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U2 在蘋果年度發表會上宣布專輯免費提供給全球五億個 iTunes 用戶,將在今日10/13截止。這檔免費事在全球引發上萬則討論,Blow 吹音樂也製作專題報導,其實免費送音樂這件事並非創舉,除了先前提到過的回聲樂團ECHO《巴士底之日》 以及 Radiohead《 In Rainbows 》之外,還有許多類似的例子,讓Blow 為大家一一整理如下。
先從台灣音樂人開始:
2008年,為了抵制並打擊盜版,台灣天團五月天在第七張專輯《後青春期的詩》首批預購版中,附贈同年12/13於台北中山足球場的演唱會門票。當時不少唱片公司以及經紀公司出面指責五月天,此例一開將會降低了歌手演唱會的售票行情,讓觀眾不願再花錢買票進場,歌手的日子會更難過。
五月天所屬唱片公司則回應,其實效果正好相反,有許多第一次買專輯的歌迷藉此機會感受現場的魅力,進而會培養出新的一批購票看演唱會的人群。時間也證明,這件事並沒有影響到其他歌手,畢竟天團五月天的例子很難套用在其他人身上啊!
相較於五月天是以演唱會門票刺激專輯銷量,在獨立音樂界則是經常以「買門票送唱片」的方式,刺激演唱會銷量。
2008年時,現已改名為「微光群島」的後搖代表樂團甜梅號,為慶祝成軍十週年,舉辦了三場十週年紀念巡迴表演,巡迴名稱「是不是該謝謝你提醒我少了什麼」是由前兩張專輯《是不是少了什麼》和《謝謝你提醒我》組合而成,他們於現場贈送觀眾限量的〈是不是該謝謝你提醒我少了什麼:十週年紀念單曲〉,裡面包含三首歌:〈bed〉為《謝謝你提醒我》時期的歌曲,當時考量專輯完整性決定忍痛未收錄;〈家事伯〉、〈no more sound track〉為甜梅號第一張專輯《是不是少了什麼》的舊曲重錄。
2011年四月,回聲樂團「處女空氣巡迴最終場」在Legacy舉行,這是他們首次的千人演唱會,主題為「舞曲是這個時代的民謠」,凡購買門票就能兌換一張限量的《Dear John (愛的記憶竟是如此美好 徐千秀重混版)》,單曲是由《處女空氣》專輯製作人徐千秀所混音的〈Dear John〉舞曲,於演唱會散場時首播;封面則結合原曲致敬對象 John Lennon 以及製作人徐千秀的形象,饒富趣味。
同年八月,民謠創作人黃玠在「跟你出去玩」夏日巡迴中,贈送一張不對外發售的《跟你出去玩》限量單曲,不過這是購買雙人套票才有的福利,所屬唱片公司「風和日麗」還特別提醒歌迷:「記得要找一個不像你那麼喜愛黃玠的朋友,不然他一定會跟你搶著要單曲的。」封面上和黃玠牽手的女孩,不是他的緋聞女友,而是「風和日麗」經紀人凱特。
新生代獨立樂團中具高人氣的女孩與機器人與絲襪小姐,去年6月應 Legacy 之邀參與「好聽系列」演出,聯手組成七人大樂隊,製作兩首各自未曾發表的歌曲〈潮溼的地板〉及〈slow〉,推出紀念單曲《潮溼的緩慢的你》;同系列活動中,法蘭黛和南瓜妮歌迷俱樂部則互相Cover歌曲,Frandé版的〈我多麼想成為你的鹿〉以及南
「贈送音樂」不只做為一種形式來表現樂團/歌手對樂迷的感謝,也讓樂迷因為這些「限量禮」而有種獨特感;且由於這些特殊版本單曲都是限量印製,因此日後往往身價飆漲,在網路上常能見到價錢被樂迷競標至驚人的高價。
在國外則有更多有趣的嘗試:
又是天團 Radiohead!此事發生在西元2000年,是網路剛剛起步、實體專輯銷量還具意義的時代,足見 Radiohead 對數位的態度與思考,可能比其他音樂人更有遠見一些。
在2000年10月之前,Radiohead 在美國的CD銷售成績可算是差強人意,這年夏天,就在他們第四張專輯《Kid A》發行前三個月,部分音檔竟然已經出現在線上音樂服務網站Napster上,雖然引起唱片公司的恐慌,也有人猜測這恐怕會讓專輯銷量受到影響,然而,令人意外的是,《Kid A》正式發行後銷量竟然直衝美國音樂排行榜第1名!
此後遂有「Kid A 陰謀論」產生,不少人認為這其實是某種行銷手法,《Kid A》的檔案很可能是樂團自己釋流出放上網路的。
在當代頗具影響力的美國藝人 Prince,早在2004年就曾將專輯《Musicology 》發放給參加演唱會的聽眾,2007及2010年的專輯《Planet Earth》及《20Ten》,則是在發行時伴隨英國及歐洲國家的報紙免費贈送實體唱片。
2007年時《Planet Earth》隨著英國報紙 The Mail on Sunday 贈送,此舉引起許多英國唱片行的反彈,最終導致哥倫比亞唱片拒絕發行《Planet Earth》。2010年隨著《20Ten》的發行, Prince更是擴大了其免費贈送專輯的範圍和數量,他與多國報紙和雜誌合作,其中包括了英國鏡報、德國滾石雜誌,除了專輯之外,在這些出版物中也包含了 Prince的採訪內容。
2007年與 Prince 合作的 The Mail on Sunday 當時的董事 Stephen Miron 曾說:「 Prince 只是希望能將音樂貢獻給大眾,他相信他應該要將自己的音樂儘可能地傳播給更多的人。」
2012年4月,經常有各項創舉的美國歌手 Amanda Palmer 在她的樂團 The Dresden Dolls 賣出2萬5千張專輯仍被主流唱片公司視為失敗之後,試圖想要擺脫音樂市場規則,她與新樂團 Grand Theft Orchestra 先將專輯放在網路上免費提供給歌迷,並且鼓勵群眾下載、分享,接著在美國最大的群眾募資網站 Kickstarter上為發行實體專輯、新書及巡迴演唱募資,而他們的募資計畫也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總共兩萬五千名民眾伸出援手、募得了約美金一百二十萬的資金,成為了Kickstarter上有史以來最大型的音樂募資活動。
對此Amanda Palmer 自己認為:「我不是讓他們付錢,而是向他們『請求』。」這項活動後續也有批評的聲音出現,然而這就是Amanda Palmer 「請求的藝術」。因為如此成功的案例,之後有越來越多歌手和樂團開始透過群眾募資取得發行專輯和巡迴演唱活動的資金。
2013年,美國流行音樂界巨頭Jay-Z的新專輯《Magna Carta Holy Grail》在美國國慶7/4發行,然而,並不是透過任何實體商店或者數位通路上架。這張專輯與手機商三星合作,從7/4開始的72個小時內,美國、英國、日本、澳洲等 13 個國家,多款三星手機的用戶就能透過Google Play的Android商店免費下載。
其實在7/4之前,用戶就已經能先透過專輯App,免費試聽其中的幾首單曲,並了解製作內幕。而解鎖歌詞的過程也非常有趣,使用者必須分享歌詞到 Tiwtter 或是 Facebook ,分享越多,歌詞越完整。到了7/4這天,App中所有歌曲即刻解鎖,讓三星用戶率先免費下載。
這項突破性的行銷策略讓《Magna Carta Holy Grail》成為史上首張尚未發行就獲得美國唱片工會白金唱片銷售認證的專輯,而且手機用戶也能自由選擇要或不要下載該音樂App。
2014年3月,全球目前最火熱的 DJ 之一 Skrillex 在 iOS及 Android 上架了一個名為「Alien Ride」的遊戲 App ,內有11個隱藏資料夾,隨著正式發片日3/18接近,資料夾會逐漸解鎖,使用者可以聽到其中的歌曲,全部通關之後,就會出現一個預購專輯的連結;於此同時, SoundCloud 上也能聽到該張專輯的所有曲目。
Skrillex 本人在2011年聖誕節曾在他的FB 上發表這樣的言論:「節日快樂,就像我一直說的,如果你沒錢的話那就去搞盜版,我只是想讓你們擁有它,或者你也可以點擊這裡來購買,不管你們選擇怎麼做,我都會愛你們。」即使如此的言論恐怕會讓唱片公司氣得跳腳,不過他的發言反而引起更多歌迷力挺和支持,許多歌迷在下面紛紛留言表示會去買實體專輯。
無論是贈送票券還是實體專輯,或者提供部分數位版本免費下載再販售完整唱片及進行群眾募資,抑或是各種免費將音樂提供給消費者的手法,後續迴響有好有壞。隨著時代的更迭,陸續有新的科技、載體和媒介出現,行銷手法也會隨之有所變化,對於當代音樂產業而言,無疑都是突破及創新,而消費者看似永遠都是從中受益,藝人和樂團也能因為這些不同的行銷手法創造話題和銷量,至於對音樂產業到底是否造成了傷害?還是同樣從中得利?在唱片銷售普遍低迷的今日,這些不斷推陳出新的行銷手法,我們不妨視作是提供了不一樣的思考方向,讓現今的音樂產業研究出唱片銷售的更多可能,也讓消費者和歌手、樂團之間能建立起互信的關係,藉由互惠來達到雙贏的局面。
資料來源:MP3newswire、The Guardian、Billboard、硬塞腦、Rolling Stone、音樂人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