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剛剛的那首歌是幾拍的?」
發問的是周華健,三分多鐘的歌,他一直用手在膝蓋上數著拍子,就是數不出來。這一幕發生在 2014 年 1 月 31 日《中國好歌曲》的舞臺上。歌曲的創作者和演唱者是來自台灣的音樂人蘇珮卿。
蘇珮卿從小學習古典音樂,高中畢業後,前往美國音樂名校北德州大學,修讀長笛及豎琴演奏。《中國好歌曲》上讓周華健有點暈的歌叫〈格格不入〉,用的是比較另類的「七拍」。
主修長笛,愛上豎琴
「彈奏豎琴的時候,自己好像在擁抱一個東西,藉由它來發聲。」
說到豎琴,蘇珮卿的語氣充滿愛意。不過,她人生中學的第一件樂器,是鋼琴。那時她才八歲,告訴家人自己喜歡音樂,跟很多臺灣女生一樣,被送去學鋼琴,就這樣,一腳踏入古典音樂的世界。
念完高中,蘇珮卿前往美國,在音樂名校北德州大學主修長笛。學校規定,需要選修一門輔修課,打量一圈學校的樂器後,高貴又不容易接觸到的豎琴,成為蘇珮卿的輔修選擇。
豎琴練習難度很大,所以很少有學生會在初次接觸,就選它修學分。難得的是,蘇珮卿不僅在剛剛學彈的時候就愛上豎琴,就連老師也覺得她很有天分。僅僅一年,她就將豎琴轉成了雙主修。
跟所有管弦樂器的學習者一樣,蘇珮卿的手不斷經歷著破皮、流血再長繭的過程。有段時間拚命苦練,練習強度超出身體承受能力,還患上「網球肘」,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一段時間。「豎琴是很困難的樂器,但它是我想做的事,所以對我而言不困難。我那時真的花很多時間在練習室,跟它相處,覺得很幸福。」蘇珮卿說。
在美國求學近五年的時間裡,蘇珮卿不僅找到了豎琴,也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遇見了自己現在的丈夫 Cody Byassee。
蘇佩卿被媒體稱為非常罕見的「豎琴原創音樂人」。2011 年,她貸款買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台豎琴,那台藍色豎琴是法國頂級的豎琴品牌。2012 年,她在女巫店舉行的一場小型表演,名稱就叫做「蘇珮卿與藍豎琴」。
在現場表演中,蘇珮卿甚至把豎琴當成吉他在彈,接入電源,插上效果器,製造出金屬、迷幻等聲響。高貴的豎琴,在她手中,跳出古典樂框架,變得「聽話」又接地氣。
印度音樂讓她渾身起了雞皮疙瘩
讀大學期間,選修跟主修的時間相撞,蘇珮卿選擇了翹掉主修課,趕去上一門叫「印度節奏入門」的輔修課。
在這門課上,蘇珮卿第一次聽到印度拉格(Raga:印度音樂的基本調,被稱為「印度音樂的靈魂」),「渾身起了雞皮疙瘩」。
「印度的節奏很複雜,律動很特別,我已開始無法理解,因為無法理解,所以我想要去理解它。」因為強烈的好奇,蘇珮卿跟當時一起修這門課的 Cody 前往南印度學習,而且不止去了一次。
兩個不懂當地語言、不熟識當地文化的外國人到印度,還遇上了使用獨特教學法的老師。南印度的音樂家們,很少拿出具體的樂譜,也不教授任何技巧,就是一個音一個指法帶著你彈奏。如此原生態的教學方式,讓蘇珮卿短時間內有點摸不著頭腦,但她跟 Cody 堅持下來,拋棄固有的學習方式和音樂知識,從頭開始。兩人跟當地學生一同拜師學藝,每天很早起床,就去老師家報到。
那首「七拍」的〈格格不入〉,其實就是用印度節拍的概念創作而成,一般聽眾乍聽會覺得奇怪,裡面隱藏著許多專業樂手才能聽出的節拍變化。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到現在還覺得只是懂了冰山一角,但是它改變了我對節奏的所有觀念和想法。」蘇珮卿和 Cody 的南印度旅居生活,看來還會繼續。
在澎湖累積能量,帶回臺北釋放
「某天我們突然意識到,我們才 20 幾歲,卻已經在過退休生活了,覺得生命裡需要一點刺激。」
蘇珮卿口中的「退休生活」,指的是跟 Cody 一起,在澎湖生活的兩年。2006 年大學畢業後,抱著探親加遊玩的想法,兩人回到臺灣,沒想到就一直待了下來。玩了一陣子後,準備開始做音樂的時候,蘇珮卿遇到了困難。從小開始練習樂器,一直到大學畢業,她的生命中充滿音樂,卻僅僅與樂器練習和學校課業有關,是一位典型的古典音樂科班學生。「我發現我的音樂世界有多小,那個充滿了音樂的生活泡泡被瞬間戳破。」蘇珮卿說。
為了「逃避現實」,蘇珮卿和 Cody 一起去澎湖當起了英語老師。
在澎湖這樣安靜的地方,冬天甚至只能聽到風聲。蘇珮卿和 Cody 早上去海邊游泳,下午幫小朋友上課,晚上回家煮菜、看電影或是練習樂器,十分規律。「那時候一切安好,雖然想要創作,但生活安逸的時候,我反而覺得沒什麼想表達。」所以那兩年,蘇珮卿一首歌也沒有寫,只是用心感受生活和自然,慢慢沉澱能量。
正因為這樣的累積,兩人回到臺北的時候,內心都積蓄了巨大的能量,在觀察到生活各式各樣的可能性之後,他們意識到自己無法離開音樂,決心好好做下去。
不再想著別人口中的分類
2011 年,蘇珮卿發行首張創作 EP《格格不入》,成為臺灣首位豎琴創作歌手,豎琴演奏加入流行、搖滾、迷幻、爵士及印度元素,被 StreetVoice 音樂總監、知名樂評人小樹評價為「奇女子」,並入圍當年金音獎「最佳新人」及「最佳現場演唱/奏」。
「放下所有思考和複雜的標籤/不再想著你和他與她口中的分類」(引自蘇珮卿〈起飛〉)2014 年 9 月,蘇珮卿發行第二張創作 EP《起飛》。現在的她,已經不再去煩惱該將自己「格格不入」的音樂歸類在哪個領域,「另類流行」、「藝術流行」是她覺得比較靠近自己的風格。
蘇珮卿喜歡在 StreetVoice 上尋找各式各樣的音樂來聽,在大學時期她也曾研究其它類型的音樂,包括爵士、搖滾、民族音樂和世界音樂。而對她影響最深的音樂人是 Radiohead,他們晦澀的歌詞,留給聽眾極大的想像空間,甚至能用一首歌創造一個世界。他們音樂中所包含的畫面感和意象的留白,是蘇珮卿也熱衷運用的創作方式。
今年才登上上海簡單生活節的蘇珮卿,將在 12/4 首度站上台北簡單生活節的舞台,與現場演奏電子音樂的挪威雙人組 Koèju 聯手演出,跨越音樂類型的藩籬,探尋不同音樂風格交織出來的火花。
文/陸小維 編輯/吹音樂 圖片提供/蘇珮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