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9・雜吹

不是會彈吉他就會教吉他!不要被三流老師唬爛啦!

這幾年熱音圈發展出一種模式,就是各大熱音社開始出現「教學長」。幾年前熱音社在校園崛起,多半都會請指導老師,後來因為種種因素,現在趨勢已傾向不找老師,改由較厲害的學長姐授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現在學生越來越強了,環境在變,很多小鬼可能從小學、國中就開始狂練,到了高中已經可以詮釋有難度的歌曲,甚至實力不會輸給年輕老師。

另一種狀況是,現在「網路神人」很多,隨便搜尋一下,彈得跟鬼一樣強的人不在少數,然後你慕名去學琴,結果……沒錯,老師是很強,但你還是沒有變強,時間一久,就發現你只是付錢去看他「表演」,你依舊是個魯廢。其實那位老師也不是不想教,更不是不用心,我想~真正的原因在於「『教琴』是一種專業,不是你會彈就一定能教。」

操作樂器當然是基本,但每個樂手專注的地方不同,如果很會彈吉他的人就一定會教,那隨便一個屌團的吉他手應該都可以靠教琴年收百萬,學生從台北排到台中;如果會講英文就會教英文,那是不是隨便一個老外都可以是英文老師?專注在教學 10 年以上的吉他手,跟一個台上 solo 很狂的吉他手比「教學專業」,不太可能會輸,術。業。有。專。攻。就是這麼簡單。

專業的吉他手基本上只要會「彈」,不要台上亂尻被笑,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專業的「吉他教學老師」更需要具備:
一、教學經驗
二、教學研究分析(研究各種解決問題方法)
三、教學技巧(結合理論與實務的教學「智慧」)

這三件事其實是一體三面,我們來想想純樂手跟老師的差別,任何一個人學習樂器的過程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好比你今天弄懂了一段 Solo,會彈就是會彈,你不會反覆去思考、分析你的「學習路徑」,「你為何可以彈這段 Solo ?」。每個人學習樂器先天條件完全不同,一個節奏感好的人很難去理解,為何有人連拍子都對不準?有天,這個樂手出來教課,他發現原來當年自己一下就會的東西,一般人可能要花好幾樂個月……。如果教學就單單定義成:「傳授自身經驗」,那教學這件事根本就不足以成為一項「專業」。

任何一個老師在講解一段理論、一個技巧,都需要反覆研究,實驗,修改,驗證,才能肯定地傳授,不會老是用著:「啊哀~我當年就是這樣練,你這樣練就對。」的觀念在教學,不是說經驗傳授不對,所有能成功的經驗都很棒,但任何人成功一件事不見得能完全套用任一人身上。所以教學這件事,才需要、值得,被「研究」。

比如一個學生無法自彈自唱?為何?或許是拍子不好?或許是左右手不協調?或許是音準影響統合感官?或許是不好的和弦聲音造成排斥?或許是對字不對拍?或許是歌詞會跟著切分走?或許是肌肉還沒練成慣性?或許是身體律動錯誤影響手部運作?或許是用歌詞帶節奏,不是用節奏帶歌詞,甚至是心理因素,不敢,不想,不願意,某種學習陰影……原因千奇百怪。

好~即便是「拍子不好」這麼單純的原因,又可以再深入分析:為何拍子不好?真的是拍子不好嗎?是反拍抓不到?吉他還是歌詞?反拍刷法會搶拍加速造成律動不對?還是切分拍影響正拍旋律?亦或反過來?是知道拍子但手部跟不上?還是手跟得上,但抓不到拍子的間距?對著節拍器聲音還是對著閃燈?有開 4、8、16 分音符拆點練習嗎?有使用不同速度去檢核是拍子問題還是肌肉控制呢?以上這些,專業、有教學經驗的老師看得見,一個屌咖吉他手但教學經驗少的人可能無法理解,怎麼一個拍子可以產生出千百種狀況,然後很錯愕不知如何幫助學生。

認真教學的老師會想盡辦法解決學生問題,比如對拍子的問題,一般只知道狂對節拍器,但問題有這麼簡單嗎?光是對節拍器訓練就有好幾種方式:觀念引導,可能用歌帶,用什麼歌去帶,老師也要先大量做研究,有鼓的?重拍在第幾拍?怎麼引導學生從鼓對拍?對反拍?對切分?要開 4 拍提醒拍嗎?動作、重音位置會不會影響彈奏的律動?有沒有辦法自己抓規律性?還是要用人聲,有學生只對人聲敏感?要開 8 分音符對嗎?這樣是輔助幫助?還是反而混淆他?有些方法對學生是幫助,有些方法是讓他走上錯誤的學習路徑。

老師若真的用心在幫學生解決問題,自然會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提升教學技巧、技能,增強分析學生問題的功力。專業的教學老師幫學生解決問題口袋裡有幾十種武器,看你癥結點在哪,對症下藥,一個非專業的教學老師,會過於用自身單一經驗傳授,可能無法解決問題,觀念也不夠全面。

還有不只教學本身,懂教學的老師還必須具備更多「教育觀點」,比如:「視野」,老師因為走的路多,視野較寬闊,在學習上比較能給你一個長遠正確的道路,熱音社的學長姐常常都是「上台導向」式的教學(為了滿足成果發表),學長教一首歌通常就是硬尻完,然後學弟回家狂練,硬練了一堆似是而非,最慘的就是觀念錯誤,造就日後進步阻礙,不會運用,不會思考,也不會舉一反三。好老師知道一首歌的重點、內涵在哪,會去蕪存菁幫妳分析,教你觀念,活用,什麼技巧可以延伸再變化,讓你「學一首歌並不只是一首歌」。在挑選練習曲也不會都以成就感,很潮,讓你自我滿足,可以吸引異性……為導向,會更專注在「教學價值」上,說白一點,就是「老師會幫你挑選值得練習的歌曲、句子」。

「人格特質」也是好老師很重要的技能,比如:耐心,幽默,穩重,智慧,引導你,在乎你(不是會幫你抓歌XD),若常常觀察一些學樂器的孩子,會發現很多學生持續學下去的動力,真的就是老師好相處,個性棒,有時像嚴父、有時像朋友,能適時給予鼓勵,也能當頭棒喝,這些特質是需要教學經驗、人生閱歷、時間來淬鍊的,通常你的神人朋友或只大一兩歲的學長姊們,或經驗不足的年輕老師,就算很會彈,但這些需要「培養」的東西,可能就尚嫌不足。

OK~文章至此,你或許會覺得我是那種「會教比較重要」那派,那你就錯了,我文章標題打「不是會彈琴就會教琴」那是上聯,下聯是「但不會彈琴,通常不會教琴」。理論是依據實務發展的,尤其以樂器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呈現」,對多數人而言,它不是一門學術研究,它需要被拿來展現,需要站上舞台「走秀」。就好像健身,滿嘴飲食、運動理論,講得天花亂墜,衣服一脫,根本是個胖子,就算理論再完美,消費者也會認為 WTF。唯有「把理論實作化」的人,才會知道那些教學觀念、理論、方法有沒有意義,是否值得花時間練習。

有一次朋友們在討論「指板迷宮」這件事,討論得很起勁,發現了很多相對位置的音程關係,於是條列出一堆公式,好像自覺發現了什麼驚天動地的秘密,但如果你有常常碰吉他的人就知道,當真正在 Jam 在即興的時候,其實腦袋很難去反射那些複雜的位置(公式),等你想起來那個公式都已經過兩小節了,除了依靠長期訓練的肌肉記憶,耳朵聽力實務上有用多了,所以訓練的方向應該是要更重視對旋律、和聲的品味,而不是像背公式那樣死背位置,這就是理論與實務的落差。所謂「現代化科學系統訓練法」聽起來很潮沒錯,但你試著把世界上所有的音階*12個調全部背下來,你就會發現那其實一點都不科學 XD。

樂理更是,很多玩家是樂理狂魔,研究樂理沒啥不對,聽那些天方夜譚的數學編曲雖然很爽,但那就像讀武俠小說練武功一樣,在真正理解那些「高級數學編曲」以前,其實律動感,把每個音扎實的做清楚,把 tone 好好調整,好好練習每個技巧的 touch,那些更值得你花時間去學習(當然除非你對研究理論特別有興趣或有特殊需求)。

所以我說不會彈的樂手很難是個好老師,他可能讀了很多「書」,上網查了很多資料,但並沒有太多實戰經驗,相對就無法做到我上述的「去蕪存菁」給予學生合適的教材,因為他自己都很難辨別什麼是「菁」。

在這邊也分享一下自己選老師的觀點,現在音樂教室、工作室林立,廣告招生鋪天蓋地,要選擇一個真正好的老師,「實戰」很重要,不然很有可能就遇到我說的「滿嘴健身理論的胖子」。比如你想當錄音室樂手,你就要找有常常在錄音的老師,因為他才知道錄音室要什麼聲音,你想學習編曲、作曲,那你要去查查老師的作品,不要老師連個作品都沒有,在那邊大談樂理圈圈叉叉、寫歌叉叉圈圈。若你要學噁心變態的速度、技巧,那就要看看老師有沒拍一些神技影片,自己都彈不出來,那不叫神技,叫神棍。

其實今天會打這篇文章,是帶點感慨的心態。因為熱音圈沒有像古典圈般有一些標準的認證可參考,教學產業展發也很年輕,所以市場一片混亂,一個學生要能分辨老師是不是三流亂教,通常已經過了 1、2 年(實力到了),也就是說已經被騙 N 年學費了,所以出一張嘴唬爛的老師真的不少。而近年高手、神團林立,也紛紛跑來搞教學,這些強者名氣雖大,但要跟每天努力研究教學幾十年功的老師相比,經驗真的有落差。甚至很多高手其實對「教學」是沒有熱情/工作態度的,那幹嘛來教?其實就是賺點錢謀生,「吉他老師」四個字只是在(希望)成為五月天以前的「過渡期」。

 

此文章為搖滾騷客授權轉貼,請勿任意刊載。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