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0・新聞

玩音樂如何才能不夭折?活動策展人之經驗分享

從高中到大學,Blow 吹音樂「前進校園」專題採訪了籌備北中南高中熱音社聯展的同學,以及大學生數組策展單位的負責人,透過同學們的分享,逐步了解現在的學生族群對於音樂產業的想法與想像。本篇文章繼續向前推進,我們邀請到「淺動音樂文藝營」與「合作運動」創辦人張凱翔(大象體操吉他手)、淺動策略組張妤安(猛虎巧克力鼓手)與蔣季庭,以及「洛克高校新生音樂節」企劃泰翔和「覺醒藝術 WAKE UP ARTS」負責人顏廷憲參與採訪,請受訪者們從音樂領域從業人士的角度出發,與讀者們聊聊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為什麼想舉辦給高中 / 大學生參加的活動?對現在的年輕人有什麼想法?期望未來的音樂場景是什麼樣子呢?

blow-banner

 

以「體驗創作」為核心,培養大膽做音樂的自信與熱忱

已邁入第六屆的淺動音樂文藝營,是一個舉辦於高雄、鼓勵高中生開始創作音樂的暑期營隊,其創立的動機與南北資源落差有關。創辦人張凱翔表示:「當時剛從高雄北上就讀政大廣電系,到台北的第一年衝擊很大,沒有想到台北的展演場所、創作樂團已經這麼興盛。」原本想模仿大學營隊的形式,舉辦一個把高雄的高中生帶來台北看表演、學創作的營隊,但後來決定把活動和資源留在高雄,加速在地的音樂創作發展,並吸引各地對音樂有興趣的同學們前來。

「在被動接受資訊、以參加考試為己任的學習環境中,很少有人會鼓勵你『不用學別人,表現自己認為好的就可以了』,但淺動就是希望告訴學員也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創作的能力。」雖然一開始可能毫無頭緒,許多學員會不知所措,但只要開始分組討論後,音樂的化學反應就會啟動。目前六年下來,超過 300 位學員,每一組都順利創作出各具特色的歌曲。凱翔表示:「雖然這些學員未來不一定會成為音樂的從業人員,但期待透過淺動讓他們感到自信,無論未來從事任何產業,都有創新的自信。」

淺動五練團實錄
淺動第五屆學員練團實錄(圖片來源:淺動音樂文藝營

淺動每年都會招募大學生當工作人員,大家一起討論各式各樣的提案(營期長度、內容、形式、宣傳等),從第四屆擔任隊輔準備活動、第五屆成為紀錄組以較抽離的身分觀察活動變革、到現在第六屆擔任策略組的張妤安表示:「學生時代是最不受現實綑綁的,在稍微有點反叛的年紀,大家開始形塑著自己的理想。」以前一起玩音樂的同學們,長大後逐漸淡出音樂圈,甚至自己也曾有過想要放棄的經驗,妤安希望透過淺動音樂文藝營,讓現在的高中生們發現自己的獨特,並延續大家對音樂的熱愛。「希望今年淺動六可以帶出更多元的視野,讓學員從各種面向認識搖滾樂,不只侷限於音樂的表現手法和展演型態,甚至是音樂和社會交織的關係。淺動絕對不會告訴大家問題的正解,而是希望引導大家思考未曾思考過的面向,這正是我最喜歡、也覺得最有趣的學習方式!」

另一位策略組成員蔣季庭提到:「因為舉辦說明會而大量接觸了台灣各地的高中生,讓我好奇的是,很多學生演奏樂器的能力與技巧相當好,現場演出也很驚人,但可惜的是,他們總是在 cover 其他樂團的歌曲,而不是寫自己的歌。」無論是舞台設備或樂器教學環境,校園音樂性社團的資源越來越豐富齊全,學生們除了西洋搖滾樂也開始接觸很多台灣獨立樂團,希望高中生能夠更勇於創作自己的音樂、向社會表達自己的聲音,不是只鑽研樂器技巧和練習他人的歌曲。

「台灣已經有越來越多組織和工作坊在培育學生進入音樂產業,但比較有機會接觸、學習的大多是大學生,高中生得知這些資訊的管道其實不多。」季庭表示:「如果能夠將音樂相關課程與資源深入各地區高中,透過傳遞資訊讓更多同學們產生興趣,從高中深耕,未來會有更多的人才投入這塊產業。」

淺動五營期回顧創作課
淺動第五屆創作課回顧(圖片來源:淺動音樂文藝營

 

找到有興趣的事並投入,比一開始就嚴肅看待藝術來得重要

利用強調實作的各式工作坊,延展傳統一對一教學方式,「合作運動 Collaboration Sports」是一個以合作碰撞出樂趣與創意的音樂學習平台,帶領參與者著手創作、尋找夥伴、組成演出團隊;透過與他人合作,學習音樂背後的創新、溝通與溫度。

問及當初的發起這個活動的初衷,創辦人之一的張凱翔笑著說:「其實是因為想要辦很多工作坊給自己上。」過去的音樂相關課程大多以一對一方式進行,老師以口頭或書面方式傳授經驗和技巧給學生,很多時候,用「閱讀」的方式並無法真正理解和聲、節奏等樂理,但只要一彈出來、聽到了,就能很快理解。

基於這樣的經驗,合作運動非常強調「實作、合作」,學音樂的過程其實很難有機會與他人合作,通常是組團創作後,才赫然發現原來每種樂器、每個樂手思考音樂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發現這件事對我們來說非常驚喜,因為每次練習就有新的觀點可以學習。」凱翔表示,雖然合作難免有衝突,但如果長期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便越能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也因此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創意。

合作運動【祕技實作】Vol.2-基礎燈光工程01
【祕技實作】Vol.2-基礎燈光工程,在小地方展演空間舉辦(圖片來源:合作運動

合作運動邀請的帶領老師通常都是業界的工作人員,期待帶給學員最有實戰價值的知識與啟發。然而,也因為老師並非教學專職,時間、工作坊開設地點都變成很大的挑戰。「之前我們曾邀請一位畢業於藝術大學劇場設計、主修燈光,也設計過多場音樂祭、樂團專場的燈光師為我們設計工作坊,結束後大獲好評,但之後他就被日本燈光公司聘走了!」另一個面臨到的問題是,合作運動積極地想培育高雄與其他地區的音樂人才,但大多數音樂從業人員的居住地都在台北,因此常遇到場地和師資不足的情況。

「我認為找到有趣並且願意投入的事,會比一開始就很嚴肅地看待藝術來得重要。」凱翔表示,希望對音樂有興趣的人都能找到音樂有趣之處,不一定要寫歌玩團,也可能是拍 MV 或從事燈光音響工程等等。「非常希望台灣能有自己的流行音樂 / 影視專門學校。不需要在正規教育體系,可以是在職進修,讓前輩們珍貴的知識、經驗得以傳承,讓大家有更有系統的地方可以學習。」

合作運動【祕技實作】Vol.2-基礎燈光工程02
【祕技實作】Vol.2-基礎燈光工程,在小地方展演空間舉辦(圖片來源:合作運動

 

家長的參與及支持,亦是影響同學們發展音樂興趣的重要一環

44 所高中社團報名、整場活動共演出 79 首歌並換場 53 次、並創造了至少 19,481,000 的觸及人數,「洛克高校新生音樂節」於一個多月前順利落幕,這是一場聯合台灣北部高中職音樂性社團舉辦的展演活動,以高一高二學生為主要對象,希望同學們將此表演機會當作練習的目標,並學習如何參與、如何宣傳自己。

「一次面對將近 400 位沒有經驗的孩子,我們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完成了這場困難的活動。」從事教學工作多年的泰翔表示:「在高中社團內,高一的同學並沒什麼機會表現,然而升上高二卻立刻要辦迎新,大家根本還沒準備好就要上台,甚至連辦活動的細節都要立刻會,這樣當然不可能把活動辦好。」從挑歌、組團、練團、宣傳、演出到公關交流,洛克高校提供完整的學習機會讓同學們自行摸索成長,畢竟玩樂團不只有唱歌彈琴這件事,還包括了團員間的感情培養、演奏樂器的程度、團體的經營管理以及社與社之間的人際交流等等。

洛克03
(圖片由杰克音樂提供)

洛克高校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希望家長們能藉此了解孩子們在做些什麼,並看見他們的成長。

以考試為取向的台灣教育,無形中扼殺了很多創意的發展。兼顧音樂和課業並不容易,許多同學甚至無法得到家長的認同與支持,因而在未來可能選擇放棄音樂之路。洛克高校用Facebook投票的方式,讓學生族群與家長親友們都能參與;此外,還砸下大筆資金利用導播機做現場直播,讓無法到場的家長們也能夠觀看表演的進行。「我們希望玩音樂變成一件家長能夠理解、認同的一件事,進而給予支持。」從表演中獲得認同與成就感,亦是讓學生能夠持續在音樂領域發展之重要的一環。

洛克高校除了積極尋找贊助廠商,也自掏腰買購買獎品、設置獎項給參與的同學們一些鼓勵。「我們期待政府能夠往下紮根,讓孩子們提早接觸到不一樣的音樂,開闊更大的音樂視野,而不是舉辦過多換湯不換藥的同類型音樂祭;也期待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上,能夠給予音樂性社團更多的協助,無論是資源還是學習管道,並慷慨接納孩子嘗試新的東西。」

「態度很重要,有好的態度,有正確的心態,才能做出真正的音樂。此外也要多學習,他人的缺點也許正是你的借鏡。網路發達讓學習變得短暫而快速,這是好事,但往往這樣的學習過程並沒有一定的章法和依據,更妄論基礎的練習。」泰翔表示,『教師』存在的價值正是引導學習的順序流程,「玩音樂最快樂的就是你現在所學習的、練習的任何人都奪不走,那才是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洛克05
(圖片由杰克音樂提供)

 

挖掘特色與記憶點,「創新」才能讓價值被延續

由 Wake Up 音樂祭主辦單位成立的「覺醒藝術 WAKE UP ARTS」,旗下展演品牌還有「搖滾本事」和「Grow Up 搖滾營」,除了提供活動策展規劃和燈光音響規劃,也進行各類週邊商品代工、影像設計與記錄以及樂團商品寄售等各種相關服務。負責人顏廷憲表示,從自己高二舉辦第一屆 Wake up(當時叫做「起來音樂祭」)開始,原本就像大多數學生一樣跟店家募款、跑贊助,但第三屆時團隊理念出現了分歧,甚至鬧了商標跟版權的糾紛,有些成員因此紛紛離開,留下來的人為了讓 Wake Up 音樂祭更穩定的成長,便成立「覺醒藝術工作室」。

「本來只是專門處理 Wake Up 音樂祭,但後來有些樂團跟音樂節覺得我們的週邊商品做得很不錯,所以開始委託產品跟演出給我們做;去年轉型成為『覺醒藝術策展有限公司』後,因為想要幫助學生族群,於是發展了像搖滾本事的大型活動,以及 Grow Up 搖滾營這種一個月一次營隊式的音樂教育活動,目標是讓更多的高中大學生接觸獨立音樂,同時培養更多的音樂產業人才。」覺醒藝術團隊培育出不少目前仍然在音樂產業工作的各種專業人士,如企劃、設計、樂團經紀人等。非營利為導向的活動會遇到許多生活跟學業上的壓力,人員總是來來去去,也因此理解到人才培育跟保留的重要性。

2014年P!SCO感謝祭講座
協辦 P!SCO 感謝祭講座(圖片來源:WAKE UP ARTS

為什麼 Wake Up 能夠保持穩定成長?因為這些學生畢業後到了外地,帶來更多資源跟人脈,就算只是簡單的貼海報,帶同學回來 Wake Up 玩、演出或幫忙,都是一份力量,更重要的是希望讓他們感覺身為一個嘉義人或者音樂人是很驕傲的。

「要好好挖掘出活動的特色跟記憶點!近年來,很多活動的走向就是邀請同樣的樂團、進行差不多的表演,我覺得這就是為什麼學生辦活動辨識度都很低的關鍵。」廷憲表示,站在年輕人辦展演的角度而言,核心競爭力應該是「創新」,否則很難被記住跟定位,必須找到與其他活動不同之處。「值得期待的進步空間就是學會『挖寶』!總不能永遠都只有一種聲音跟角度吧,就像沒有人能成為第二個濁水溪公社一樣。」

未來音樂產業應如何經營、培育學生族群?「上一代沒有資源,這一代有很多資源,但是集中在少數人或樂團身上。台灣的音樂產業越成熟,就越來越少人會去理會一線大團跟最底層人員的聲音,但有一天,這些累積的資源會耗盡,大團會解散、展演空間會倒閉,減少的速度比增加還快。唯一的路只有創新,搞新的東西出來,去對抗主流市場,建立新的角度與更多元的觀點。」這些願景只能從教育去實踐,讓更多學生接觸獨立音樂、加入音樂展演團隊,去企劃、去執行;更多老師開課傳承技術跟經驗,並多多開放實習與志工名額,如此一來,才有可能讓整個音樂產業往更好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