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9・新聞

從世代差異 看看學生族群怎麼「玩」音樂?

給我五分鐘,請搭乘記憶時光機回到十多年前,如果當時你已經開始聽音樂、玩音樂(還沒出生的屁孩請先靠邊站喔),還記得當時參加過哪些音樂祭?喜歡的獨立樂團有哪些?與朋友暢談夢想時,腦中浮現的是什麼樣的光景?在那個年代,每天攜帶 CD player 和一疊用套子裝著的 CD 到處奔走,經過唱片行就像被吸進黑洞般,原本只想看看哪些歌手發行了哪些新專輯、卻不知不覺逛了幾個小時;在那個年代,錄音發片門檻很高,想要獲得「出道」機會,就是瘋狂報名音樂比賽,或是用簡單的錄音設備將自己的創作記錄下來,寄到滾石、華研等大型唱片公司(那時可能還沒有相信音樂,更別說其他近年崛起的中小型唱片公司);在那個年代,音樂祭屈指可數,只有知名度夠高的表演者能站上舞台;現在呢?只要你有作品、有膽識和行動力,到處都有報名參加音樂祭的機會。在那個年代,開放型態的學習管道少之又少,人人閉門造車(練琴寫歌),常常花了很多時間在繞圈子;現在呢?音樂營、講座、工作坊處處萌芽,蓬勃發展,與他人交流互動的機會越來越多,而且能夠輕易取得。在 StreetVoice 平台上發表的新歌,證明了台灣的音樂場景越來越多元豐富,學生們 cover 的歌曲也漸漸從主流音樂或歐美日等外國樂團,擴展到台灣獨立樂團的創作 。

許多人接觸音樂、開始玩樂團的契機都是高中大學熱音社,然而比對「現在」與「10年、20年前」,學生們所能接觸到的資源量差異甚大,除了網路媒體資訊爆炸,專門為了學生設計、籌辦的活動也很多。這次 Blow 吹音樂的專題以「前進校園」為主軸,透過採訪高中大學之社團、聯展籌備單位與活動策展人,以及音樂產業中致力於向下扎根、積極培育學生族群之音樂發展的從業人士,希望能讓更多人對於這個領域產生興趣,進而投身參與,促進音樂產業蓬勃發展。

7502

 

CD 不只沒人買 根本就沒地方播!

「CD 是名片,畢竟在社交場合遞給別人一張專輯和一個 QR code,那個力度和記憶強度是不一樣的。」

「CD 是收藏用的,是藝術品,視覺設計如何呈現專輯概念非常重要,樂迷買你的專輯根本不是要聽,網路上就可以聽到了;是要擁有,所以要讓他們覺得這個『擁有』很值得。」

多數人對 CD 的解讀已不同以往,實體與數位的恩怨情仇在此不多贅述,其實對創作人而言,無論以何種形式發行作品,重點都在於希望更多人能夠聽見並喜愛自己的歌(有誰會認真考慮賣 CD 賺不賺錢呢)。串流音樂平台的崛起無疑阻礙了實體專輯的銷路,然而這是時代變遷的必然性,不同世代的聆聽習慣造就出何種價值觀差異?這才是我們要討論的主軸。

「買這個回去要怎麼聽?我的電腦又沒有光碟機。」這句話完全粉碎了「CD 難賣」的無奈,而直接晉升到「即將被淘汰」的另一個層次。如果用「錄音帶」可以劃分九零年代前後(還有 3.5 磁片),不久的將來,或許「你聽過 CD 嗎?」也會變成一種年齡標籤。連播放載具都已式微的年代,實體專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這代表什麼?這代表任何人都聽得起很多很多很多音樂。

cd-864402_1280

大量而廣泛的聆聽習慣像把雙面刃,世界變寬闊了,多元化刺激思維與吸收力;然而廣度有了,那深度呢?多數於音樂產業擔任指導職的教師表示,現在的年輕人難以靜下心來,他們(也許)會練琴、會思考,但無法專精。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甚至去想自己「該」喜歡什麼)、玩音樂要往哪裡發展,因為選項太多了,外部誘因一波波來襲,只想練難度高的歌曲被學弟妹崇拜,也不願意每天花一兩小時在基本功上。

「想當初,我們(團)都喜歡椎名林檎,就去買她和東京事變的團譜,然後一本練完了再換一本,每首歌都練。現在有哪個高中生會做這種事?」玩音樂逾十年、年齡近 30 歲的樂團鼓手如此表白。資源豐富絕對不是壞事,但如何取捨、運用、甚至價值觀如何建立?正值就學階段的年輕世代,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又有什麼想法?從後續專題採訪中即可見真章。

 

從音樂活動蓬勃發展 看網路世代自媒化之氾濫

從聆聽環境延伸到「被聆聽環境」,現在的學生樂團如何讓自己被聽見?高中社團成發不僅僅在校內自娛娛人,而是拓展至多校聯展,學習從策劃、宣傳到實際演出的每個環節如何執行。在這個階段,你可能以為自己會了很多東西,但還沒面對社會,一切都只是過程。放眼大專院校,以一般民眾為受眾的策展團體紛紛出爐,以校為名的音樂祭更是不遺餘力地鞏固品牌、推陳出新;身為另一群活動重要的參與者,當演出機會增加、越來越多目光不留情地壓向你時,學生樂團該如何自處?

幕前幕後一樣重要,身為表演者,如何呈現一場完整的演出不過是基本中的基本,在這之前,如何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產生興趣、願意持續關注?這些問題的思考之於網路世代,或許早就是習以為常的課題。自媒體的年齡層持續降低,開一個臉書粉絲團不需要任何資格,手機拍照隨隨便便高達一兩千萬像素,拍支影片除了收音與畫質清晰,還有多組濾鏡、特效功能可以選擇;重要訊息在 FB 買廣告(登記爸媽的信用卡號),邀約朋友來看自己的表演還不用一個一個當面講,開個活動頁面,以點擊「邀請朋友」結束這回合。

有些人認為,現在的學生們太過於注重行銷宣傳,反而忽略了音樂創作的本質;有些人認為,善用網路媒體為自己創造價值,是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的優勢,也是必要的學習管道,不可忽視。無論如何,前進校園專題都希望透過文章,誘發大家思考現在音樂產業與年輕族群的相關性。

四省中熱音聯展04

 

【專題介紹】

專題分成「自己活動自己辦」高中篇、大學篇以及「音樂播種計畫」三個部分。首先從高中生的角度出發,邀請曾參與「台北六校熱音聯展」、「台中四省中熱音聯展」以及「高雄高中職熱音聯盟」活動籌備的同學們,分享他們對於辦活動的想法與經驗,並從客觀角度探索青少年對於自己擁有哪些資源、可以如何運用,如何與目前音樂產業所提供的資源做連結。

相較於高中生辦活動經歷尚淺、多數仍以校園社團為核心、角色較為被動,大學策展團體將觸角延伸到社會,甚至站在指導者的角色,舉辦給高中/大學學弟妹參加的活動。透過舉辦音樂營、音樂節、講座、工作坊等活動,除了使這些大學策展團體與音樂產業連結更深切,也積極提供了更多學習管道。

再者,學生策展人本身除了籌備活動,同時也可能是參與者/演出者。第三篇報導定位於採訪非學生身分之音樂產業從業人士,希望能更深入了解其舉辦活動之想法與理念,以及未來對音樂產業的發展之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