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9・人物

關於性別:UnderU 與 mobilegirl 談「Girl」標籤

feature_750x390

儘管當今文化、展演,使用「Girl」、「Female」、「女性」與幾個意義相同的變體單詞作為主題或元素相當頻繁,屢見不鮮,但不能否認地,這不但做為一種明顯的標籤區隔,且不論是哪一種態樣,都充滿著對某一性別既定價值的認定與想像。這個標籤甚至比起展覽內容是否精緻、演出者有沒有實力…等還優先。一些深根蒂固、源自於社會演進所殘留下的喜好傾斜,也並沒有因為不停重複、強打強打這幾個單詞就填補起來,這種狀況不論中西,古今亦然。

例如來自柏林、慕尼黑長大的越南裔創作人 mobilegirl,即便在柏林的 Boiler Room 登場兩次後,受到各界地下舞池注目,被認為是現代電子樂場景的明日之星,但許多收看 Boiler Room 直播的觀眾,仍在即時互動的聊天室中寫下對她批評;其中很大一部分與音樂內容、製作技術毫無關係,單純調侃她的性別與膚色,以非常無禮的語言,騷擾著與她一樣登台演出的女性 DJ 與音樂人。這樣的歪風也讓 Boiler Room 意識到,必須制定留言控管機制,杜絕徒增衝突對立與憎恨的種族主義,及針對表演者的語言性騷擾。

%e6%b4%bb%e5%8b%95%e4%b8%bb%e8%a6%96%e8%a6%ba
詳細活動連結

由台北派對組織 UnderU 邀請,mobilegirl 即將於 12/2 造訪台北 Koner,與台北的電子創作人獻上精彩的一夜。但在此之前,由身處於男尊女卑的父權社會、來自 UnderU 的 Sonia Calico、「花開 HAGAI」的策展人李彥儀,一併集結本地女性創作者 Veeeky、Scintii、Meuko Meuko 以及 mobilegirl,年齡相近的她們特此在演出前對「Girl」標籤做出討論,值得一看。

「Girl」這個標籤,妳如何看待?身為女性對這樣的標籤是感到自在的嗎?

%e6%9d%8e%e5%bd%a5%e5%84%80

在當代藝術的場域裡,特別是亞洲,看到女性策展人的機率其實滿高的,我自己通常不會特別去強調這個標籤,在討論策展人時,大部分都著重在策展人的專業能力與策展實踐的方法,研究的議題,不太會太著墨於男女性的區別。

但是在女性藝術家身上,這樣的標籤其實是很常見的,一方面起源于 60、70 年代的女性主義意識抬頭,並且西方國家有許多令人詬病的男性主導現象(只展男性藝術家的作品,全為男性的論壇…)讓藝術家 Cindy Sherman 與當時她為其中一員的 Guerrilla girls 批評當代藝術展覽中的女性身影只有藝術作品中的裸女!而這樣的標籤我認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是需要且必須的,長期以來被忽視或是受到壓迫的族群有必要藉由「命名」與「指稱」讓這類的議題,有辦法在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甚至普羅大眾的言談交流中被討論。

至於自不自在,我想得考量這樣的標籤在什麼樣的文本(背景)下出現。女性是一個中立的身分,生物上的類別,是社會的解讀與建構讓中立的名詞帶有褒貶意。但是我也想強調這樣名詞作為話題、噱頭與行銷企圖的考量也必須被正視,而不是打著全部女性就代表著女性主義或是性別平權(許多女子團體也全都是女性,但是是尊重女性的嗎?)

我並不排斥這樣的活動有更多的能見度,甚至也常常對這類活動感到極大興趣,但是藝術家在參展這類展覽時,也需要意識到 girl 或 woman 兩個字在展覽文宣的使用上,是被試圖要營造什麼樣的氛圍?是單純要被營造成可愛的感覺嗎?是落入打著正妹招牌的俗套嗎?還是真正的在替女性發聲?

我想多數的女性藝術家對於這樣的標籤是有自覺的,不過大家也許都不願造成衝突吧!為大我犧牲小我異議,但是其實是不用的,太多的犧牲往往是被佔便宜的,台灣在學習尊重女性還有一長段路要走。

有關於女性身體政治的相關文章,也歡迎參閱花開 #4《性別號》


 

有時候真的會不太自在,因為看到太多用「girl」的標籤的文章或是活動的內容常常都讓我非常反感,90%在強調外在條件,描述專業的部分少之又少,以為只要最後補上一句「girl power」就可以正當化一切…

以前比較不會分析為什麼這樣的標籤會讓我有複雜的情緒也讓我很困惑,現在漸漸可以分辨使用這些標籤的人他們心態如何,如果是帶著純粹消費女性(主義)的心態,我可能就會婉拒這樣的活動;或是我知道有時候主辦人可能是…..「無心的」….,我就會跟他們溝通,希望能換一種讓彼此都比較自在的說法。

 


 


只要不是被拿來用來鼓吹某種政治正確就沒關係吧,因為「girl」這個標籤有點太明顯了所以不太對。女性主義很流行,有很多 promoters 只是跟風而已。

 

 

 


 


如果引入的好的話,就不太會自在,但如果只強調性別作為唯一賣點就沒什麼意思了。

 

 

 


 


都有。一部份覺得自在,因為我是女生沒錯,但一部份好像又會擔心別人的看法。

 

 

 


 


看是什麼樣的活動,但其實是有點不自在,不太喜歡被朔造成可愛形象。

 

 

 


有最欣賞的女性藝術家嗎?

%e6%9d%8e%e5%bd%a5%e5%84%80
最近很欣賞的是研究格律的藝術家 Agnes Martin、曾經參加過 2014 年台北雙年展,討論死亡與頻死性的藝術家 Rachel Rose,以各式媒材討論種族歷史的 Kiki Smith,跨性別政治 Mykki Blanco,…等。

 

 


 


最近很喜歡一個美國的饒舌歌手 Princess Nokia,她的作品幽默卻讓人思考,覺得面對議題的時候能夠展現這種態度是很聰明很迷人的。然後當然還有一直以來都是我心靈偶像的 Peaches

 

 

 


 


我對 Kablam 有無止盡的欣賞和尊敬,Toxe 當然也是最愛之一。Ziur 也很棒,另外最近也很喜歡 Swan Meat

 

 

 


 


沒有特別的,都很棒。

 

 

 


 


呃…直接想到的是碧玉、王菲、攝影師 Harley Weir

 

 

 


 


Mobile Girl、Toxe、CorinAylu、Lina Fornia、Sonia Calico、Betty Apple、Veeeky、Nanassus、Sydney Shen、Amalia Ulman

 

 

 


15039532_1108464415875251_8321614224578221298_o
Photo Credit:UnderU

是什麼作品會啟發妳,讓妳開始創作或策展?

%e6%9d%8e%e5%bd%a5%e5%84%80
那時候處於一個整理自己的狀態,我喜愛與藝術家們交流他們的研究與作品,同時我也非常熱愛追求知識,已經希望身邊圍繞著的人都是追求著具有智性的談話,但我也很愛趴踢跟玩樂,卻又不甘只是享受,衝著想要與思考清晰工作彈性又不失條理的人合作,同時幸運的有父母的支持以及遇到很多知音鼓勵,才慢慢的成為了藝術策展人。

 

 


 


從小就很喜歡音樂,從搖滾樂聽到電子樂,小時候覺得當搖滾巨星很酷所以創作,哈!但現在創作做的動力就是想要表達自己,身邊的所有人事物都是我的靈感來源。

 

 


 


創作的衝動是一直都有的。從小我就很喜歡畫畫,但音樂對我來說更有情緒感染力。做自己大部分的 demos 的過程都讓我覺得平靜。

 

 


 


我記性很差,通常喜歡的東西幾乎都是變成碎片存在腦袋裡。我常常面對自己的玻璃心和脆弱的地方的時候,就會想要創作自己的東西,然後在提取這些資料。

 

 

 


 


音樂的某部份,例如人被節奏影響的感覺是很原始的。還有充滿情感、或是有話要說的作品。

 

 

 


 


有感情的音樂,有故事性或戲劇性,電影特效類。

 

 

 


13914069_1024921617562865_1702190153634349129_o
Photo Credit:UnderU

有人說在男性居多的音樂圈,身為女性需要更努力才能證明自己的實力,對於這樣的看法妳覺得如何?

%e6%9d%8e%e5%bd%a5%e5%84%80
有許多的女性一直都很努力,我想問題比較是要拓展女性職業升遷的空間,以及共同創造更友善的女性工作環境,還有拒絕單純以「女性身軀、物化女性」價值觀來接洽的表演或是機會,這樣的工作環境其實是需要兩性共同合作的。我其實並不認同「全女性」的展覽就代表著女權,或是代表女性意識。有許多女性其實帶著父權主義的壓迫思想在壓迫著其他的女性,最近輔大性侵事件的夏林清處理的方式是個很好的例子,而且她的處理方式其實可以說是大多數年長,或掌權,或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女性常常選擇的處理方式。畢竟要弱者妥協比較容易,而弱者,或是善良的人,往往以為真理正義會站在他們那邊,而忽略了保護自己的措施,有的時候得靠自己啟動的原理。

再者,我認為社會上有些男性(並不少)認為女性意識,以及兩性平權意識的抬頭會對他們造成不利與不公平的論述其實可笑至極,換句話說,難道你們不藉由制度與教條壓迫人,就會讓自己處於不利的狀況嗎?


 


在電子樂圈身為女性真的是一個很弔詭的事情,妳會因為女性而受到關注,但那些關注的人裡面很多是帶著某些既有印象在看妳的。被關注是好事,但如果這些眼光都帶著顏色,那就得努力去打破他們的既定印象。關於打破這件事的話我是不會特別覺得辛苦,我覺得努力挑戰既有制度,呈現好的東西去衝擊觀眾(聽眾),本來就是藝術家該做的無論是男是女。

但是我們的確需要更多女生投入電子音樂圈,成為 role model,影響更多女生創作者,進而扭轉大家對於女性 DJ 某些奇怪錯誤的印象。


 


我同意。音樂圈像很多其他的產業,存在很多裙帶關係,因此原本的結構很難打破。男性通常更支持男性,女性經常不被認真看待。身為女生經常要表現得比男生更好,或者更為「特別」,來讓人留下印象。

 

 


 


想要做什麼事肯定都要有努力付出的部份,生理性別的確會造成條件的差異,同時給你容易和困難,但是都必須要努力。

 

 

 


 


是吧。同一件事可能要比男生多說幾次、多做幾次才會被認可。我通常好像不會特別注意,碰到不太順利的時候才會想,如果是男生,對方的觀感和反應可能會不太一樣?不過女生也有男生沒有的優勢,例如可以用比較柔軟的方式,特別是和人溝通方面。

 

 


 


我覺得男女都一樣。

 

 

 


15110904_1108464732541886_478458225313089809_o
Photo Credit:UnderU

曾在音樂工作場合因為性別而被騷擾或歧視過嗎?妳如何面對?有什麼建議給類似情況經歷的人?

%e6%9d%8e%e5%bd%a5%e5%84%80
玻璃天花板,其實是個台灣放諸各產業皆準的現象。然而我不得不稱讚當代藝術界中,性別上對彼此的尊重是有的。倒是在其他的產業,被騷擾與歧視的經驗也是有的,談到物理或是數學就先入為主的認為你不懂,不想與你多溝通,甚至認為你沒有知的權利;或是儘管能力較好,薪水卻是相較次等能力的男同事硬是低幾個百分比。我通常都會衡量自己的情況之後直接跟當事人反應,或是請主管,或是相關經理人處理,公平的環境不能等著別人幫妳,得要自己創造。

有些人可能會說那就要更努力給這些歧視你的人看,這很大部分是美國青春 YA 片看太多了。歧視與騷擾是需要被挑戰與反駁的,這不是什麼心證自明的過程。我最常遇見的是開黃色笑話的情況,要是反應了,對方總會用「開玩笑的啦」作為解套的方式,甚至刻意的讓女性感到自己好像太過認真,沒有幽默感的尷尬感。但是這些拿著玩笑或是幽默當擋箭牌的懦人,你能說他們不知道這樣的玩笑也構成著威脅安全的可能嗎?錯了,他們知道,他們知道這樣的玩笑令人退縮,令人開始感到羞愧,所以他們更要開。

我建議別忍了,不爽是需要溝通的,懦人需要被教導與知會,如果你不告訴他們,這是剝奪了他們學習成為現代公民的機會。最後,安全為主,ALWAYS CALL THEM (騷擾者) OUT AND SHAME THEM,同時幫助其他人。


 


之前在弄網路直播電台的時候,有一次我主持下面就有些人一直在講一些猥褻的話,網路世界真的是一個讓這些人可以口無遮攔的地方,當下看到真的是會傻眼,但後來就覺得其實也蠻可憐的這些人,一笑置之真的也是只能這樣。

我覺得改變可以從身邊的人開始做起,有些人雖然可能對女生朋友不會明顯,但有時候或某些狀況竟然會出現一些歧視的評論,可以好好(輕鬆的)的跟他們討論我們的想法,透過討論省思讓彼此更能理解問題的癥結。

 


 


喔!很多啊!我曾經受到很多性別和種族歧視的評論。例如在 Staycore Boiler Room 線上直播的節目就很多,對於這種事我無法特別做什麼,但是知道並不是只有我會得到這樣的反應是有幫助的。

另外,例如知道我被邀請只因為我是女生,promoter 想要讓 lineup 更為「多樣」。理想情況我會拒絕,但實際情況是我須要靠表演生活,而這些演出可能對我的 DJ 生涯很重要。

 


 


如果人家碰你你又不想給人家碰的話,基本上就先瞪吧,通常在舞池這種人只要沒有喝醉或發瘋都會走掉,如果真的看不懂眼色,就明確的跟他說不可以這樣,如果再不行還有保安、吧台工作人員可以求助。

 

 


 


好像沒有很誇張的。如果苗頭不對我可能就閃了或停止回應,或者對方會清楚地知道我不喜歡這樣,怎麼表達也是種學問…不過女生必須理解自己值得被尊重,被認真、專業的方式看待,才能盡量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有一次在捷運上遇到變態,變態對我露出下體在蠕動,我試著要拿手機拍他(當時還是用 Nokia 手機)結果他反而生氣了,好像要嘗試攻擊我,我馬上打手機報警,並衝下月台找站務人員,我跟站務人員一起追那個變態,還是逃跑了!

結果警察來跟我做筆錄後,回家發現其中一個陳姓警察搜尋我的名字加我 Facebook 還是一直傳私訊給我,沒想到遇到變態後又遇到變態!真衰。這件事我其實聯絡過報紙記者,(當時還沒有 1999)記者沒興趣報,我家人也說別惹事,所以就算了,但經過這些事情之後,學到了很多如何保護自己的危機處理。


13938165_1024920090896351_2161884385598949222_o
Photo Credit:UnderU

最後,特別問來亞洲巡迴的 mobilegirl,這次巡迴有沒有什麼特別期待的?


我一直想要去北、東亞洲,所以非常期待這次的一切,尤其食物。聽過很多次台灣食物很好吃又便宜。但我又很好奇無法理解一切的感覺,可能沒法一個人吧!哈哈。(我的父母來自越南)現在的越南文是從拉丁字母來的,所以我也不熟悉(德文和英文為日耳曼語系)。

 

 


15192587_624097564436152_6109392176121374773_n
Photo Credit:Meuko Meuko

【快問快答】

Q:貓還是金魚?

李彥儀:金魚。

Sonia Calico貓跟狗魚有點恐怖,好像很容易死掉…

mobilegirl:貓。

Veeeky:貓。

Scintii:貓。

Meuko Meuko:狗。

Q:巧克力、牛排還是紅酒?

李彥儀:紅酒

Sonia Calico紅酒。

mobilegirl:我討厭牛排又不太能喝紅酒,所以絕對是巧克力。

Veeeky:都要。

Scintii巧克力和牛排這兩個好難選…巧克力吧…

Meuko Meuko:巧克力。

Q:電影影集還是書?(馬上講一部)

李彥儀:《肌膚之侵》(Under the Skin)、《紙牌屋》(House of Cards)、呂秀蓮的《新女性主義》。

Sonia Calico影集《駭客軍團(Mr. Robot)》。

Veeeky:昨天看了一部老片,充滿了結構主義的科幻片但拍的超棒,叫做《錯位》(Dislocation)。

Scintii電影《墮落天使》。

Meuko Meuko電影《路邊野餐》(Kaili Blues)、影集黑鏡》(Black Mirror)。

我們注意到 mobilegirl 有隻 insta 網美貓,可以跟我們介紹一下牠嗎?

Mofo(@mozzarellafondue)張貼的相片 張貼

mobilegirl我和 Ivo 一起養的一歲半泰國御貓。他在很小的時候,被 Ivo 的朋友在街上發現,等夠大了就送到我們這。現在他統治著家和 instagram,最愛貓草和雷射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