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4・音樂節|現場

越南異議歌手、柬埔寨新實驗聲響⋯⋯六國樂人將參演2019流浪之歌音樂節

由大大樹音樂圖像舉辦的第十七屆「流浪之歌音樂節」將於 2019 年 9 月 27 日至 29 日在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辦,今年以「聲音不見 Hidden Voices」為主題,邀請六國樂人,透過不同文化風格的音樂故事、論壇與音樂現場,讓觀眾在連續三天的活動中,近距離聽見來自台灣屏東排灣族將失傳的古謠、加拿大民謠新聲、柬埔寨新世代實驗聲響、越南抗議之聲、西班牙傳承非洲之古樂再生、離根的伊朗傳統擊樂。

在看見被權力隱藏的聲音、被主流埋沒的思維之時,透過「不見」的主軸,我們感受的不只是物理空間的距離,更是人心的距離,被我們遺漏的故事,又或是被誤導的聲音使我們聽而不聞。

第十七屆流浪之歌音樂節——「聲音不見」主視覺、插畫/岩佐新吾(Shingo Iwasa)、設計/羅文岑

「流浪」論壇:被禁錮的越南聲音

9 月 27 首日的「流浪」論壇,將會由越南的 Mai Khoi(杜阮玫瑰)與 Ngoc Dai(厄戴)開啟本次音樂節,他們是當今越南最為基進、且最敢於創新實驗的兩位樂人。因為政治迫害,使他們惺惺相惜,在越南演出對他們來說是無盡的檢查制度與困難。

Mai Khoi 用音樂投入政治、社會與人權運動,用歌謠鼓舞社會。而 Ngoc Dai 在參與越戰結束後,修習古典樂,後退出共產黨並創立 Dai Lam Linh 三重奏,融合宗教與超現實元素,成為越南實驗音樂的先鋒。

他們因批評時政而被國家媒體撻伐、被政府禁演,因政治與言論而被限制,卻也因此更自由地展現聲音。這樣的經驗也許在台灣已不復在,但在論壇中,聽眾可以更認識我們不曾理解過的越南聲音。

越南的異議之聲:Mai Khoi 杜阮玫瑰

「流浪」音樂現場:生命在音樂中的故事

包含六國、八組樂人將於 9 月 28、29 兩日在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進行四個場次的「音樂現場」與六場次的「樂人說故事」與「工作坊」。

音樂現場除了樂人獨奏、獨唱演出,更促成不同風格、專長的樂人首度合作。如定居台灣,擅長達夫鼓及坦布爾琴的伊朗樂手 Mona Kaveh Ahangari(蒙納),將和西班牙台灣雙人組合「Yerko Lorca & Kuan Yin 奇幻古樂樂團」(YK 樂團)合作,呈現全新的樂組與曲目。

Yerko Lorca(約羅卡)是西非豎琴/里拉琴演奏家,以獨特的原創曲風巡迴多國,更是全世界第一位作曲並演奏目前已失傳的伊比利半島三千年歷史的傳統樂器塔特西里拉琴(Tartessian Lyre)。歌者兼塔兒鼓演奏者冠螢,則擅長用音樂說故事。三人的合作將為聽眾帶來更多古樂器裡的全新內涵與思維。

Yerko Lorca & Kuan Yin 奇幻古樂樂團

加拿大創作歌手 Michael McCulloch (馬孟凱),以溫暖的男音帶來啟發性與感染力強的敘事。McCulloch 這次將和加拿大男高音 Michael Carty 及美國小提琴家 Cristina Cox 一同演出,探討友誼、愛情與正義的失落掙扎。另外讓人期待的,是來自柬埔寨的 Ly Vanthan(李萬潭)及 Phan Chamroeun(潘湛然)。

台灣民眾對柬埔寨的音樂往往是陌生的,透過邀請 Ly 來台演出,我們有機會聽見他如何為柬埔寨知名度極高的劇團法爾(Phare)製作音樂。結合打擊樂、貝斯、吉他、鋼琴、薩克斯風、木琴、柬埔寨傳統樂器,法爾諸多特技表演劇本如 Khmer Metal 以及 Same Same But Different 不只精湛,更展現柬式傳統與現代文化風格,以及令人省思的各類社會議題與現狀。

Ly Vanthan

而 Ly 的音樂啟蒙,來自於柬埔寨鄉村將鍋盆、鍋蓋當作樂器練習,直到進入法爾藝術學校(Phare Ponleu Selpak,法爾劇團的培訓基地)後大放光彩,已巡迴超過 15 個國家,這次將是首度訪台。

「流浪」樂人說故事、工作坊:聽眾與樂人的親密對話

音樂節兩天六場的樂人說故事與工作坊,傳承歷年來「流浪」與社會對話與交流的精神,秉持音樂節是平台,更要引領議題、打造超越節慶的聚會、讓聽眾與說故事人可以近距離接觸。當中來自屏東三地門青山部落(Cavak)的排灣族 Seredew——桑梅絹,剛獲 29 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獎。Seredew 是母親取的名字,意思是「渲染」。

從小就被母親帶著和族人、部落長老聊天,也因此習得了珍貴的排灣古謠,長大後的桑梅絹,發現能吟唱古謠僅剩她一人,有更多部落長者們因為她的歌聲而期待她能發揮「渲染」的力量,追尋傳承古老歌謠。她的故事不只是自己的,更是部落的、傳統精神的象徵,也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古老記憶。

桑梅絹

加拿大距離台灣遙遠,加拿大北方的因紐特族更是讓人陌生,但 Aasiva (阿希瓦)帶著輕盈撥動烏克麗麗,青春的哼著加拿大北方的生活歌謠。這是因紐特語(Inuktitut),可惜在英法語為主的加拿大,此語言卻逐漸被淹沒。在現場,聽眾將透過 Aasiva 的音樂與分享,有機會認識遠方因紐特新世代的敘事能量。

「流浪小藝」與「流浪小食」:視覺傳遞聲音與多國文化小點

今年「流浪」主視覺選自日本設計師及插畫家岩佐新吾的插畫作品,「流浪」的音樂現場空間也規劃出「流浪小藝」展覽空間,展出岩佐新吾與「聲音不見」主題相關的八幅作品,以及他所設計的文創藝品。同場亦展出「2017 流浪之歌音樂節:我不在房間」繪製主題視覺的藝術家馮銘如作品;來自台東的陶藝創作者林明玉、竹編工藝家張亦蘋,也會一起在「流浪」現場展現創作。

民眾既可在現場享受音樂,也可欣賞四位藝術家的創作,把喜歡的作品帶回家。本次音樂節提供豐富的音樂養分,也提供美食充電。觀眾可在看展演、聽故事間,停駐「流浪小食」間喝杯咖啡、享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小點。

2019 MMF 流浪之歌音樂節——聲音不見 Hidden Voices
日期:2019.09.27(Fri.)-29(Sun.)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票價:單人一日日票 1,200|雙人兩日日票 2,000|限量老鳥套票 3,600
售票:兩廳院售票系統

全區自由入座
詳細節目表請見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