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網路上的不實攻擊變多的時候,大可以不用管它,因為你心裡明白那都假的。」台灣祭策展人島楎表示:「但是為什麼後來會去反擊?想要好好的去跟人家訴說這件事?有一個很大的點是,因為我們在乎這件事。」
清明連假期間,邁入第 5 屆的台灣祭,因為一句宣傳標語「#至少我們還有音樂」被拿來做政治操作,成為新聞版面卻模糊了活動,一時之間鬧得沸沸揚揚。
節目最後一天,滅火器壓軸登場前,島楎在台上拿著麥克風,娓娓道來這句話的由來:「我有一個樂團叫固定客,我在 2010 年去比海洋音樂祭的時候,我的團員在台上講的,這句話一直深烙在我的心裡頭。而如今那些團員都沒有跟我一起走了,我想把這句話帶在我身上,一起往前走。」
回想 5 年前,正值疫情期間,大家被迫關在島上,不知道能做什麼。當時島楎任職於前公司,接下台灣祭的任務,他一開始思考「這活動到底能幹嘛」?最後覺得一切的一切,依舊得回歸到音樂。
於是很浪漫地,島楎把「#至少我們還有音樂」這句話,放在活動上面,成為重要的一部分。他最後強調,今天有這個場面是所有人團結做出來的:「我可以為這句話,捍衛所有的事情,捍衛所有的人。」
原先叫「屏東獨立音樂祭」的台灣祭,其實是屏東縣政府的標案。但因為活動地點在墾丁,本身玩團當主唱的島楎,一路歷經從春吶走到海洋音樂祭拿下大獎,使得當年的提案對它多了一份想像,他說:「當時的時空背景是 5 年前的墾丁,其實有點沒落了,春吶、春浪也走了,什麼都沒有,縣府其實極力要推廣觀光。」
多年來,墾丁從獨立音樂的綠洲,變成乏人問津甚至被媒體污名化,再到集結眾人之力,催生出全台最大型免費音樂祭,逐漸重拾往日榮景。在台灣祭結束後,島楎抽空受訪,除了解釋為何會那麼強力回應不實指控外,同時還得守護核心價值,讓台灣祭有別於其它音樂祭,長成屬於自己的樣貌。
Q:當初怎麼會想要接下台灣祭,以及想到這個名稱?可以簡單說明一下由來嗎?
一開始我在另外一間公司上班,我主要的功能就是做藝人、做燈光音響。由於公司希望有跟政府拿案子的機會,開始搜尋標案類的活動,投一些像是南投啊、苗栗啊,一些比較小的活動。
某一天,他們看到屏東縣政府有個標案叫「屏東獨立音樂祭」,公司問說要不要試試看?我就去投,沒想到第一次去投就中。
雖然是標案,但當初去提案的時候,對它有一點點遐想。因為它在墾丁,你知道我們都是從春吶一路走過來的人,台灣玩團的人多少都有參與過春吶。
我就想要做標案,那要想一些內容吧?墾丁是孕育很多台灣音樂人的搖籃,不然就叫台灣祭。但是這三個字,第一年還是「屏東獨立音樂祭」的副標,並不是主要活動名稱。
結果那天簡報完,確定是我們做。長官一劈頭就說:「我覺得『台灣祭』這名字很酷,不然我們把改成活動的名字?」我心裡想:「不行吧?這不是標案嗎?」他們就去查一些法規,發現公家機關標案,好像沒辦法馬上改。
第一年,縣府在主視覺要求,把「屏東獨立音樂祭」這幾個字放得很小,把「台灣祭」變得很大。他們說做完,如果效果好的話,明年就直接改名字,一開始有這個小故事。
碰了這個案子還發現,當初屏東縣政府對於音樂祭的概念陌生,並沒有瞭解多個舞台、很多台灣樂團、像個「嘉年華」的 vibe 是什麼樣子?所以我一開始提案的時候,他們也是覺得我提的東西很有趣,但我跟他們說:「我這個不是新的東西,這是春吶老早就在做的東西,我只是把春吶當初的概念,又再移植回來。」這樣講不太好意思,我說:「可能你們沒有花時間 search 春吶到底在幹嘛?大概只知道有很多活動。」
第一年反應還不錯,開啟了合作的契機,過程中也相互學習。
Q:剛開始遇到的困難,就是跟公部門對接的過程吧?
沒有錯,這真的講起來很奇妙。
當我們要去做標案的時候,腦筋都是想如何活用這筆錢?如何回饋於民?可是 10 間公關公司,有 8 間去標的時候,發現他們大部分都只希望,把標規的事情做好,比方說舞台多大、我需要 5 組入圍過金音、金曲獎的藝人。你多找,他覺得你不要自找麻煩,你少找,他跟你講說:「補到 5 個,把它做完。」
當初我去標台灣祭這個案子時,原先想縣府面對這件事情,也會用這樣的態度。我只是丟了一點我的浪漫在裡面,希望去標的時候,照我們的模式做,沒有也沒關係。
很酷的是,當我標到的時候,我發現他們也想要嘗試。當時的時空背景是 5 年前的墾丁,其實有點沒落了,春吶、春浪也走了,什麼都沒有,縣府其實極力要推廣觀光。
第一年的活動是在 4 月初清明連假,但我在 3 月 1 日才得標,只有 28 天可以作業。
第一個遇到的困難是,我記得簡報完,屏東開回台中的路上,兩個多小時,我電話沒有停過,認識的經紀公司都打一輪;第二個是,我實際上浪漫歸浪漫,但發現第一年還是太浪漫。因為它的場地實在太遠了,有很多沒有想到的問題,包含硬體公司拉來墾丁,萬一東西少帶或是壞掉,是叫不到資源的。沒有辦法像高雄,做一做還可以從廠商調資源,任何東西沒有帶到,基本上就是 GG 了。
所以第一年其實做得滿苦的啦!也是從第一年開始才知道說,這案子它的難做點在哪,以及大家遠望它,不太敢去碰的主要原因。
Q:後來就從公關公司手上接下來自己做嗎?
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當時任職的公司想要追求的東西,跟我是有差別的。他們想要做類似「KKLIVE」那種,找藝人來開演唱會、巡迴,這當然也可以做。但後來他們對於標案的收入概念比,跟我的想法差很多。
他們有點像傳統產業轉到公關公司,一直幻想做標案可以賺到 50%,所以當那時候手上 2、3 個標案,利潤都不到 10%、15% 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質疑是不是我們在亂做?是否太過於理想化?開始漸行漸遠,公司對我們案子的態度跟立場,讓我感到灰心。
我在外面有幾個長期配合的夥伴,包含發帳篷、發市集、找藝人,我就跟夥伴們說:「台灣祭做完,我就走了,不然我們自己弄。」離職後跟現在的團隊組「大發展演」,第二年開始接手運營。
Q:之前春吶也被汙名化,你會怎麼解釋從春吶到台灣祭的文化脈絡?
我 2002 年的時候去過春吶,大概是第 8、9 屆去的。當年還小覺得春吶滿酷的,好多舞台跟樂團都不認識。那時候在墾丁國家公園,走進去的六福山莊裡舉行。
一開始我對春吶的瞭解就是這樣:就有個平台讓樂團表演,大家可以去參加的音樂節。等到自己出來做活動,年齡稍微大一點後,開始體悟到春吶是個很奇妙的品牌,因為天時地利人和,而誕生出來的產物。
某個 moment 開始,就多了春浪等活動。我開始每年去春吶表演,後面 2、3 年整個恆春半島都是人,煙火、水上活動、比基尼、跑車超級多。跟現在比起來,當時真的是輝煌時期,很可怕。
我去標這個案子的時候,沒有想那麼多。就像我剛講的,因為有參與過春吶,我覺得在那裡做活動,有一種浪漫的氛圍。實際上,縣府也給了我一個思考方向,他們認為:「過去因為春吶的關係,造就了這裡的繁榮;卻也因為一系列相關的活動,造就這裡的沒落」。
他們也很猶豫,很想要抓這個一脈相成的概念來用,但是又很怕沾邊。我就很煩惱到底要怎麼做?很單純在那裡做一個活動,單純到我們只想擁抱音樂而已。
第一年我想了很久,腦中就一直想到阿強。有一天看電視就看到阿強拍攝的汽車廣告,有一句:「你終究要開歐洲車的,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開?」我沒有去春吶了,我就不去墾丁了嗎?
搞了老半天,我居然還是回來,而且我在墾丁做活動,就把這個 slogan 翻玩一下。沒想到引起滿不小的共鳴,那年 Tizzy Bac 惠婷在台上講這件事情,她看到 slogan 的時候,一直回想到當年來春吶表演的樣子,跟現在完全不一樣。這或許就是一個很單純的初心吧!
第一年做台灣祭的時候,我也會想到春吶的主辦人 Jimmy 跟 Wade。因為我本身跟 Wade 算熟,他也住在台中,我就常問他:「你為什麼不繼續做?」他就說:「很累啊!賺不到錢啊。」他們的行事風格就覺得很麻煩,也沒有講很多。
再回來想當初媒體報導春吶是淫趴,你就會覺得這一路走來,幹,累積起來真的是非常辛苦,現在莫名其妙的掉到我手上,那我要怎麼樣讓它保持單純?又符合一點當年的意向跟概念,以及重新讓大家肯定?這是我 5 年來一直在思考的點,一直抱持這樣的心態在做。
所以你問台灣祭有沒有與春吶一脈相承?我不敢說接他們的火炬。我覺得 Jimmy 跟 Wade 當年做的東西,跟現在完全不一樣,而且也不敢說我們多麼的替他們著想,真的不敢居這個功。
但是我可以說是,同樣都是玩音樂的人,我盡可能保留一些原汁原味的東西,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只有這個。真的要講,我們不過就是這棵大樹下面還存留的人而已,想辦法讓樹旁邊不要有垃圾,想辦法讓樹還有水可以吸收。
Q:台灣祭也有南方大唱這種樂團比賽,縣府那邊會不會也有一種海洋音樂祭的聯想?
有啊,你也有講到點。
其實這 5 年來還有一個大的點就是,台灣祭第 1 年做得不錯,然後第 2 年整個聲勢起來後,縣府不時的會拿別的音樂祭來跟我們討論。
但是我一直在做幾件事,其中一個是在說服他們要「長成自己的樣子」。既然我們是免費的音樂祭,就要思考,如何做該做的事,而不是去破壞市場。
大港開唱的陣容五花八門,來自日本、美國,那我們是不是應該也要這樣做?其實不應該,我們應該做的是以台灣樂團為主,台灣現在流量比較高樂團,或大家在聽的樂團;開放徵選,數量越多越好。
至於樂團比賽嘛?你想效仿海洋,那我也辦了。只是比賽比的要有意義,我後來才去拉日本音樂祭參與,南方大唱的第一名可以去日本表演。
從頭到尾的出發點,都是要在「台灣」身上,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免費音樂祭應該要做的事。在過程中一直在拉扯,縣府常常接收很多資訊,他們一定也會有別的處室,或別縣市來交流,自然就會有比較心態,他們很容易會問:「那我們可不可以也這樣?」
我們在做這個標案的另外一層責任是,我們想辦法在拉扯那條繩子,不至於拉斷,處在一個高張力的情況下,讓它維持平衡。
我並沒有覺得海祭不好,海祭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音樂祭,我自己在那得過獎。但我覺得海祭走到最後非常可惜,它實際上應該要轉型的,現在整個標案已經沒落了,那不是海祭的錯,是時空背景的關係。我也常常拿來借鏡,身為一個標案,居然還是一個很特殊的標案,被你養成像怪獸標案的時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核心價值在哪裡。
我們叫台灣祭,關鍵在台灣。可以從台灣出發,去做任何有利於我們串聯,還有資源共享的事,達到這個標案歷久不衰,也不會看起來很奇怪。
總不可能現在去跟大港開唱拼搏,我們也來售票、找超多外國團,那完全就不對。但我們盡可能滿足一點縣府想要的東西,也維持我們把關的立場。這幾年下來,還是在一直在拉扯,但目前都還算順利。
Q:聽起來很重要,即便台灣祭是標案,但你們不會說客戶要什麼就變給你什麼,最後變成一個大家都不想要做的音樂祭。
前 2 年,我們在網路聽到「台灣祭免費,一定要售票,不然會破壞市場」,後來變成「一定要售票,才可以減少很多猴子」。
縣府甚至在第 2 年、第 3 年就問我說:「網路上一直在講售票,還是我們也來轉售票?」我跟他們說:「你確定要這麼做?這件事就是雙面刃,人可能就沒有那麼多了,你們這麼注重 KPI 會受得了嗎?」
不是說,我眷戀這些東西。當你今天要轉成售票,你就要有務實的思考。現在免費入場,自然就會人多,人多就會很多問題,沒辦法。
但也要去想,這些人光來墾丁花那麼多錢,他期待看到是什麼?希望在台灣祭得到什麼?我們在第 1 屆、第 2 屆有做過問卷調查,平均一個人到墾丁花費都超過 8,000 塊,那還要跟他收費嗎?其實這個也是要考量的事情,這件事情並不亞於售票。
其實每年都在拉扯這些事情,這些是標案本身比較痛苦的地方。我常常跟縣府吵架,今年第 2 天晚上大吵,可是吵完就沒事了,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是為了活動好,大家都是追求一個「大家都覺得過得了關的東西」。
這也是台灣祭迷人的地方,因為它跟別的標案稍微不太一樣,滿有生命力的。我常常跟圈內幾個朋友,像浮現祭諾哥、浪人祭達謙。我們會聊到台灣祭,也跟他們說,這真的很難形容,很難跟你們說它是一般標案,它就像一個活的東西,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的那種感覺,非常驚人。
Q:網路上的言論,還有哪些你覺得一定要澄清的事情,就有些比較誇張的。
延續剛剛所說的東西,因為對這個標案在乎程度,慢慢越來越大。
從第一年去標試試看、改台灣祭、多個舞台,最後開始增加樂團比賽、有躲避球。同時我們也針對 line up 討論很久,為了符合台灣祭的定義,還不要喧賓奪主、不要跟人家打架,找異業結盟的贊助商、品牌商,最後走到跟國外合作,才形塑出它長成這樣。
今年,網路上的不實攻擊變多的時候,老實說,你大可以不用管它,因為那都假的,你心裡明白。但是為什麼後來會去反擊?想要好好的去跟人家訴說這件事?有一個很大的點是,因為我們在乎這件事。
在乎到,我想到當年春吶 Jimmy 跟 Wade 為了要澄清春天吶喊不是吸毒的地方,後來還在自己的舞台上掛了「正宗」兩個字,還開記者會,我永遠記得那件事。在這個年紀回想,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他們在乎啊!他們已經把活動當孩子在養的時候,完全不會覺得意外他們會這麼做,可想而知他們當年有多心寒。
尤其現在的資訊比當年發達,當年還只能開記者會。現在不用,只要海巡一下,網路發個言,全世界都看得到,那我為什麼不做呢?所以從去年開始,我就在做這件事,我並不會覺得累。因為這些東西,是這麼多人集思廣益、辛苦留下來的東西,甚至可以稱為「台灣目前為止最大的免費音樂祭」。我當然也沒有覺得這多怎麼樣,但是我覺得它還有一些使命存在。
假設可以在這個平台欣賞到不錯的樂團,可以去看他們的專場。我們樂於當守門員,我們是有質感的守門員,不希望有人用不實的指控去攻擊它。
尤其今年,音樂祭的中場,發了賴總統的祝賀影片後,我發現這個攻擊變多了,多很多。關於「#至少我們還有音樂」的口號,我已經在網上講很多了,它的由來,以及它怎麼做。但當你發現這句口號,變成政黨之間的攻防時,你真的很無奈。就想到第一年,我們只是想要單純的把這東西做好而已,怎麼會知道現在變成這樣子?想都沒想過。
這兩天我想開了,或許就是這樣吧!當你今天造就一個巨大的齒輪,有一天它會自己轉,你就變成這巨大齒輪的小螺絲釘,你擋也擋不住,它會走到自己要該走的地方,甚至走到懸崖也有可能,但你知道你自己盡力就好了。我這幾天在做這件事,內心是這樣感覺。
或許有一天這牌子會不在。或許有一天這牌子也會被玩爛,不一定在我們手上,也有可能在我們手上。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我們已經沒有能耐去阻擋這個齒輪往哪裡轉了。我能做的方式就在網路上聲明這件事,有誰質疑我就去回。
我可以為這事情捍衛到底,因為那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大家都在做事的時候,我能幹嘛?我當然就是做這件事,出自己的一份力,如果我還有一點影響力的話。
Q:除了那種假訊息,現場還是有些溫馨畫面,譬如說你看到新人在這裡認識結婚。
對啊!今年其實也是很多感動的地方,聽說他們去年在台灣祭認識,今年在台灣祭結婚,我記得連婚紗照都整組來這裡拍。老實說,我當時在忙,我真的看不到,也走不到那裡去,但當網路上照片出來的時候,你眼眶會有點泛紅。你會覺得,你真的有達成一些事情,也有人在台灣祭求婚。
我甚至看到一篇文,他說他們第 1 年有 5 個人來台灣祭。現在第 5 年了,居然可以包整個四合院,300 多人一起住,相約每一年在那裡認識新朋友,每一年老朋友在那裡聚會。我就想到以前「不老騎士」的電視廣告。
你來不一定是因為看表演,但是你是因為台灣祭到墾丁。最後你會發現台灣祭跟墾丁,只是你們友誼的催化物而已,搞不好你們在會場時間很少,但在墾丁度過了,非常愉快的 3 天時光。
這種小故事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的事情。所以我才會在前 2 天,在網上鼓勵大家,希望大家都分享一些好的,我覺得社會活著已經太累了。
Q:台灣祭這幾年辦下來,有沒有發現它對於台灣獨立音樂有正向的改變?
我覺得其實台灣祭有一個很妙的點。
很多人想去唱大港開唱、浪人祭,但他們有自己一套的選團模式跟機制。在這幾年做台灣祭,我自然會認識很多新一輩的樂團,我當然會調侃說:「啊,你們沒機會上那些音樂祭,你們就來唱台灣祭,至少台灣祭還有多舞台可以讓大家演。」樂團越來越想要來台灣祭,有把它當成是一個追逐的目標,非常感謝。
同時也發現,台灣祭越來越走出同溫層了,它開始不再是專屬獨立音樂。今年來的人真的非常多,聽獨立音樂的人大概只佔 2/3 而已,有 1/3 其實是不是的,尤其是主舞台 3 天看下來反應很大,只有幾團全場是跟著大合唱。那有一些團在唱到膾炙人口的歌曲之前,其實台下反應是一般般的,很多人是來湊熱鬧。
我也問了很多團,發現他們今年唱完台灣祭,追蹤數大幅的成長,代表有人是看完台灣祭之後,才回去追蹤樂團。也就代表說,很多人是不聽獨立樂團,是因為台灣祭的時候,才看到這些東西。
在這是好事,不一定要追求來台灣祭表演一定是轟動武林,台下從頭到尾跟著你嗨。而是介紹自己的音樂,給更多不是 TA 的人聽。
也因為有這樣的現象,這兩年台灣祭的團,開始有些質變,我覺得這好事。他們會開始在台灣祭前準備作品,可能 3、4 個月前開始。尤其像今年很多台灣祭的團,在唱台灣祭的前 1、2 個月,甚至到前幾週都有作品發生。
我覺得樂團們有趕上「要為自己開拓市場」的原則,也很感謝大家玩這個遊戲,越玩越懂,台灣祭就有它的效用存在。對這 2 年的獨立音樂圈,我們有著實推了一把的感覺,這些團可以從台灣祭找到自己的信心,期許他們從台灣祭離開後,去到更遠的地方。
這樣講有點抱歉。我那天在舞台走動,我看到一群人,你以為他會是來鬧事的,但沒有,他們在玩他們的台灣祭。你就會開始想,他們會不會聽到哪一個團喜歡?不知道他們怎麼看血肉果汁機?你就會有這樣的遐想,就會給你一種反思,讓更多人接觸不一樣的音樂,台灣祭的使命就有達成。
我自始至終都是這樣想的,也跟很多獨立樂團講說,努力在台灣祭前發歌,台灣祭後也要努力的衝刺,最好辦巡迴,希望你們從小舞台唱最後唱到大舞台。
公館青少年就是個例子,第一年來唱迷你台,現在唱主舞台的開場。5 年前第一次認識芒果醬,他們也是唱小台,唱到大台。因為他們自己有在努力,又給別人看到。所以有很多中間樂團,現在也開始往這方向走,都是好事,都是浪漫的事情。
Q:那如果以活動本身而言,明年還會想要哪些調整的地方?
目前來說,大家已經很盡力的享受玩樂,但實際上來表演的人,我覺得很多還沒有進到那個 vibe,我希望再強化這些東西。
明年希望能把二舞台跟三舞台的硬體質感再往上升,讓唱第二舞台跟第三舞台的人有更加被重視的感覺。再來是,把後台的硬體提升,包含藝人食堂,讓所有的舞台的人,表演之外能夠放鬆。
再來就是跟國際品牌的結合,我希望有更多的國際品牌,可以來這邊做整合,讓他們挖掘更多台灣新生代的音樂,讓他們自己去媒合,這是我想要明年開始去強化的點。
Q:未來對於台灣祭還有什麼期待?
其實我有一個很大的期許,我希望未來 2、3 年後,送更多台灣的樂團去國外表演。藉由台灣祭,同時讓更多海外的人來台灣,看台灣的音樂表演,有點像是一個大型博覽會。
我不一定要把台灣祭做成像多麼厲害的音樂節,但是我希望它是一個資源整合平台,變成大家的推手。那這個音樂節就有它的實名價值,跟它永續經營的概念。這是我對台灣祭的期許,也正在往這方面努力。
Q:如果是對樂迷呢,有沒有想要話,想要對他們說。
我希望來到台灣祭的人,都能夠把這裡的美好傳達給大家。
其實我認為來台灣祭是一件事、體驗墾丁是一件事。我希望大家來多看看台灣的美。墾丁真的是台灣少數非常好、國際馳名的一個點。不管它過去怎麼樣,我覺得現在屏東縣政府是有那樣的動力、決心去提升觀光。
台灣祭辦在這,我希望更多的樂迷帶好朋友,甚至家人一起來。來台灣祭之外,看看海,玩水上活動,踏青到山林走走,可以看到台灣不一樣面向的生命力。讓大家重新認識墾丁,有一個永續經營的概念。
Q:台灣祭結束後,你還要忙哪些活動?
再來就是 7 月的台秋祭,希望大家能夠 follow 大發展演的粉絲專頁。我們很快會推出台秋祭的活動,這是我們的售票音樂節,今年準備進入第 4 年,請大家多多支持!
採訪、編輯/王信權
文字整理/宜蓁
圖片提供/台灣祭、大發展演、瀚動影像團隊