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網路上出現許多 Lo-fi Hip Hop 頻道,結合動畫影像,全天候不間斷地放送,最受歡迎的莫過於那位「讀書小女孩」。而在台灣,也有一群人專門製造這種近似心跳速度的 chill beats,錐頭(Conehead)就是其中之一。
在秀朗橋站附近,臥房大小的工作室裡,這位 32 歲的 beat maker 被比自己年紀還長的器材圍繞。
他並不特別戀物,也不執著於器材,「但是我還是可以跟大家分享,我最常用應該是這個 SP-404。」戴著水兵帽的錐頭笑著,並順手操作器材:「這台 SP-1200 是最傳奇的嘻哈機器,幾乎 90 年代的嘻哈都是這台產的,應該比 MPC 還 OG。」除了好幾台卡式錄音機,另一旁還堆放著大量的翻版黑膠與卡帶;這些已經被不少人丟棄的「聲音載體」,有些是他的收藏品,有些是拿來取樣的音源。
利用取樣,軟硬兼施,錐頭創造出復古與未來並存的聲響,包含 Lo-fi Hip Hop。他說自己一聽到這類質地的音樂,即被那個一反常態,超級「染色」、有點搞砸、失真又飽滿的聲音所吸引:「現在流行的是比較 swing 的,這種比較有 grooving,其實是比較偏向 J Dilla 的鼓。但它的旋律線,卻又是 Nujabes 那種比較優美的、溫柔的。所以我覺得它其實有一點像結合吧?」
Lo-fi 精神注入主流
Lo-fi Hip Hop 的脈絡可回溯至 80 年代晚期出現的 Jazz Rap——例如 A Tribe Called Quest 與 Digable Planets 的歌曲之中,取樣不少經典的爵士樂句,幻化成反覆播放的循環 beat。接著在 2006 年便早逝的嘻哈製作人 J Dilla,又替這撫慰人心且懷舊的風格,留下傳世的影響力。
這幾年,Lo-fi Hip Hop 透過網路引發潮流,廣受年輕樂迷歡迎;從製作到產出,其美學往往充斥復古意涵。「之前看過一台機器,可以放 30 捲卡帶,像一個彈藥盤一樣,一捲播完換一捲。」喜歡老派科技的錐頭,便從中獲得靈感:「但我喜歡這些只是一個興趣,不覺得會把它看得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最後聲音想要是怎麼樣子。」
這種近似於心跳速度的節拍音樂,也開始進入台灣流行音樂作品。去年 9 月,林宥嘉釋出浪漫甜蜜的〈少女〉,擔任製作人的韓立康就邀請錐頭加入,一起做了新鮮嘗試,在編曲中點綴 Lo-fi 元素。「我所知的所有華語歌曲裡面,可能應該是真正的第一首,從頭到尾的 Lo-fi Pop。」林宥嘉在〈少女〉幕後製作影片說道,「所以這次我們就找到了錐頭。」
錐頭說,在台灣做 Lo-fi Hip Hop 或相關派別的人其實不少,例如:_tarolin、FarragoL、dropp、Side Chen (aka D.J. Kool Klone)、rohan mills、rgry、Spiky Forest、歐歐、Shinpa7、詹士賢、Pan Beatz、Ray Liu 及 E V E aka 酷酷小乖乖……等等。他們的音樂通常會發表在 Bandcamp 與 SoundCloud 上。
同樣身為 beat maker 的詹士賢,除了邀請錐頭與 _tarolin 參與個人專輯,更向他們請教器材問題。「跟他們討教的時候才發現,之前想得太片面了,」詹士賢說:「所以從怎麼做鼓開始,全面性的重新建立對 beat making 的認知。」
錐頭解釋,每個人的風格仍不太一樣,「像我的 Lo-fi 跟 Kool Klone 的就不一樣。_tarolin 的東西就比較 Boom Bap。rgry 與 rohan mills(fka henneysee)就比較 swing,以此集結出了一張各種 Lo-fi 面貌的 beattape《TYPE A》。」
從網路社群建立起場景
在眾多 beat maker 之中,初期啟發錐頭最多的是 FarragoL(aka Luviia)。身為台灣最早嘗試 Lo-fi Hip Hop 的 beat maker 之一,FarragoL 在 StreetVoice 上與錐頭相識,並向他介紹 SP-404 取樣機,以及它近年在美國所引起的音樂場景(beat scene)。
「剛開始聽 Lo-fi 時,基本上只要跟 SP-404 相關的全部都聽,有電子音樂像是 Shlohmo 的《Bad Vibes》,」錐頭說,「或是比較硬的 Lo-fi Hip Hop,像是 microwavedmeows 上的 artist,這個 YouTube 頻道也很屌,都超 Lo-fi、影片剪輯都超破爛,聽起來有一點暈暈的感覺,可是意外地又有一種和諧感。」
YouTube 上最收歡迎的 Lo-fi Hip Hop 頻道是 ChilledCow,風格較為輕鬆悅耳一些,錐頭說:「這種 Lo-fi Hip Hop 其實對我來說是滿有功能性的音樂,所以也是很多人稱作 study beats 的原因,」
全天候播送的頻道 ChilledCow,從 2015 年成立至今,已擁有 562 萬訂閱者,旗下最知名的直播節目 lofi hip hop radio – beats to relax/study to,其主視覺就是「讀書小女孩」,不少人在工作或學習時,仰賴她來陪伴。有趣的是,這位讀書小女孩還出現在四枝筆的〈離開你的森林 (2020 reprise)〉,成員小四在 MV 裡打扮成類似模樣向她致敬。
除了上述定義,錐頭對於 Lo-fi 美學也有著廣義的理解方式:「現在台灣流行的 Lo-fi,其實是因為這個 24 小時 Lo-fi radio 的關係。」他說,那只是其中一種 Lo-fi,像 Vaporwave 也算一種,說到底,「這(Lo-fi)只是一種講音質的形容詞,相對於傳真而言是失真。所以只要是『低音質』,其實廣義上來講都可以是 Lo-fi。」
錐頭說,beat maker 因為需要花很多時間面對器材和電腦,所以有一半都很宅,「我自己也是。如果可以的話,多去參加音樂活動,感受現場的能量,多認識有同樣喜好的朋友們。這些方式對獨自一人埋頭創作遇到的瓶頸都有很多幫助。同時也因為人跟人的連結,場景就會慢慢出現。」他還說:「我第一次說出 Lo-fi 這個字的時候,我也覺得很好笑。因為我沒有人可以講,我都是打字或是用看的。」
Lo-fi Hip Hop 在台灣
當年,網路不像現在那樣方便,各種資訊隨手可得。錐頭憶起小時候,打開電視、廣播,夜市錄音帶賣什麼就聽什麼,大約 12 歲開始聽嘻哈。「我記得 MTV 台播到嘻哈或 R&B 的時候,我就很喜歡。因緣際會聽到 Jazz Rap,我第一個聽到是 Sound Providers。」
後來,錐頭聆聽的音樂越來越多元——包含從 Nujabes 引領的 Mellow Hip Hop 風潮到 Lo-fi Hip Hop——更著手進行創作,並以自科幻喜劇電影《尖頭外星族》為名,從 2011 年開始在網路發表作品至今。
「我之前有做過一張這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錐頭放起《老電影》,他這張早期的概念作品,聲音取樣自華語電影,曾獲得一些意外的迴響:「因為這張專輯認識了 Aciy。她在法國有參與當地的 beat scene。我不知道她是用什麼關鍵字,比如說 Lo-fi 或 404 之類,反正就在 SoundCloud 找到我。」
大約在 2016 年左右,他們陸續和一群音樂喜好雷同的 beat maker、DJ 聯繫上,並弄了一個組織 beats and friends,定期舉辦活動至今。最近,他們出了一張《TYPE A》,收錄 40 首 beats,壓成 100 張卡帶。
「反正 beats and friends 就是,大家都很有創作力,可是很常沒有一個正式的發行。」錐頭說,「我們要鼓勵不斷地做東西,像一個運動一樣。」他笑著說,這就是 Lo-fi 的精神,很手工又做得很爛,但是有自己的品味。
去年,錐頭於 Rayzorbill Records 旗下發行作品《untitled_》,標題刻意向 beats and friends 的活動名稱致敬。他說,這間網路廠牌的負責人,因為喜歡他的作品,於是在臉書上訊息他,問手邊有沒有舊作或新歌,「剛好那時做完這些 beats,我就全部丟給他,然後就這樣出了。封面照片也是他直接去我頁面上找與編輯,非常的 Lo-fi 精神。」
身為 beat maker,如何看待 Lo-fi hip hop 在台灣的風潮?錐頭說,大概是近幾年,跟朋友們發現許多 YouTuber 的 Vlog 配樂,開始使用 Lo-fi beat,「一方面我覺得可能是 YouTube 音樂庫的關係;一方面是這種軟軟悠閒輕鬆感、沒有人聲的背景風格音樂,的確很適合 Vlog 風格使用,並且還有 ChilledCow 的推波助瀾,馬上就傳開了。」
對於這股風氣,他依舊抱持樂觀,認為總會有人像他當初在電視上聽見嘻哈,進而引發創作興趣。台灣當下的場景雖還無法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但跟四、五年前比,絕對蓬勃許多:「或許,它就跟 Mellow Hip Hop 一樣,大家都千篇一律,後來也被玩到掛掉。可在玩到掛掉的同時,還是有人做得很好。」「反正音樂不是原罪,音樂都是無辜的。」
攝影 / Yuming
補充篇:錐頭所知道的 Lo-fi Hip hop 特性是?
我知道以近一兩年的定義的話,Lo-fi Hip Hop 非常容易直接聯想到 ChilledCow 頻道的風格,以那種風格討論的話,就是旋律算是很好入耳,tone 偏軟,結構不會很複雜的 Lo-fi Hip Hop,但 Lo-fi 其實就只是一種對聲音的描述,相對於傳真,更多失真如此而已。這樣講的話,光是以前 90 年代的 Hip hop,對比現代的 Hip Hop,它就是 Lo-fi(事實上也沒錯,因為像是 SP-1200 等經典器材,就是 26.04 kHz 的取樣率與 12-bit 的位元深度)。
如果要找多數 Lo-fi 種類的共同點的話,Lo-fi Hip Hop 除了 tone 之外,鼓點上還滿常見 unquantized(無量化)的、是那種帶有人味、比較搖晃/搖擺的鼓點。而像是 90 年代的 Hip Hop、Boom Bap、Mellow Hip Hop 就比較常見以鼓機(MPC、SP-1200 等)的 quantize 與機器的 swing 參數,去做安排的鼓點,也因此 hi-hat 就常見很正的四拍四下、小鼓是很正的兩拍一下、大鼓則是以 16 分音符 3 連音去做量化的落點,衍生了風格的出現。
前陣子,還有看到一篇文章在討論 Lo-fi 是不是「仕紳化」的 Boom Bap?我自己是覺得以兩者的相對典型來討論,光上面提到的鼓點就相差滿多的,並且曲風之間本來就會有很多重疊、也一定會有很多介於中間的音樂,總之曲風定義只要能方便溝通就好了。我要現在自己創名詞也行啊,對名字和歸類本來就不需要過度執著。
正因為音樂風格之間是綿延的,很多歌比較難一個拍桌就定義,因此在整理音樂時,我自己也滿常遇到困擾。不過當然我還是有自己的一套分類法,來分享一下我的歌單資料夾:「我基本上 Lo-fi Hip Hop 資料夾,我會放比較生猛的 Lo-fi beat;90 年代風格 hi-hat 比較 straight、小鼓大顆的我會放在 Boom Bap;我沒有 Mellow Hip Hop 的資料夾,我會直接把所有偏軟 tone 的 Lo-fi,全部放到 Chill Hop,那以上這些只要是沒有人聲的都可以叫做 Instumental Hip Hop,我就不會特別建這個資料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