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9・人物

難不成你以為他們只是電腦合成器?淺談電子音樂的現場與發展願景 - 專訪 林哲儀

不只有「動茲動茲」的 Disco 舞曲,任何關乎使用電子樂器音色所創作的音樂都是屬於電子音樂的類別;然而對一般人來說,由於範圍過於廣泛,經常霧裡看花,更別說是要如何去欣賞現場演出,甚至還有知名歌手提及 DJ 僅是電腦合成器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言論。

1426195_10152791184419051_8053209740728247913_n

繼先前派樂黛唱片負責人黃少雍,藉由經營獨立電子音樂廠牌的經驗,分析了電子音樂在台發展的窘境與突破,本次 Blow 則邀請,曾被 The Prodigy、The Chemical Brothers 等海外電子大團指定暖場的資深 DJ、樂評人DJ Mykal a.k.a. 林哲儀,透過自身豐富的實作經歷,帶領我們一窺電子音樂現場的神秘面紗。

電子音樂現場的各類樣貌

若要淺顯易懂地分類,大致可以把電子樂現場區分成四種類型:FULL BAND 、2 到 3 人的組合、一人樂隊,以及 DJ Set。普遍來說,前兩者是一般大眾最容易看懂的演出形式,透過彈奏真實的樂器,搭配合成器、鼓機、取樣的電子聲響,經由樂團/組合的樣貌呈現出來。來自英國的 The Prodigy、英格蘭的雙人組合 Disclosure、台灣的 OVDS 等,皆是很好的實例。

通常有主唱、有樂器彈奏的電子音樂現場,大家也會比較看得懂音樂在表達些什麼。
通常有主唱、有樂器彈奏的電子音樂現場,大家也會比較看得懂音樂在表達些什麼。(Via ShoLar Photography)

談到一人樂隊,他則以甫發行首張專輯的電音教授 the fish.(黃凱宇)為例,這類演出可能事先會準備好所需要的音源、sample 以及 loop,到舞台上再使用大量控制器、合成器等來敲出節奏與音色。「不過有些人會質疑,若事先就 setting 好所有的 sample、loop,這樣還算不算是一種『現場演出』?像去年在評金音獎時,小各(音速死馬)能不能以 Programming、Synthesizer 拿下最佳樂手就曾產生過討論。但對我來說,這跟在彈琴一樣,沒有差別。」就好像鍵盤手把鍵盤樂器上既有的音色拼湊出一段旋律,電子樂手把這些素材在舞台上重新組裝成一段音樂,當然也是一種現場演出。

至於 DJ Set,林哲儀表示,大多數的 DJ 是透過 CDJ 或唱盤,在舞池上展現出自己對於歌曲的駕馭以及編排(Mixing)的能力。然而,DJ最容易遭受大眾誤解的,就是他是否為「創作者」。他提及, MIX 需要累積很多聽音樂的底子,才能夠把數十首大家都聽過的歌編排成一段不同的旅程,甚至可以隨舞池裡聽眾的情緒,適時切換曲序的安排,這些都屬於個人的創意,而構思、排列、混音的過程就是一種創作。

一個好的 DJ set 就像後搖滾一樣,要能夠鋪陳、然後帶領群眾進入情緒,所以每次的現場,都要視觀眾的互動性來調整、發揮,而不是準備一套固定不變的歌單到現場放。他舉例在韓國首爾 Underground Club「Cake Shop」的演出經驗,前一晚先在那裡看 DJ KING MCK 的演出,對他來說極為震撼,因為台下有一半的觀眾幾乎都會跟著唱,所以他臨時決定更換歌單,想用不同類型的音樂試探觀眾的口味,沒想到大家一樣 high 到炸。「所以說,一個好的 DJ,最重要的不是技巧練到多花俏,而是你到底聽了多少音樂。當聽的音樂越多越廣,越能幫助在想 DJ SET 的時候,有多的知識可以舉一反三,迅速反應跟觀眾做溝通。」

不過他無奈說道,在台灣,一般大眾還不會把 DJ 當成演出者(Artist)來看,或許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完整的電音場景,讓大眾了解 DJ 也是一個創作者、表演者,而不是一個「放歌」的員工。

「還是會聽聞,不管是派對還是夜店,仍有人會習慣跟 DJ 點歌;但你去看演出會的時候,卻不會有那個念頭去跟歌手或樂團點歌吧! 」也因此,即便有人覺得這幾年 EDM 風潮太過商業化,但對他而言,至少讓一般大眾有了「DJ 也可以是一個超級明星」的觀念。這也是林哲儀會發行混音專輯《ELEKTROTEQUE BASS WEAPONZ Vol 1.1》的最大原因,希望透過「實體作品發行」,試圖把 DJ 的角色拉回到藝人的位子。

「沒有場景」是台灣電子音樂最大的難關

雖然電子音樂演出的形式看似多元精彩,然而缺乏適合演出的「場地」,仍是發展本地電子音樂所遭遇到的最大難關。

林哲儀表示,在台灣絕大多數展演空間的音響設備都是為了呈現搖滾樂團的 LIVE SOUND 而設計,因此電子樂演出相對吃虧。一來沒有一個聚集電子樂愛好者的地方,二來沒有完好呈現電子樂的硬體和軟體。

「面對人群,才能直接從觀眾的反應裡得到 feedback,電子樂當然也不例外。你需要一個場景讓這些音樂可以持續發聲,讓喜歡的人知道哪裡是可以固定去的地方,不管是聽新的東西也好,吸收養分也好,只要有機會交流,就一定會有不同可能性會發生。」這也成為了當今主流唱片公司為偶像歌手加入電子元素會卡關的致命傷。他說:「並不是編曲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實際在舞池上的經驗,做音樂的思維並沒有轉換,所以可能用一般編流行歌曲的方式去做,那能量就完全不對了。」

另外,台灣也缺少了專門的 Sound Man 可以去控電子音樂。這個角色需要熟悉舞台上所有的配置、輸出等專業技術。林哲儀以親身經驗舉例說明,2015 年曾邀請日本的電子組合 80kidz 來台演出,當時場地是在 PIPE Live Music ,80kidz 的隨團 sound man 花了將近四個小時調整配置跟 sound check,從頭到尾,包括鼓的 TONE,一個一個聲音去細調 。「印象中那應該是我第一次在 PIPE 聽到聲音是粒粒分明、清楚的,不僅有層次也有足夠的低頻。這代表很多時候不完全百分之百是硬體的問題,而是沒有足夠的資源去訓練這樣子的人出來。」

本地電子音樂發展的願景

2015 年,頒發金音獎最佳電音單曲時,林哲儀在舞台上提及,台灣有很多優秀的各類型電音創作人,希望金音獎可以成為一個發聲的橋樑,讓主流唱片公司想嘗試電音面向時,可以與他們互相交流合作。身兼知名 DJ、資深樂評、潮牌老闆等多重身分,在經歷多年音樂獎項、競賽評審工作後,林哲儀也開始思考起憑現在自身的能力還可以做多少事情?

他指出,本地許多電子音樂創作人其實已經到達一個很好的水平,只是缺少平台以及資源。林哲儀期望今年能與主流大公司合作,打造屬於自己的音樂「品牌」。結合自身經營潮流品牌的經驗,以及對於電子音樂發展的想像,兩者合為一體。「我始終覺得台灣的年輕人不是不想接受新東西,而是在資訊太過複雜、爆炸的時候,他們有的時候會很不自覺地去習慣他們喜歡的東西,所以當你有機會去做不同的交流與結合,其實就有機會讓他們接觸不同的東西。」

在台灣許多事情最終還是必須進入主流才有機會發生,當有了更多的資金,才有能力去簽自已欣賞的 DJ、電子組合跟樂團,做發行與經紀。最終,在這樣子的架構底下,他希望可以培養兩種類型的人:專門的音樂製作人才與現場技術人員,打造出一支製作團隊。藉由大公司現有的管道去接製作案進來,讓主流音樂市場想要電子化的時候,有管道可以找到真正適合的人才。他希望成為兩邊溝通的橋樑,讓主流音樂跟獨立電子音樂可以對話。「回歸原點,就是想要分享這些自己喜愛的音樂。如果分享這件事可以幫助到喜歡的音樂,就覺得我有動力繼續去做。」



avatar

作者 / 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