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Music Business Worldwide 公布一份 Spotify 財報資料顯示,2015 年 Spotify 又燒掉了新台幣 63 億多,淨虧損再次創下虧損年度新高,但 Spotify 還是認為本年度是有史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年;他們怎麼還會這麼樂觀?
但如果你只是死盯著網媒報的圖表與數字、只聽他們耳提面命串流音樂多麽不可取、無止盡的慘賠,還不如和我們注意這些報表數字之外的事實。
串流能不能賺錢還不知道,但 Spotify 虧損速度大幅放緩。
去年是數位銷量首度超越實體的一年,也是串流首度超過數位下載而持續成長的一年,根據這份來自倫森堡的 Spotify 財報資料顯示,Spotify 雖然 2015 年度帶來高達 21.8 億美元收入,比起 2014 年度激增了 80% 左右,但2015 年度淨虧損仍然高達 1.94 億美元。
雖然比起 2014 年度 1.8 億美元的虧損金額相去不遠,但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相較 2013 至 2014 年的淨虧損成長超過 180%,2014 至 2015 年度虧損增幅僅 6.7%,再看前述猶如爆炸般增加的額外八成收入,便能了解 Spotify 過去一年的改變是多麽顯著。
Spotify 收入中的八成都還給了音樂產業(但好像跟音樂人沒什麼關係)。
Spotify 收入 21.8 億,卻在本年度支出了 18.3 億,給音樂產業的版稅與相關分配,金額相較於去年足足高了85%;也就是在 Spotify 的總收入中有 84% 全都回歸給音樂產業。或是可以說,他們十分期待這些款項能回流到音樂內容產製者身上;當然其中勢必包含要支付給著作權集管團體、唱片公司等機構的酬庸費,或支付設備使用成本。
有趣的是,這 18.3 億中其實很大的一塊是支付給擁有大集團、大廠牌、大唱片公司或其所屬的著作權集管集團,例如近日公開的華納音樂集團財報中,串流已經超過數位下載、實體收入,成為集團營收最大的單一獲利來源。而且這些大公司近年也都不斷連署調漲授權金收費費率;可是同一時間,有一大票音樂人(主流或非主流都有,主流音樂人還叫的特別大聲)沒日沒夜抱怨串流收到的錢實在太少,做音樂很窮、被剝削、都快餓死了;這又是什麼巫術呢?
Spotify 90% 的收入來自於三成的付費用戶。
Spotify 的財報中提到 2015 年度平台上活躍的全球使用人數,從 2014 年的 6000 萬人,至 2015 年已成長到 8900 萬人;其中三成約 2800 萬人為付費用戶。
公布的財報內容也顯示,付費用戶的成長比去年增加 78%,總額高達 19.5 億;而廣告收入成長高達 98%,幾乎翻倍成長,但金額只有 2.19 億美元,僅佔 21.8 億的總收入 10.1%;雖然比起去年的 9.2% 有種微・逆風高飛的感覺,但實際上平台的收入來源(89.9%)還是來自於那每個月掏錢的 2800 萬「付費用戶」。
如同每年財報結果一再顯示,依然是深信音樂有其價值並且願意付錢購買的人正在拯救著音樂產業,還有音樂人。
Spotify 掌握了世界上 41% 會付錢聽串流音樂的人。
根據 IFPI 國際唱片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提到,截至 2015 年付費訂閱音樂服務的全球人口總數約 6800 萬人,而 Spotify 所提到擁有 2800 萬付費用戶,等於掌握了 41% 願意付錢聽串流音樂的人,接近全球付費人口的一半。
而每週在平台上更新的「每週新發現 Discover Weekly 」播放清單,去年貢獻的串流次數高達30 億次,也難怪 Spotify 對於自己是「全球最大串流音樂平台」擁有絕對的自信。
Spotify 即將上華爾街公開募股 分析師:好像永遠不會轉虧為盈吶…
這次財報看起來是 Spotify 希望得到更多收入,好像就能解決淨損的問題,讓串流模式真的走上盈利之路,所以 Spotify 的下一步將是前往華爾街,展開首次公開募股,外媒也預期將能產生數十億美元的新資金投入;但分析師並不看好,因為在 Spotify 核心的商業模式沒有大幅改善的狀態下,可能永遠沒有盈利的一天。
美國研究機構、市場調查公司 Jackdaw Research 創辦人、首席分析師 Jan Dawson 在訪問中表示:「他們 2015 年的營運和淨虧損都比 2014 年還擴大;對於期待 Spotify 未來能盈利,這件事並不是個好兆頭。」
Midia Research 的分析師 Mark Mulligan 也對 Spotify 並不看好,他受 Financial Times 訪問時如此提到:「從基本面來說這依舊不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式,要看到他可以變成一門能開始盈利、賺錢的生意更是難上加難。」
封面製圖:Blow 吹音樂
資料來源:Digital Music News、Music Business Worldwide、Mashable、Financial Times、QUARTZ、中國音樂財經網、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