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8・議題

【這些專輯十歲了!】2011年20張台灣原創音樂專輯精選回顧

該怎麼形容 2011 年的台灣流行音樂?最直觀的描述或許是「大豐收」:流行歌手如林宥嘉《美妙生活》、田馥甄《My Love》、林俊傑《學不會》、A-Lin《寂寞不痛》與蔡健雅《說到愛》是市場上的高傳唱作,而在醞釀爆發的獨立音樂場景裡,落日飛車、鄭宜農、以莉高露等也分別交出風格鮮明的首張專輯。

搭著《StreetVoice 冬季選集》,彼時的大學生認識了當時最新一批音樂創作人,並隨網路平台開展自己聽音樂的新管道。其中,一支名「為那我懂你意思了」因為〈所以我停下來〉MV 爆紅,成為厭世風潮的先鋒;另一位唱著〈波希米亞〉的 HUSH 尚處在樂團時期,寫歌才華卻已如團名 hush! 裡的半形驚嘆,讓人難以忽視。

那一年,人們在馬雅預言 2012 世界毀滅的想像裡,緊抓著每場災厄提心吊膽。3 月 11 日的日本東北大地震及海嘯,導致福島核災震撼全球,7 月的泰國南部則因為暴雨引發洪災,半年來影響兩百萬戶居民。五月天以《第二人生》回應,一口氣推出兩種不同曲序的專輯版本,讓感到不安的耳朵紛紛搭上〈諾亞方舟〉,面對〈2012〉的存亡抉擇。蘇打綠也隨吉他手阿福入伍,暫停概念龐大的「韋瓦第計畫」,以《你在煩惱什麼》裡簡單溫暖的流行詞曲慰藉人心。

那一年,歐美政府身處各自的債務風暴中,「蘋果」賈伯斯過世,新興社群媒體如臉書仍被視為反權威、去中心的創新平台,促動中東追求民主化的「阿拉伯之春」,又啟發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網路的力量帶來新的運動格局與流行語言,透視這股能量的陳珊妮運用到《I Love You, John》裡,也預告她後續在作品裡針砭網路科技霸權的先馳動機。

當世界劇烈變動,台灣並未完全隔絕於外:「福島核災」刺激台灣的反核運動再起高峰,「塑化劑」讓民間對食安問題有更強的警覺,「江國慶案」亦將死刑存廢的人權議題推往聚光燈下。此時的台灣閱聽眾與創作者,紛紛在影視音作品裡尋找與創造新時代的台灣想像。閃靈的《高砂軍》發展更靈活的台語金屬旋律線,詮釋台灣二戰歷史;由何欣穗製作的蔡英文競選合輯《英文歌 A Better World》,也一反過往選舉合輯草莽陽剛的風格,統籌 14 位女性音樂人的柔軟創作。

在劇院裡,《賽德克巴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與《翻滾吧!阿信》則掀起國片熱潮,相關電影主題曲如〈那些年〉、〈完美落地〉大紅;演唱後者的亂彈阿翔在隔年金曲奪得「最佳國語男歌手獎」,大開知名度,實現「翻身吧!阿翔」的夢想敘事。以下由 Blow 吹音樂編輯部聚焦 2011 年發行的台灣原創音樂專輯,精選 20 張十周年的重點作品,帶大家一起回顧那一年的台灣音樂(編號僅代表順序,不代表排名):

1. 大支《人》

相隔 9 年,大支才發行第二張專輯《人》,想必收錄滿滿的壓箱菜。首張專輯《舌燦蓮花》裡的少年得志也被磨一些掉,甚至開始修佛。雖然他本人真的是吃素的,但不代表這張專輯不溫不火,批判各種奇怪現象的火力依舊,還找來當年的好搭檔 MC HotDog 與蛋堡、張懸、閃靈 Freddy 及賴喇嘛助陣。

開場曲〈九年〉像是自我告白娓娓道來這段日子的心境,但沒多久,接下來就像又撿到槍一樣,嘲諷一窩蜂「中國風」現象的〈蘭芭詞〉,或是帶有勸世意味的〈兄弟〉。這位 OG 用擅長的雙關幽默,國台語交雜,告訴我們台灣嘻哈應該是什麼,如何從原產地吸收養分並長出自己的樣貌。(文/王信權)

推薦聆聽:〈芭樂〉、〈蘭芭詞

2. 魏如萱《不允許哭泣的場合》

從《優雅的刺蝟》到《不允許哭泣的場合》,是魏如萱作為台灣一代女歌后的立足點。你能在這張專輯聽到她變幻莫測的嗓音面目,以及往後寫疊字歌(〈晚安晚安〉)、唱夏宇詩作(〈勾引〉)的招牌風格。這些歌曲聽來,是既細膩又瘋狂,既脆弱又倔強;稍微處理過頭就會顯得做作,然而交給魏如萱演唱自然極了!

《不允許哭泣的場合》由陳建騏製作,加上隔年以五月天的〈諾亞方舟〉獲得最佳編曲獎,共同標誌他成為近十年來最重要的台灣音樂製作人之一的開始。韓立康編曲的〈三個字〉率性而為,徐千秀編曲的〈隕石〉重擊心靈;〈飛鳥〉唱出勇敢愛的遍體麟傷(私以為這首歌也預言了她近十年在音樂事業上的跌撞),細細咀嚼,你也會發現魏如萱也早已是一位很優秀的詞人。(文/阿哼)

推薦聆聽:〈隕石〉、〈飛鳥

3. 以莉高露《輕快的生活》

2012 年,以莉高露在金曲新人獎演出橋段,接續(當時還沒嫁給 HowHow 的)鄧福如之後上台,以純淨的歌聲、自然的搖擺演譯〈休息〉,令當晚台下與電視機前的聽眾印象深刻。沒多久她便刷新紀錄,一口氣拿下金曲最佳新人與原民歌手、專輯獎,獲得「全台灣最舒服的聲音」的美名。

身為花蓮阿美族的以莉高露在《輕快的生活》前,曾參與「原舞者」、「野火樂集」與「好客愛吃飯」樂團,有豐富的演唱經驗。不同於她與丈夫陳冠宇日後獨立製作的兩張專輯,有更沉的主題與實驗編曲,《輕快的生活》貼近土地風景,流盪在日光與星辰,夢境與眼眸間,以莉高露的歌聲是領路的微風。(文/阿哼)

推薦聆聽:〈輕快的生活〉、〈休息

4. 那我懂你意思了《沒有的, 阿!?》

那是厭世還沒成風的時代,來自北藝大搖研社的那我懂你意思了早已唱著〈憤世嫉俗〉裡頹廢斑駁的句子。主唱陳修澤從此一鳴驚人,同年收錄在《StreetVoice 冬季選集》的〈所以我停下來〉,由 Project 10 拍攝的 MV 衝破百萬點閱,開創當年的獨立樂團紀錄。樂團獨立製作發行的《騷動》小書系列單曲如〈我打工的咖啡廳〉、〈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也成日後專輯的代表作。

如今重聽〈怎麼都沒有了〉調侃浪蕩的節奏,每一句「沒有了」似乎都在挑動 2016 年樂團崩裂解散的敏感神經。十年過去,修澤終宣布推出首張個人專輯的消息依然受到期待,可見想念那我的樂迷還站在搖滾區,並未完全散去。(文/阿哼)

推薦聆聽:〈怎麼都沒有了〉、〈憤世嫉俗

5. 閃靈《高砂軍》

繼《賽德克巴萊》與《十殿》之後,閃靈「鎮魂三部曲」的最終章《高砂軍》,延續著前兩部的台灣史敘事,描寫著二戰時高砂義勇隊的心境。閃靈從過往的台語歌曲習得養分,並邀來余天、詹雅雯及唐美雲獻聲,旋律線條越來越明顯,更貼近所謂的民謠金屬,或可形容是金屬編曲的台語歌。

《高砂軍》收錄〈皇軍〉、〈玉碎〉及〈鎮魂醒靈寺〉這些佳作,從二戰尾聲參與南洋戰事到後來的「二二八事件」,宛若大河小說一般,曲目銜接流暢,奠定了閃靈與台灣土產金屬的里程碑,重聽震撼力依舊。假如沒認真聽過他們的歌,這張專輯肯定是最佳入門。(文/王信權)

推薦聆聽:〈皇軍〉、〈鎮魂醒靈寺

6. 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攬花去》

英年早逝的吳盛智,按下客家流行音樂的開關,後生接下他的棒子相繼投入,其中不可不提到羅思容這位優秀的 Singer-songwriter。她的歌聲像水一樣亦柔亦剛,流露屬於客家與母性的生命經驗。

因為整理父親羅浪的文集喚醒她的自我意識,不惑之年才投入客家詩歌創作,開始以詩入歌,陸續推出的專輯,張張皆可視為代表作。第二張專輯《攬花去》散發羅思容獨特的文字風采,有開場帶有男女歡愉意味的〈搖搖搖〉,或像搖籃曲般的〈心肝子遽遽睡〉,甚至是亟欲擺脫婚姻牢籠的〈飛出籠去〉。可以聽見她與樂團將客語民謠又帶向新的階段,不偏不倚地將隔了整個太平洋的山歌與藍調,兩種從泥土孕育而生的音樂做了神奇的連結。(文/王信權)

推薦聆聽:〈攬花去〉、〈飛出籠去

7. 女孩與機器人《Miss November》

進入 2000 年代中後期,電子音樂除了動感的台式電音,並開始邁向獨立化,帶電的樂團或組合紛紛出現,不得跳過這支由 Riin、Jungle 及蛋所組成的電子流行三人組——一位擁有甜美嗓音的女孩加上兩位負責音樂編排的好手。他們將充滿科技感的電子節奏填入了中文歌詞,嘗試創作符合台灣步調的電子音樂。

首張專輯《Miss November》在搖滾與電音之間取得平衡,更獲得金曲、金音獎的多項提名肯定,收錄像是〈My Boy〉、〈昨天〉及〈太多再見〉,這些帶著文藝復古與夢幻慵懶的 Electropop。(文/王信權)

推薦聆聽:〈My Boy

8. 亂彈阿翔《把我換成你》

2011 年,亂彈阿翔 40 歲。累積十年的影視主題曲精華《把我換成你》,加上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完美落地〉,共同形構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抵抗商業市場多年的搖滾老將,浮沈跌撞後在人生的中場奮力一搏、一戰成名,如同《翻滾吧!阿信》的主角。

以《把我換成你》獲得隔年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讓亂彈阿翔真正翻身獲得大眾矚目。撇除勵志敘事,這些歌脫離影視作品的框架,仍自成一格、動聽不已;編曲簡單,情感卻深入髓,擁有不同於「亂彈」時期的瀟灑狷狂。(文/阿哼)

推薦聆聽:〈完美落地〉、〈尋找

9. Tizzy Bac《告密的心》

從編曲風格或錄音製作,通常能猜出本地作品的年代。但這方式並不適用在 Tizzy Bac 身上,鋼琴取代吉他的角色,不論外頭的風向如何變化,出道至今始終獨樹一格,很難找到風格相似的台團。他們在 2013 年休團前,維持著兩三年一張的發片速度,每張的長度皆超過 1 小時,創作能量在如今看來相當豐沛。

第五張專輯《告密的心》,名稱取自愛倫坡的短篇小說,收錄 16 首歌曲,分為上下部分,除了大玩另類搖滾,還有當時台灣獨立音樂圈少見的 Trip Hop、Synth Pop 及 Post-Britpop 等元素,充分展現他們的英美另類音樂養分。每首歌曲像是小說的章節,帶有異色電影般的畫面,收錄其中的〈末日鋼琴手〉就看作是,獻給當時傳得沸沸揚揚的世界末日說吧!(文/王信權)

推薦聆聽:〈是誰吃了我的腦〉、〈週日午後的婦女時間

10. Mary See the Future《Yes,I Am》

去年,吉他手 Roger 宣告離團,Mary See the Future 重新回到三人編制。還記得那年代,玩起 90 年代的英式搖滾就像現在的 Chill 樂一樣潮,不少走類似風格的台團都紛紛交出生涯的代表作,包含當時成團不久的 Mary See the Future,可說是持續活躍至今的表率。

回顧首張專輯《Yes,I Am》,主唱兼吉他手 Josh 帶有神經質的招牌嗓音,不知道有沒有給後來厭世風樂團一些靈感?以及顯現了從 Queen、Radiohead、Muse 到 Coldplay,這些英國樂團對於他們的影響,有招牌的抑鬱情歌〈多雨的城市〉,也有像是〈Come Again〉將搖滾聲響與古典樂旋律結合的精緻巧思,並獲得金曲獎「最佳樂團」入圍的肯定。(文/王信權)

推薦聆聽:〈多雨的城市〉、〈Come Again

11. 蘇打綠《你在煩惱什麼》

因為團員阿福入伍,蘇打綠暫緩走過春夏的「韋瓦第計畫」,在 2011 年底光棍日「11111」推出這張充滿心靈陪伴感的《你在煩惱什麼》。和 Ella 合唱的〈你被寫在我的歌裡〉、〈喜歡寂寞〉、〈當我們一起走過〉如今依然是他們高傳唱度的代表作。

詞曲編唱琅琅上口、MV 影像華麗的《你在煩惱什麼》,在當年難免陷入樂團商業化的爭論。倒也佐證他們確實靠這張擴大了聽眾群,真正跨入主流市場。青峰在那時常上電視節目如康熙來了,後續韋瓦第計畫的秋冬也更獲關注。如今回望,《你在煩惱什麼》圍繞「人生迷惘,自我勉勵」的主題與歌頗經得起時間考驗,畢竟學生畢業、社會人轉職、為情所困者聽,都能感受到一股暖流。(文/阿哼)

推薦聆聽:〈喜歡寂寞〉、〈燕窩

12. 陳珊妮《I Love You, John》

從曠世經典《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到《I Love You, John》,陳珊妮的暗黑染上了柔焦與粉紅。在 2010 年代,她以清朗的電音舞曲揭幕,精巧地側記網路文化的成形(John 為『這樣』的簡語),也洞悉網路世代的逃避本質(〈OK〉唱『如果不想未來就 OK OK』)。

記得當年專輯介紹寫到,她朋友的老母親晚年愛上皇后合唱團的歌曲,讓她感性作結:「面對未來全憑揣測,我們只需盡量變成比想像中更好的人。」2011 年,社群網站還被當作顛覆傳統權力的新勢力,這份靠近新時代的樂觀,伴隨著一曲〈青春〉撲向搖滾樂,沈淪、告白。同年她與陳建騏的限定組合 19 同名專輯亦是難忘的輕電子奇作。(文/阿哼)

推薦聆聽:〈I Love You, John〉、〈雙人體操

13. 傷心欲絕《喔 我沒有靈魂》

興起於千禧年前後的台北、台中龐克場景,已逐漸成為資深樂迷心中的集體記憶。我們無法回到過去沒關係,至少聽到〈我愛您〉與〈喔 我沒有靈魂〉這些長度不到 3 分鐘的快歌時,記得那些發生過的破事長怎樣。

傷心欲絕的前兩張作品,帶有不入世、未成熟的邊緣感,那是在玩龐克最好的階段完成的,憂憂躁躁,聲量也不像如今高,怎麼想也不會覺得他們持續會走到現在。還好拜科技所賜,可在各數位串流平台聽見《喔 我沒有靈魂》這張限量迷你專輯,忘記 CD 當初借了誰,或留在某處也無妨了。(文/王信權)

推薦聆聽:〈喔 我沒有靈魂〉、〈Andy’s So Sad

14. 五月天《第二人生》

五月天《第二人生》呼應 2012 年的世界毀滅預言與那幾年的天災地變,不僅企圖捕捉人們面對末日的兩極情緒,也大膽推出曲序相異、歌名微調的「明日版」與「末日版」。團員們在 2011 年初至東京錄音時,恰逢 311 福島大地震後,親臨災後日本的餘震、限電、便利商店限購飲水,更強化了整張專輯的說服力,指引後青春期的五月天往更寬廣的人群走去,無論是知名度或者創作意念。

〈三個傻瓜〉首次與管樂團合作,並邀得 B’z 吉他手松本孝弘在尾奏 solo;〈諾亞方舟〉與陳建騏共同編曲,成磅礡的史詩經典;而〈倉頡〉應可列入阿信前三名的歌詞代表作……《第二人生》在隔年金曲獎以七項入圍、六項得獎破單張專輯獲獎紀錄,也讓五月天四度奪下最佳樂團獎,形成難以超越的高標。(文/阿哼)

推薦聆聽:〈諾亞方舟〉、〈倉頡

15. 鄭宜農《海王星》

早在 2007 年父親鄭文堂的電影《夏天的尾巴》原聲帶裡,就曾收錄鄭宜農的創作。隨後入圍金馬獎的《眼淚》電影片尾曲〈撒呦娜拉〉與手工 EP《我在路上,撿到一片天空》,逐漸讓她的音樂人姿態成形。

回望《夏天的尾巴》原聲帶由後搖滾樂團阿飛西雅主導,並收錄滅火器、橙草的作品,隱然指向了鄭宜農這十年的合作路徑。2011 年由小白兔唱片發行的首張專輯《海王星》便由阿飛西雅吉他手吳逸駿製作,在民謠基底下,邀請廠牌合作樂團如 Cicada 合力編曲,奠基鄭宜農溫暖文藝又善感的形象。

〈太陽〉、〈路〉、〈大雨城市〉、〈獨立日〉依然是樂迷早期的宜農經典,從「外冷內熱」的海王星出發,直到 2017 年才能再見她抵達冥王星(二專《PLUTO》)。(文/阿哼)

推薦聆聽:〈太陽〉、〈大雨城市

16. 法蘭黛《受寵若驚》

這支由主唱 Fran 領軍的樂團,其樂手來頭不小,包含甜梅號的鼓手孟諺、這位太太的吉他手江鎮宇及 Tizzy Bac 的貝斯手哲毓,可謂一時之選。難得的是,成員有這些背景的歷練卻並不會給人誰特別搶戲,不僅讓 Fran 式的慵懶嗓音更能發揮,更帶來令人覺得驚艷的首張專輯《受寵若驚》。

這是一張完完全全屬於法蘭黛的作品,不是複製哪位成員之前樂團的風格,有另類帶點流行韻味的〈Every Word〉與〈就是啊〉,或結合電氣的專輯同名歌曲〈受寵若驚〉,反倒是給了之後的女主唱樂團一個難超越的門檻,或是說可以參考的典範。(文/王信權)

推薦聆聽:〈可是啊

17. 王若琳《博尼的大冒險》

很難想像,一出道即有知名度的王若琳,最初被冠上「台版的諾拉瓊斯、小野麗莎」的尷尬稱號。好在她於概念性極強的第三張專輯《博尼的大冒險》開始變身,擔任製作人一手包辦全部的歌曲創作,創造出名叫博尼的主人翁,打造像是《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奇幻世界,施展自己獨特的音樂魔法,外界逐漸注意到她的音樂才華,以及⋯⋯幽默的壞品味。

這算是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張 Baroque Pop 吧?光這點就應該好好記上一筆,不僅入圍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同時預示她接下來幾張專輯《銀河的危機:最奇異的午夜轉播》、《鮑伯音樂》、《霸凌之家》及《摩登悲劇》的實驗路線。(文/王信權)

推薦聆聽:〈Apathy

18. 落日飛車《Bossa Nova》

那是主唱國國當兵之前,落日飛車尚未暫休又重組,也不是什麼 City Pop、chill、AOR(成人搖滾)的台灣國際代表團。與海邊的卡夫卡合作代發代售,一度僅實體發行的首張專輯《BOSSA NOVA》,卻早已吐露他們聆聽消化老搖滾、老藍調甚至龐克的深厚底蘊,以及在節奏與器樂演奏收放自如的掌握度。

〈Bomb of Love〉好似 Lou Reed、The Velvet Undergroud 上身;〈No Man’s Land〉是一首暢快的台製公路搖滾;〈I Know You Know I Love You〉可列為「懷孕搖滾」名號的初衷歌曲。一些國國獨有的英文拼音趣味嘗試如:將 Monkey 與 Donkey 並作堆、〈Hogi Hogi LaLa Jo〉的咒語,都能在此輯見端倪。(文/阿哼)

推薦聆聽:〈Bomb of Love〉、〈I Know You Know I Love You

19. 佛跳牆《佛跳牆同名專輯》

戴佩妮在 2011 年加盟種子音樂後除推出《回家路上》(此輯讓她獲得金音創作獎最佳創作歌手獎),也召集了自己長年的合作樂團 D-Power(低能)共組「佛跳牆」,將唱片公司所憚於推出的暗黑作集結到《佛跳牆》裡。一方面圓自己的組團夢,二方面也想趁鼓手千千入伍、鍵盤手牙牙出國進修前,和有感情的夥伴們放手玩音樂。

充滿搖滾張力的《佛跳牆》,歌曲主題和《回家路上》完全是兩個世界,解放了戴佩妮處於華語流行樂壇中較為另類的那一面,然而製作編曲仍保有一定的流行聽感,沒有走太遠,主打歌〈我對自己開了一槍〉作為情歌仍具暢銷潛力。當然,以流行歌手召集職業樂手組團的形式,入圍甚至(在 2015 年)獲得金曲最佳樂團,仍不免遭到一些資格質疑。可十年過去,他們仍持續以團的形式創作演出,倒也表現了音樂上誠心與組團初衷並不是為了一時半刻的光榮。(文/阿哼)

推薦聆聽:〈我對自己開了一槍〉、〈失眠

20. 王榆鈞《沙灘上的腳印》

打開許久未聽的《沙灘上的腳印》實體專輯,抹去塵埃,看著有些手工的材質,心裡有種想法,不確定這樣說對不對,獨立音樂在那時代,成品雖比不上如今成熟,但更多音樂人願意大膽實驗,王榆鈞就是這樣的代表。

這張獨立發行的概念專輯是她為了莎士比亞的姐妹們的劇團而作。導演徐堰鈴改編法國作家莒哈絲的小說,主題圍繞著愛。除了簡約配樂與念白部分,還有〈sweet 3〉像是 Portishead 的迷人 Trip hop,以及她擅長的民謠風格〈我不想知道的比我所說的更多,或差不多一樣多〉。

那時尚未組成時間樂隊的王榆鈞,像現在遊走於劇場與詩歌創作之間,而從《沙灘上的腳印》開始,更確立個人風格。(文/王信權)

推薦聆聽:〈sweet 3〉、〈我不想知道的比我所說的更多,或差不多一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