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開始學鋼琴,會計系畢業,2000 年後接觸流行音樂編曲及演奏,2008 年製作第一張流行音樂唱片,自稱很「 菜」的陳建騏,早在大學時代就是半個職業音樂人。這次,自我定位為商業音樂人的建騏老師和站在非主流尖端的奇哥,會對談出什麼火花呢?
最愛小劇場
奇:你是從大學開始就接觸所謂職業這件事情了?
騏:因為我高中跟大學都是話劇社,有認識劇場界的人,一開始是魏瑛娟找我去做小劇場的音樂,後來也接到她老公陳宏一的廣告配樂工作。那時候的費用對一個大學生來說好多噢,做個 30 秒就可以 cover 一個月以上的薪水。然後大概大四大五吧, 開始去 pub 當樂手, 「犁字輩」(犁園、犁舍)我都去過了,張惠妹也是「犁字輩」唱出來的。但我覺得那只是賺錢、很盡責的上班、每天彈差不多的歌。直到我退伍後再去「藍色精靈」代班,四年過去,歌本竟然還是一樣的! 我就覺得不能再這樣了。
奇:你那時候比較想做什麼? 劇場跟廣告配樂嗎?
騏:我最喜歡做的是小劇場的音樂,但那個可遇不可求,又要花很長的時間,真的要很有熱情。
奇:所以是只要有喜歡的劇本都 ok,不問價錢?
騏:我接小劇場都沒在問可以拿多少錢的。小劇場不像流行音樂有一些限制,大家現在熟悉我的都是鋼琴跟弦樂, 但我其實很喜歡電子的東西,那些都是在劇場弄出來的。只要能說出一個主張,在劇場裡都有成立的空間。
奇:沒有 limit 就對了! 難怪你會比較喜歡!
拿到補助應該怎麼用
奇:從 SONY 音樂總監的角度來看流行音樂產業,像現在補助很多、你也常常在當評審,覺得有幫助嗎?
騏:其實就是事在人為。政府有這樣的辦法是善意的,那使用的人是否使用得當? 比如說魏如萱的上一張專輯如果沒有拿到補助,我不覺得我有資金去下那麼大的廣告預算,還去找義大利的樂團。我不覺得我敢去做更多的事情。
奇:重點其實是使用者的心態。
騏:對,你是把補助當做「這筆錢我要賺」、還是「把它用在專輯上面」, 我覺得這是唯一的差別。今天文化部的補助很多都是參考各國的補助案,我覺得加拿大有一點很有趣,他是看你的銷量數字、經營成績,這一定都會有反對的聲音,就是說我本來就沒錢才會經營慘淡,你還用這個來衡量給我的補助?! 可是今天即使資源有限、但創意無窮的話,不一定會經營不好。
奇:像加拿大是靠數字會說話,我覺得臺灣也有類似的,比如說三百萬以上的大補助,為什麼還是給本來就很有資源的唱片公司? 為什麼不補助那些真的沒有資源但是很有心、東西真的不錯的?
騏:其實從去年開始,有一些規則改了,一個是國際公司不能申請,比如說 SONY;第二個是年營收超過一億台幣也不行,所以相信音樂、華研這些也都不行補助了,因此我們可以申請到的機會已經變大。其實我覺得這個補助名義上或許可以改為「投資」,因為它是需要商業化、希望可以賺錢的,可能像文創一樣,它就是投資,就是商品,就是要盡量的商業化。
伸展觸角定位自己
奇:你建議剛出社會、想從事音樂產業的年輕人可以怎麼做?
騏:現在因為發片少了,流行音樂的路好像變窄了,可是其他路開啦,因為網路的遊戲多了、微電影多了,如果你只是想做音樂, 路還是很多,看你怎麼進入。我自己以前大學時,幫傳播科系的畢製作配樂,免錢!現在想想很像一種投資,因為十年後他們可能會變廣告或電影導演。像魏瑛娟剛回台灣做劇場時,我只是個大學生,兩三千塊一齣戲這樣做,一直做下去, 當魏瑛娟變大時,我也會跟著變大。這個圈子很小,只要有作品,就會被聽到。
奇:沒錯! 任何東西只要有作品,即便只是一點點的發行,就會有漣漪的現象。比如說你聽到了, 請他來表演,搞不好我是一個廣告導演,我聽到了,就想找他來。
騏:我現在會在網路上找樂手,比如說 Fingerstyle 的陳彥宏,就是我在網路上看到的,覺得好厲害噢,就留言給他, 請他編了徐佳瑩的一首歌。
奇:現在我們講唱片這兩個字,已經不是那麼絕對性了,應該是講音樂。唱片工業只是一個過程,應該要觸角更廣、寬度更廣。
騏:對,要把自己打更開一點,什麼都是息息相關,電影、廣告、電玩,都需要歌曲跟配樂。最重要是,不要侷限自己是某一種音樂人。
採訪|洪瑋伶 攝影|Cheng Chen
資料提供:LET’S MUSIC 音樂誌 6 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