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0・雜吹

六招讓你變成音樂天才(音樂神童的真相)

在音樂圈這行也幾年了,有沒有看過真正的天才?當然有,但那是極極極極極……少數(莫札特不也 200 年出現一次?)。與其把自己做不到(不願努力)的事情都歸咎於誰誰誰是天才,甚至酸別人,攻擊別人,那我覺得你不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天才,這篇文章將分享我遇過/教過的天才背後的真相。

在音樂上所謂的天才可歸納 3 大方向
一、音感
二、節奏感
三、樂器操縱天生優勢(生理)

你可能會常常羨慕別人有絕對音感,放個屁都知道是什麼音,或是像黑人般,能輕易的抓到反拍搖擺的感覺,又或者,看到朗朗行雲流水般的技法覺得他生來就是彈鋼琴的……但是你有沒想過/分析過這些人為何會這樣?真的兩個字「天才」就能歸因嗎?當然是……放屁!

一、年紀越小訓練效果越好

如果你認識任何一位古典樂大師,問他最適合學琴的年齡,你將會得到一個共同的答案:「愈小開始越好」。這樣講好了,任何生命的成長都是一樣的道理,你餵什麼,最後就長成什麼。小孩是一張白紙,從腦袋迴路的建立、心靈、感受、肌肉控制,都在可塑時期,你不越早開始培養,日後只會越困難。

這不是一種「理論」,是有科學根據的,幼兒從 3 歲開始一直到 15 歲這段期間是音樂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尤其是「聽力」,你去問各大音樂系的高手,他們絕大多數培養出絕對音感技能,都是在這段期間有接受音樂訓練,而且對音樂的感受(輕重、情緒、律動)會比一般小孩強許多,這些因果都有很多科學數據支持。(參考資料:玩音樂腦筋會更靈活

再來是生理部分,關節、筋骨、肌肉的養成也必須要越小越好,你的手(包含全身的協調肌群)越早習慣你擅長的樂器,它會慢慢長成「適應你樂器」的樣子,我的意思不是說會變大、變長(這是天生的),但你的小肌群會擴張、適應、耐力、獨立性都會更強,這就是為何 30 歲學琴比 13 歲還吃力/緩慢的原因之一。(這跟運動員訓練原理是一樣的,非關體力)所以「孩子的教育是不能等的」這句話是真的!

二、你永遠看不到天才真正的辛苦努力(練習)

關於天才的研究,在「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我比別人更認真」有詳盡的解釋。這些研究天才的人共同發現的結論就是,「練習」是變成天才最重要的主因。

音樂界公認的才子莫札特在 6 歲前就練習 3500 個小時的鋼琴,朗朗在自傳裡也提到,他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上學,所有時間幾乎都是練琴,換言之,他的童年時光每天至少練習超過 3 小時以上。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研究顯示,能成為獨奏提琴家的人在 20 歲前都會達到 1 萬小時的練習時數,不到 1 萬小時的較有可能當伴奏樂手、或老師。(難怪我只能教琴,無法成為 Steve vai~QQ)

三、環境教養

練習有很多種,上面舉的是「表面上/技術上的練習」,還有更多的練習是你肉眼無法觀察的,比如教會出生的小孩,從很小就在禮拜唱歌跳舞,他們不自覺會培養出比其他小孩更多的音感、節奏感,也比較能分辨各種樂器的聲響,和聲。

環境影響一個人是非常「滲透」的,孟母三遷絕對有其道理,爸爸媽媽如果自己就是音樂玩家、樂手,那家裡、生活圈一定也充滿音樂,那些聲音對孩子來說跟呼吸一樣再自然不過。音樂就像語言,環境決定起點,你看台灣人學一堆文法單字那麼痛苦,你有看過老外要「背單字」還是「讀文法」嗎?

為何黑人天生學爵士藍調/嘻哈就比白人快?為何原住民唱歌比平地人有天分音感又好?為何出生在音樂世家的人音樂通常也比一般小孩優秀?為何重視音樂藝文的國家比較容易出現音樂天才?這些都是其來有自的。

優質的環境教養也包含好的音樂學校/老師。你在台灣找一個 MI 的老師上吉他課,跟真正去 MI 學校學,你覺得意思一樣嗎?那些資源、環境、可以每天互 Jam 的同學/老師/前輩,那是你擠在 2 坪大的音樂教室永遠學不到的「精華」。好老師帶領你上舞台,累積成就感,爛老師只會教一堆沒用的東西(含鬼扯),千萬不要跟錯人了。

四、基因遺傳

你沒看錯,一個人的天賦跟基因有絕對關聯!而且我要告訴你一個驚人的事實,基因不是命定科學,基因可以改變、可以學習、還會成長遺傳

《進擊的鼓手》電影裡有一幕,老師在問主角父母親是做什麼職業,有學生問我,為何要問這些?一個人的音樂才能跟父母有何關係?你如果有去查查那些世界級的音樂家,我可以跟你保證,八成以上的家庭背景都跟音樂脫勾不了(也是一種環境優質)。也就是說,如果你爸爸是游泳健將,生的兒子基本上游泳的起跑點就贏別人很多了,而且會跟上述的「環境」交互加成效果。 (下次如果爸媽嗆你為何練琴這麼久還沒辦法像朗朗這麼優秀?你就反嗆:「那你要不要Google 一下朗朗的爸爸是哪號人物 XD」,參考資料:朗朗爸爸賽馬演奏

那你想說,挖靠~我家族完全沒有音樂背景,那是不是我的後代都沒希望了?答案是:「錯」,我上面提到,研究顯示,基因是可以改變再遺傳的,講白話就是,如果你爸爸是游泳白癡,你的家族也沒有游泳基因,但你想逆天改變命運,於是你靠後天努力習得了游泳技能,你的基因就會記憶你學到的技能傳給下一代,然後你兒女在游泳上的天賦,就會高出你、你家族和他同學許多。(所以如果你不想小孩跟你一樣命運,那就從你開始好好努力,但你會比較辛苦 XD)

且基因記憶也不限制於狹隘的技能,性格、天賦、習慣……也都有可能記憶,所以說如果妳爸媽是個懶惰鬼,那你懶惰性格的成分就會比較高。因此父母的優秀程度,絕對是影響下一代優秀與否的一大因素,雖然這很殘酷,但是事實。 (參考資料:遺傳密碼。我們不是被動的基因繼承者,童年創傷、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都能改變基因體的表現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五、生理天生優勢

這點跟上述四點基因有關係,但是更殘酷的「無法改變」那種 XD。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只有 150 公分想成為 NBA 球員,機率有多高?既使你跳躍驚人、耐力十足、速度如閃電……一上球場,先輸一半。

這種先天性天賦在運動圈最殘酷,18 金牌飛魚麥可菲爾普斯驚人的泳技震驚全球,大家紛紛討論他的姿勢、技巧、練習、努力,但很少人發現他的體型優勢才是致勝因素,他手長腳短,兩臂伸展超過 200 公分比身高長,腿卻只有 81 公分,但足底卻異常寬大,對游泳稍有研究的人就知道,這就是一條「魚」最棒的身材,換言之,你練得再勤勞,都很難超越這隻天生的「魚」。

以吉他為例,手指絕對是大重點,指尖的肥厚會決定音色、指型也會決定你按弦的難易程度(成就感),還有最重要的「長度」,很多吉他老師會說手指長短不要在意,如果有一萬首歌可以練,你手短還是能練九千首,問題是,當你要跟真正的頂尖高手競爭,關鍵就是那彈不到的一千首啊啊啊啊啊啊~~~~。

不過音樂不是「運動」,它的競技不是錙銖必較的數字,而是主觀的美感,你看看市面上彈奏好聽、有成就、迷人的吉他手,跟手指長短都沒太大關係。(關於天賦與學琴的論點,之後另寫文章詳述)

六、成就感

我把成就感放在最後,就是要跟讀者強調,成就感其實才是真正造就「天才」的大魔王。上述任何一點的隱藏好處都是在幫你建立「成就感」。

1.年紀小開始訓練。比同齡優秀優越(雖然這樣有點……),累積自信。
2.努力就表現得比別人好,就會得到……又是優越感(Orz)
3.好的環境教養會讓你學得更好更快,又會得到很多的…優越…
4.基因遺傳好,天生神力,彷彿一出生就注定要做音樂,好優越啊!
5.媽咪~~我有 10 根中指耶,不練鋼琴會不會太浪費,超級優___感啊!

(PS:怕認真魔人太多,解釋一下,優越感是不好的教育導引,要善用兩面刃…冷汗) 如果要擁有上述 5 點才能在圈子裡發光發熱,那大家都不要彈吉他拉提琴了,太困難,可遇不可求。真正會讓一個孩子持續成長的因素就是「爽」,因為爽,你才會持續,才會有動力衝刺那 1 萬小時,你才會想辦法解決任何你在音樂上遇到的問題。所以說,成就感是全世界最棒的老師/課本/教鞭。

舉個簡單情境,比如說你(國中二年級)去學吉他老師教你彈 Deep purple 的 Smoke on water,一般小孩可能要學 4、5 堂課才有樣子,結果你發現小時候爸爸常常放這首,所以你只花了2堂就抓到神韻,老師誇獎你很厲害(他不知道背後的原因),說好棒棒是天才,於是你很爽,父母也很爽(很爽才會持續繳費),然後你繼續挑戰更多更難的曲子,有天你去學校秀兩首 solo,同學發出讚嘆的聲音,其他人只會讀書、講垃圾話、耍低能,而你有真的吉他才華備受矚目,爽度加倍,搞不好還會因為吉他把到漂亮女友上床,比同學提早享受性愛(這很重要~推眼鏡 XD)。

接著你會加入社團(高中)、組樂團、參加各種演出發表,慢慢的寫歌創作,有一天你回頭就會發現:「疑?我怎麼在音樂路上已經走那麼遠了?」。有天你朋友看到你常常表演很羨慕,於是想模仿你開始學琴,可是已經來不及了,他永遠無法追上你的成就,於是就丟下一句:「你是天才」,然後就默默把吉他賣了,龜回家繼續打 lol…… 。

其實根本不是天才不天才的問題,說穿了就是「成就感累積」。為何很多人在學習技藝的路上會覺得很「痛苦」?練習很苦、花錢很苦、不能玩電動很苦,可是對你來說,那不是苦,因為有成就感,所以你願意砸各種成本,這就是「良性循環」

文章至此,你會發現所謂的「天才」其實是一連串的「因果」,有一句話叫:「沒有天才冠軍,只有努力冠軍」(我上述的六點,也只有第五點是無法改變的)。 如果你要做任何事都覺得要有「天賦」才願意做,那我保證你什麼事都成就不了。去找尋你的「成就感」,創造你的「良性循環」,時間久了,老天就會把答案給你。

 

此文章為 搖滾騷客 授權轉貼,請勿任意刊載。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