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4・新聞

「關乎音樂,也關乎儀式」——沈鴻元的音樂經

習慣在無線電訊號中接收古典音符、享受 DJ 琴邊閒話的愛樂者們,對愛樂電台常青節目《臺北爵士夜》主持人沈鴻元,想必不感陌生。每到兩日交會的午夜時分、熟悉的片頭響起,這個電台的風格似乎便隨子、丑二時的替換,忽而搖擺輕快了起來,即如對爵士樂素無慧根的筆者,彷彿也要跟著它滑入了另一個平行時空⋯⋯

muzik_01

黑膠,復興嗎?

主持每週七日不間斷的帶狀節目、擁有逾萬 CD 收藏的沈鴻元,憶起自己聆聽錄音的起點,還屬 1970 年代跟著父親聽音樂的幼年時光,彼時當紅的西洋歌手:湯姆.瓊斯(Tom Jones)、肯尼.羅傑斯(Kenny Rogers)的音樂,都透過黑膠唱片,一圈又一圈地刻印在他稚齡的聽覺底處,也讓他與西洋流行音樂、爵士樂結下了不解之緣,即便三、四十年後的今日,他依然記得那時家裡聽音樂的「裝備」:一部「王樣」的三合一音響,尺寸接近現在的三層小書櫃,整部機器自上而下排列著一部黑膠唱盤、一部匣式錄音機、一部卡式錄音機,全類比的裝備,滿足了當時解碼各種音樂載體的常備需求。

muzik_02

說起王樣音響,沈鴻元也提起了自己收集、購買錄音的起點,那個時候黑膠雖然當道,卻不是音樂市場上的唯一主流,與它同時流通的匣式錄音帶(現在已相當少見),足可與其分庭抗禮,而且因為匣帶的價格低於黑膠片,又較為方便攜帶、易於保存,占的空間也小,便成為一般聆樂者「買片」的首選,黑膠則對應比較高端、有能力使用的族群。匣式帶的時代過去之後,卡式錄音帶(Compact Audio Cassette)繼之而起,接收了原本匣式帶的戰區,繼續與黑膠片並存,更進一步帶動了隨身音樂,包括手提音響與隨身聽的新一波流行。

而今日我們所謂的「數位音樂浪潮」,其實也是太陽底下諸多已不新鮮的事件之一,早在 1980 年代 CD 標準化、正式大舉進入音樂載具場域時,第一波數位大潮便已毫無疑問地轟然襲來。起初這道大浪還有一些經濟上的門檻,沈鴻元指出,CD 標準化上市後不久,台灣也跟上了國外的腳步,然而當時一張 CD 的價格,大約是「主流載體」一捲卡帶的 3 到 4 倍,因之整個轉換的過程,也是荷包大失血的一段掙扎與荊棘之路,他還記得自己花錢買下的第一張 CD,是「A- Ha」合唱團的 1985 年發行的首張專輯《Hunting High and Low》,該輯第一首歌〈接受我〉(Take On Me)次年的 MV 製作手法,首開音樂錄影帶將素描動畫與真人結合的先河,讓這個挪威天團迅速走紅,也令沈鴻元就此「接受」了 CD。

是形式,也是實質

之前筆者在訪問過程中,曾聽黑膠玩家評述道:「CD 應該代替的是卡帶,而非黑膠。」不過事實上,CD 上市後最先衝擊到的,卻是「老大哥」黑膠唱片。曾幾何時,CD 今日也經歷著被更新一代的數位下載、數位串流取而代之的逆境。經歷過上個世紀那次難忘的數位化洗禮,現在「虛擬化」的音樂載具對沈鴻元來說,只是一次時勢所趨的改變,既不天翻地覆,也不帶任何偏見,只是理解它、在必要時使用它,卻不會是他聽音樂的主要方式。

這位如今仍然習慣抱著自己選好的 CD 進錄音間、一邊親手放著音樂、一邊與聽眾隔空交會的主持人,一語道出了不同聆樂途徑之間的關鍵差異:數位時代的重點在於「速度」,對方便與效率的要求遠大於播放的過程。而聽 CD 或黑膠片的精要卻與之恰恰相反,其所重在於過程所展現的一種「儀式性」,沈鴻元以看電影為例:「就像以前排隊買電影票,我自己最喜歡的是總督戲院第 11 排,為了能夠買到這裡的位子,大概在熱門電影開演前一個半小時,就要守在售票口前,才搶得到。好不容易買到之後,可以輕鬆愜意地晃晃、逛一下今日已經不復存在的中興百貨,待開演前,買好爆米花、走進放映廳,這才完成了要看一部電影的儀式。相對來說,今日的網路訂票雖然方便,卻完全沒有『感覺』,也就失去了所謂的儀式性。」

muzik_03

對他來說,拿出黑膠唱片、把唱臂與唱針調好、將唱頭放下讀片的一系列操作,或是選好 CD、退出托盤、送片、按下播放鍵的整套過程,在「聽音樂」的活動中,就是如同親至現場排隊購買電影票的「儀式」,即便是帶著片子到其他樂友家、看著別人操作這個過程,都能享受到這樣的氣氛,其週邊甚而還另有趣味,像是以往黑膠唱片封套上、或是 CD 內頁裡的說明,其實都是他音樂路上最寶貴的知識來源,其重要性幾不亞於唱片。雖然儀式看似並非必須,卻是一個必經的過程,而過程的本身就帶有意義。

對沈鴻元來說,聽串流音樂也不表示沒有「儀式」,只是形式完全不同,以往所有手動的環節,包括按鈕播放,都已經被虛擬化了,個人編輯的曲單於是成為儀式的核心。至於新舊儀式之間的差異何在:「就像吃牛肉吧,一塊高檔牛排跟一片組合的漢堡肉,兩者都是真牛肉,但是吃起來感覺卻不會一樣。」也如同人們不太會想用組合肉的方式處理上等肉料的道理一般,形式與內容也在不同的儀式之中,一起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證明與實踐。

muzik_05

數位時代的儀式

面對數位時代的大勢所趨,沈鴻元談到,享受數位檔案當然也能夠成為一種儀式,前提是檔案品質夠好,還原這個檔案變成訊號的機器要夠好。走過黑膠、匣帶、卡帶、CD、串流時代的種種,面對今日的黑膠再來,沈鴻元忠告道:要慎選片源,避免選到搭流行風潮、拿 CD 轉錄成黑膠的「偽片」;相對地,限量的直刻片,或是用原始母帶轉刻的片子——即如他曾在倫敦諾丁丘(Notting Hill,因電影《新娘百分百》而馳名於世)跳蚤市場挖到的:盲人薩克斯風手科克(Roland Kirk)1970 年代的初刻片——則屬值得收藏的上好片源。佳片在手、唱盤在側,方能走進真正的黑膠世界、一聞其非常之聲,如若真能收到許多此類未經 CD 化的黑膠,再使用有轉錄功能的唱盤轉製數位檔案,那也會是珍貴又方便的一種另類收藏。

原文出處:https://goo.gl/rWA8SI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