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這一期的「樂手研究室」,本期很開心地邀請到近期正火的 Hello Nico 樂團的團長、吉他手兼合成器手-李詠恩,接受我們抽絲剝繭的深度訪談。身兼吉他、合成器手雙重身分的李詠恩在 Hello Nico 的音樂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幕後黑手,絕妙的編曲進行和精準的品味,也襯托出了主唱詹宇庭充滿靈性,時而奔放時而悠遠的招牌嗓音。這次一樣話不多說,讓我們跟著一道道的問題,切入從小就飽學鋼琴、吉他,一頭進行著編曲、錄音 Case,一頭賣力在台上投入演出的李詠恩,最私密且豐富的音樂世界吧。
音樂學習之路
李詠恩:最早是從小就有去鋼琴教室學琴,不過好像覺得彈鋼琴沒那麼有趣,升國一的暑假的就開始彈木吉他了,但也沒有覺得自己很帥,應該矬矬的吧。
吉他一開始我都是自學的,跟很多人一樣買《彈指之間》、《心情點播》回家自己照著練,超鏘的。後來國三才開始有找老師學;說來蠻有趣的,那時的吉他老師是建中熱音畢業的學長,記得他跟我說:「建中熱音社很屌。」害我很想去,所以就很努力唸書,順利考上建中後就參加了建中熱音社,又再跟江鎮宇(Frandé 樂團吉他手)老師學了一陣子,那個時候覺得他真的很帥。
Q:所以這段時間你都在彈吉他?
李詠恩:高中熱音社的時候其實也有彈 Keyboard,因為一些搖滾歌曲的表現需要有 Keyboard 的角色,我從小有在教會彈琴,所以一些流行、搖滾的歌曲,轉換算比較其他人快一些,演出的時候就會擔綱 Keyboard 的角色。
大學(政治大學)的時候沒有參加社團,不過因為組了一團(Electric MessAge 電子混亂世代)我是擔任 Keyboard 手, 那時 Keyboard 就彈得比吉他還多,也同時有找老師在學。但有一天忽然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勁,很跳 tone 地跑去「酷派」找老師學爵士吉他,而且那時候也沒有組彈吉他的樂團,就默默學了兩年左右。
大約大四的時候,有找老師學編曲,跟吉他同時兩邊都學。編曲老師是吳智暉,最近五月天這張專輯有幾首歌是和他一起編的,不過他比較常出現的方式可能是吹管樂、薩克斯風,Keyboard 也彈得很好,算是一位樂壇奇人吧。很多有老師其實都不只會一樣樂器,真的很厲害。
Q:那合成器呢?
李詠恩:合成器的東西是大學的時候開始摸的,彈奏上面雖然沒有問題,但是想法上和傳統鍵盤很不一樣,合成器比較像在雕塑聲音的感覺,它非常講求邏輯,你怎麼去調整就會表現出相對應的聲音,所以在想法上要很清楚。學習上大部分都是在網路上找一些影片來看,幾乎都是一些英文的資料,因為一直到最近兩三年台灣才比較多人在推廣合成器的中文內容,剛開始時幾乎都是只能自己找國外的資料來看,自己嘗試。
Hello Nico 受什麼樂團、音樂影響
李詠恩:其實像 Coldplay、M83 的話是一定有的,另外那時組 Hello Nico 有一個團非常喜歡,叫「Phantongram」(美國樂團,曲風融合 Dream pop、electronica、trip hop、shoegaze 等);這團其實一直有在聽,但是組 Hello Nico 的確有受他們影響。很喜歡他們的原因是他們也是真鼓和電子鼓合用,Bass 和 Synth Bass 會穿插鋪陳,很喜歡這樣做法帶來的感覺。
心目中的吉他 / 合成器英雄 & 受影響的樂團
李詠恩:說來蠻奇怪的,我從高三一直到大三之前,其實吉他都不是我聽音樂時的聆聽重點,因為我同時有在彈 Keyboard,所以除了有去學爵士吉他之外,應該沒有明確地受到什麼樂團樂手演奏上的影響。
另外,以前聽英搖的團聽得非常多,像是 Oasis(綠洲)、Radiohead(電台司令)、Coldplay(酷玩)那些,然後一直延伸出去;讀大學(2008 – 2012)時後龐克剛好復興起來,所以又聽了一些像 The Libertines、Franz Ferdinand 的樂團。而高中時流行的又是比較 New Metal 的東西,那時比較猛的團都在做這種曲風,像是「潑猴」、「六甲」好幾個團,都很 High 啊,現在的風格算是一個綜合影響的結果吧。
合成器方面,開始是受一些 R&B 歌曲的啟發,因為黑人的歌常常會運用到合成器,聲音真的很有趣,所以就開始研究下去。另外,我自己聽音樂其實搖滾還是聽蠻多的,記得 M83 他們剛開始有一點紅,也開始注意到一些樂團裡有合成器的音色;Coldplay 差不多第三張也開始融合一些電子元素,想說台灣少有人嘗試這樣的組合,就開始去模仿、摸索這樣的聲音。因為學習合成器的資料很瑣碎,包含像國外的影片、雜誌、訪談等各種類型,現在自己呈現的風格應該也算是經驗累積的成果吧。
吉他收藏成長史
李詠恩:第一把琴是在阿通伯買的 SX,菜刀中的屠龍刀,記得還配有拾音器,彈到高中的時候賣給同學。第一把電吉他是高中買的,是一把 Cort 的 Custom Shop 抄 PRS 的琴,單單雙拾音器,那時 Cort 這個韓國品牌才剛開始而已,後來 Custom Shop 也沒有了;其實做工上還不錯,便宜但手感也蠻好的,只是後來覺得它長相實在是太土豪了(仿 PRS),而且有很誇張的虎紋,所以就賣給了一個朋友。
到大學的時候買了一把 Fender ,想說要買就一次到位,存錢買了 Custom Shop Stratocaster,也算是我彈最久的琴,不過那把在去年跟別人交換換了一把 PRS ,現在想想有點想再買回來,不捨啊。那時會換成 PRS 是因為我的琴幾乎都是單線圈拾音器,想找一把比較凶猛的雙線圈琴,結果 PRS 我彈起來實在太不習慣了,完全合不來,彈第二天手就扭到,覺得琴頸怎麼這麼奇怪,就又把它轉賣給一位彈金屬的朋友。
李詠恩:其實我大部分的電吉他都是空心琴,幾乎就是「Fender+空心琴」這樣,現在手邊有三把 Telecaster,兩把就是 Thinline(空心的型號)。其中一把就是我旁邊這把(見上圖),他長得有點像是 69 年的款式,但其實它是 2010 年左右出的 Special Run(經資料搜尋該琴可能為:Fender 60th Anniversary Modern Thinline Telecaster FSR Telebration),特色是他的琴身有 Double Binding(雙鑲邊),因為現在出的大部分都只有前面的 Binding,我記得杉特(錄音師、Session 吉他手,曾任張懸吉他手,與四分衛陳如山組成樂團「杉山兩兩」)也有一把一模一樣的,他還跟我說邱澤(藝人、影星)也有一把,超跳 tone。
李詠恩:這把 Telecaster 是我用一把 Gretsch 跟別人換的;那時因為在彈爵士,所以前前後後其實有彈過三把 Gretsch 空心琴,有 6120、 6118、6128 三個型號。我覺得前兩個型號聲音差不多,只是顏色不一樣而已,都很漂亮,基本上都是衝著外型買的。6128 我覺得很好聽,但那時已經開始彈 Hello Nico 了,它拾音器高頻比較少,在樂團裡會比較糊、有點出不來,而且因為他的 Bigsby 搖座會容易走音,對於現場演出緊湊的步調來說不大方便,大概練了兩次團,徵詢團員的意見後,就賣掉了,算是最沒有緣分的琴吧。
李詠恩:除了三把 Telecaster 外,我還有三把琴,Gibson 的 335、Fender Eric Johnson Stratocaster 和一把 Jazzmaster(見上圖)。 Eric Johnson(當代著名樂手) Stratocaster 這把的聲音是比較透亮的感覺,其實會買是顏色的關係,因為我喜歡可愛的顏色,而且他的 Neck 有做 Binding,所以就下手了。這把其實很少用,除非編曲、錄音工作上需要不那麼「Twany (噹)」、比較流行的感覺的聲音才會用到。
李詠恩:Gibson 335 表演的時候不好用,但是錄音的時候很好聽;它表演的時候太「挑音箱」了,而且他很容易高頻聽起來毛毛的,帶一種 Vintage 的感覺,好聽但跟我們的曲風比較不合。它中段的 Clean Tone 用來錄一些 Riff 非常好聽,像是 Hello Nico 的〈辮子 〉、〈接下來如何〉單音的部分,都是用這把的中段錄的;因為 Fender 的聲音有時候會「太瘦」,335 就比較飽滿好聽。
講起來我還是最喜歡 Telecaster Thinline 系列的空心琴,因為之前 Coldplay 演出也是用這系列的琴,算是「 Coldplay 粉 」的行為吧。我另外一把是 72 Telecaster Thineline,是雙雙拾音器的,其實這把想買很久了,但是之前和江鎮宇聊天,他說這把「普通」而已,讓我一直打消念頭,開始轉而找美場或是老琴下手,可是這兩種都很難買,應該是慾望累績太久,有一次看到有人在賣,就忍不住買下來了。
李詠恩:目前表演最常彈的一把 Telecaster 也很奇怪,他的型號是 Telecaster Plus,有三個單線圈拾音器(一般的 Telecaster 都是兩個拾音器),買來後前、後段的拾音器我都改了,一個是 Seymour Duncan,一個是 Dimazio 無雜訊拾音器;題外話,Dimazio 的無雜訊拾音器做得非常的好,聽起來還是很像單線圈,因為我自己是很討厭有雜訊這件事情,所以我的琴幾乎都有改。無雜訊拾音器我試過很多家,之前很有名的 Kinman 我也用過,不過我覺得 Dimarzio 還是 CP 值最高,大家對它的印象可能都是做那種很「兇殘」的拾音器,但我發現它無雜訊的品質真的很好,而且還蠻便宜的;Fender 自己出的 N3 或是之前的 Noiseless ,其實聽起來都有一點怪,沒有 Dimarzio 那麼爽。
李詠恩:最後,因為我很喜歡空心琴嘛,所以絕對不能錯過德國的 Duesenberg。我的 Duesenberg 是跟一位網友買的,他的搖座比 Bigsby 好很多,而且用 Bigsby 有一個問題是彈的時候你會覺得弦很鬆,一種張力不夠的感覺,但是明明用的弦的一樣,高度也都調整過了,我想可能是因為「底部繞的角度不夠大」,所以彈起來會覺得弦震動的幅度比較大,可能需要左手控制力更好的人才能掌握住這樣的琴。但是用 Duesenberg 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弦的震動算是在我能掌握的範圍。
使用的吉他撥片
李詠恩:我現在都是用 Dunlop 的 Tortex 0.88mm(綠色)的吉他撥片,我覺得這個超好用的,我幾乎都用這個啦。之前有時候會買防滑版的,後來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滑,我也只有一點點手汗,就都用一般版的了。
電吉他弦
李詠恩:我都用 .10 的弦,最近最喜歡的是奧地利手工弦 Thomastik-Infeld「Sliders」 這組,記得這牌子還不少人愛用,不過比較多人用的是「Power Bright」這組,這組我會裝在雙線圈的琴上面讓他比較亮一點;但我單線圈的琴比較多,Sliders 這組的低音弦比較粗一點,是沒有到給 Metal 琴用、降弦那種那麼粗,不過會讓單線圈琴低頻的聲音比較緊一點,tone 剛剛好。之前用 Power Bright 裝在 Telecaster 上面就會亮到爆,這組很剛好。
市面上好聽的弦其實不少,但這組讓我印象深刻是它還蠻耐用的,以前都會買 Elixir 因為最耐用,大概可以撐兩三個月吧;像 Daddario’ 那些其實也都算好聽,但是差不多兩個禮拜就不行了。Thomastik-Infeld 這組可以用到一個月左右,音色衰減的情況是慢慢一點一點的,不會有第一個禮拜很 OK,然後忽然就「死透了」的情況。
錄音 / Live 使用導線、安全快扣
李詠恩:最近試了 Lava 的線,手邊這條 (紫色) 算是他們最高階的,我拿來錄音用,這條的頻寬比較寬,細節表現很清楚。其實我不算是對導線非常講究的人,但錄音的話我就覺得要用好一點;Live 的話我大部分長導線是用 CAJ(Custom Audio Japan),短導就是用 Mogami (日本線材大廠) 與 Switchcraft 的接頭,兩個等級差不多搭配著用。雖然 Live 的線沒有錄音用的「高級」,但是我覺得其實一定等級以上的線就沒有確切的「好、壞」之分了,應該要看他出來的音色你喜不喜歡,像以前我彈這把(第一把介紹的 Telecaster),PA 都會說太亮,所以現在就會避免使用比較亮的導線。
喜歡、慣用、擁有的音箱
李詠恩:工作室這邊有兩顆「Matchless」的音箱,彩排室(我們 the OURS)還有一顆 Organe 和一顆 Fender。因為我都喜歡類似的東西,琴啊音箱都一樣,買的都會比較像。Matchless 左邊這顆(見下方圖)是 C30,他其實就是仿 VOX 的 AC30,只是它是 Hand Wire(手銲)的。我之前其實有買過不是 Hand Wire 的 VOX,覺得⋯⋯聲音很「特別」,好像 VOX 之前賣給日本的 Korg 集團後, 就走偏的有點嚴重。VOX 現在可以買的應該是「HW(Hand Wire)系列」,不過也已經不是英國做的了,現在一般都是在中國做的。
玩英搖的一定都會喜歡傳統 VOX 的「AC Tone」,但是重點就是現在要去哪裡買這種聲音,除非像陳君豪(佛跳牆樂隊吉他手)去買那種 1960’ 的老音箱,不然就是買現在廠商 HW 版本的產品,現代人要追求這樣的聲音其實也就是這兩個路線,兩種聲音都會是對的。
李詠恩:我自己喜歡的音色是「聽起來有點復古,但是其實 Modern 的聲音」,像真的去彈一些很老的琴,有時反而會不知道怎麼讓他 fit 在音樂裡面。現在很多廠牌都有做比較復古、vintage 的東西,但是其實很多都加入一些現代的元素在裡頭,有些我就很喜歡。像是 Fender 有一些 reissue (復刻再製) 的琴,彈起來是好彈的手感,但是 tone 又不是那種很 Modern 的 tone,Matchless 這牌子的音箱也是這樣概念下的產品。
他這兩顆音箱的前級都有「EF86」(真空管型號),開一點破音的時候就會有一種「酥麻酥麻」的「英式破音」味,比較「打臉」感覺的吉他聲音。右邊是這顆 ClubMan 差別在於後級有用「EL34」(真空管型號),顆粒感就不會像左邊這顆「打在臉上」的凸顯,聲音比較開一點。這顆 Reverb 效果最近壞了,準備拿去修。講到維修,之前我會找「鐘麥可」,像是 C30 那顆有請他換過電容、整理過,因為 C30 李孝祖也有一顆(前南瓜泥俱樂部吉他手。現任「好意思錄音室」負責人、錄音師,草東沒有派對《醜奴兒》專輯於此錄製),他就說我這顆聽起來有一點點不一樣,因為 Matchless 是「冷底」的音箱,不像一些音箱是「暖底」的,而且照理來講 AC30 的聲音就是尖,Modern 的聲音也會比較尖,就請鐘麥可做了調整,讓聲音「可以尖、不要刺」。
練團室還有一顆 Deluxe Reverb (見上圖) 是大家的錢一起買的。另外我還有一顆 Orange 的 Rockverb MKIII,想買很久了最近才買到,配一個美廠的 2×12 Cab,因為中國廠的聲音真的有差,而且光重量也差了很多。之前在台灣試了一些 Orange 的大音箱,常常狀況也沒有很好,像比較常看到的 Rockverb 100w,聲音聽起來就會有點散散無力的感覺,不過其實真空管算是消耗品,有換過就會知道差別。
Live 演出穩定對策
不過 Live 演出的話我會選擇直接 Line In,因為我的效果器都是 Stereo(雙聲道),之前常常叫了兩顆一樣的音箱,但是聲音還是不一樣覺得很煩;像是之前高雄場的時候就叫了兩顆 Fender Twin Reverb,兩顆聲音一顆缺高頻,一顆缺低頻,參數調整很麻煩,而且心理也會覺得怪怪的。而且我最後一顆效果器是 Strymon 的 BigSky,他有一顆 Cab Sim(音箱模擬)的開關,演出的時候就進自己帶的 JDI( Radial 出品) 兩顆把訊號送給 PA,目前就採取這個做法,最穩定。
效果器盤巡禮
吉他 > Warlus Audio May Flower(推一點低頻,加一點 Compression) > Warlus Audio Voyager (推中頻、砍一點高頻) > Electro Harmonix Nano POG > 老皮 Rat (鹿圖樣,特色是有 MIX 鈕) > 調音器 (放這邊是空間考量) > JHS Double Barrel > 手工做的類比 Delay + Feedback > AMT 音量踏板 > Strymon Ola (Chorus) > Strymon Timeline (delay) > Strymon Big Sky (reverb) > 音箱
李詠恩:基本上 Warlus Audio 這兩顆都會常駐開著,Gain 都開很小,May Flower 用來增加聲音一點低頻和壓縮感,Voyager 則用來加一點中頻、砍一點高頻,真的比較破音的聲音是用 JHS 的 Double Barrel 來做。中間還有兩顆偶而才會用到的效果器,Electro Harmonix Nano POG(八度音效果)和老皮(台灣自製效果器達人)做的 RAT(經典 Distortion 效果器),這顆 RAT 特別的地方在它有一顆 Mix 旋鈕,非常好用。再來是一顆朋友做的手工類比 Delay,這顆有做一個開關是踩下去 Feedback 就會開到底,像 Hello Nico 的〈布蘭琪〉就有用到。接著是音量踏板。最後就是三顆 Strymon 的空間系效果器:Chorus (Ola)、Delay (TIMELINE) 和 Reverb (Bigsky),這系列的品質都很好。效果器盤 ( 攜帶包 ) 我是用 Ghost Fire,它比很多人用的 Pedal Train 還輕,攜帶比較不費力。
李詠恩:另外我的合成器 Moog Sub 37 也有接 Strymon 的兩台效果器:Tape Echo (El Capistan) 和小顆的 Reverb (blueSky) 輔助使用。最後,我用的電鋼琴是 Nord 的 Electro 5 HP,最近有點想賣掉了,但是之前的演出都是用這台。 Moog 的合成器聲音因為比較肥、比較穿,編一些單音、Synth Bass 的東西很適合,先前是先買了 Moog Sub Phatty,後來賣給朋友才換成現在這台 Sub 37,現場合成器的樂句都是用這台做的。
玩團到現在,什麼東西變了最多?
李詠恩:自己的話是越來越有責任感吧,跟大家在一個團隊努力,做事總不能拖累其他人啊。另外,現在的壓力也比之前還要大一些,因為 Hello Nico 不會覺得我們自己很屌、很重要,有些人會跟宇庭說:「我愛你」之類的話,但我覺得喜歡音樂是比較純粹的,不一定要這樣去看待一個樂團,因為有些比較看重這樣事情的人,就會因此壓力比較大,各方面會變得比較拘謹。雖然我是還好啦,但是整個團的時候就多少會有這樣的感覺。像之前賣票的時候,這類的細節都會擔心被放大,會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什麼疏失,造成別人的不方便,很怕在網路上被幹礁。
李詠恩:環境上,其實身在其中可能會看不清楚整個情況,也不太敢說什麼。拿補助來說,我有一些朋友拿到了,有些沒拿到,所以說什麼都不對。而且像是一些獎項,入圍的有你的朋友,沒入圍的也有你的朋友,我也不知道這個事情是要怎麼評論。除非真的有什麼違法的事情,才可以講吧。
獨立音樂的聽眾有變多是真的,尤其以台北來講,場景其實有在擴大,這也是大家一直期待發生的事情。但是目前搭建舞台、提供場地,或是願意辦活動的人有了、變多了,反而是「做內容的人」受到的幫助最少,也是我覺最奇怪的地方。
現在買票方便,場地、舞台多了起來,團也不是沒有,但是好像缺少了一塊引導的連結,年輕人還是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土法煉鋼的在做音樂這件事情,與環境的發展有了斷層。對比韓國或日本,他們的音樂專業養成的環境是比較有系統的。台灣很多大學生可能很想做音樂,但他同時又需要唸書,這樣的選擇可能會讓他的生活變得很辛苦。而且以投入「音樂產業」來講的話,越年輕開始用好,但真的很難同時在音樂擁有專業高度,又完成學業。不過台灣最近有一些系所也開始往這個方向走,只能看看這一批人出來是不是真的能為環境注入一股新血。
像是現在舞台越來越大,很多學生團上去看起來就像上去自殺的那種感覺,我不是覺得學生團不好,之前看一些大學生上台演出,真的覺得有一些很出色的人,但就會擔心說這樣有天份的人才會不會不繼續玩音樂,這樣就真的很慘。他即使想繼續玩,但是整個台灣的音樂環境沒有人幫他,讓他提升到一個專業的高度,他也可能也會覺得繼續下去不是一條路。我發現想要往音樂發展的人真的不少,但是現在卻還沒有看到一個很好的產業和人才接合模式的出現。
現在年輕人的音樂場景,和既有的電視台的娛樂圈產業其實是有斷層的。以前的娛樂圈都是圍繞著電視發展的,但現在已經有了轉向,看電視的人變少了,很多年輕人選擇在網路上發展,造成現在資源和內容發展的結合上出現斷層;像雖然傳統音樂、娛樂圈一直想找年輕人創造一些發展,但是目前怎麼看都還是怪怪的、卡卡的。
給年輕樂手的建議
李詠恩:年輕人可能常會遇「沒有錢」不然就是「錢沒花在刀口上」的問題,當然在買東西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冤枉路,買錯一些東西很正常,但是像台灣音樂專業資訊、環境相對比較封閉,那就更應該要積極的去接觸更多。台灣其實很多器材都試不到,台北狀況已經好一點了,其他地方應該更艱困,我會建議大家要多交流,而且要多交可以一起進步的朋友。
近期有什麼計畫嗎?
李詠恩:Hello Nico 目前台灣巡演剛好告一段落了,接下來都會往國外跑,將會前往香港、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再來可能要到十一月才會有演出了。另外,接下來我會進行黃玠瑋專輯的製作,目前有幫她編了三首歌,錄音應該也會在我這邊錄,之後我有在台灣的話應該都會忙這件事。之後她的巡演要是比較大場的話,採取四人編制,我就擔任吉他手的角色,希望大家支持 Hello Nico 外,也可以關注一下黃玠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