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6・人物

親愛的,我把創作變精巧了:沒有大作的數位時代,創意就比較爛嗎?

碎片化的時代把我們從出版票房毒藥的「詩集」導向 35 萬人訂閱的「晚安詩」,「完整專輯」光彩已經被一首因為網路節目而廣傳的 hit song 取而代之,快剩下只有作品集的功能,隔壁棚遊戲產業的 mobile 化趨勢(聽到你們的哀嚎了的 Diablo 的鐵粉們),甚至出現「與其過多選擇不如反其道而行」把開放式世界拉回線性劇情的熱潮(精美的年度大作 God of War 與那些有主線劇情的開放世界遊戲),時代的巨輪正滾向許多創作者。

「Do you guys not have phones?」(翻攝自YouTube Diablo頻道)
「Do you guys not have any phones?」(翻攝自YouTube Diablo 頻道)

主要市場中的消費群對於複雜資訊的接受度下滑,對過多選擇早已經顯得煩躁難耐,種種跡象相信讓許多投入書寫、音樂、影視等潛心創作的文化工作者開始懷疑人生。但放心,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也沒料到成名的 15 分鐘會在自己死後 31 年就縮水到剩 15 秒 ,任何經典的縮水幅度都可以向這句話看齊,也不必覺得太感傷。

畢竟免費的其實才是最貴的,擠出的零星時間才是最花時間的。對內容提供者與創作人來說,這種成本低廉、強調巧思、無關痛癢的創意,或許是可以讓你最快抵達經濟自由與創作自由共存的一條非典捷徑。

另類新媒體:從電波歌、網路迷因到 PPAP

1981 年日本深川所發生的連續殺人事件,犯人稱自己受到不明電波的影響才做出一連串的犯行,讓後來的網路 / 宅文化中,將人們因為自己也不理解的原因作出奇怪舉動時的行為戲稱為「收到電波、被電波操縱」,延伸成「電波系」,那些洗腦、一聽就無法忘卻的 ACG 影音歌曲更被稱為「電波歌」。

這些次文化其實慢慢滲入了主流的視界,〈小雞嗶嗶〉、〈小蘋果〉到江南大叔和 PIKOTARO 的〈PPAP〉爆紅爆款、文字都自帶旋律的電波歌曲,應運而生的是名不見經傳的老歌復興。或許你不知道澳洲樂團 Bag Raiders ,但你一定聽過他們,尤其是世足期間內馬爾滾與柯文哲跌倒的時候。2010 年所推出的〈Shooting Star〉洗腦電波般的旋律;粗糙的剪輯也無法阻擋抑制它配上各種影像被分享、被傳唱的次數,到底 Bag Raiders 靠著這波影音迷因(meme)意外增加了多少收入?

連 El Chombo 都靠著一隻該死的外星青蛙〈Dame Tu Cosita〉(原曲 1997 發行)發起的舞蹈挑戰達到串流八億次紅到這首老歌可以重拍一隻官方 MV

這是否應證那句「作品夠好,不管任何形式、什麼時候都會發出它應有的光芒」?還是因為數位風暴的垂憐,讓人們能惡補時代遺珠的美好?甚或由另一面切入:這些影片就算來自台灣,也鮮少使用來自台灣的音樂創作?

或許你我不可忽視網路群起模仿的社群效應,這些看似外行、弱智、簡單到不屑一顧的創作與創意,其實最有可能(也最難)達到無法限量的成功,若僅抱著嗤之以鼻,是否正復刻古典樂人看搖滾巨星、鄉村樂迷看 Bob Dylan 那樣的文化菁英視角而自我設限,把機會與流量拱手送人呢?(找了近期有迷因潛力的本地出產歌曲勉強只有〈台北的未來在手中〉與〈Do Things Right〉有多絕望各位知道嗎

眼球爭霸戰:UGC 影音平台崛起到分眾

視頻服務平台興起至今,我們已能見到針對使用者習慣,主要分為二種不同服務分眾的趨勢:一是由企業發佈內容如自主節目、影視作品、新聞內容等相對較長、規格製作的視頻內容,如 Amazon、Netflix、HBO 等影視服務。

另一種則走向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使用者創作內容),長度為數秒到 1 分鐘左右的短視頻(註)服務,長度短、免費觀看和發佈快速抓到眼球是一大重點。這一趨勢從六秒影片社群 Vine,到 Facebook 與 Instagram 先後開始推行「限時動態」的趨勢也能略察覺,左岸巨頭騰訊、百度、阿里、網易甚至都開始佈局。

自 2005 年 YouTube 開啟的串流影音世代至今用戶突破十億,媒體使用習慣逐年在向線上靠攏,上網追劇、看直播的影音使用習慣早大於使用電視作為媒介;隨著 4G 和移動設備普及,後起之秀的「短視頻」成 10 至 29 歲網路世代的心頭好,碎片化的時間體驗、免費的娛樂內容,讓每日流連時間不知不覺超過一小時,並且有穩定成長的趨勢,這樣的時間搶佔甚至讓即時通訊類型的 App 都因此產生地位危機。

今年最明顯的案例,是 2016 上線、號稱超過五億活躍用戶、擠下微博,出海僅一年多就成績彪炳的「抖音」,不但拿下 Google Play 下載量超過 1,000 萬次,在 App Store 排名也經常超過 YouTube 以及 Instagram,上個月下載次數更超過 Facebook;在東南亞地區的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家 app 排行榜均居前十位,抖音樹立起好幾種新的流行,抖紅了好幾首歌曲;吹音樂先前也做過較詳盡的介紹

認真創作就沒人要了嗎?

從拍攝、選擇濾鏡與搭配音樂、調整 timecode 到設定 #tag 上傳,全程不過 3 分鐘,就可以將一段充滿創意或別具喜感的短視頻發佈,不但可以跟同一配樂影片競逐、參加挑戰;僅需要一個下午的時間,就能驗證腦海中的創意能不能變成新流行。沒成功,再來一次就好。

看著前段時間大紅〈學貓叫〉,短視頻常被批評「插科打諢」、「沒有深度」甚至直言「弱智」,被知識型、精緻型的一派評為不入流,還被自認為年輕一輩恥笑(其實只是你老了),但現在抖到了日本,Perfume 的抖音頻道倒是讓自詡為文化人的老屁股們看的十分愉快。

而近日雅虎也宣布推出 Yahoo Creators Program 的新服務,不但推出能創作發布 1~2 分鐘的「短視頻」平台,並宣布與日本網紅經紀公司合作培育視頻創作者。而也有部分短視頻平台為完善整體環節,在培育網紅、直播主外,也舉辦起「音樂新秀」的選拔活動,讓平台上的音樂提供者備受重視,也能因此直接獲益,這般趨勢甚至引起美秀集團的修齊也討論起獨立樂團人是否要經營抖音。

不能否認,短視頻經營成本低、不用剪接、不用大幅投放廣告就能獲得高投報率的短視頻平台,讓創作者、網紅與潛在的創意擁有人有了更寬廣的生存空間,或許 UGC 的短視頻現在難以脫下「過度娛樂」的高帽,可也因為各類型網紅進駐、涉入門檻低亦出現外語學習、歷史故事、旅行或快速食譜、生活知識等「知識型懶人包」,或許笨的始終不是平台,笨的是不知變通的創作內容。

至於,聰明的創作者該如何面對數位時代的認知改變、新媒體革命、面對觀眾喜好調整自己的步伐?或許你該抱持開闊的胸襟去討論,留著面對未知事物的熱忱與放手挑戰。

註:為與電影之「短片」區隔,本文以短視頻稱之。

event20699480

The Next Big Think 活屋十講:【數位的認知變了 虛擬的美學也變了嗎】

講師:劉明峯、林瑪黛
日期:2018.11.07(三)
時間:19:00 開放入場 19:30 講座開始
地點:永豐 Legacy Taipei 音樂展演空間(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售票連結:https://www.indievox.com/legacy/event-post/20699



avatar

作者 / 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