夠一起做點什麼。

「小島窗光」不只有台灣小島上的窗景,也有在國外的台灣人投稿。這位「35 樓」其實還有別的故事(見文後)。

Q:小島窗光從計畫到上線花了多久的時間?在專案的企劃過程中,有遇上什麼困難及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從想法出現、組織團隊、正式展開企劃與製作、蒐集第一波私下邀稿到網站完成上線,總共 18 天。印象深刻的事,是團隊成員彼此平常都各有工作,只能貢獻自己零碎的休息時間和假日給「小島窗光」,恰好也因為視覺設計師關文住在紐約,我們經常透過午夜連線推進進度,能在時間有限的條件之下,快速有默契地完成網站,我們都覺得非常感動。

上線前的困難,是我們能接觸到的人際網絡有限,窗景投稿的規格也必須設定基本限制。比方說一開始有設定希望能蒐集到外送員、長照機構照護人員的窗景,但透過朋友間接接觸、聯繫後,發現並非每個人都能輕易跨越拍攝影片的基礎技術門檻。因此只靠內部成員蒐集到的視角還是有限。

上線後的困難,則是面臨維持網站運作的人力緊繃。隨著投稿變多,審查影片的時間,和將影片按照流程上線的時間,似乎超出我們人力負擔(影片上線流程其實是很複雜的)。而為了節省審稿時間,社群管理上,也需花力氣在官方 Instagram 推廣正確的投稿流程和規格。這些部分都很感謝團隊成員們,主動運用私人時間去完成協調和合作,幫助了網站得以持續運作。

Q:窗景對你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帶有什麼力量?

關於窗戶,我寫過一首詩作,命名為〈詩的誕生〉:

一座密閉的城堡
打開窗戶
迎接氣流的經過
那也是
音樂的由來

年少時我學習小號的吹奏,管樂是透過對氣流的開啟與阻擋而創造的聲音。那時候開始,我逐漸體會,如果萬物只有高聳堅固的城牆與保護,沒有空間餘留、沒有風的流動,就沒有詩歌和音樂。

而窗戶,正是打破了緊閉心扉的那扇通道,它連結了內在與外在的物理與心理時空,開啟了人們對於不可預知的更遠處和下一秒的期待。

臺灣手藺的窗景

Q:「窗景」可以用一張靜態照片簡單呈現,然而「小島窗光」卻以影片搭上聲音和一句話的方式呈現,為什麼會如此安排呢?

謝謝你用心的觀察,很高興有人發現了這些細微的設計。

製作網站時,我們曾考慮過不同的視覺呈現形式,包含在對現今為數眾多的手機慣用者更加友善的前提之下,是否開放照片或是直式影片投稿?但後來對於這些提議,我們都沒有採用。主因仍是回歸對於網站最佳使用體驗上的追求。

橫幅滿版、720P 以上的高畫質,以及固定鏡位的長鏡頭流動影像等視覺元素,加上無意識的環境音,模仿了現實中我們經驗觀看與感受時間經過的身體感(我會稱之為現象學式的凝視),藉此共同形塑在每一扇窗被打開之時,引導使用者立即進入另一個人的日常凝視與身體感受。這個奠基於現實,又致力於超越現實的魔幻感,我個人認為是「小島窗光」最迷人之處。網路與新媒體,幫助這種連結私密與公眾的共感被實現,彷彿吉卜力的《霍爾的移動城堡》,門一打開,便身處他方。

而我個人對美學形式的偏執所造成的製作困難,很幸運有團隊成員提供技術去補足和支持。例如手機版的「小島窗光」,便特別設計了讓使用者「左右挪移畫面」以觀看完整窗景的互動功能,適合桌機或筆電開啟的電腦網頁版本,則提供觀者最遼闊的滿版視野瀏覽體驗。

關於網頁裡出現一句話的構思,我將之定位為內在聲音的露出。我觀察台灣人普遍害羞於表達內心想法,若引導使用者以文字寫出,會比較容易讓人願意分享。雖然使用者以文字書寫,但轉換成「小島窗光」的動態媒體形式時,你會感覺到那些文字好像有聲音,唸得出來,成為了日常沈默中的獨白。

結合到電玩的窗景

Q:你自己在欣賞他人的窗景時,會特別觀察什麼細節?瀏覽的時候都在想甚麼事?

我們曾經聽說有不認識的使用者,在「小島窗光」上線後,獨自一個人瀏覽了將近兩個小時。那時我覺得蠻不可思議的,想說是在……看電影嗎?哈哈哈。但後來有一次我自己深夜默默打開網站,開始瀏覽後,不知不覺也看了很久。

因為每一扇窗景似乎都帶來不同的細節。有時候我會被鐵窗的花樣吸引,有時候好奇這扇窗真實位置座落哪裡,也有純粹看光線,或看窗內的傢俱擺設想像一個人的生活情境,然後特別喜歡窗外有自然植物或能看見海洋的窗景。

瀏覽的時候,通常什麼也沒在想。

Q:介紹中提及,剛開始私下第一波邀稿中,邀來不同居住地、不同職業別的人們參與。請問當時邀請了哪些人呢?為什麼會找不一樣地區的人(甚至非台灣島內的投稿)?

首先有特別邀請醫生、防疫人員、空姐、外送員與長照機構工作者等,受到疫情影響程度較高的職業別。接著是從我與團隊成員各自熟悉的領域去邀請有公眾影響力的人,例如我認識較多影像導演或藝文創作者,專案經理子瑋對新世代音樂人比較熟悉,行銷公關 Isa 具有跨國界跨行業的各種人脈,我們便分頭邀請。

另外也邀請住在國外的台灣人與住在台灣的外國人,目前網站裡有來自日本、新加坡、塞普勒斯、芬蘭、義大利、英國與美國等地的國外窗景,希望邀來不同視野與台灣之間的連結。

地區方面則是盡可能從台灣的北中南東甚至外島都去邀請。台灣雖然面積不大,但作為四面環海的島嶼,其實各處有細節相異的風光,窗景當然也有不同的美麗。

Q:目前總共蒐集到多少扇窗?每天會收到多少投稿?

目前後台有超過 500 扇窗戶,符合規格、已通過審查上傳有約 250 扇窗戶。每天大約收到 10~30 扇(或更多也有)數量不等的窗戶。

Q:團隊在挑選窗景時有什麼「標準」嗎?令你印象深刻的投稿有哪些?

主要還是規格上的標準,為了讓瀏覽者有舒服的經驗,我們設定投稿需符合「橫式滿版、時長盡可能延續 2~3 分鐘、不過度晃動、聲音不能刺耳尖銳或噪點過多、720P以上的高畫質影片」。

至於令我印象深刻的投稿:

我現在立刻想到的,有從飛機窗上俯視台灣土地的「凱西」。將高空中的夕陽帶來我們眼前的「隔離當日常的空姐」。謹守崗位,呼籲大家盡可能待在家的「一個醫生」。為了安慰無法返鄉的女兒,特地拍攝了家鄉美景的「農婦」。從芬蘭捎來祝福與平靜海面的「Julia」。雖然心中害怕,仍願意勇敢打開窗戶與他人分享的海外遊子「承欣」(這支影片必須耐心看到最後)。寧靜展現台灣老公寓磚牆與鐵窗之美的「徒步者」。紀錄了島上某個角落,有人正默默編織藺草,生活一如往常的「臺灣手藺」。對於誕生於疫情時期的新生命的深情凝望「bill+」。彷彿化身書架上一本本折射出午後餘暉的書籍,安靜等待讀者回來的「一個圖書館員」。警語般揭示又飽含詩意的「羅景壬」。

最後是我自己的窗景「Miao」,以及與這扇窗景遙遙對應的「35 樓」。「35 樓」和我,其實是親近的家人關係,在疫情期間,我們共同面臨了某位家中長輩驟逝的遺憾。而透過這兩扇窗景,你會看見兩種完全不同的視角,卻有一樣的想念。

王小苗的窗景

Q:身處音樂產業之中,你對於這次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有哪些切身的感受或觀察?

我認為疫情對音樂產業最大的影響,是將一切音樂活動轉為線上的加速化。隨著手機成為日常生活必備物件,這原本已是無法阻擋的趨勢,這場疫情讓從業人員更快適應並正面去面向這個趨勢,從企劃思維、創作形式、專業技術設備到後端行銷策略等,都帶來了加速升級的效應。

雖然很想念與人們近距離互動的現場音樂表演,但因應疫情而生的各種線上創意企劃也都非常有趣。例如最近許多表演者都嘗試了宅錄配唱與視訊影片的拍攝剪輯,而線上直播演唱會,從免費到付費,從需特邀機制的特定小房間,到大型無人演唱會場地,甚至結合線下外送產品與線上同步演出的形式,都有人嘗試。未來線上演唱會的內容,會更容易和 OTT 平台做結合,讓更多人能夠宅在家中,隨時隨地參與喜歡的演唱會。

而大眾接觸音樂演出的視野,從創作者現身的公領域舞台,轉回其私人家宅之中,這也會讓原本只出現在舞台上的演出者,變得更像身邊親近的朋友。這在年輕一代音樂人的社群互動姿態上,早已自然形成趨勢。公眾人物,因為有了一層網路距離作為安全保護,更願意適度顯露自己除了音樂專業的另外一面。

比方說「小島窗光」邀來的音樂創作者們,原本鼓勵他們可以拍攝自己創作時的畫面,或置入自己的音樂作品等,但我們後來發現回傳的窗景影片,有更多比例是如實紀錄了他們真正的日常生活與環境音景。也許是疫情讓我們感覺坐上同一艘船,珍惜並認同彼此都是普通的平凡人,浮沈在同一座海洋之上。

歌手許茹芸的窗景

Q:無論投稿或邀約,目前已知有哪些音樂人參與了這個活動?有什麼鼓勵或感謝的話想在報導裡對他們說?

參與邀稿的音樂人(包含幕前歌手、劇場演員&製作人等):許茹芸、陳建騏、LINION、洪佩瑜、藍婷、蔡佩軒、賴珮如、范書雅、左光平、宋柏緯、夕陽音樂(落日飛車)、柯泯薰、蕭賀碩跟黃婷。

參與邀稿的影像導演:比爾賈、劉明群、羅景壬、陳慧翎、周韋辰、連奕琦。

以上是有公開署名的,幕後也有不少歌手跟樂團的經紀人們匿名響應,此外低調沒有署名的還有作曲家、音樂企劃和視覺特效動畫師等等。

「小島窗光」許多團隊成員和音樂產業有淵源:我自己是寫詞人與音樂企劃;子瑋是音樂執行經紀(LINION、洪佩瑜);關文是音樂相關視覺設計師、樂團「藍色窗簾」大提琴手;文瀚是鄭興巡演合作貝斯手,Isa 則是 HUSH 的經紀人。

我們很感謝身邊的音樂人好友們,對於「小島窗光」的支持與響應。疫情衝擊下,很多事情變了樣,而把溫暖帶到人們面前,本來就是這群創作人擅長的事情,很感謝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生活一隅。也很謝謝五月天的瑪莎,在自己的社群媒體上推薦了「小島窗光」,果然刷新了網站的流量。

Q:疫情減緩後,自己最想做哪些事情呢?

想去學剪頭髮。開車。放長假。去很遠的地方流浪。

Q:從《邪惡的純真》到「小島窗光」,都能感覺到小苗無遠弗屆的想像力與執行力,接下來個人還有什麼計畫可以透露的嗎?

(先謝謝你的稱讚呀)

我的新詩集正在製作中,希望今年能順利出版(如果我不發懶的話)。下半年計畫和音樂人洪佩瑜一起開始新的音樂作品與專場演出企劃,我們可能也會有錄製廢話連篇 Podcast 的計畫,希望會有人聽,哈哈哈。(吹編輯擅自代替讀者回答:會的會的!)

你也可以開始瀏覽或投稿自己的>>>>>>「小島窗光

圖片提供/小島窗光製作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